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藝
摘要:與中國社會轉型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適應,目前,我國大學文化研究大致存在“大學文化+思政教育”型、“大學文化+高校發(fā)展”型、“大學文化+地方社會”型和“大學文化+地方文化”型四種研究模式,其顯著的特點是立足高校,試圖以高校文化建設引領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然而,在不同程度地遭遇現(xiàn)實的冷遇后,“融入機制”“對接模式”等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的突圍激情開始走低,大學文化研究沖出校園的嘗試多以回歸校園告終。全球競爭文化轉向的背景下,高校大學文化建設的國家戰(zhàn)略價值和意義凸顯,將大學文化建設和研究置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中,將敞開一度被遮蔽了的大學文化建設和研究的國家戰(zhàn)略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文化轉向;“總體國家安全觀”;大學文化;外部研究
中圖分類號:C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5)03010306
The cultural turn of global competition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dimens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YANG Wen-y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 China)
Abstract: Accompanied with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our kinds of research models about university culture research have developed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university culture plus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culture plus university development”, “university culture plus local society”, and “university culture plus local culture”. Their major feature is adhering to universities and making them guid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ough in reality they have met setbacks to different degre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ompetitive cultural turn, the strateg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have stood out when i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horiz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Key words:cultural turn;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university culture; external research
全球性的撒播使得任何“地方性”訴求都變得史無前例的艱難,在“全球-地方”的抗衡與守成運動中,后發(fā)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文化安全受到空前擠壓。高校作為一國文化傳承傳播、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前沿陣地,因特殊的群體匯聚場所,成為“他者”文化沖鋒陷陣的前沿。2014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決定,并在其后的“國安委”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安全理念。在這一安全體系中,文化安全與軍事、經(jīng)濟、社會、生態(tài)等安全一起納入國家安全的總體布局,其中“文化安全”被賦予總體國家安全的“保障”地位[1]。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野中,高校的文化安全無疑是一個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安全領域。因此,大學文化建設和研究就不僅是一個拘囿于高校自身發(fā)展和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要素,也不僅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學術話題,更是一個關涉國家文化安全的重大任務和國家學術命題。這一視野將超越當前大學文化研究中存在的諸如“高等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社會學”等“內部視角”,敞開一度被遮蔽了的大學文化建設和研究的國家戰(zhàn)略價值和意義。
一、全球權力競爭的文化轉向與全球文化的“抗衡”與“守成”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話語體系中,權力存在著政治、經(jīng)濟、制度、知識、規(guī)范等不同的維度。自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以來,全球競爭焦點轉向綜合國力,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趨勢越加明朗。其后,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1992)、弗朗西斯.亨廷頓《文明的沖突》(1993)、布熱津斯基《大棋局》(1997)、湯姆林森《文化帝國主義》(1999)、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2001)、塞繆爾·亨廷頓《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2010)、布熱津斯基《戰(zhàn)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 》(2012)、托尼.朱特《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2013)等書籍相繼向全球釋放著秩序重整的信號,其顯著的特點是將“文化”軟實力置于后冷戰(zhàn)時代民族國家全球競爭戰(zhàn)略中給予加以審視。弗朗西斯.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言”預言“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各國開始發(fā)展新的對抗和協(xié)調模式。”“在全世界,人們正在根據(jù)文化來重新界定自己的認同”,“在人類歷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極的和多文化的?!盵2]
“文化軟實力”“文明沖突論”等觀點和理論,盡管非議頗多,但無疑提供了一種審慎觀察后冷戰(zhàn)時代世界文化秩序的理論視角,更為現(xiàn)實的是,文化與文明等“軟力量”博弈在國際權力競爭中的陸續(xù)展開為各國制定自己的國際文化戰(zhàn)略提供了依據(jù)。美國借助其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通過“馬歇爾計劃”“第四點計劃”《對外援助法》“富布萊特計劃”“國際訪問者”“和平志愿者”等教育與文化交流項目將美國文化推向全球,同時通過書籍、報刊、廣播影視、電子游戲、跨國旅游、互聯(lián)網(wǎng)等文化產(chǎn)品和文化產(chǎn)業(yè)輸出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得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之先,也紛紛以語言和教育輸出為手段搶灘全球文化陣地。有關統(tǒng)計顯示,目前,法國“法語聯(lián)盟”在全球138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了1 140個分部,德國“歌德學院”在76個國家建立了128所分院,英國“文化委員會”擁有230家海外分支機構和138家教學中心,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則在23個國家設立38所分院[3]。
近年,各國文化權力競爭手段更趨多樣化,音像制品、電子游戲、跨國旅游、網(wǎng)絡外交已成為各國文化權力競爭的新手段。韓國的影視文化、旅游文化、時尚文化等激活了本國的“韓流經(jīng)濟”,也帶來本國文化占位的持續(xù)上升。2012年“韓流經(jīng)濟”首次出現(xiàn)了8 550萬美元的順差,其國際文化市場占有率也從20世90 年代中期的不到1% 上升到2011 年的5%[4]。國際形象一向尷尬的日本,也在近年力推“文化超級大國”戰(zhàn)略目標,竭力內外兼修地發(fā)展以動漫、電子游戲、時裝、飲食、茶道、插花、歌舞伎、日本料理等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產(chǎn)業(yè),試圖重構本已競爭激烈的世界文化版圖。2013年安倍政府又以高于往年10倍的財政投入大力推進“以文化產(chǎn)業(yè)為核心的國際戰(zhàn)略”,在全球開設“日本屋”,以進一步增強日本國際社會的話語權[5]。
適應網(wǎng)絡時代國際文化權力競爭由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拓進的步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轉向網(wǎng)絡陣地。據(jù)國際電信聯(lián)盟2013年12月底的數(shù)據(jù)顯示,相對于2000年,世界網(wǎng)民增速67.63%,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迅速提升,北美洲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為84.9%,高居世界各地區(qū)榜首,其次是歐洲(68.6%)、大洋洲(67.5%)、拉美地區(qū)(49.3%)、中東(44.9%)、亞洲(31.7%)和非洲(21.3%)。而從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看,世界22%的人口每天上網(wǎng)瀏覽信息,30億人每天通過各種信息終端瀏覽博客,2億人通過YouTube觀看網(wǎng)絡視頻World Internet Users and Population Stats[EB/OL].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顯然,以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新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正逐漸成為全球傳播的利器和展示本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平臺。美國的“國家安全語言計劃(NSLI)”早就明確了“關鍵區(qū)域的政府和人民”作為文化輸出的重中之重[6]。近年來,隨著美國國家戰(zhàn)略“重心東移”形勢的日趨明朗,中國文化安全壓力空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wǎng),要控制互聯(lián)網(wǎng)主導權,把網(wǎng)絡建設成為美國海外宣傳、文化價值觀輸出的最重要陣地。美國還曾利用YouTube、Twitter等網(wǎng)站創(chuàng)意成功策劃了諸如“全球民主短片競賽”、“全球Twitter大賽”等一系列活動,旨在通過網(wǎng)絡新媒體吸引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參與,進而推行其文化和價值觀。2009年奧巴馬就職后的首次訪華策劃的“博客吹風會”,也是美國拓展新媒體傳播的成功案例。如今,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開展國際文化傳播,已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繼教育與文化交流、國際信息項目、意識形態(tài)較量之后新的文化輸出形態(tài),成為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補充手段—網(wǎng)絡外交。此外,歐盟委員會于2010年3月公布的旨在指引歐洲發(fā)展的“歐洲2020戰(zhàn)略”提出了面向教育的“流動的青年計劃”和面向數(shù)字社會的“歐洲數(shù)字化議程”。日本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文化大國”的目標后,又公布了《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1996),繼而在2014年推出了“酷日本戰(zhàn)略”,都將其國際戰(zhàn)略與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結合起來。
二、全球文化博弈中的“國家行動”:中國政府文化安全戰(zhàn)略
“文化轉向”后,處于國際話語權邊緣地位的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需要審慎辨析西方國家文化輸出的復雜動機,國家形象動機也好,經(jīng)濟動機、政治動機也罷, 無非都指向一點:操控。只不過這種操控不同于傳統(tǒng)的軍事控制、殖民統(tǒng)治,也不同于經(jīng)濟封鎖,而是一直“軟操控”,即“文化殖民”“文化操控”。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摩根索就洞悉了這種控制的的特點,并將其稱作“文化帝國主義”。他指出:“文化帝國主義”是所有帝國主義方法中“最靈巧、最成功的帝國主義”,“它的目的不在于領土的征服,也不在于控制經(jīng)濟生命,而在征服并控制人們的心靈,籍以改變兩國間的權力關系?!盵7]今天這種文化帝國主義又以新的形態(tài)侵入日常生活,通過傳播各種文化符號改變人的文化觀念,從而肩負起“意見領袖”的使命,最終實現(xiàn)操縱者的意愿和目的。針對于此,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張小平教授呼吁:“要警惕文化輸出背后的文化操縱”[8]。
這種“文化操控”的顯著訴求包括:其一、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擴張與“顏色革命”,并將爭奪和壓制的重點轉向中國。它們先后炮制了“社會主義失敗論”“歷史終結論”“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意識形態(tài)趨同論”“中國威脅論”等謬論以壓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近年來,又拋出所謂的“普世價值”,挑起“人權大于主權”事端。其二,借助國內強大的文化產(chǎn)業(yè)支撐,以書籍、報刊、廣播影視、電子游戲、跨國旅游、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等文化產(chǎn)品影響輸入國消費群體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其三,輸出目標的青少年化,它以國外普通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作為受眾,成為了解、告知、接觸和說服國外大眾的重要方式。
亨廷頓曾就后冷戰(zhàn)時代以書籍為代表的文化輸出對他國的影響做過如下闡述,他指出:“對傳統(tǒng)社會的穩(wěn)定來說,構成主要威脅的,并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國觀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論比軍隊和坦克推進得更快、更深入?!盵9] 對此,美國著名的國際文化交流專家倫納德·R·沙斯曼也有清晰的認識,“文化交流,然后政治變化,是經(jīng)過很多年在這些國家社會中發(fā)生作用的”,“我們無法弄清楚文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我們深信它是其中一個因素”[10]?;ヂ?lián)網(wǎng)更是為西方提供了“文化操控”的便捷途徑,甚至以一種“全民外交”的方式給文化輸出國的文化安全帶來壓力,對此,奧巴馬政府的創(chuàng)新技術高級顧問亞歷克·羅斯(Alec Ross)一語道破機關,他將現(xiàn)時代的外交模式界定為““People-to-People-to-Government”(P2P2G)模式,即“政府”“人民”等多主體之間交互溝通模式 [11]。希拉里則更是直白,“我們有必要用21世紀的外交來解決21世紀的種種問題,而直接與全世界人民特別是年輕人聯(lián)系正是21世紀的外交核心?!盵12]這正是美國“21世紀的治國方略”。
馬克思曾對意識形態(tài)安全保持高度警醒,提出了“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的論斷[13],國家高等也有清醒的認識:“誰占據(jù)了文化發(fā)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盵14]鑒于對形勢的認知和判斷,以及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綜合實力累積效應,文化安全與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信息安全、生態(tài)安全、國土安全等一起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高層的核心戰(zhàn)略。就全球文化權力競爭中的中國而言,文化安全是一個內外兼修的課題,對內需要以“文化產(chǎn)業(yè)和文化事業(yè)”固本強基,對外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也是一個一體兩翼的含混發(fā)展過程,“一體”即文化軟實力的凝聚和提升,“兩翼”即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走出去”,體現(xiàn)了民族國家的文化自覺和自信。這其中,從2000年“文化產(chǎn)業(yè)”概念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經(jīng)歷了2002年十六大對“文化體制改革”思路的逐步明晰和2003年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直到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走出去”的戰(zhàn)略目標:“進一步提升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國際影響力和影響力”,并明確提出把“走出去”作為實現(xiàn)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舉措[15],至此,中國內外兼修的文化戰(zhàn)略框架才初現(xiàn)輪廓。2006年12月29日中國政府正式批準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它不僅意味著中國將以競爭者、挑戰(zhàn)者的姿態(tài)參與全球文化權力競爭,也說明,中國文化安全觀開始由過去的“被動防御”向“積極防御”過渡的開始。而這一過程的完成和在實踐中的漸次展開則在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后,全會報告《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實施“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五位一體”的戰(zhàn)略舉措:即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為目標,重點實施“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構建人文交流機制”、“ 建立面向外國青年的文化交流機制”五個方面的重大工程。2014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并在“國安委”第一次會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釋放出保護國家安全的強烈信號,并賦予“文化安全”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保障地位[1]。至此,全球文化權力競爭的文化安全戰(zhàn)略基本奠定格局。
在全球競爭文化轉向的時代,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并不斷建構的今天,如何重構大學文化建設的價值維度,不僅是一個學術話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課題。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存在諸多頗具爭議的話題,其中,拘囿于學科自身的框架和視野,缺少全球競爭文化轉向這一宏觀視野和國家文化安全的中觀考量及其所遮蔽了的大學文化的國家戰(zhàn)略價值,不能說不是導致諸多爭議的因素之一。
三、“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中的“大學文化”
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將“大學文化”置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中,就是要將大學文化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加以審視,這一研究不僅有利于反思傳統(tǒng)的“靈魂觀”“工具觀”“亞文化形態(tài)觀”等內涵界定上的分歧即高等教育研究視野中的“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思政教育研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文化社會學視野中的“大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形態(tài)”。,而且為廓清跨學科研究造成的彼此間話語的隔膜提供反思路徑,有利于開闊大學文化研究的學術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路徑所凸顯的曾經(jīng)被遮蔽了的大學文化建設實踐在全球文化競爭中的現(xiàn)實需要和現(xiàn)實意義。
“大學文化研究”是一個跨學科、多領域的課題,它涉及國際關系學、國際政治學、文化社會學、跨文化傳播學、網(wǎng)絡傳播學、國際教育(語言輸出、教育輸出、語言政策)、大學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等相關學科和領域,跨學科性質決定了單一學科領域的視角很難洞悉課題研究現(xiàn)狀的全部。為了避免資料引證的繁瑣,以“研究模式”及其“特點”將傳統(tǒng)的大學文化研究歸納如下:1)“大學文化+思政教育”型。“互為論證”較多,視野較為狹窄,大學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意義未能凸顯。高校的教育與文化功能、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緣性、大學文化品格的勵志性、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等決定了大學文化研究與思想教育研究天然地雙向互動,在“思政教育研究”中把大學文化作為“大學生知識傳遞、人格濡養(yǎng)、意識形態(tài)涵化的有效工具、場域、氛圍”,或者在“大學文化研究”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為諸多功能之一,或者將“思政教育的當下困境”中尋找“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這種研究的顯著的特點是“立足高校內部”,即研究的“內部視角”。2)“大學文化+高校發(fā)展”型。偏重于大學文化建設之于高校發(fā)展的意義。多從大學文化的結構分別闡述大學文化對高校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學術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價值和功能。這類研究出現(xiàn)在“大學文化”進入學術和高校實踐的初期階段。為之后大學文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廓清了大學文化建設初期的諸多迷茫。3)“大學文化+地方社會”型。目前進入“愛并痛著”的“邊實踐邊反思階段”。這類研究形成氛圍大致出現(xiàn)在2009年前后,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即“應用型轉型”之后,在2011年國家“協(xié)同創(chuàng)新計劃”(“2011計劃”)前后形成高潮,目前這一浪潮仍在發(fā)酵,但“實踐中的反思”之聲鵲起。4)“大學文化+地方文化”型。研究主體多為地方高校。近年來,地方高校在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不斷轉向“民間”,以從中發(fā)掘特色大學文化的民間資源。這一研究取向的宏觀動因源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地方”間的抗衡與守成,中觀的動因較早源于2004年教育部頒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實施方案》密切相關,體現(xiàn)在《黃山學院學報》的“徽文化研究”、《南京曉莊學院》的“六朝文化研究”、《邯鄲學院學報》的“趙文化研究”、《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的“蘇軾研究”和“鄂東文史”、《三峽大學學報》的“三峽文化研究”等等不一而足。這種試圖以高校文化引領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在遭遇現(xiàn)實的冷遇后,“融入機制”“對接模式”等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的突圍激情開始走低,大學文化研究沖出校園的嘗試多以回歸校園告終。
如果說上述大學文化研究尚未超越其學術意義走上社會與現(xiàn)實的諸多因素有關的話,那么,大學文化自身的研究立場、學術視野和學術高度也是導致大學文化研究話語隔膜的重要因素。“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不能為大學文化研究敞開所有的可能性路徑,但至少能通過以下問題得到反思和啟示。
1)全球競爭從“硬實力”轉向“綜合實力”,“文化”的重要性凸顯,即課題所謂的“文化轉向”,這一轉向何時開始?國際競爭中的權力結構中有哪些要素?
2)“文化轉向”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怎樣的應對戰(zhàn)略?戰(zhàn)略目標何在?具體而言,制定了哪些戰(zhàn)略性文件?各體現(xiàn)在哪些領域?采取了哪些行動?
3)如何認識“文化轉向”后各國“文化輸出”的驅動類型?能否將其歸納為“經(jīng)濟驅動”“政治驅動”“國家形象驅動”“文化占位驅動”等類型?
4)目前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狀況如何?國際電信聯(lián)盟2014年世界網(wǎng)民統(tǒng)計數(shù)字背后意味著什么?網(wǎng)絡給西方文化輸出國的跨國文化行為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網(wǎng)絡外交”作為繼“政府外交”“公共外交”之后的外交新形態(tài),具有哪些特點?它與傳統(tǒng)的文化輸出方式,如書籍、報刊、廣播電視、廣告等,有哪些不同?
5)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文化輸出,給后發(fā)現(xiàn)代性國家的“文化安全”帶來了哪些挑戰(zhàn)? 這些挑戰(zhàn)現(xiàn)實地體現(xiàn)于哪些行業(yè)、領域、群體?對文化輸入國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6)針對“文化安全”危機,中國政府制定了怎樣的戰(zhàn)略?哪些屬于國內戰(zhàn)略?哪些屬于對外戰(zhàn)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是什么?這一戰(zhàn)略走向成熟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動因有哪些?
7)當前,我國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方式、語言習慣、價值觀構建有哪些特點?其主流價值觀認同如何?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國家認同如何?如果存在價值認同危機,那么,根源在哪里?進而高校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戰(zhàn)略處于怎樣的地位?如何發(fā)揮作用?
8)影響文化效能發(fā)揮的因素有哪些?針對“文化帝國主義”的入侵,如何建設大學文化?就一般意義而言,國內高校大學文化建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認識“大學文化建設”的國際戰(zhàn)略意義?能否根據(jù)“認同理論”將“大學文化”的內涵界定為:特定時空標記的文化群落?
無疑,上述思路將開啟曾經(jīng)被遮蔽了的大學文化價值研究的另外一個領域,即國家文化安全的戰(zhàn)略意義,從而將大學文化研究提高到國家學術的層面。這一維度的最大優(yōu)勢可能在于它將目前已經(jīng)展開的“高等教育”“思政教育”“文化社會學”研究視角納入體系之中,同時也把4G時代高校的網(wǎng)絡安全研究、國際教育背景下的國際語言與教育安全研究、后現(xiàn)代思潮內卷背景的高校各種流行思潮研究作為方向,從而有效避免了諸如“現(xiàn)在大學存在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大學文化的問題。”[16]這樣含混的循環(huán)論證及其在實踐上可能的誤區(qū)。
鑒于此,“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中的大學文化研究和實踐應在“全球視野,本土行動”這一原則的基礎上,將大學文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度,把握大學文化建設的兩個著力點:一是“向內的”著力點,即“以文化人”,使文化內化為學生個體的內在素質和精神價值世界;二是“向外的”著力點,即文化傳播,文化強國,提升大學文化在提升我國文化國際吸引力和價值影響力水平。在大學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上,一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牢牢把握大學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二要將弘揚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基礎,在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大學文化建設的資源;三要把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作為重點,當前特別要注重高校網(wǎng)絡文化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四要以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為核心,大學文化不僅積淀和傳承著民族國家的文化,而且創(chuàng)造和引領著民族國家的未來文化,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不僅要在大學文化的載體、活動、場館等“硬實力”方面,更要著重于價值觀、文化感召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道德規(guī)范和思想保障等“軟實力”方面。
參考文獻:
[1]王家宏.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釋放“五大信號”[EB/OL]. (2014-04-17)[2015-01-15].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417/c241220-24910066.html.
[2]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3]寧繼鳴.漢語國際推廣:關于孔子學院的經(jīng)濟學分析與建議[D];山東大學,2006:6.
[4]王泠一.李明博5年政績平平2012:韓國執(zhí)政黨拿什么“爭票”[EB/OL]. (2012-01-30)[2014-12-28].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01/30/013987662.shtml.
[5]陳鴻斌.日本全世界推廣本國文化,欲搶灘文化領域制高點[EB/OL].(2014-08-04)[2015-01-15].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4/6456881.shtml.
[6]“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上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3.
[7]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為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291.
[8]張小平.清醒認識西方的文化輸出[J].前線,2014(4):27-28.
[9]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4.
[10]姜秀敏.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文化關系研究[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148.
[11]溫憲.美國網(wǎng)絡外交解讀:擴寬外交理念更具攻勢特性[EB/OL].(2009-07-09)[2014-12-30].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09/content_18097708_2.htm.
[12]美國參考.克林頓國務卿對2010年“民主短片競賽”獲獎者表示祝賀[J/OL]. (2010-09-10)[2015-01-15].http://www.america.gov/mgck.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4]胡錦濤.在中國文聯(lián)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M]//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28.
[16]吳紹芬.高等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221.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