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新 王簫婧
摘要: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逐漸興起,為大學生的專業(yè)規(guī)劃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然而,大學新生普遍存在較大的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困惑,本科生導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確,職責范圍不清楚,尤其是網絡信息時代下呈現出來的大學生教育復雜性的新特點。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旨在幫助本科生和本科生導師更好地交流與溝通,有效解決大學新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惑。
關鍵詞:大學新生;本科生導師;角色;交流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009-02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已經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各大高校都在進行教育改革,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在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最初起源于14世紀80年代的牛津大學。隨之,哈佛大學校長對此制度進行了廣泛推行。當然,本科導師制并不是西方高校獨有的制度,導師制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很早以前,孔子就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能力、性格特點等有了詳細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說這是“導師制”的雛形。在20世紀30年代本科生導師制就引入我國,并由竺可楨在浙江大學試行,頗見成效。新中國成立后仿效蘇聯(lián),本科生導師制被廢除,直到近十年,它才又重新為人們所重視。[1,2]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也隨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多而質量卻普遍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了教育改革,于是,本科生導師制便被再一次提上案頭。
一、本科生導師的角色認知
進入大學后,管理模式的開放性,學分制的靈活性,讓許多大學新生感到無所適從,而在傳統(tǒng)的班主任制與輔導員制下,學生可以求助的班主任與輔導員往往因管理的學生太多分不出精力顧及每個人,這時候導師制的優(yōu)勢就體現出來了,且本科生導師大多比較年輕,其視野、眼光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在部分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趨勢下,班主任和專業(yè)課講師的科研壓力很大,使得他們少有時間關心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且傳統(tǒng)采用的單向知識傳遞的課堂已很難滿足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而導師制則更注重“導”的作用,導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展開個性化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體現開放和創(chuàng)新理念,注重雙向互動,使得導師也能在教學中提高自己,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
師生間的交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師生關系也決定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而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代際關系,在倫理關系上視為兩代人的輩分關系,同時又視為朋友的關系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某些情景下,教師可能需要以長輩的身份教導學生,而某些情景下,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師生雙方的溝通是保證教學任務有效完成的前提[3]。因此,導師如何完成自身的角色認知對大學生的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導師角色是傳授者、管理者和代理人等不同角色的統(tǒng)一體,是知識傳授者、學生心理的調節(jié)者、嚴格的管理者、學生的道德楷模甚至是學生的朋友。導師需要加強自身的角色認知和角色認同,堅定角色信念,自覺地履行角色行為。
二、導師制與大學生心理發(fā)展
大學生是經過高考招生制度選拔出來的,他們既有同齡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又表現出許多特殊性。大學生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具有較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較豐富的知識面,所以一直以來被稱為天之驕子,社會棟梁。雖然中國高等教育自2002年以來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是社會的期望,家長的期望,加之自身長期以來在同齡人中的優(yōu)越感,導致他們自我抱負較大,與此同時,面對的社會壓力也比較大。大學階段正是青年人思想從不太成熟逐漸趨于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許多大學生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以及對未來考研、就業(yè)等相關問題的迷茫無措感,面對較高的社會期望值,他們的心理壓力普遍比較大,導師制則為解決這些困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國的高考選拔制度決定了在進入大學前,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學習幾乎是他們的全部生活內容。大學新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其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匱乏,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這是留給高校教育的一個緊迫而又重要的教育難題。如何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專業(yè)接班人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三、信息化時代本科生導師制發(fā)展的新機遇
目前我國的本科生導師制還處于探索的階段,依然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和國外一個導師帶3~4個學生,一周一次見面相比,我們的導師帶的學生太多,有的學校甚至達到了一個導師帶20個學生的程度,不僅如此,導師與學生見面次數普遍較少,甚至許多學校的導師制已經是“名存實亡”。加之網絡信息時代信息流的交匯沖擊讓許多大學生難以專注于學習與科研,現實生活中學習和就業(yè)的壓力也讓一部分原本擁有夢想的學生選擇了逃避,沉迷在虛擬世界里。另外,教學新方式的普及,例如“慕課”(MOOC)以及其他網絡公開課的傳播也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與新技巧的時候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除了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政治思想素質和專業(yè)素質以及教育技能以外,面對信息時代的要求和發(fā)展,還應具備基于網絡資源的教育能力和心理輔導能力[4]。因此,在網絡信息時代,本科生導師制也應與時俱進,化挑戰(zhàn)為機遇,利用各種網絡交流平臺發(fā)展新的教育形式,促進師生交流。例如采用QQ群、微信圈等當代大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交流渠道來提高時間的可調性;建立網絡討論版塊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開展“非同步互動”[5];導師也可將教學內容以網課的形式傳授給學生,這樣一來,雙方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彈性也會大大增加。
新時代的教育有著創(chuàng)新性與多元化的特點,尤其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多年來往往“以國外之制,適本國之情”,雖然許多方法制度本身較先進,但不一定適應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所以,我們也應探索一些具有新意且符合實際的新模式。例如在2014屆新生入學報到時,蘇州大學采用的“新生私人訂制”這樣一種很人性化的迎新方式使每位新生都能產生被關注和被關懷感,這樣的創(chuàng)新看似微小,實則表明了學校開始逐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的理念,也開始探索適應新時代教育的新模式,相信不久以后,更完善的高校教育體系會培養(yǎng)出更多滿足時代需要的人才。
四、結語
目前,我國的本科生導師制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化時代,我們仍需要繼續(xù)提高導師的教育能力和心理輔導能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逐步搭建起本科生導師制中師生溝通的穩(wěn)固橋梁,使導師制這樣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在新時代中重新煥發(fā)生機。
參考文獻:
[1]黎佳思,常晟昊,管陽太.高校本科生導師的角色和職責定位[J].科教文匯,2011,(02上旬刊).
[2]李丹.工科專業(yè)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的探討[J].科教文匯2012,(12上旬刊).
[3]錢煥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概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0.
[4]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198.
[5]巫銳.當“討論”移到“網絡平臺”[J].現代教育技術,2015,(3):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