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中國與西方俱“有道”到中國“無道”
——郭嵩燾出使英國期間超越傳統(tǒng)的努力(1875—1879)

2016-02-02 16:49:24朱忠文
華大史學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湖南人民出版社郭嵩燾長沙

朱忠文

從中國與西方俱“有道”到中國“無道”
——郭嵩燾出使英國期間超越傳統(tǒng)的努力(1875—1879)

朱忠文

出使英國之前,郭嵩燾所說的“政教”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詞。郭嵩燾對于西方文明從局部到整體的認識,經歷了一番過程。出使英國初期,郭嵩燾首先承認西方的“實學”在世界范圍內無可匹敵,但是并不承認西方“有道”。他慢慢意識到西方也是“有道”的。他先是著手將中西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認為二者的“道”是平行的。后來他終于承認,秦漢以后,中國與夷狄都“無道”;而“西洋通商三十年來”,中國“無道”,西方“有道”。這種認識方式的形成與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思維世界中“理想的中國”與“現(xiàn)實的中國”的復雜關系密切相關。但是郭嵩燾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承認過這種看法,此后也沒有再表達過這類觀點,因此這完全可以看做他思想的一次“出軌”。

郭嵩燾;中國;西方;“有道”;“無道”

一、問題緣起

對于郭嵩燾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學界的熱門*前人對于郭嵩燾思想的研究情況可參見王興國:《郭嵩燾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代表性著作有: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張靜:《郭嵩燾思想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曾永玲:《中國清代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大傳》,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等等。代表性論文有:熊月之:《論郭嵩燾》,《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鐘叔河:《論郭嵩燾》,《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李長林:《郭嵩燾對西方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求索》1999年第6期;郭漢民:《郭嵩燾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思想超越》,《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2期;文定旭:《新舊嬗替之初看西方教育——郭嵩燾考察西方教育之研究》,《船山學刊》2004年第1期;陳朝祥:《整頓吏治、循習西洋政教——郭嵩燾政治思想簡論》,《前沿》2009年第1期,等等。,其中不乏具有啟發(fā)性意義的真知灼見。但是前人的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中存在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即對郭嵩燾的史料進行解讀的時候,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著力突出他作為革新者和對傳統(tǒng)的突破者形象。這很容易導致兩種結果。第一是缺乏對史料的深度解析,盲從于前人結論,從而對歷史的評價產生偏差;第二是過分強調郭嵩燾求新求變的一方面,而忽視了他對于傳統(tǒng)的堅守,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從傳統(tǒng)中突破并走向革新的動態(tài)過程。

出使英國時期是郭嵩燾思想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本文試圖通過以下兩條路徑對郭嵩燾這一時期思想的轉變進行研究:首先,從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的角度出發(fā),對郭嵩燾的思想進行認知*① 陸寶千和張衛(wèi)波的研究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但是在過程的還原和細節(jié)方面不夠深入。參見陸寶千:《清代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69-183頁;張衛(wèi)波:《試析郭嵩燾西方文化觀的特點和局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第二,把握郭嵩燾思想的發(fā)展脈絡,著重過程的還原,從而展示其中蘊含的歷史意義。筆者無意于改變郭嵩燾的革新者地位,只是希望能夠拂去籠罩在郭嵩燾身上的重重面紗,更客觀地對他進行認識,并為了解他和他的時代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實學尚可,道義不及——初至英國的郭嵩燾對西方的態(tài)度

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郭嵩燾在《條議海防事宜》中指出:“嵩燾竊謂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jié)也?!?② 《條議海防事宜》,光緒元年三月二十一日,見楊堅校補:《郭嵩燾奏稿》,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第345頁。有些論著以此為依據,認為他已經對封建文明落后于資本主義文明有所認同,要求全面學習西方*③ 參見曾永玲:《中國清代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大傳》,沈陽:遼寧出版社,1989年,第201頁。。

但是筆者認為,郭嵩燾上面提到的“政教”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詞。在出使英國期間郭嵩燾曾經說過:“此間富強之基,與其政教精實嚴密,斐然可觀,而文章禮樂不逮中國遠甚?!笨梢?,在郭嵩燾的概念中,“政教”與“文章禮樂”并不是一回事,而“文明”一詞,顯然應該把“文章禮樂”包含進去。

而郭嵩燾對于西方文明從局部到整體的認識,也經歷了一番過程。從出使英國的一開始,郭嵩燾非常明顯地從超越器物的視角對西方進行認識。在親眼看見并詢問了西方航船相遇的升降旗儀式后,郭嵩燾發(fā)出了“彬彬焉見禮之行焉。中國之不能及遠矣”*《郭嵩燾日記》第3卷,光緒二年八月二十日,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頁。的感慨。而聽了英國人馬格理介紹西方優(yōu)待戰(zhàn)俘的規(guī)矩后,郭嵩燾稱贊道:“西洋列國敦信明義之近于古也?!?《郭嵩燾日記》第3卷,光緒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0-81頁。但是盡管如此,郭嵩燾對于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仍然沒有放棄。在去往英國的路上,郭嵩燾看了林樂知寫的《中西關系論略》,他將東西方宗教進行對比后評價道:“西洋主教,或君民共守之,或君民異教,各有所宗尚,不相儳越。獨中國圣人之教,廣大精微,不立疆域,是以佛教、天主教、回教流行中國,禮信奉行,皆所不禁。”*《郭嵩燾日記》第3卷,光緒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9頁。言語之中隱隱約約對于中國的“圣人之教”存在著優(yōu)越感。

而在光緒二年(1876年)十二月三十日,剛來到英國不久的郭嵩燾與英國人理雅格討論中英兩國之優(yōu)劣。理雅格認為英國優(yōu)于中國。郭嵩燾指出:“余承認英國有較為富麗之公舍與官署,較多之精巧工藝,各方面均較中國整潔,但非余之所指。余意系就道德方面觀察兩國?!?《理雅格在國會的證詞》,1893年9月8日,The First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Minutes of Evidence,Accounts and Papers,1894,LX,p.604,大英博物館館藏,轉引自郭廷以編訂,尹仲容創(chuàng)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第585頁。然后理雅格回答道:“中國確有此種美德之高尚思想,但英人則有更高見解,力謀使其見諸實行,此為中國所不及。就此方面而論,余仍以為英善于中?!庇谑枪誀c生氣地質問道:“君謂自道德方面論,英善于中,請問,英國何以強將其鴉片加諸中國?”*《理雅格在國會的證詞》,1893年9月8日,The First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Minutes of Evidence,Accounts and Papers,1894,LX,p.604,大英博物館館藏,轉引自郭廷以編訂,尹仲容創(chuàng)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第585頁。劉錫鴻《英軺私記》中也有記載理雅格見郭嵩燾之事,不過沒有把兩人的對話記下來,只是說理雅格承認鴉片乃是英國不仁不義之事。見劉錫鴻、張德彝:《英軺私記·隨使英俄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頁。兩相印證,筆者認為此條材料應該比較可靠。最終理雅格被迫承認了販賣鴉片乃是英國不仁不義之舉。在討論中,郭嵩燾避開國力不談,從道義的角度進行評判,甚至不惜與對方翻臉,從今天的角度看難免有些迂腐,但這恰恰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是非標準。

來到英國后的郭嵩燾,進一步在“政教”上認同了西方。而在郭嵩燾的語境中,“政教”一詞的含義似乎更偏向于“政”的方面,即具體的制度。在《使西紀程》中,他感慨道:“西洋以行商為制國之本,其經理商政,整齊嚴密,條理秩然。即在中國,往來內江船主皆能舉其職,而權亦重。所以能致富強,非無本也?!?郭嵩燾:《使西紀程》,《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0頁。并作出了那段著名的評價:“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與遼、金崛起一時,倏勝倏衰,情形絕異。其至中國,惟務通商而已,而窟穴已深,逼處憑陵,智力兼勝,所以應付處理之方,豈能不一講求,并不得以和論。”*郭嵩燾:《使西紀程》,《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3-134頁。這兩段記載并不見于郭嵩燾來英途中的日記,所以這肯定是他來到英國以后的感想。在這段話中,郭嵩燾已經完全不再把今天的西洋與過去的“夷狄”相提并論。

除了“政教”之外,此時郭嵩燾肯定西方的另一方面是“實學”。來到英國之前,郭嵩燾在評價天文算學館章程的時候就曾指出:“文藝者,蹈虛之學,實用之而實效。天文算學,征實之學也,而可以虛應乎?”*《郭嵩燾日記》第2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45頁。所以在他提出的對于章程的修改意見中,他反對正途出身的人來天文算學館學習,而是建議從府縣學和山林隱逸中選拔人才入學。在郭嵩燾的思維世界里,“征實之學”和“蹈虛之學”是分得很清楚的,學習它們的人,類型也應該有所不同。而在去英國的路上,郭嵩燾眼見一些西洋人在砸碎胡桃、投石、跳遠,他們“從容嬉笑,沛然有余。其人皆白皙文雅,終日讀書不輟。彼土人才,可畏哉!可畏哉!”*《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7頁。這些西洋人居然可以在“文藝之學”做好的同時,又能做好體育鍛煉這樣不“蹈虛”的事情,難怪郭嵩燾要發(fā)出那樣的感慨。

而到達英國初期,郭嵩燾經常稱贊的主要也是西方的“實學”。光緒三年(1877年)二月二十五日,郭嵩燾聽說亞當·斯密和約翰·穆勒“所言經國事宜,多可聽者”*《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9頁。,感慨道:“中國人才相距何止萬里,為愧為愧?!?《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9頁。而在同年的三月二十六日參加英國學者基金的聚會,一睹各界人士風采之后,郭嵩燾感慨:“計數(shù)地球四大洲,講求實在學問,無有能及太西各國者?!?《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3頁。但是在郭嵩燾這個傳統(tǒng)讀書人心中,西方“政教”之“精實嚴密”尚且不能與中國的“文章禮樂”的地位相比,“實學”似乎更不能在“道”的衡量中占據多大的分量。

三、從西方“無道”到中國與西方俱“有道”——郭嵩燾心目中西方的“道”的逆轉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郭嵩燾心目中,中國對于這種“道”的絕對優(yōu)勢開始逐漸瓦解。光緒三年(1877年)五月十二日的晚上,郭嵩燾去白金漢宮看舞會,評價道:“鏗伯叱(旁注:總督軍政)年七十、哈定敦及大太子及俄國公使及太子妃及各公主,各挾所知,相與跳躍而不為非。使中國有此,昏亂何如也?!?《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5頁。而在當月十八號他又評價道:“西洋君民尊卑之分本無區(qū)別,巴西國主至舍其國遨游萬余里之外,與齊民往還嬉戲,品花聽樂,流蕩忘返,亦中國圣人之教所必不容者矣?!?《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7頁。

這兩條材料表面上看是郭嵩燾對西洋文明某些方面的批評,但是其中另有弦外之音。郭嵩燾的措辭似乎是在強調中國皇室如此嬉戲宴游是不合理的。換言之,郭嵩燾并不否認西方皇室嬉戲宴游的合理性。雖然從兩條材料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郭嵩燾對西方的態(tài)度帶有負面情緒,但是這其中已經隱含著他承認中國與西洋文明各有其發(fā)展特色的意義,他似乎已經開始將東西方文明放在一種平等對待的地位進行評價。

隨著對西方了解的深入,在郭嵩燾的心目中,西方文明的地位開始逐漸增強。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初二,郭嵩燾聽聞英國在波斯國王游歷倫敦時賜予他寶星,結果招致輿論非議,他評價道:“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由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尚無其人,傷哉!”*《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39頁。

從上述評價不難看出,這時的郭嵩燾已經意識到中國在西方人眼中成為“夷狄”這個現(xiàn)實情況。而在當年的四月二十一日,郭嵩燾再次來到白金漢宮參加舞會,這回他評價道:“西洋風俗,有萬不可解者。自外宮門以達內廳,衛(wèi)士植立,皆有常度,無攙越者。跳舞會動至達旦,嬉游之中,規(guī)矩仍自秩然。其諸太子及德國太子,皆在跳舞之列。以中國禮法論之,近于荒矣。而其風教實遠勝中國,從未聞越禮犯常,正坐猜嫌計較之私實較少也。”*《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10頁。

與上次對舞會的評價相比,其中雖然仍有批評的意味,但是還是肯定西方是有“法度”和“規(guī)矩”的,甚至其“風教”遠勝于中國,這說明郭嵩燾對西方的好感進一步加深。

四、中國“無道”?——兩個“中國”與“出軌”的思想

光緒四年(1878年)五月二十日,郭嵩燾終于作出了那段被后世津津樂道的評價:“三代以前,皆以中國之有道制夷狄之無道。秦漢而后,專以強弱相制,中國強則兼并夷狄,夷狄強則侵陵中國,相與為無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國之無道,故可危矣。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之所及也……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隨之以治亂。德者,專于己者也,故其責天下常寬。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其法以繩之諸國,其責望常迫。其法日修,即中國之受患亦日棘,殆將有窮于自立之勢矣……三代之圣人所以不可及,兼君、師任之。周之衰而后孔、孟興焉,師道與君道固并立也。自六國爭雄以迄于秦,而君道廢。自漢武帝廣厲學官,而師道亦廢……西洋創(chuàng)始由于教士,至今尤分主朝權,不足為師道也,而較之中國固差勝矣?!?《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8-549頁。

在傳統(tǒng)中國讀書人的心目中,“中國”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現(xiàn)實的中國,現(xiàn)實的中國基本上是以秦漢作為起點的,因為在傳統(tǒng)讀書人的心目中,秦朝乃是以霸道得天下,不是以仁義得天下,而此后的歷代王朝都基本上是“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書》卷9《元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7頁。這種情況當然不能讓人滿意。朱熹就曾經憤慨地指出:“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朱熹:《答陳同甫》,《朱子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83頁。而呂留良也說:“自秦并天下之后,以自私自利之心,行自私自利之政?!?呂留良:《四書講義》卷32,《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經部,第165冊,第608頁。所以傳統(tǒng)的讀書人心中,往往把理想的中國,即“三代之治”的中國作為自己的信仰與目標。

雖然韓非早就敏銳地指出所謂的“三代之治”不過是“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42頁。的原始時代,但是在漢代以后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的大背景下,這種聲音微乎其微。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都是高喊著“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口號,希望能夠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夙愿。而郭嵩燾在這里居然能夠認為三代之德治不如西方之法治,這表明“理想的中國”在他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已經動搖了。

值得注意的是,郭嵩燾這個突破的過程是他在深處西方文明的包圍之下進行的。他來到英國之前,對中國現(xiàn)狀的不滿已非一朝一夕。在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二十四日寫給朋友的信中,他批評道:“學士大夫習為虛驕之論,不務考求實際,迄今六七百年,無能省悟者?!?《郭嵩燾日記》第1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00頁。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二十三日,因為家里的貍貓不好好捕鼠,以至于家中老鼠橫行,他“始悟末流之世,官司失職,盜賊橫行,人物一理也”*《郭嵩燾日記》第2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43頁。。

正如秦暉先生所評價的那樣:“清末的西方未必就像我剛才講到的那些人所想的那樣,是儒家理想中的三代盛世,但那時的中國的確是不仁不義,名儒實非,讓這些真儒們痛心疾首到了極點。”*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編輯部合編:《清華歷史講堂續(xù)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第372頁。在這里,秦暉先生詳細探討了“三代”與“秦漢以后”在晚清讀書人心目中的區(qū)別,但卻忽略了“南宋”這一歷史界標在當時讀書人心目中的意義。來到英國之后的郭嵩燾,卻又整天受到令他感到滿意的西方的各個方面的沖擊,所以他在做出評論的時候,難免處在一種偏激的情緒之中。在光緒四年(1878年)五月十一日,郭嵩燾與在中國待過二十多年的洋人瞻斯談話,郭嵩燾稱贊道:“西法學、仕兩途相倚,不患無以自立,此較中國為勝?!?《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3頁。瞻斯回答說:“文武兩途員缺有定制,而求仕進者日增。學成而待用,亦苦階級不易攀躋,閑廢為多?!?《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3頁。后來瞻斯談道:“知中國當兵者皆尚椎魯,無文學。西洋必使學成而后充兵,近乃知有文學者多浮滑,故凡充兵者皆試其力,不試以文學。此亦中國所早見及者,西洋近始知之?!?《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3頁。而郭嵩燾說:“謂中國尚文而賤武,凡橫暴者,相與以兵目之,言可畏悸也。正惟視之輕,是以為兵者亦皆不自立,以成乎偷敝之習。此亦中國之弊也?!?《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3-544頁。從這番對話中可以看出,瞻斯看待問題的方式還是比較客觀的,他能夠指出西方之不足,也承認中國在某些方面的合理性。但是郭嵩燾似乎一開始就帶著一種批判中國、贊美西方的態(tài)度來進行這次交談,這表明他某種程度上還有一種自卑的感覺。

處在偏激的情緒中得出的結論,往往難以長久。在此后郭嵩燾留下的資料中,筆者再也沒有看到他認為三代之中國不如西方的觀點,而且他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承認過這種看法。在光緒十年(1884年)正月寫給李鴻章的信中,郭嵩燾指出:“夷狄之民,與吾民同也。趨利避害同,喜諛惡直同,舍逆取順同,求達其志而不樂阻遏其氣同。賢者以理折衷,可以利之順之,亦未嘗不可直言之,因而阻遏之。取足于理,強者亦可使退聽。吾民之于官吏父兄也,即有屈抑,忍受而已,不能忍受,謂之亂民。夷狄弱者,奴隸也,鞭之撻之可也;強者義視友朋,但能以理相處,一有藐屈,僨然而起,禍福榮辱立見?!?《致李傅相》,見《郭嵩燾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第213頁。原文無時間,根據《郭嵩燾日記》的記載推算,此信很可能是在光緒十年正月寄出。在公開的場合,他最多承認西方與中國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次突破,姑且可以看做郭嵩燾思想的一次“出軌”。

雖然理想的中國在郭嵩燾心目中的地位并沒有徹底瓦解,但是他對于現(xiàn)實中國的批判卻是愈演愈烈。在出使之前,郭嵩燾批評中國的矛頭基本上是針對南宋以后的中國。他動輒批評“竊見辦理洋務三十年,中外諸臣一襲南宋以后之議論,以和為辱,以戰(zhàn)為高,積成數(shù)百年氣習。其自北宋以前,上推至漢、唐,綏邊應敵,深謀遠略,載在史冊,未嘗省覽”*《擬銷假論洋務疏》,見《郭嵩燾奏稿》,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第359頁。,但卻極少以秦漢作為其批評中國的時間劃分點。

而來到英國以后,他對于秦漢以后的中國的批評卻越來越多。在光緒五年(1879年)二月二十二日的日記中,郭嵩燾寫道:“三代所謂用夏變夷者,秦、漢以后,一與中國為緣而遂不復能自振,何也?禮儀之教日衰,人心風俗偷敝滋甚,一沾染其風而必無能自立也。”*《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0頁。而在當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日記中,郭嵩燾又評價道:“秦漢以后之中國,失其道久矣。天固旁皇審顧,求所以奠定之。茍得其道,則固天心之所屬也。茫茫四海,含識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豈有異哉?而猥曰:‘東方一隅為中國,馀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4-815頁。

不過即便如此,郭嵩燾的想法在當時已經算是驚世駭俗了。光緒六年(1880年)二月初二,王闿運在聽了郭嵩燾的觀點后,“以為法可以行于物,而不可行之于人,人者萬物之靈,其巧敝百出,中國以之,一治一亂。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氣則詐偽興矣”*王闿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881頁。。而在光緒十年(1884年)去世的張樹聲,在他的遺折里面還評價說:“夫西人立國,自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張樹聲:《張靖達公奏議》卷8,見《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第23輯第22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559頁。而郭嵩燾居然要承認這些“夷狄”在“禮樂教化”上可以與“中華”平起平坐,其進步性顯而易見。

但是對于郭嵩燾而言,理想的中國這一信念,終究還是無法打破的。在光緒五年正月三十日的日記中,郭嵩燾在看過《新約》,對基督教的發(fā)展過程有所了解后,將中國的圣人之教與其進行對比之后說:“三代以前為君者,皆兼師道而為之,名曰天子,繼天以統(tǒng)理下民者也。西方榛蒙始辟,無君師之統(tǒng),而為民信從者,民輒歸之……天子者,承天以統(tǒng)理百姓,而固不敢私天以為之父,為夫萬有之生,皆天主之。私天而名之父以行教,而擅作君之權,且欲盡四方萬國而統(tǒng)治之;賴有一死,其徒一附之耶蘇,無敢更自托為天之子者,其名乃至今不廢……其精深博大,于中國圣人之教曾不逮其毫厘,而流弊固亦少焉。”*《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74頁。原文最后一句寫作“而流弊固亦少焉”,但是與上一句意思互相矛盾。查同版《郭嵩燾日記》第4卷第3頁,郭嵩燾在回國后評價一位中醫(yī)“醫(yī)道精微,不如洋藥專用外解之為弊少也”。上下文同樣語意矛盾。筆者懷疑這兩處都是郭嵩燾的筆誤,應該改為“多”字。而在歸國后寫給朋友的信中,郭嵩燾評價道:“蒙以為泰西之教,其精微處遠不逮中國圣人,故足以惑庸愚,而不能以惑上智?!?《復姚彥嘉》,見《郭嵩燾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第202頁??梢娫谧鳛閲驹吹奈慕虇栴}上,郭嵩燾還是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的。

而這種對于文教的堅持,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對于“道”的堅持。明末一位篤信天主教的教徒朱宗元就曾經如此稱贊西方:“況太西諸國,原不同于諸蠻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尊賢貴德、上下相安,我中土之風俗不如也。天載之義,格物之書,象數(shù)之用,律歷之解,莫不窮源探委,我中土之學問不如也。大小七十余邦,互相婚姻千六百年,不易一姓,我中土之治安不如也。宮室皆美石所制,高者百丈,飾以金寶,緣以玻璃,衣裳楚楚,飲食衍衍,我中土繁華不如也。自鳴之鐘,照遠之鏡,舉重之器,不鼓之樂,莫不精工絕倫,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荷戈之士皆萬人敵,臨陣勇敢,誓死不顧,巨炮所擊,能使堅城立碎,固壘隨移,我中土之武備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賈萬國,五金山積,我中土之富饒不如也。以如是之人心風俗,而鄙之為夷狄,吾惟恐其不夷也已!”*朱宗元:《答客問》,清康熙刻本,慈母堂1871年刊印,轉引自聞黎琴:《朱宗元思想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43頁。

這番驚世駭俗的言論背后,是對西方的文教的認同。而與此不同,對于理想的中國的“道”的堅守,在郭嵩燾超越傳統(tǒng)的努力中,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五、結語

來到英國之后的郭嵩燾并沒有一下子就被西方的先進事物所折服,他仍然恪守著“華夷之辨”,并沒有承認西方文明的地位,只是承認了西方在制度與“實學”上的優(yōu)勢。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逐漸把中西文明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承認二者各有特色,并一度承認了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看到了郭嵩燾承認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這一點,但卻忽略了兩個事實:第一,郭嵩燾此后再也沒有表達過類似觀點;第二,這種觀點只見于郭嵩燾的私人日記,他從來沒有對別人表達過這種思想。而筆者認為這兩個看似細微的事實,卻恰恰是研究郭嵩燾對外思想的發(fā)展尤其不可忽略的地方。由此不難看出,只有將郭嵩燾的思想變化的整個過程盡可能客觀地還原出來,才能對他的思想作出合乎歷史環(huán)境的評價。

但是作出這種評價往往很難。在郭嵩燾去世之前,現(xiàn)實中的他與旁人眼中的他就已經發(fā)生了偏差。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二十八日,郭嵩燾的繼任者曾紀澤在面見慈禧太后的時候,曾經說:“郭嵩燾恨不得中國即刻自強起來,常常與人爭論,所以挨罵,總之系一個忠臣。”*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7頁。但是就在當年的八月二十七日,郭嵩燾在與德國人巴蘭德談論中國的問題時,卻說:“一二十年后,此風漸開,(中國)必能仿行(鐵路、電報、汽機),今日尚難與言……中國幅員太廣,地大民殷,一切須有成法,遵行已三千余年,本不易言變通?!?郭嵩燾:《郭嵩燾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38-639頁。郭嵩燾完全能夠意識到中國的問題絕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梢姰敃r的郭嵩燾,就已經給世人留下了一種并非真實的激進形象。

而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郭嵩燾越來越受到推崇。梁啟超曾經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高度評價郭嵩燾:“記得光緒二年有位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做了一部游記,里頭有一段,大概說:‘現(xiàn)在的夷狄,和從前不同,他們也有二千年的文明?!瘒唵?!可了不得!這部書傳到北京,把滿朝士大夫的公憤都激動起來了,人人唾罵日日奏參,鬧到奉旨毀板才算完事?!?梁啟超:《梁啟超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3頁。后人對郭嵩燾類似的評價,可參見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73頁-182頁。而這種研究思路一直影響到當代的臺灣史學界*如郭廷以先生在編纂《郭嵩燾年譜長編》時,雖然提出過對郭嵩燾不會隱惡揚善,但是該書內容仍然存在這種傾向。參見郭廷以編訂,尹仲容創(chuàng)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序言第8頁。。而在大陸很長一段時期的歷史研究中,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郭嵩燾被打上了革新者的烙印,自然也是歌頌的對象*大陸對郭嵩燾的總體評價,可參見王曉天在1999年湖南舉辦的郭嵩燾生平與思想研討會上的開幕詞,載于王曉天、胥亞主編:《郭嵩燾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第1-5頁。。

為什么后人會對郭嵩燾作出過于求新求變的認識呢?筆者認為,在郭嵩燾去世之后,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要求變革和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墒钱敃r中國阻礙改革的傳統(tǒng)力量太大,因此引發(fā)了新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越來越強烈的批判。就像林毓生評價五四運動時所說的那樣:“正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內容解體之時,‘五四’反傳統(tǒng)主義者卻運用了一項來自傳統(tǒng)的,認為思想為根本的整體觀思想模式來解決迫切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問題。……在反傳統(tǒng)主義者接受了許多西方思想與價值以后,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其架構之崩潰而失去可信性時,其中陳腐而邪惡的成分,從這種思想模式的觀點看去,并不是彼此隔離的個案,而是整個中國心靈患有病毒的表征?!?林毓生:《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第180頁。而這種一元論的思維模式,極易使人在價值評價上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很容易將人神話或妖魔化*比如郭嵩燾的敵手劉錫鴻長期以來一直都被打上頑固、保守的烙印,受到幾乎所有人的一致唾罵。毋庸置疑,劉錫鴻在政治操守上的確有些問題。但是事實上,他在對外思想上并沒有那么保守,只不過程度沒有達到郭嵩燾的水平而已,其思想也頗有合理性??蓞⒁娡蹙S江:《郭嵩燾與劉錫鴻》,《學術月刊》1995年第4期;任云蘭、熊亞平:《保守中的趨新——劉錫鴻反對修建鐵路思想之再分析》,《學術研究》2009年第9期。。而像郭嵩燾這樣影響很大的傳統(tǒng)讀書人,身上居然帶有開放和改革的色彩,自然就成了大家爭相歌頌的對象。但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對他的認識,自然不可能全面。

晚清是一個中外、新舊觀念碰撞的時代。只有以傳統(tǒng)文化為出發(fā)點,著重研究這一時期傳統(tǒng)讀書人的思想世界的變化,才能如實地還原歷史。同時,也能讓后人在比較中對中國的傳統(tǒng)認識更加深刻。對以郭嵩燾為代表的那一批具有轉折意義的讀書人進行研究,意義就在于此。

(朱忠文,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

猜你喜歡
湖南人民出版社郭嵩燾長沙
湖湘文人日記中的郭嵩燾形象
名家名作(2023年16期)2023-10-23 01:30:11
長沙之旅
《大中華文庫》與地方出版社傳統(tǒng)經典外譯項目的鍛造升級
如何得道
讀者(2020年9期)2020-05-08 08:29:41
郭嵩燾政教思想的內在理路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0
How to Improve Pupils’ Learning Interest in English Classroom Activities
我眼中的長沙
省思與超越——新世紀以來郭嵩燾研究回顧與展望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6
左宗棠與郭嵩燾的不同境遇
多姿多彩的“長沙窯”
大眾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4
休宁县| 洛隆县| 榆社县| 莲花县| 论坛| 长武县| 乡城县| 滨海县| 尉犁县| 卢湾区| 德清县| 石河子市| 锡林浩特市| 蕉岭县| 嘉义县| 灵丘县| 北票市| 芜湖县| 当阳市| 金阳县| 蓝田县| 吐鲁番市| 论坛| 阿图什市| 井研县| 婺源县| 忻州市| 区。| 石首市| 将乐县| 大厂| 江永县| 巴马| 仙桃市| 山丹县| 长泰县| 临夏县| 西乡县| 海城市| 赣榆县|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