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威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071)
?
博士碩士論壇
民國時期財婚中的彩禮習慣研究
——以民國社會習慣調查報告為視角
黃振威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071)
[摘要]彩禮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于訂婚形式的一種總結。作為傳統(tǒng)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彩禮一方面證明了傳統(tǒng)婚約成立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在調解婚姻糾紛,平衡雙方利益中也發(fā)揮了作用。一直以來,在社會中存在一種對彩禮的認識偏差,很多人認為它是消極的、落后的、封建的,是婦女在買賣婚姻中的一種身價。在實際操作中,彩禮的交納種類、多寡和交納方式等往往都是因人而異的,在很大程度上彩禮應是古人關于訂婚方式的一種制度性設計,是傳統(tǒng)婚姻習俗中一種增強家庭認同和凝聚力的禮節(jié)。彩禮既豐富了傳統(tǒng)的禮儀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傳統(tǒng)婚姻的長久性。在民國社會生活方式變革的潮流中,面對國家的一系列革新、社會風氣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新思潮沖擊,彩禮不但沒有被弱化,反而經過一系列變通又獲得了適合自己的存在空間。在實際生活中,彩禮甚至與官方婚書相互融合,并根據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形式各異的民間私約。雖然彩禮形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其內在的基本內涵卻一直沒變。這表明彩禮的存在在民間社會生活中具有一定的需求性和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法律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民國時期;婚姻習俗;財婚;彩禮;價值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中國人開眼看世界,一些先進的開明人士在接觸到西方進步的婚姻自由思想以后,開始抨擊媒妁擔保、交納聘財的彩禮習俗,積極倡導改革傳統(tǒng)婚姻禮俗。辛亥革命爆發(fā)以后,中國傳統(tǒng)婚姻禮俗的改革也達到了高潮,一大批提倡婚姻自由的先進知識分子成了新式婚禮的踐行者。這些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的婚姻習俗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批判,同時,他們還積極主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制傳統(tǒng)風俗習慣,倡導整個社會習俗的變革。
為了順應變革社會風俗習慣的呼聲,國民政府也頒布了許多相關的婚姻法令,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在1930年制定的近代第一部婚姻法——《中華民國民法·親屬》。國家相關立法的頒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贊揚和積極推廣,在一些開放城市也出現了舉辦西式婚禮的現象。但是,根據當時的一些記載,民國初期,只有一小部分人采用西式文明禮儀舉辦婚禮,絕大多數人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舊式婚姻,以至于在當時社會上形成了新舊婚禮并行的局面。從總體上講,社會上傳統(tǒng)舊式婚姻的大量存在,主導著整個社會的婚姻習俗[1]。可以說,在整個社會中,結婚采用新式婚姻禮儀、新式婚俗的數量相比結婚總量的基數而言僅僅是冰山一角,這表明新式婚俗還僅僅是一些極少數人在追求時尚潮流的表現,不是全體國民的價值追求。
本文通過研究民國時期的彩禮*本文中所指的彩禮與財禮含義相同。民事習慣社會報告發(fā)現,民國時期絕大多數的地區(qū)結婚仍然采取交納彩禮訂婚這種傳統(tǒng)財婚的婚姻禮俗,彩禮作為一種民事習慣在調解民國時期的婚姻生活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下,一旦談起彩禮,人們往往會給它貼上“封建”“落后”等標簽,本文主要以民國時期關于彩禮的社會習慣調查為切入點,通過對這一過期彩禮交納種類、交納數量和交納方式等一些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操作實踐來探討彩禮的內涵和價值。通過窺探“財婚”這一傳統(tǒng)制度在接受新式思想碰撞時的反應,研究彩禮在社會變革中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探討彩禮在中國民間存在的法律與社會意義。通過對傳統(tǒng)婚姻彩禮習俗社會調查的研究發(fā)現彩禮是傳統(tǒng)婚約成立的必要條件,它的存在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文化,維持了傳統(tǒng)婚姻的長久性。本文主要從彩禮的內涵、變化和價值三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財婚中彩禮內涵的探討
財婚是中國歷史上的婚姻形態(tài)之一,所謂財婚,是以資財為婚姻成立的要件[2] 129。通過《中國婚姻史稿》的表述可以看出,財禮是財婚習俗的核心問題。然而關于財禮的內涵卻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很多專家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將其定義為一種買賣婚姻的表現形式。例如辭海中就將其直接定義為“本質上是婦女在買賣婚姻中的一種身價”。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姻禮儀中的一種,是男家對女家的一種補償[3],還有學者認為彩禮是維持傳統(tǒng)婚姻長久的重要制度體現[4]。筆者認為彩禮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一種婚姻習俗,是古人關于訂婚形式的一種制度設計,對于彩禮是婦女在買賣婚姻中的身價這種觀點做出以下幾點反駁:
1.辭海關于彩禮的解釋本身是有待推敲的。根據辭海解釋,財禮也稱為彩禮,是指在訂婚和結婚時男方付給女方證明婚姻關系成立的財物。然而,“彩”在中國古代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吉祥”的意思,例如“喝彩”“彩虹”“博彩頭”等。辭海將“財禮”解釋為“彩禮”,其潛在意思也就是認為財禮是吉祥之物。而“禮”的本義是指舉行儀禮,祭拜祖先、神靈和祈福。辭海將財禮解釋為“彩禮”,其內在含義也把財禮認為是古人結婚時的一種禮節(jié)和儀式,具有祈求神靈降臨福祉等內涵。從歷史淵源上講,彩禮是由西周“六禮”中的納征逐步演化而來的,其最初的內涵就是男方為了與女方訂婚而向女方家庭送財物的一種婚姻禮儀。納征從其最初的含義來講就是指男女雙方家庭關于兒女將來結婚的一種約定,女方家庭一旦接受男方家庭送來的財物,男女雙方就達成了訂婚的合意[3]。自西周以來,納征的禮儀經過了歷朝歷代的繼承與發(fā)展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唐律》《宋刑統(tǒng)》《大明律》和《大清律例》對彩禮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稱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合二姓之好,造天地之合,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嗣”。瞿同祖先生也曾說傳統(tǒng)婚姻的目的是為了“侍奉祖先,延續(xù)家族香火”[5]。古人認為沒有后代是一件對祖先極其不恭敬的事情。延續(xù)香火,繁衍子孫、侍奉祖先,這些在古人看來都是十分神圣的事情。在中國,婚姻是一個家族的事情而不僅僅是一個男人個人或是單個家庭的事。人丁興旺,子孫滿堂,是每一個家族成員對未來的一種希冀?;橐鲎鳛橐环N傳遞家族香火的紐帶,是一個家庭乃至家族之大事,怎么會輕易就當作是一種買賣。相反,通過一系列訂婚、結婚程序的禮儀設計,調動每一個家族成員的積極性,更能增強整個家族內部的凝聚力與認同感。由此看來,婚姻不僅能達到繁衍后代的目的,還能通過一系列的禮節(jié)使得其成為祈福、慰藉祖先的神圣之事。
3.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提到了法律與一個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法律應該跟本地的宗教信仰、風俗人情、貿易往來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法律及其淵源同該地域內基本的生活秩序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6]。彩禮作為一種民事風俗習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彩禮與我國特有的地域、宗教、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tǒng)中國,政教合一,交通閉塞,人們之間來往十分不便,加上古人又有早婚習俗,讓懵懂的未成年男女彼此接觸談感情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古代又有著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所以采取交納彩禮、聽取媒妁之言未嘗不是一件解決承嗣問題的辦法。朱蘇力教授也認為在每一個社會當中,為了滿足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如果國家沒有頒布正式的法律,在社會上往往會形成一些結合實際的習慣,這些習慣在調解人們社會生活當中常常起到了法律的作用[7]。彩禮的習俗是從沉淀了幾千年的中華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是對傳統(tǒng)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在歷史長河中,朝代不斷更迭,然而,彩禮卻一直在調節(jié)著中國古人的婚姻生活,不僅能夠被人們所接受,而且一直作為一種習俗被堅守。倘若彩禮是買賣婚姻的一種價碼,它又怎會有被堅守的價值呢?當人類祖先走出森林形成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生活群體時,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慣例、習慣就不知不覺地產生了[8]1,4。彩禮作為一種平衡男女雙方利益糾紛的民事習慣,根植于中國農耕文明生產方式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中國古人為保持婚姻穩(wěn)固而制定的規(guī)則與制度設計。
4.不可否認,傳統(tǒng)社會一直從未禁止人口買賣,賣兒賣女會成為貧窮人家在被逼無奈時做出的一種選擇,但是買賣人口給出的價碼與結婚交納的彩禮卻有著天壤之別。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富商巨賈娶親嫁女往往比貧困人家更為看重彩禮的多少。正如東豐縣承審員劉藝林調查東豐縣的民事生活習慣報告中所講:“東豐地區(qū)開發(fā)相對較晚,但是該地區(q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眾經濟基礎相對較好,所以在結婚時交納的彩禮數量往往多于內地。無論是從未出閣的女子還是再嫁的寡婦,想要訂婚的男方都要交納大量的財物。本地的富商巨室娶親嫁女時,更為看重財禮一項,倘若結婚沒有彩禮就會遭來非議?!盵9] 616依常理推斷,富商不缺錢財,他們注重彩禮不會是像貧家民眾那樣為了“賣女”,可以大膽的推測,交納彩禮在某種程度上還可能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所以把彩禮解釋為一種社會習俗,一種大家都認可的禮節(jié),在邏輯上能說得更通一些。
5.眾所周知,買賣中的商品應是明碼標價且價格起伏不大。倘若彩禮是婦女在買賣婚姻中的一種標價,那么每一個女人就應該按照統(tǒng)一的身高、體重、美丑等標準統(tǒng)一標價才對。然而,在傳統(tǒng)習慣中,就交納彩禮的數量而言,雙方是可以商量的,或多或少,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正如青岡縣知事會員薛翹如、黑龍江省龍江縣知事會員孫佐廷報告青岡縣、龍江縣的習慣時所說:“青岡縣現時習慣,以財禮、婚書并行為要件。至財禮之多寡,及物品之種類,則并無一定悉有雙方協(xié)議定之。亦有隨意備辦,并無爭執(zhí)者。”[9]627“龍江縣婚姻預約成立,不存在婚帖訂婚的方式,而是把訂婚雙方端盅(端盅是指舉杯飲酒)作為生效的要件,關于彩禮的多少一般都以男女雙方的門第高低為標準。社會習慣對于交納多少,交納什么財物并沒有詳細的規(guī)定。”[8]624根據這兩個地區(qū)的社會習俗調查報告可以發(fā)現,傳統(tǒng)社會并未對彩禮交納的多寡、交納種類做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相反它還具有很大的商議可能。民間生活中的習俗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是調整人們生活的重要習慣法。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言:“習慣是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一種秩序,它是在‘國家’之外形成的社會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習慣總是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同國家的制定法發(fā)生關聯(lián),習慣也應該被官府認可和依賴。”[10] 27直到現在,蘇力教授還認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習慣與慣例在調節(jié)人們日常生活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是社會法治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所以,彩禮可以說是為傳統(tǒng)中國婚姻量體裁衣而生成的一種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文化。
總之,彩禮的存在根植于中國社會,是一種解決民間糾紛的社會習慣,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本土性的法治資源。法律的本土化是指在任何一個國家,法律都要與它內在的功能、價值、風俗習慣以及歷史傳統(tǒng)等緊密結合,成為該國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人們所接受和自覺遵守的準則[11]125。在筆者看來,彩禮就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本土化的一種體現,是中國法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夠被古人所遵守,正是因為其內在的社會價值、社會功能與我國的歷史傳統(tǒng)與風俗習慣密切結合。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把彩禮的內涵解釋為傳統(tǒng)婚姻禮儀當中的一種,是古人關于婚姻程序的一種制度設計,更為妥當一些。筆者對于當下社會中存在的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彩禮給它貼上“封建、腐朽、落后”等標簽的行為持一種批判態(tài)度。
二、民國財婚習俗關于彩禮的規(guī)定及其變化
近代以來,盡管婚約的法律效力受到人權、民主和自由意識的影響而有所降低,但是在中國這一重視家庭倫理的國家,婚約所承載的法律和社會意義尤為重要[12]。彩禮作為婚約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婚姻習俗的一種延續(xù)。通過對民國關于彩禮社會習慣調查報告的研究發(fā)現,在傳統(tǒng)社會中,關于彩禮交納種類、交納多少以及交納方式存在著很多人性化的細節(jié)規(guī)定。在男女雙方違反婚約時,傳統(tǒng)風俗甚至對彩禮的退還都會加以約束。隨著西方新思潮的不斷沖擊,財婚習俗也在形式上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民國財婚習俗關于彩禮的規(guī)定及其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彩禮在內容的形式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民國初年,國民政府積極倡導新式婚姻,制定了一系列的國家法來規(guī)范人們的婚姻生活。例如,在1930年,國民政府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親屬編立法原則》后制定了婚姻法[13]。這些國家法制定后也曾發(fā)生一些效用,彩禮在傳統(tǒng)婚姻禮俗中的地位受到了一些沖擊,但在我國一些地區(qū)依然形成了婚書與彩禮并重的局面。更有甚者,婚姻成立與否一度改為是否以婚姻成立與否為成立要件。例如,肇東縣知事會員韓大光報告:“以前肇東縣內的人民訂婚,只遵守傳統(tǒng)婚姻習慣上的媒妁之言、家長之命,交納彩禮之后就被視為訂婚,在事實上并不需要婚約。近年來政府頒定婚書以后,民間開始重視婚書的重要性,婚姻的成立與成否,開始以有無婚書作為婚約是否成立的條件 ”[9]。
雖然,官定婚書在一些地區(qū)已經成為婚姻成立的要件,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財禮仍然是結婚的必然要件。正如黑龍江省蘭西縣知事會員張奎英報告所言:“財禮作為婚姻習俗之一是不可偏廢的婚姻契約之成立?!蔽魈m縣關于婚約構成要件的規(guī)定,過去習慣上以交納彩禮為婚約成立的必要條件,現在改為以媒妁之言,雙方締結婚書為成立要件。然而,交納彩禮一直被認為是風俗習慣而受到重視,也有一些人因此而產生了爭執(zhí),風俗習慣薪火相傳,一直沒有被廢止。同時在一些地區(qū),官方指定的婚書只不過在形式上起到了一點作用,婚姻成立與否仍然以財禮之有無為要件。黑龍江布西設治局設治員金純德報告:“布西設治習慣,訂婚以財禮為重。其財禮有用金銀服飾者,亦有用牛馬糧食,并不拘于何物。近年□□□書,然民間狃于故習,仍以訂婚財禮之有無要件,亦有迎娶后不送財禮者,但不多見?!盵9]另外,在當時的某些地區(qū),婚書的效力也遠不及財禮,因而就發(fā)生了雙方締結婚書后不交納財禮而不得迎娶的情況。例如,據綏稜縣知事會員孫潤屏報告,綏稜縣近來雖然已經開始適用婚書,然而只不過是在形式上采用婚書,訂婚的成立與否仍然把有沒有彩禮當作成立條件。故有雙方締結婚書,因未過財禮,不允迎娶而興訟者。[9]當時發(fā)生在締結婚書以后因為沒有交納彩禮而不結婚的訴訟案件就表明官定婚書的效力遠遠沒有達到其代替彩禮習俗的預期,沒有起到確定婚姻效力,規(guī)制人們婚姻生活的作用。
從總體上講,民國初期,隨著相關國家關于社會習俗革新的立法制度的確立,彩禮在調節(jié)婚姻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其表現形式確實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例如,在法規(guī)頒布之初,官方制定的法定婚書一直試圖替代民間婚約對婚姻效力的認定。但是在實際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民間婚約卻往往不遵循官方法定的婚書,甚至將官方婚書與民間私約相互混合,結合本地區(qū)特點形成了內容形式各異的民間私約[14]。所以民間就產生了大量存在無視官方婚書效力的情況。不得不談的是,從婚姻禮俗的發(fā)展方向上來看,財禮在傳統(tǒng)婚姻禮俗中的地位在這一時期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總體而言,彩禮在內容的形式上發(fā)生變化的同時,其實質內涵及功能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
2.民國社會習慣對于彩禮的交納種類、多少甚至交納方式都有一系列的記載。
首先,彩禮交納種類繁多。因各地習慣、地域不同,結婚雙方家庭狀況不同,收取彩禮的種類也不同。一般來說,漢民主要有錢財、糧食、首飾、酒、肉、衣服、布匹等。蒙民主要是豬、牛、羊等。例如,據璦琿縣會員孫蓉圖報告:“婚姻預約之成立,俟女家許可,男家備豬一口或二口、粳米一斗、酒兩瓶、衣服二件,或有彩禮折錢者,擇日同媒赍至女家,斟酒向女家之家長叩首?!盵9]據寶德縣會員報告:“男女訂婚,男家除交納正式聘禮以外,當迎娶之先,尚須送女家米面、綠豆、紅棗各一斗,豬羊肉各一方,酒兩壺,謂之一交?!盵9]懷德縣承審員任廷謨作的調查報告更為具體,懷德縣男女雙方結婚,僅僅依靠媒妁之言為證,在男女雙方經過介紹之后,男方會選擇一個黃道吉日通知女家,邀請媒人一同作證,同時將金錢、布匹或是金銀首飾送給女方,女方一旦接受,婚約就成立了??梢?,彩禮的種類主要有金銀、布匹或首飾等[9]。據林甸縣知事會員黃光佐報告,林甸縣的風俗習慣,與蒙族和漢族的習慣都不一樣,蒙古族訂婚則不依婚書為準,蒙民以致送牛羊、馬、駝等類為定,近年來有遵用者,亦非習慣上之要事,不過備一格而已[9]。 由四個縣的習慣報告可以看出,璦琿縣的彩禮主要有豬、粳米、酒、衣服等;保德縣的彩禮習慣除交納正式聘禮外,還應該交納米面、綠豆、紅棗、豬羊肉、酒等;懷德縣的彩禮習慣主要包括金銀、首飾、布帛等;林甸縣習慣蒙漢有別,蒙民主要送牛、羊、馬、駝等,交納彩禮的種類都與本地的風俗與特產有關,可謂是多種多樣,究其種類,主要包括錢財、糧食、衣物、布匹、酒、首飾等實用物品。
其次,交納彩禮的多少并無規(guī)定。正如前文所言,彩禮的多寡往往由雙方協(xié)商而定,具體多少由男方家庭經濟狀況而定。例如,民國七年七月九日會員薛翹如報告:“嫩江縣人民訂婚,多在幼時由男女兩家親友從中作合,如兩家均愿締婚時,即由男家具備豬酒財帛送往女家,作為定禮,其定禮之多寡并無定數,由兩家親友向兩家商議辦理。間有立婚書者?!盵9]據璦琿縣會員孫蓉圖報告:“普通貧寒之家大都不給物品,視財物之多寡,折付現金十數元至七八十元不等。若家道小康,尚須倍給。男家致送女家物品,或折付現金,雖不在所謂財禮之內,其實作為一種財禮?!盵9]據龍江地方審判庭報告:“交納彩禮的種類,多少并無規(guī)定。有交納金銀的,也有使用牛羊的,還有使用衣服和裝飾品的。交納彩禮的多少,價值的高低,根據男女雙方家境貧富而有所不同,習俗并沒有規(guī)定。但是如果婚約是由媒妁介紹的,彩禮則有媒妁交納,兩家直接當面交納的很少?!盵9]通過龍江、嫩江、璦琿三縣民事習慣調查可以發(fā)現,彩禮收取之多寡大抵因人而異,因交納物品之價值而定,這從側面反映出財婚作為傳統(tǒng)婚姻方式的一種,是傳統(tǒng)的婚姻習俗。這也糾正了當下關于彩禮是買賣婚姻的一些看法。傳統(tǒng)婚姻并不是為了錢財而婚,彩禮也絕非是待嫁婦女的身價。從技術層面來談,彩禮是古人注重婚姻程序,重視婚姻本身的一種反映。另外,彩禮的多寡協(xié)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古人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在中國的這個熟人社會中,無論婚姻成立與否,協(xié)商彩禮都能使男女雙方更好地相處下去。一旦男女雙方結婚,男女雙方父母就會結為親家,人們更注重婚后兩家的來往,而絕非為了“彩禮”使兩家的關系陷入僵局。這就有了彩禮的交納是通過媒妁交納,避免了男女雙方當面直接交納的尷尬。排除以退婚為目的,故意提高彩禮逼迫對方的情況,男女雙方在達成結婚合意的基礎上,彼此都不會為了錢財難為對方。結婚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下都是一個人的人生大事,結婚本身經歷一系列協(xié)商,會使得年輕人更加感謝女方家庭為他們婚姻做出的讓步,從而更好地孝敬雙方父母。
再次,彩禮的收取方式因人而異。在民國民事習慣社會調查中,彩禮的種類不僅大不相同,而且收取方式更是紛繁多樣。與彩禮協(xié)商一樣,收取方式同樣也能折射出古人的人性制度設計。收取方式主要包括分期交納、債券支付、以工金代聘金等。這些交納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再一次證明了古人交納彩禮的目的是為了結婚延續(xù)香火而不是為了錢財。在某些地區(qū),彩禮分期交納主要是指彩期分大、小兩次,俗稱過大禮、過小禮。不過兩次納彩的金額不等,第一次較少,第二次交納數額相對較多。其納彩的主要物品為衣物、金銀等。納彩分兩次交納,給男方一定的緩和期,相對于一次交納比較人性化,體現了古人注重人情的婚姻觀。正如據義縣承審員陳東,慶城縣會員王鴻遵、劉奪元調查報告:“義縣,處女婚嫁,則憑媒說合,兩造允可,女家先書庚帖送之男家,星命相合,兩互相關,然后再議納彩之期,彩期分大、小兩次,土俗謂之‘過大禮、小禮’,質言之,即交財禮也。至期,男家約同媒妁,攜帶豬、酒、銀若干,押婚銀若干,衣服首飾若干,納彩后再議嫁娶。惟主婚人,有父母則歸父母,無父母則歸兄弟,無兄弟則歸叔伯姑姊?!盵9]慶城縣婚姻成立,經媒議婚,須約定聘禮若干,分兩期過付其禮,概以銀幾錠、小布幾對,大布幾匹、豬幾口、酒幾壇、首飾若干件[9]。據通化縣承王專員王麟祥調查報告:“通化婚姻習俗,男女自幼結婚,以受小定禮為準(錢、布、耳環(huán)、頭繩、腳腿、腳帶等物)。稍長,擇吉過大禮,寫婚柬,再取正式官婚書、過彩禮(如洋錢、布匹、衣服、豬肉等物)。納小定禮后、寫立煤柬,即為婚姻預約已定,迨取官婚書時,即將娶親月日擇定,至日成親。”[9]在男方不能按時交納彩禮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債券支付的方式。債券支付主要是指在他人擔保的情況下,男方寫出債券、期票等。舊時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人們結婚時往往手頭不太寬裕,對于聘金的交納也往往不會有充足的錢財,所以就產生了以債券支付的方式。在男方沒有辦法盡數交納彩禮時,允許男方自書債券,或開出期票,再者有他人擔保。正如昌圖縣承審員周式調查報告:“有女家索聘既多,男家無全數現金支付,因而自書債券,或有商店開具期票,或由媒人口頭擔保?!盵9]古人將新型的債券債務關系引入到彩禮的交納中,一則是為了促使男方早日交納彩禮,二則證實了男女雙方婚禮的有效性,既不傷害男女雙方家族的和氣,又證實了雙方婚姻的有效性。倘若男方實在交納不出彩禮,也可以采取以工金代彩的方式成婚。以工金代彩主要指男方通過自己的勞動償還彩禮。在一些貧窮的農村地區(qū),有些農民想要娶妻卻無法交納彩禮,經過男女雙方協(xié)商就可以采用以工金代彩的方法,這也就是傳統(tǒng)習慣上所指的“贅婿”。這種情況往往由于男方身強體壯卻因家庭貧困無法娶妻,這時男方就可以入贅到女方家娶妻,一些只有女兒的家庭也可以通過招婿來傳宗接代,解決養(yǎng)老問題[2] 746。根據民間習慣,贅婿到女家的工作時間可以事先約定,但是在其工作時間女方不得另嫁他人。贅婿的實質就是用工作代替聘禮。例如,浙江松陽《浙報告》第1次寫道:“一些農民家里因為沒有錢,想要娶媳婦卻拿不出禮金,所以當一些農村人家里因為只有女兒沒有男丁不能從事農業(yè)勞動的情況時,就會不要聘金把女兒許配給他人。約定女婿先過門到女家,免費為女方家工作三年、五年或是十年,時間期滿以后就會準許男方迎接女方過門完婚。這個婚書訂立的要件主要包括沒有聘禮、有媒人作證、以工金代替聘禮。一旦簽定婚書,男方過門工作以后,第三人就不能取消其婚姻關系[15]。
最后,通過對彩禮交納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為了遵守傳統(tǒng)“財婚”禮俗中所展示的智慧光芒,無論是分期交納、債券支付還是以工金代彩,其主要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延續(xù)子孫的結婚需求。這些在遵循傳統(tǒng)禮節(jié)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是古人重視婚姻、重視家庭的一項重要體現。這些具體操作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彩禮在古人視野中的價值與內涵。
3.民國習慣關于彩禮退還的規(guī)定。從民國時期的社會調查來看,在社會上會發(fā)生一些訂婚以后未結婚前男女一方死亡的偶然情況。根據地方的調查報告,各地大多采用男死還半,女死全無的退還方式,以至于民間流行“男死一半,女死根爛”的諺語。正如黑龍江省蘭西縣知事會員張奎英報告:“屬縣習慣,凡婚約預約成立后,未結婚前男女一造遇有死亡時,對于原交財禮,男死返還一半,女死則全然消滅。訴訟成例極多。”[9]海倫縣知事會員馮文洵報告:“海倫縣習慣,未迎娶以前男女一造死亡, 向例退還財禮,惟男死還財禮一半,女死即全不還退,俗諺所謂‘男死一半,女死根爛’[9]”。根據農安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農安縣習慣,未婚之男死,女家返還財禮一半,女死,財禮消滅?!盵9]通過民事習慣調查的研究,不難發(fā)現,關于訂婚彩禮的退還在廣大的漢民族地區(qū)存在著男方死亡歸還一半彩禮,女方死亡彩禮消滅的社會習俗。在某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也存在一些類似的情況,例如,黑龍江布西設治局設治員金純德報告:“布西僻處蒙邊,風俗習慣多由內地所流傳,婚姻預約成立后,未[結]婚前男女一造遇有死亡時,遇有未婚男女一造死亡時,于返還財禮辦法,大抵系男死財禮如數退還,女死財禮消滅。此習慣于內地習俗從同。”[9]林甸縣習慣,凡未婚以前男女一方死亡,其返還財禮辦法,男女不同,男死還一半,女死即消滅,蒙民習慣亦是類是[9]。當然,中國地域廣闊,風俗習慣各異,財禮的返還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也會存在一些男方女方死亡都不返還財禮的情況,或女方死亡歸還一半彩禮、男方死亡彩禮消滅的情況。據黑龍江省龍江縣知事會員孫佐廷報告:“查龍江習慣,凡訂婚后未成婚以前,男女一造遇有死亡情形,對于財禮均歸女家沒收,并無返還先例?!盵9]盡管財禮的退還在中國各地區(qū)的傳統(tǒng)中存在一些差異,但根據民國時期的社會調查來看,男方死亡歸還一半彩禮,女方死亡彩禮消滅的情況還是占主導地位。男方死亡歸還一半彩禮究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因為男方死亡以后,女方還可以再嫁,還可以再次收取財禮,退還一半財禮給男方也是對男方家的一種安慰。而女方死亡彩禮消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婚約簽訂后,男女雙方已經達成了結婚合意,女方已即將成為男方家族之人。女方死亡彩禮消滅也反映了彩禮作為訂婚的主要形式在民間傳統(tǒng)中具有極大的法律效力,是婚姻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民國時期財婚習慣中彩禮的價值分析
民國時期,在社會風氣日益變化的過程中,彩禮作為婚姻成立的一種要件,既豐富了傳統(tǒng)的婚姻禮俗文化,又增強了傳統(tǒng)婚姻的穩(wěn)固性,也折射出了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契約觀。同時,這一時期婚姻禮俗的變化更反映出了傳統(tǒng)婚姻向新式婚姻的過渡中產生的碰撞與適應變通能力。
1.彩禮是婚姻成立的要式條件。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言,在傳統(tǒng)的婚姻習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收受財禮是婚姻成立的最普通的三種要件,從不同婚姻類型的產生來看,財禮在三種要件中顯得更為重要[10]68。在傳統(tǒng)社會中就存在不交財禮不得結婚的現象。例如,福建南平縣《閩報告》第2期報告:“訂婚必有聘金。無論貧富,訂婚必有聘金,以60兩或40兩者為多,于迎娶時納之;不交聘金,不能迎娶?!盵15]蘿北縣會員劉廷灝報告:“蘿北人民婚姻,尚照普通程序,雙方均憑媒妁介紹。但預約時無論貧富之男女,除須給女家衣布首飾各項外,尚須給以銀錢,多者千余元,或數百元,至少者亦須一二百元,此種給錢名之曰‘彩禮’。茍無彩禮,雖男賢女良,門當戶對,亦難成立?!盵9]據民國七年七月十日會員兆麟、許彭齡報告:“青岡縣婚姻預約之經過程序,媒妁撮合成后,由男家先備銀兩、布匹各若干,擇定吉期,協(xié)同媒證,送過女家,女家收受后,婚姻預約即為成立,俗名曰過小禮。”[9]在傳統(tǒng)的民事習慣中,婚姻極其重視財禮,是婚姻成立的必然要件。 而婚書卻是可有可無的,在傳統(tǒng)婚姻禮節(jié)中所占分量不是很大。據木蘭縣知事會員報告,在木蘭縣的婚姻習慣當中, 財禮最為重要,然后才是婚約[9]。據龍鎮(zhèn)縣知事會員索秉昆報告:“龍鎮(zhèn)縣屬習慣,婚姻重視財禮,不用婚書,蒙民習慣以納牛馬、糧食于女家者,即為訂婚儀式,尚無繁文縟節(jié),似較簡便?!盵9]在實際生活中,財禮的交納時間,交納種類產生爭議甚至會引起婚姻訴訟,正如澄城縣胡會員足剛報告:“編戶婚姻之成立,必以踐送預訂之財禮為衡,或先議定財禮之數,而不能如數踐送者,婚姻即不成立,往往致起爭訟。”[9]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財禮的重要性已經是婚姻成立與否的重要要件之一,民間更是把這些以媒妁之言、交割彩禮為主要內容的婚書視為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14]。當處理婚姻發(fā)生糾紛的司法活動中,婚書往往充當的是退還彩禮與否的一種證據,而是否交納彩禮則是判斷婚約是否生效的依據[14]。 可見,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財禮已經成為了訂婚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對于婚姻彩禮的要求可以稱之為“苛刻”。無論是彩禮的種類、數量還是交納時間,在婚姻禮儀中都十分重要,是婚姻成立的一套不可或缺的要件。
2.彩禮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存在的法律與社會意義。民國初期,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要求結婚必須具有婚書,這就使一些地區(qū)的婚姻習俗發(fā)生了變化。根據湯原縣會員孫裕國和韓新文報告:“湯縣的婚姻習慣原來是以男女雙方訂立媒柬、交納彩禮為準,在頒布相關法律后就改為使用官方婚書,但是仍然需要交納聘禮?!盵9]如大賚縣知事會員李興堂報告:“大賚縣習慣,婚書與財禮并重,茍缺其一,即不足為訂婚之確證。蒙民則重視財禮,不用婚書?!盵9]面對國家法的規(guī)定,彩禮作為傳統(tǒng)習慣,在遵守國家規(guī)定的同時,更多的是在具體適用上進行了一些變通,例如,泰來縣知事會員紀萬韜、查貴廉、王慶臣報告:“泰來縣訂婚方式,從前須立媒柬,近則改用婚書近來始有立結婚證書者,于迎娶日行文明結婚禮,即為正式結婚。此等辦法,縣屬居民甚少,仍以舊日程序訂婚者居多,不過遵照官定結婚證書,于訂婚后買一證書而已?!盵9]上述材料表明,彩禮從形式上發(fā)生了變化,逐漸形成了婚書與財禮并重的情況,但是大多數居民在結婚時仍按照舊時程序,只不過遵照官定購買證書,彩禮作為婚姻成立的要件地位并未受到動搖,這就彰顯了彩禮存在的法律價值及其社會意義。
3.彩禮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的法制特色。中國素來被視為禮儀之邦,西周“六禮”之嘉禮就是關于婚姻禮儀的官方規(guī)定。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極力倡導新式婚姻,一些先進人士更是身體力行,然而在一些地區(qū)竟然還存在根本不知道新式婚姻到底是什么的情況。例如洮安縣承審員周式調查報告:“洮安縣北邊一帶概不知婚書為何物,無論貧富,只以財禮及面試為準?!盵9]彩禮作為傳統(tǒng)婚姻的一種習俗,在被國家法律徹底廢除的情況下仍然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說明傳彩禮作為習慣是不能被國家法強力徹底消除的[3]。 與西方新式婚姻相比,中國傳統(tǒng)婚禮是按照一定禮儀程序進行婚嫁的,下聘禮、抬花轎等一系列民俗習慣是婚姻禮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范忠信先生所言:“中國古代這樣的社會生活模式或境界的制作,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這種國家體制和社會管理的實踐(哪怕是不完全的或是走了樣的實踐)都是整個人類最寶貴的文化之一?!盵8]
當下,在探索西方法治文明的同時也應該對一些有文化厚度、有歷史累積的傳統(tǒng)法治文化進行挖掘。作為一種文化,彩禮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的法制特色,彩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的高度與厚度,具有累積性和層累性[16]。正如何勤華教授在論證法的國際化與法的本土化中指出,只有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法律結合自身的實際對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極大促進作用時,才更能顯示出本民族的文化魅力和存在價值,別人才會來學習[11] 128。只有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法律才真正是中國的,失去了中國特色的法律就不再是中國的法律。薩維尼也曾指出,一個民族的法律是外部的社會環(huán)境強加不來的,它同本民族的音樂和藝術一樣,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內在的自然體現,法律的成長與壯大跟孕育它的民族的成長與壯大是相輔相成的,同樣,一個民族個性的消亡也會引起本民族法律特征的喪失[17]。筆者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離不開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法治文明,在研究傳統(tǒng)法治文化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婚姻禮俗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彩禮作為傳統(tǒng)婚姻禮俗中的核心內容,關于該問題的探討更是無法躲避的。誠然,當下全面恢復傳統(tǒng)婚姻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是彩禮作為傳統(tǒng)婚姻禮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價值應該給予正確對待。
4.彩禮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婚姻的穩(wěn)定性。彩禮的多少一般是由雙方協(xié)商而定的,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在交納的過程中存在攀比的現象。對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來說,財禮支出是家庭的最大支出,成為負擔。正如社會習慣調查報告所講,雖然交納財禮的多少往往是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的,但是經濟實力中下等一般人家往往都把它看作是沉重負擔,甚至有因貧窮而一輩子娶不到媳婦的[10]68。據靈寶縣調查員汪亞先報告:“靈寶縣存在重女輕男的現象,其原因就是婚姻多重聘禮,婦人生一女,他人求婚時所得聘金禮銀一百、八十兩不等。貧苦之家多借此銀營生,其男子往往至老不能娶妻。相沿已久,隨演成生男不如生女之習慣?!盵9]通過上述材料分析,男子面對沉重的財禮負擔,竟會有一部分人結不起婚,以至于社會上產生了生男不如生女的習俗。財禮這項重要的負擔,是男方家庭中的重要支付,當男方結婚以后就不會再有多余的錢財去娶第二個妻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傳統(tǒng)婚姻的長久性,減少了傳統(tǒng)社會中的離婚現象?!吧綗o棱,江水為竭,東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边@些語言都表明祈求婚姻長久是傳統(tǒng)社會理想中的婚姻狀態(tài)。正如著名法學家侯欣一教授所言,中華民族反對離婚,追求白頭偕老,那么中華民族會在制度上想盡一切辦法來減少離婚,保證婚姻的長久[4]??梢哉f,彩禮正是中國古人用來讓婚姻保持長久的制度設計。通過這種習慣,使得古人實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婚姻愿望。候欣一教授還指出,從立法動機的角度上來講,傳統(tǒng)習俗規(guī)定男方向女方交納彩禮,而且把交納彩禮看作是婚姻成立的必要形式,這么做不是把婚姻看作一種買賣,也不是通過彩禮給女方家一定的經濟補償,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婚姻長久[4]。
5.彩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契約化。史尚寬先生認為婚約是男女雙方關于將來締結婚姻的一種契約[17]?;榧s在本質上是男女雙方就將來結婚達成的合意的一種法律約定, 這一法律約定符合契約的特質[18]。據通化縣承王專員王麟祥調查報告,婚姻的類型屬于是要事契約,在官方沒有制定官方婚書以前,民間大都是把婚約寫在購買的龍鳳柬上,也有一部分將婚約寫在紅紙上。自從官方婚書頒布以后,鄉(xiāng)間的小戶仍然因為購買不方便而隨意購買龍鳳柬,或者寫在紅紙上,大戶人家往往都購買官方婚書。在此附媒柬原文如下:
立婚書人某人,今有小女乳名(某某),年方幾歲,憑冰人某人說允,情愿許與某人第幾子乳名(某某)為室。財力柬錢(若干)吊,大布、小布各幾對,金銀鉗子各幾付,單(雙)豬、單(雙)酒財禮錢先交一半,下余一半()女長成出嫁過大禮時,完全交付。此系兩造愛好結親,雙方情愿,邀同親族及冰人到場,立此婚書存證。
民國xx年xx月xx日立婚書某人。
上述原版婚書,從形式上看有立婚人,有彩禮交付時間和程序,而且還有同族證人在場,符合契約文書的要件。即婚書本身就是男女雙方家長許諾將來結為親家的一種書面契約。而彩禮作為婚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本身對婚書就具有一種證婚的作用,是雙方對未來結婚的一種保證,從而也折射出傳統(tǒng)婚姻中的契約觀。
四、結語
彩禮,作為傳統(tǒng)婚姻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拘于國家立法形式,不因為法律的規(guī)定而改變。彩禮自動成長壯大于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調節(jié)著人們的婚姻生活。作為傳統(tǒng)婚姻禮儀的一種,彩禮的存在豐富了古人單調的生活,增強了家族內部的認同感與凝聚力。通過對民國關于彩禮社會習慣調查報告的解讀,可以發(fā)現彩禮在西方外來文明沖擊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張力。同時,當國民政府和知識分子極力倡導婚姻自由的情況下,彩禮能夠在國家法的框架下進行變通,與官方文書相結合,繼續(xù)調節(jié)人們婚姻生活,這說明彩禮作為一種傳統(tǒng)婚姻習俗,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是有中國獨特地域文化孕育出的制度設計。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法治道路的過程中,必須對中國的法律本土資源加以利用,注重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與法律傳統(tǒng)[7]。通過對中國獨特法制文化的研究,在發(fā)掘其存在的重要歷史價值與作用的同時,也可以為當下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鑒。眾所周知,中國當下的民事法律,往往移植于德日等國家,與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習慣存在著一定的沖突,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民事司法的一些困境。所以,筆者以為,在制定相關法律規(guī)則之前,有必要進行全國性民事習慣調查,使得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習慣與國家法律相結合,更好地調節(jié)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裴庚辛,郭旭紅.民國時期的婚嫁習俗與婚姻法[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卷三)[M].上海:中華書局,1990.
[3]于曉青.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彩禮及其流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4]侯欣一.中國傳統(tǒng)婚姻法規(guī)的反思[EB/OL].華東政法大學網,2015-12-24.
[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04:106.
[6][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
[7]蘇力.變法、法治建設及其本土資源[J].中外法學,1995,(5).
[8]范忠信,鄭定,詹學農.情理法與中國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前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614—653.
[10]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1996.
[11]何勤華.法律文化史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曾代偉,謝全發(fā).民國時期的婚約規(guī)則與民間習慣[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13]李剛.法律近代化視野下的南京國民政府1930年婚姻法[J].中州學刊,2010,(4).
[14]祖?zhèn)?,高丙?清末民初民間訂婚婚書習慣研究——基于東北地區(qū)與直隸省的比較[J].天津法學,2014,(4).
[15]李文海.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法政卷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483.
[16]陳序經.文化學概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90.
[17]張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369.
[18]史尚寬.親屬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00:236.
[19]宮素珍.由定婚到訂婚——民國時期定婚制度的變遷及社會實態(tài)研究[J].政法論壇,2015,(4).
〔責任編輯:徐雪野〕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簡介]黃振威(1991—),男,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法制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5-01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