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衛(wèi),孫德仁
(1.聞喜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聞喜 043800;2.河東中醫(yī)少兒推拿學校,山西運城 044000)
從“年少則求之于經”闡釋少兒推拿的理論基礎
張紅衛(wèi)1,孫德仁2
(1.聞喜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聞喜 043800;2.河東中醫(yī)少兒推拿學校,山西運城 044000)
“年少則求之于經”見于《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素問·示從容論》:“夫年長則求之于腑,年少則求之于經,年壯則求之于臟?!睂τ凇澳晟賱t求之于經”,《內經》并未見有更多的說明和闡述。故就“年少則求之于經”的理論源流,通過對“年少”“經”的理解,從理論來探討“年少則求之于經”與少兒推拿的關系,并得出“求之于經”是少兒推拿的理論基礎,由此可以將少兒推拿綠色安全的療法廣泛推廣。
少兒推拿;求之于經;經絡;血氣;臟腑
“年少則求之于經”見于《素問·示從容論》:“夫年長則求之于腑,年少則求之于經,年壯則求之于臟?!币馑际钦f,老年人的病應從六腑來探求,少年人的病應從經絡來探求,壯年人的病應從五臟來探求。其中,對于“年少則求之于經”,《內經》中未見有更多的說明和闡釋,那么這一理論有何重要性,與少兒推拿有何關系,有何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本文試圖就上述問題作一認真探討。
《靈樞·天年》云:“人生十歲,五臟始定,氣血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蹦晟倭曅灾昂米摺薄昂泌叀保f明青少年期好動好作,由此而易感風寒致勞倦。隋·《巢氏病源》中有記載:“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則令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天和日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韓帳之內,重衣溫暖,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說明小兒生長階段應與外界多接觸,宜見風日,同時也會因此受到風寒的侵襲而致外感疾病。明代醫(yī)家張介賓認為:“夫年長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當求之于腑,以察其過;年少者每多風寒勞倦,所受在經,故當求之于經,以察其傷。年壯者多縱房欲,五臟所以積精,故當求之于臟,以察其虛實。[1]”認為“年少”者每多風寒勞倦,其感病以外感風寒、內傷飲食者居多,“所受在經”,“故當求之于經”,從經而論治。
對于“年少”的解釋年者年齡也,少?!墩f文解字》謂“不多也”。常言“少許”“少量”“少數”“少陪”“少禮”“少時”等,均取“不多”之義。少又通“小”,《傷寒論》有“少腹?jié)M”“少腹硬”“少腹急結”,少腹即指小腹。故《素問·示從容論》中“年少則求之于經”的“年少“即年輕(參考文獻:少陽與少陽病淺述)。后人丹波元簡說:“本經之少是幼稺之稱”,他認為“年少”即是“少兒、少兒”之意。目前在我國,各年齡段的劃分如下:童年:0~6歲(周歲,下同);嬰兒期:0~3周月;少兒期:4周月~2.5歲;幼兒期:2.5歲后~6歲;少年:7~17歲。啟蒙期7~10歲,逆反期:11~14歲,成長期:15~17歲。青年:18~40歲,青春期:18~28歲,成熟期:29~40歲。中年:41~65歲,壯實期:41~48歲,穩(wěn)健期:49~55歲,調整期:56~65歲。老年:66歲以后,初老期67~72歲,中老期:73~84歲,年老期85歲以后。由此可見,年少應指0~17歲之間的未成年人。
較之成人而言,少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清代醫(yī)家吳鞠通把少兒機體柔嫩、氣血未充、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松、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生理特點歸納為“稚陽未充,稚陰未長”[2]。在生理上一方面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內傷諸種因素傷害而致病。另一方面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因此易趨康復。明·《景岳全書·少兒則》中說:少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取之,則一藥可愈?!倍湓?,一是少兒生機蓬勃充滿活力,修復再生能力強;二是少兒痼疾頑癥較少,對治療反應敏捷,隨撥隨應;三是少兒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內傷飲食居多,從經而治,治法較多,療效較好。
“年少則求之于經”的“經”即是指經絡、脈道、經脈?!鹅`樞·海論》對于經絡的論述頗多:“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薄鹅`樞·本臟》“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素問·調經論》還提到“經隧”一詞,“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隧”本意指道路、地道,從經文對“經隧”功能的描述來看,“經隧”乃是血氣運行的通道,與“脈道”相同,正常時血氣運行于“經隧”之中,應以通為度,是人體健康的主要表現,當機體出現異?;蛟\斷、治療疾病時,都要“守經隧”,就是要掌控、把握“經隧”,故《靈樞·口問》有“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币徽Z,意思是說如果經絡的經氣厥絕,或血氣錯亂不循次序,脈道也就不通暢了,不通則病。
《素問·繆刺論》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彼^“治其經”即“求之于經”。又在《素問·皮部論》中記載:“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愿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3]”后世醫(yī)家王冰注曰:“循經脈止所主,則皮部可知,‘諸經’,謂十二經脈也,十二經脈皆同。[4]”楊上善注曰:“欲知皮之部別,十二經為綱紀也。[5]”由此可知,經絡系統(tǒng)中的皮部系統(tǒng)極為重要。然而百病始生先于皮毛,并由表入里地傳變。而目前調經的方法有很多,如中藥、針灸等難被少兒普遍接受。少兒推拿以指代針,既無服藥之艱難,亦無針刺之痛苦,使少兒在輕松愉快中恢復健康。
少兒百脈匯于兩掌,故少兒推拿調經的常用手法以手上穴位多見。如雙掌五指(從大拇指依次至小指)的螺紋面分別對應有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亦有胃經、小腸經、大腸經等,穴位不同操作也不相同。如揉五經穴、清大腸(在食指橈側緣,由指根推向指尖)、退六腑(在前臂尺側緣,腕橫紋至肘橫紋的一直線,從肘橫紋推向腕橫紋)、運水入土(醫(yī)生以左手握住患兒之手指,以拇、中二指捏住患兒拇指并使其掌心朝上,醫(yī)生用右手拇指循患兒拇指掌面橈側緣-大魚際橈側緣-掌橫紋-小魚際尺側緣-小指掌面尺側緣,止于小指端)和運土入水(其部位與運水入土相同,但操作方向與之相反)。腹部操作法,推下七節(jié)骨(第四腰椎至尾椎尖的一直線,從上至下推之),揉龜尾(尾椎骨末端,中指屈曲,以指端置于尾骨前方揉之)。
運用少兒推拿法治療少兒疾病療效確切,現將臨床中的典型案例介紹如下。
王某,男,7歲,其母代訴大便5 d未解,食欲不振,口臭,平素大便較干,2~3 d一行,故來診。癥見大便5 d未解,口臭,手心熱,舌質紅,苔厚膩,指紋滯,診斷便秘,治宜瀉熱、導滯、通便。給予清大腸(操作2~3 min)、退六腑(操作2~3 min)、運水入土(操作50遍)和運土入水(操作50遍)。腹部操作法(4~5 min),推下七節(jié)骨(操作2~3 min),揉龜尾(操作2~3 min)。加清脾經1 min,清胃經1 min,捏擠板門1 min,清天河水1 min,揉膊陽池2 min。操作過程中患兒矢氣2次味酸臭。囑近期清淡飲食,多飲水。次日來診,其母訴患兒今晨排便1次。繼續(xù)按上方治療5次,少兒排便日漸規(guī)律。
方解:清大腸調理大腸行氣通便;退六腑降腑氣、化腐濁、瀉腸熱而通大便;運土入水和運水入土為土盛水枯和水盛土枯而設,土盛大便因氣滯而不通,土枯因蠕動無力而不通,水枯則腸失滋潤亦不通,同時操作則全面調理,既能調暢中焦、升清降濁,又調先后關系,開啟后陰而瀉濁利于通便。腹部操作促使胃腸蠕動,全面調理腸胃蕩滌積滯,通導腑氣,促使排便;推下七節(jié)骨為清為瀉為降,能通腑泄熱、潤腸通便;龜尾為肛周局部取穴,可調節(jié)肛門括約肌,開閉塞、增便意而利于排便。全方通腑氣、助蠕動、促排泄,有較好的通便作用。清脾經、清胃經、捏擠板門皆以消食化積,清天河水取其清熱之功,揉膊陽池為通便的經驗穴位。
少兒推拿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毋庸置疑,而其理論核心就是“年少則求之于經”,是使其經絡通利、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血氣充足,陰陽平衡,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則少兒身心健康,生長發(fā)育正常,作為一種綠色、安全的療法值得廣泛推廣。
[1]龍伯堅,龍式昭.黃帝內經集解[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03.
[2]蘇樹蓉.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8.
[3]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fā)微[M].田代華,主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340.
[4]王冰注解,宋林億補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M].孫國中,方向紅,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333.
[5]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M].李云,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100.
R244.1
A
1006-3250(2016)11-1515-02
2016-05-10
張紅衛(wèi)(1967-),女,山西聞喜人,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本科,從事兒童中醫(yī)藥預防保健及傳染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