《韓非子·喻老》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商紂時的賢臣)怖?!边@是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記載。紂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3000多年,他已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象箸),可見筷子的產(chǎn)生早有年頭。從“箸”(又寫作“筯”)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是由竹木做的。纖細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來不容易,所以發(fā)掘古墓,已經(jīng)找不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實物。在被譽為“1993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江蘇高郵龍虬莊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出42件骨箸。此前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據(jù)此可以推論,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筷子。
筷子的發(fā)明雖然很早,但它的普及卻是很晚的事?!抖Y記·曲禮上》中還有一句說“毋摶飯”?!皳弧币鉃槟缶鄢蓤F,是非得用手去做的。《禮記》的寫作年代爭論很大,但普遍認為最早早不過西周,最晚晚不過西漢末年。因此可見,在這一時期或早些時候,雖然已經(jīng)有了筷子,但很少使用,只是作為輔助餐具,偶爾一用。
至于“箸”為何要叫“筷子”,明代陸容《菽園雜記》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說法:“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以‘幡布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處?!庇纱丝梢?,箸被稱作筷子可能是因為避諱。江西部分地區(qū)因為“帽”在方言里諧音“冇”(沒的意思),而把帽子稱作“有子”,可謂異曲同工。后來,“筷子”這個雙音節(jié)詞便替代了“箸”廣泛地傳播開來。 (文/黃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