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君
【摘 ?要】本文從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和實踐設計方面分析了小學語文微課的制作策略。再以課堂前、課堂中和課堂后三個時間點為基準,分析了小學語文微課的應用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微課 ?制作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2-0135-01
微課是一種新興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具有時間短、靈活度高、趣味性強的特點,打破了時間限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利用微課元素,能對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語文微課的制作
(一)內容設計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比教學方法更為重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選擇微課內容時,首先要合理規(guī)劃微課內容,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要科學分配微課時間,明確不同時間段微課的使用規(guī)律,以實現(xiàn)微課教學和課堂教學無縫連接。
以小學教材《坐井觀天》課文為例,這篇課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而課文中出現(xiàn)的“際”字,既是學生要認識的生字,也是學生要會寫的生字,而由“際”字延伸出的詞語“無邊無際”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關鍵詞語之一,如果在這里融合微課教學,則會更加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該詞的寓意。在微課教學中,可以先讓教師講解該片課文的具體大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中的青蛙不相信天空是“無邊無際”的原因,最后,把現(xiàn)實生活中能表現(xiàn)無邊無際的景象諸如天空、沙漠、草原等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對上述景象與青蛙在井里看到的天空作對比。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jù)實際生活中的景物理解“無邊無際”的含義,并在具體的情節(jié)中學會了詞語的實踐與運用,明白了青蛙不相信天空“無邊無際”的原因,也明白了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形式設計
語文微課內容在研發(fā)的初期時,教師制作的語文微課課件大多是對某一知識點的詳細講解,雖然這樣的講解形式對語文的實際課堂教學意義重大,但是長此以往,微課的形式就會失去本來的教學意義,語文教學也會變成以機器代替教師的教學模式,而這與新課改中所倡導的自由、探究和合作學習方式有一定距離。因此,小學語文的微課制作要以多種方式進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
比如在二年級的教材中,其《語文園地二》欄目要求學生要會利用部首查字典,用微課的形式則可以把字典教學作以下安排:首先,教師可以呈現(xiàn)國內的著名景點圖片,讓學生選擇一個喜歡的景點,在課堂的開始就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把學生選擇的景點中的有教學意義的字重點提煉出來,讓學生操作查字典的具體步驟。比如學生如果選擇了鼓浪嶼中的“嶼”字,教師就可以在微課中分步呈現(xiàn)查字典的過程。最后,再舉出一個實例,完整的播放利用部首查字典的實施過程,讓學生充滿強烈視覺、聽覺沖擊的真實場景中,掌握查字典的操作放大,以此把學生的語文理論知識轉化為語文操作技能。
二、小學語文微課的應用
(一)在課堂前的應用
微課課堂前的運用,即在學生預習階段運用,在課堂教學前,先讓學生在家里學習微課課件,以幫助學生做好學習前的預習工作,為后面所要學習的知識做好鋪墊。比如在學習四年級教材中的《古詩兩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要先把制作好的微課課件傳到網(wǎng)絡資源分享平臺中,讓學生在預習中產(chǎn)生問題:詩人在哪里送別的朋友、朋友與詩人分別的原因是什么、朋友要去什么地方。再把問題帶進課堂,使學生提前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課堂中的應用
微課科學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高效率的解決教材的知識重點和學生的學習難點。比如在學習三年級教材中寫作欄目“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時,可以先讓學生交流平常在自然中看到的植物的具體形態(tài),再讓學生觀看描述黃瓜知識的微課課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黃瓜葉子邊緣的形狀是鋸齒狀、黃瓜花像才破繭成蝶的黃色蝴蝶等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寫作中的觀察意識,進而提升寫作能力。
當今的語文課堂仍然是以人教為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白微課只是課堂教學中的輔助手段,切勿出現(xiàn)微課和教師角色顛倒,過于依賴微課的情況發(fā)生。比如在指導學生的軟筆課《撇》時,教師可以先用微課講述“撇”這個筆畫的具體書法步驟,再讓學生臨帖練習。然而,由于我國書法知識博大精深,單單依靠微課資源讓學生對書法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投入學習,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教師利用自身的書法功底,或者邀請其他書法基礎良好的教師,為學生在課堂上現(xiàn)場示范“撇”字的起筆、運筆和收筆。如此一來,學生會被教師一氣呵成的書法功底所折服,課堂氣氛變得愉悅而活潑,由此突顯了微課個別化學習指導的作用
(三)在課堂后的應用
微課在課堂后的應用,是指把微課課件上傳到網(wǎng)絡資源平臺,讓學生回家繼續(xù)學習微課內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當天所學知識,以實現(xiàn)知識的查漏補缺。比如五年級教材中的《景陽岡》一課中,作者刻畫了武松上山打虎的英勇形象,但教師可以把問題集中在課文中的“哨棒”中,向學生提問作者反復提及“哨棒”的用意是什么。學生在收到問題后,可以在網(wǎng)上觀看有關細節(jié)描寫的微課,從而使學生的細節(jié)描寫能力大大增強,閱讀能力也能得到相應提高。
總之,教師要積極利用微課課件,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全面化的學習指導,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讓微課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