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久軍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備受重視。本文針對目前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有厭學情緒,成績難以提高的現狀,提出了“五個轉變”,著力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課堂。
摘要: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教學思路;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045-02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課堂,其目的就是要做到“兩個減輕”“兩個提高”,即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最終到達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四有”新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課堂呢?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打造政治高效課堂必須實現“五個轉變”。
一、轉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高中思想政治課學什么,學了有何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要去某一個以前沒有去過的地方,去的時候覺得路好遠好遠,心里老是在嘀咕怎么還沒有到呢?但是當我們回來時我們卻覺得其實也不是很遠。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回來時我們目標明確了,知道怎么走了,所以就感覺近了。思想政治課長久以來一直被學生認為:既枯燥乏味,又學而無用。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產生厭倦情緒,學習的效果很差。因此,要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而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目標明確了,學習就變得容易了,興趣也就來了。
思想政治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通過經濟生活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經濟生活,正確地認識與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政治生活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yǎng)和能力,增強公民意識和國家觀念;通過文化生活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感知世界先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情懷;通過哲學生活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有利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正確應對各種困難,樂觀積極地面對未來。譬如:通過對價值規(guī)律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價值規(guī)律,“賤買貴賣”,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經濟生活;通過矛盾分析法的學習,可以教會學生一分為二地去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以及正確處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
針對目前教學的實際,教師在教學之初就應該粗略介紹高中思想政治課各個模塊的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并把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實際作用告訴學生。學生知道了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目標明確了就會對思想政治有極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轉變教師的教學思路——要明確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重要
當今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一個人在學校靠教師傳授的知識是很有限的,大部分知識的獲得,要在步入社會后,在工作實踐中依靠自主學習而獲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管老師多么無私地傾囊相授,如果授的僅僅是“魚”,而不是“漁”,那么這種教學效率也是低下的。所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
“授之以漁”道理很簡單,老師們也都懂這個道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往往還是遵循著“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師“滿堂灌”,授的還是“魚”,學生被動學,效率還是極其低下。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有三:其一,教育教學評價標準單一,只看分數。學生看的是分數,家長看的是分數,領導看的是分數,社會看的是分數。老師被各種“學生的考試”、“教師的考評”所困。老師為了學生能考出好分數,為了自己考評能合格,不得已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內容,而不容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容學生創(chuàng)新;其二,老師們對學生的能力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其三,老師缺少一些淡泊名利的勇氣,太在意眼前的評價。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其實“授之以漁”與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我們調整一下整體的教學思路:在低年級的時候多花功夫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方法的運用,逐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重點答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逐步完善教育評價機制,也需要老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信心,還需要老師有足夠的勇氣淡泊名利,不要太在意各種眼前的考試考評。
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師的壓力大,高中學生的壓力更大。以高三文科為例,很多學生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好,但同時又有這樣的困惑:老師講課我認真聽了,布置的作業(yè)我也認真做了,要求記的知識點我也記了,可是為什么我的學習成績還是不好呢?特別是進入了高三,原來有的科目是自己的優(yōu)勢科目,學得比較好的,現在也不行了,后退了,這是為什么呢?而且現在還感覺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yè),背不完的書。很多知識點記了又忘了;很多知識點記了,可是問答題還是做不好,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要解決以上問題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怎樣才能從“被動學習”轉變到“主動學習”呢?
首先,學校要取消“限時訓練”。所謂“限時訓練”就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規(guī)定的作業(yè)。在一味追求升學率的背景下,“限時訓練”被很多學校當成了制勝的法寶。誠然“限時訓練”在提高學生的做題速度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限時訓練”一般都是擠占的學生的課余時間,這就使得學生完全沒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當然也不可能落實自主學習計劃。所以“限時訓練”是弊大于利,必須取消。
其次,學生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主動地找準自己的問題;二是“對癥下藥”,制定計劃;三是持之以恒。學生要想制定目標、計劃,就得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找到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所以,學生首先應該了解在所學的各門學科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是自己的優(yōu)勢,哪一門或哪幾門是自己的劣勢。對于優(yōu)勢科目要一如既往地學習,繼續(xù)保持這種優(yōu)勢,而對于劣勢科目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措施去加強。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就是堅持。不要指望自己復習一兩個星期成績馬上就有提高,那是不可能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堅持到最后,才會有收獲。
當然,每一門課有每一門課的特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學習方法,所以,沒有一種學習方法是萬能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要“主動”。只有“主動”才不會“被動”。
四、轉變學校管理模式——“封閉式管理”與開放式教育的矛盾
“封閉式管理”是當前很多學校所推崇的一種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得到推崇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可以讓學生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當今社會復雜,封閉式管理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防止一些惡性事件的發(fā)生,減輕學校的管理壓力;封閉式管理還能讓學校內部的一些經營形成壟斷,讓相關部門和人獲益。
封閉式管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是信息化時代,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開放式的,應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封閉式管理在學生和世界之間筑起了一堵高墻,讓學生與世界隔絕,阻斷了從社會獲得知識的途徑。人應該是社會中的人。學生首先是人。教育首先也是要讓學生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封閉式管理培養(yǎng)出來的是一件件標準化的“產品”,而不是社會化的人,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的,是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的。封閉式管理模式下,很多學校要求學生趴在桌子上睡午覺,導致很多學生小小年紀就患上了腰椎頸椎疾病,不利于學生的生長發(fā)育。同時,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容易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
可見封閉式管理是弊大于利的,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應該盡快改變這樣的管理模式。只有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多渠道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判斷、觀念,并運用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五、轉變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認識——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結合
一直以來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好的,應試教育就是不好的。這種評價太過簡單,太過草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兩種教育模式。但二者并非絕對對立的,只是各有側重。素質教育側重于教育目標,側重于人的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應試教育側重于教育評價,側重于用考試的方式來評價教育效果。素質教育是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但應試教育短期不會退出歷史舞臺??荚囍贫仁堑侥壳盀橹棺羁陀^、公正、有效的評價手段。只要不取消高考制度,就一定會存在應試教育。
在實踐中,我們應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素質教育不等于不要考試。素質教育的效果監(jiān)測仍然離不開考試這種手段。另一方面,應試教育并非完全不可取,只是考試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考試的內容應該不僅僅限于知識的考察。教師要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最大限度地增強素質教育的正面效應,減少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促使它們往好的方面轉化,防止往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方面轉化,使學生的文化素質,心理、政治、思想、道德、身體素質都得到健康發(fā)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多維度的教學目標。
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教育也應該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作出相應的轉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轉變的思想,更要有轉變的行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發(fā)生改變,我們的課堂效率才會提高,才會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