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藥并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47例臨床觀察
戰(zhàn)軍林1祝國歆2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針刺;黃芪建中湯;四磨湯
收稿日期(2014-12-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發(fā)病率高,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自2007年1月~2012年12月,筆者采用針灸與中藥內服并用的方法治療147例,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就診于醫(yī)院門診病人292例,其中男144例,女148例;年齡19~68歲,平均32.6歲;病程最短為6個月,最長為8年。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147例。對照組14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上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有早飽、上腹脹、上腹痛、胸骨后疼痛不適、燒心、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至少持續(xù)4個月;②內鏡檢查顯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未發(fā)現(xiàn)食道炎,也無以上病史;③實驗室、彩超及X線檢查除外肝膽系統(tǒng)疾?。虎芴悄虿?、腎病、結締組織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病史;⑤無腹部手術史。
治療方法
1.治療組采用針灸加中藥黃芪建中湯治療。
(1)針刺治療:取足三里、中脘、三陰交、內關。操作:皮膚局部常規(guī)消毒,快速進針,得氣后足三里、中脘、三陰交行補法運針,內關行平補平瀉運針手法,留針30 min,中間運針1次,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2)中藥治療:應用黃芪建中湯合四磨湯加味,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10 d為1個療程。
2.對照組:應用多潘利酮片治療,每次10 mg,日3次,口服。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基本緩解;無效:經治療3個療程,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結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對比[例(%)]
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討論
FD系指具有慢性或復發(fā)性消化不良癥狀,持續(xù)至少4周以上,而各種客觀檢查未能發(fā)現(xiàn)器質性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惡性腫瘤、胰腺或膽道疾患等。臨床常表現(xiàn)為早飽,也可有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不適、燒心、惡心、嘔吐、腹脹等。相當于中醫(yī)學的“痞滿”“胃脘痛”等范疇。
中醫(yī)認為,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脾氣不升,濁陰不降而發(fā)本病。以脾虛為本,以氣滯血瘀、食積痰阻為標,脾虛氣滯是基本病機,且貫穿于本病的始終,故治療當以健脾和胃,理氣消痞。
在針刺治療上筆者選取了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里、胃之募穴中脘相配,以健運脾胃,增強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取手厥陰絡穴和八脈交會穴內關以調暢氣機、寬胸除滿;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能補益肝脾、調和氣機。諸穴合用則可達到健脾和胃、理氣消痞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對胃腸道有良好的調整和保護作用。
中藥治療應用黃芪建中湯合四磨湯加味治療,黃芪建中湯溫中補氣、和里緩急;四磨湯行氣降逆、寬中散結。兩方合用共奏溫補脾胃、行氣消痞、和里緩急、降逆止嘔之效,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脾胃納運功能正常,諸癥俱消。
綜上所述,針藥并用是治療FD的有效方法,且沒有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