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qū)W政
最近—段時間,在琢磨如何創(chuàng)新原葉茶。當時想,有沒有—種茶是為那些愛食辣的人所配的呢,結(jié)果就發(fā)現(xiàn)了韓國的辣椒茶。這真是打破了我的想法,歐巴們對茶的認知真是打破了我們的常規(guī)。比如,這個重口味的辣椒茶,制作時需選擇辣度中等的青、紅辣椒,切成絲,熬煮發(fā)酵。難道這也算是茶嗎?開眼界的是,在韓國,不僅辣椒,蘿卜、茄子等蔬菜都能做成茶飲,更何況傳統(tǒng)的花或草了。
有意思的是,同為中國茶文化的輸入地,韓國茶的演變與日本茶的演變有巨大不同。韓國在發(fā)展茶文化時,充分發(fā)揮了各種創(chuàng)新。韓國茶里不放茶葉,但可以放幾百種材料,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非茶之茶,也被稱為“傳統(tǒng)茶”。這讓我感覺疑惑的是,同為僧人帶茶回國,為何韓國的茶文化會如此的活色生香?它的文化演變路徑是什么?
與日本一樣,韓國茶文化也是源于去往中國學習的僧人。在六世紀和七世紀,新羅為求佛法前往中國的僧人中,載入《高僧傳》的就有近30人。真鑒禪師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學;崔致遠于唐僖宗時在唐留學(868-885年),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時,回國后帶回了大唐的煎茶法。飲茶之風,遂隨著佛教的興盛達到頂峰。
但韓國茶文化,儒道釋在其中的影響仍是以儒家為第一,佛教為第二,道家為第三。儒家,特別是以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宋明道學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禮被普遍接受,所以韓國的茶道又稱茶禮,儒家禮儀起主導作用。高麗時代形成了茶禮,是韓國茶文化的最光輝時代。高麗末期,因為儒者趙浚、鄭夢周和李崇仁等人的努力,在冠禮,婚禮,喪葬禮,祭奠禮中均行茶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高麗五行獻茶禮,場面恢宏,參與者眾,是韓國茶禮的首要代表。
李朝時代,受明朝茶文化影響,散茶壺泡法和撮泡法風行。清軍入侵后,茶文化一度式微。漸漸地,具有藥用價值的各種湯,包括藥丸和膏熬成的湯,都被稱為“茶”,這便是韓國“傳統(tǒng)茶”的前身。到了李朝晚期,有丁若鏞、崔怡、金正喜、草衣禪師等熱心研究,茶文化漸見光復。最后由草衣禪師集韓國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導“中正”精神。
日據(jù)時期,雖受到日本茶道的影響,但韓國依舊保持了自身鮮明的茶禮文化。并在民眾中,逐漸發(fā)展了生活化的“傳統(tǒng)茶”?!皞鹘y(tǒng)茶”種類很多,幾乎物物皆能入茶。比如,雙和茶,百年草茶,五味子茶等。這種“傳統(tǒng)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沒有不甜。并且,不用開水沖泡,而是將原料長時間浸泡、發(fā)酵或熬制而成。
這種無茶葉成分的飲品,都被冠之以茶,也充分說明了韓國茶文化中的廣泛性。較之于祭祀和規(guī)章的精神禮儀,人們更關(guān)注茶的藥用價值。所以,五行茶禮祭拜的是神農(nóng),是藥用鼻祖,而不是陸羽。也正因此,韓國茶文化的多元廣泛,總是以色彩繽紛來呈現(xiàn),用活色生香的外表,來展現(xiàn)內(nèi)在的儒家禮儀。這與日本茶文化的單一、嚴謹、程式,形成了鮮明對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