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黃金最常見的形狀是長方形,俗稱“金條”,古代流行的形狀則多種多樣。先秦時,人們喜歡把黃金做成餅形和方塊形,前者稱為“餅金”,有圓形和不規(guī)則形;后者叫“金版”,每一版上加蓋十幾個到二十幾個印記,故又稱“印子金”,使用時就割下一塊。
到漢代,黃金被鑄成麟趾形和馬蹄形,每枚重約一斤,稱“麟趾金”和“馬蹄金”,這種金子后代仍時有發(fā)現(xiàn),據(jù)《夢溪筆談》,北宋就有人挖出過。20世紀70年代,在西安西南郊魚化寨北石橋即西漢上林苑范圍內(nèi),也曾出土了6枚完整的馬蹄金。
古人為何將金子鑄成馬蹄形?這是漢武帝劉徹的意思。據(jù)《漢書·武帝紀》,太始二年(前95),改鑄黃金形制,劉徹曾獵獲白麟,看見天馬,泰山頂顯現(xiàn)黃金。劉徹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更黃金為麟趾裊蹄(鑄金成馬蹄形,借指金銀),以協(xié)瑞焉”。因為有這種說法,古人因此將“馬蹄金”視為寶物,認為放在家中可以鎮(zhèn)宅、辟邪。
南北朝時,“金條”雛形,即長方形條狀黃金出現(xiàn)。唐代稱之為“金鋌”或“金笏”,這種金鋌在宋代改稱“金錠”,到元代則成了“金元寶”,即“元代之寶”的意思。
金元寶“仰面似船,伏面似案”,為什么又把金銀鑄成這種形狀?或許與古人的生財心理有關,船可以帶來財富,水能生財,順水順舟。但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古人出于攜帶方便的考慮。古人攜帶財寶,多纏于腰間,左右各纏一個,所謂“腰纏萬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文/扶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