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娣 伍先祿
摘 要:目前,中西文化交流依然是中國文化的輸入遠大于輸出。合理的中西跨文化交流應該是一個互補和互動的過程。我們要加大推動中國文化走向西方的力度,并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努力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融通。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因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個性,要堅持有利于實現(xiàn)文化融通的文化對外傳播原則,包括突出文化特色的原則和文化共性原則。堅持文化融通的傳播原則是中國文化能夠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中國文化 走出去 西方文化 文化融通 對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a)-0181-02
對于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國學者有很多的看法。季羨林先生曾提出 “東西文化互補論”。[1]現(xiàn)在很多學者也認同這一觀點。但如何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互補,這種互補現(xiàn)在又是何種局面呢?只要我們觀察一下中西文化貿易的近況,就會發(fā)現(xiàn),與經(jīng)濟貿易截然不同的是,中國的文化貿易處于嚴重的貿易逆差狀態(tài)。中西文化交流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平衡局面,而且這種不平衡很可能還要延續(xù)下去。有學者預言:今后幾十年內,中西文化交流依然是中國的輸入遠大于輸出。[2]因此,中西文化要真正實現(xiàn)合理的互補互動局面,我們就要加大推動中國文化走向西方的力度,努力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融通目標。
1 中國文化應加快走向西方的步伐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21世紀文化發(fā)展的大趨勢。21世紀是文化全球化的大發(fā)展時期。中華文化也必將融入這一世界化的文化發(fā)展浪潮中,并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風采。
1.1 中國文化走向西方的必然性分析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讓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國威脅論”時常見諸歐美的報刊?!爸袊{論”的謬論的形成有著復雜的原因。除了一些別有用心的敵對勢力對中國的污蔑外,有些人是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有關。在世界各種文化中,中國文化是最強調“和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國與國之間交往要“協(xié)和萬邦”。就連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也主張以“和”為貴。在如何消滅的敵人的問題上,孫子提出了一個令人驚奇而神往的目標,即“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這里的全勝不是以消滅敵人為目標,而是迫使敵人屈從于我方意志而求得勝利,有時甚至使敵人心悅誠服地歸順和服從,達到雙方皆大歡喜的局面。
1.2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可能性分析
中國文化能夠走向世界是其自身的獨特價值所決定的。中國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僅有沒有中斷的古代文明。這一事實本身就證明了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強大生命力。歷史上,中國文化以她的博大精深贏得了世人的認可和稱贊;今天,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力不斷強盛,中國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綻放。當西方工業(yè)文明給人類帶來諸如環(huán)境污染、技術的異化等問題時,人們開始思考中國文化對世界未來發(fā)展的價值。1998年1月,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集會的宣言中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的孔子的智慧”。這是世界文化界對中國文化價值的高度肯定。因此,我們應該自信的推動中國文化走向西方,走向世界,讓“孔子的智慧”澤被全球。[3]
2 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個性
根據(jù)文化傳播規(guī)律,文化傳播的強度和影響與距離有關。一般說來,兩個民族相距越近,互相間的文化傳播和借用也就越頻繁,兩種文化之問的相似處也就越多。相反,則相似點就少,相互間的傳播面臨的障礙就較多。成功的跨文化傳播必須讓傳播者了解彼此文化的共性和個性。中西文化雖屬于不同的文化圈,但彼此仍然有許多共性。
一是關愛他人的倫理思想。中國的儒家講仁愛,佛家講慈悲;而西方的基督教講博愛。可見,中西文化均要求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時,必須尊重他人,愛護他人。孔子曰:“仁者愛人”。西方的基督教則倡導“愛人如己”,在施愛于他人中體驗幸福的境界,才能有靈魂的安寧?!妒ソ?jīng)》的舊約全書中的《約伯記》列出約伯的善舉:“窮人求援,我總樂意幫助;孤兒求助,我就伸出援手?!?/p>
二是求真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中西文化中的諺語可以為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中也強調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美國人也說“行動勝于言語”。在價值觀方面,美國的實用主義、英國的經(jīng)驗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世致用在“務實”這一點是比較接近的。
三是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標。西方人注重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決定了人是趨利避害的,即人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快樂,避免痛苦。[4]
我國先秦儒家的孔、孟所提出的幸福觀可歸納為道德、精神的快樂和普天下的共同快樂?!跋ED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注重德行,強調需有德行才可得幸福的觀點與我國儒家思想所主張的幸福觀極為相近。
3 堅持中西文化融通的文化對外傳播原則
對外傳播中國文化需要我們堅持恰當?shù)奈幕瘋鞑ピ瓌t。
首先,在與他文化交流時,我們要遵循“突出文化特色”的原則。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主要障礙是文化差異的問題。文化差異是文化對外傳播的精彩內容,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因為各自的特點而豐富多彩??缥幕瘋鞑フ呓浑H者都希望了解這種差異,這是人類好奇心所決定的。但另一方面,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礙。不同文化的交際主體可能因為不了解對方文化的差異、禁忌、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文化元素而造成文化沖突。因此,傳播雙方應該尊重異域文化,秉持文化平等的心態(tài),而不是以文化中心主義的思維來看待對方文化的特點。
那么,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個性文化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我們可以考慮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是個性文化的傳播,即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其特點帶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其各自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社會風尚,飲食文化,衣著裝飾、音樂舞蹈,等等。在不引起文化沖突的前提下,這些文化是我們對外傳播可以充分挖掘的內容。
二是科學知識的傳播,它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學和絕大部分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千百年來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中積累的智能的結晶。它是沒有民族、沒有階級、沒有國界的。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也有很大值得向世界推廣的,比如:中醫(yī)文化。近年來,中醫(yī)走出去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據(jù)2012年7月19日國際在線消息,近日,澳大利亞衛(wèi)生執(zhí)業(yè)者管理局發(fā)布消息,從7月1號開始,澳大利亞對中醫(yī)、中藥師進行全國注冊管理,這使得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以立法方式承認中醫(y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
三是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價值觀包括世界觀、道德規(guī)范、社會價值、意識形態(tài)、社會理想等。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中西文化的互補性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價值觀。
再次,要堅持突出文化共性的原則。文化共性是對外傳播的基礎。由于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作用,世界上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人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但由于人類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如:人們都有衣、食、住、行和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的需求,都有家庭和社會關系,都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表達,等等。這樣,不同民族之間在文化方面也必然存在著許多文化共性。所謂文化共性是指人類文化的共性。按照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我們尋找某類現(xiàn)象的共同的、統(tǒng)一的本質,應該從某類事物現(xiàn)象中去抽象。恩格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時,認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5]這就告訴我們。文化這一概念的本質也應該是人類全部文化的共性,是從全部人類文化中抽象出來的。人類文化的共性在于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根基: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6]
文化共性是對外傳播的重要基礎。關于這一點,國內許多跨文化傳播研究專家都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主要觀點有:汪信硯認為研究全球化中的價值認同有助于理解全球化中的價值沖突。[7]胡建提出了全球化視角下中西文化價值認同的內容。[8]馬戎認為“我們首先需要承認中國與其他各國在文化方面客觀上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同?!盵9]為了達到跨文化傳播的目的,有學者甚至建議構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共享價值問題。比如:張頤武認為我們的對外傳播“如果不去考慮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接受度,中國的‘和氏璧可能只會被看做一塊‘頑石”。可見,我們在對外傳播自己的文化時,首先思考的問題應該是彼此文化的共性或者相近性。
總之,中國文化走向西方是兩種完全不同文化的相遇。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這包括正確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包括正確對待西方的文化。我們要摒棄的是文化中心主義態(tài)度,要樹立的是文化多元主義態(tài)度。因此,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向西方需要我們堅持文化包容的對外傳播原則。只有這樣,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才能實現(xiàn)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季羨林.季羨林文集(第6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關世杰.試論二十一世紀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5):50-58.
[3] 張麗霞.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與跨文化交際[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2):71-72.
[4]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a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向延仲.簡論文化的共性與個性[J].社科與經(jīng)濟信息,2002(12):133-134.
[7] 汪信硯.全球化中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觀沖突[J].哲學研究,2002(11):22-26.
[8] 胡建. 全球化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之價值認同[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23(1):13-19.
[9] 馬戎.跨文化對話需構建基本價值認同[J].人民論壇,2012(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