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尚德教學中,歷史學科如何努力探索與踐行“遵循本心,順乎自然,養(yǎng)性勵行”的尚德課堂?筆者借助國家公祭讀本,因勢利導,巧妙助推,按照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情感的邏輯走向設計,將“直擊歷史公案、 追尋歷史真相、銘記歷史傷痛、敲響現(xiàn)實警鐘”四個部分內(nèi)容有機串聯(lián),巧妙設計,順乎自然地將尚德教育的思想融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
【關 ?鍵 ?詞】 尚德教學;順乎自然;內(nèi)容設計;德性培養(yǎng)
【作者簡介】 周彩霞,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相城實驗中學 ,蘇州市歷史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與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 07-0066-04
在深化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大潮中,人們越來越呼喚教育的自然本真,追尋人性的回歸。在建構傳統(tǒng)精神與現(xiàn)代教育文明相融合的“尚德教育”中,本著“尚德” 是一種教育理念,是一種生活品質,是一種教育境界原則,筆者探尋“遵循本心,順乎自然,養(yǎng)性勵行”的尚德課堂教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
一、因勢利導:感性和理性相兼顧
2014年12月13日被國家定為南京大屠殺首個國家公祭日,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一套遍及小學、初中、高中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應運而生。沒有明確寫進大綱的教學目標,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大背景下,如何對國家公祭讀本的教學目標正確定位,兼顧感性情懷和理性思考?
“ 南京大屠殺”在人教版初二歷史教材中專設一目錄,其實學生對此有初步了解,但學生甚至于老師對這一史實的了解其實不多,生在和平年代,未經(jīng)世事艱難的學生在學習這一內(nèi)容時感觸不深,甚至有“才殺了30萬啊”的嬉笑之言,其不莊重、不嚴肅之態(tài)令人瞠目,讓人扼腕。因此,公祭讀本的出現(xiàn),有助于師生更為全面、更為專題化地了解這一事件相關史實。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對這一事件的表層次了解和流于形式的泛泛而談則是遠遠不夠的,也是違背這本公祭讀本的發(fā)行初衷的。 公祭讀本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學生通過課堂引導,不僅要能敘述南京大屠殺事件本身的種種罪行,更要高度概括與此事件相關的救援、揭露和審判,了解戰(zhàn)前的南京和今天的悼念;培養(yǎng)學生步步追尋歷史真相,深入思考和感悟歷史的能力。
公祭讀本的情感目標要避免激發(fā)學生狹隘的仇恨情緒和復仇沖動,也不僅僅停留在表層次的“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口號上,而是要學生深入思考蒙受恥辱的深層次原因,在歷史縱橫比較中感悟“戰(zhàn)爭沒有贏家”,要心懷天下蒼生,讓人性的光芒閃耀,要珍愛世界和平;領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激發(fā)學生“國人當自強,民族要騰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
《歷史真相·南京大屠殺》作為初中版讀本,需要通過學生自讀思考和教師導讀領悟相結合的方式,在中學課堂得以真正踐行。為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師需要啟用兩節(jié)歷史課進行學生自讀以給予時間上的保證。但初二學生的自讀能力是有待培養(yǎng)的,他們在自讀時往往身陷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從而影響其對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公祭讀本的特點和學生閱讀現(xiàn)狀進行有效導讀。首先,拿到書本未看內(nèi)容,就別出心裁地讓學生猜想:根據(jù)封面標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初中版)——歷史真相”,你們覺得書里會有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積極猜想,踴躍回答,如肯定會寫南京大屠殺燒殺搶掠的種種罪行;肯定會寫這一事件的真相,因為標題叫“歷史真相”;肯定會寫“國家公祭”,還會寫人們的苦難,因為封面上畫了一個痛苦的老人形象…… 《論語》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此時急欲求證的心理被撩撥到最高點。老師再問:老師剛剛偷看了一下讀本目錄,南京大屠殺的罪行的確有,但并不是安排在目錄一而是目錄三,請設想假如是你,目錄一、目錄二你會寫些什么?有學生回答會寫南京的美麗,寫南京的過去,這樣通過前后鮮明的對比,更突出日本人的罪行。南京大屠殺后面還有三個目錄,你們覺得會寫些什么?生答:可能會寫那些幸存者受到的傷害;題目叫歷史真相,應該會寫一些證據(jù);可能會寫今天中日間的關系;應該會寫國家公祭儀式……學生的猜想內(nèi)容可謂形形色色,五花八門,而這種猜想不僅可以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在接下來的驗證和閱讀中興味盎然,而且還對書本的寫作構思、思維路徑、內(nèi)容架構進行了探討和研究,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看讀本內(nèi)容就顯得脈絡清晰,包括引導學生閱讀容易忽略不看的讀本“前言”部分,以開宗明義,明確這一讀本發(fā)行的目的和要況,也是非常必要的。
公祭讀本的發(fā)行時機可謂恰逢其時,首個國家公祭儀式即將進行,影視作品,文學專著,各類資料在此時期鋪天蓋地,因此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甚至發(fā)動家長關注并收集相關信息是完全可行的。事實證明,學生對國家公祭儀式的關注性與參與性,在此時期所獲得的信息量和情感教育都是遠超想象的。
二、講究章法:順乎自然巧設計
1. 環(huán)環(huán)相扣——講究整體架構
作為一本新鮮出爐的學生增讀本,這本書要在有限的歷史課堂內(nèi)真正落實和有效普及,對歷史老師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沒有可供參考的教學范式,在學生自讀兩堂課的基礎上,如何巧妙架構用一堂課將整個公祭讀本內(nèi)容合理展現(xiàn)又凸顯主題?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盡情發(fā)揮,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但又能主線突出,不顯混亂。
無論是上一堂課,還是寫一篇文章,關鍵是整體架構。本堂課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堂課要駕馭一本讀物,內(nèi)容又是大家較為熟悉的,各類材料特別紛繁雜亂,如果按照常規(guī)上法,按部就班、平鋪直敘,那么不僅會泛泛而談,索然無味,而且也可能難以只憑一堂課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如何巧妙設計,整體架構顯得尤為必要。本堂課的設計思路是圍繞“直擊歷史公案(焦點切入,引人入勝)、追尋歷史真相(知識遷移、活學活用)、銘記歷史傷痛(關注內(nèi)心,情感內(nèi)化)、敲響現(xiàn)實警鐘(縱橫比較,反思升華)”四部分展開,力求主題突出,主線明確,知識呈現(xiàn)和情感滲透交織,歷史教訓與現(xiàn)實警鐘并重,感性情懷與理性思考兼顧。
本課開門見山,直接拋出關于南京大屠殺日本歷史教材和中國歷史教材的不同表述材料,要求學生通過材料細致分析與比較,了解日本企圖淡化甚至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居心,體會其暗含的中日矛盾。
請看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
同年12月占領了中國的首都南京。這時,日本軍在混亂之中殺害了眾多俘虜以及居民,受到了國際性的譴責(南京事件) 。
再比較中國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中國首都南京……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據(jù)法庭統(tǒng)計,日軍占領南京六周之內(nèi),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
“直擊歷史公案”這一設計旨在突破常規(guī)思路,直接將中日問題“公案化”,將矛盾尖銳化, 從而一下子即將聽課師生的注意焦點引入其中,而這一開頭也將中日問題情境化,為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伏筆,使課堂順理成章的過渡到“追尋歷史真相”。從罪行陳述到證據(jù)追尋自然呈現(xiàn)了歷史的史實,在此基礎上“銘記歷史傷痛”和“敲響現(xiàn)世警鐘”,完全遵循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情感的邏輯走向,可謂水到渠成。
2. 處處留白——講究課堂互動
本課設計時在每一個部分每一環(huán)節(jié)中都盡最大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處處留白,時時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暢所欲言,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
本課順乎自然的巧妙架構,使整堂課情節(jié)突出,主線分明,罪行描述和證據(jù)呈現(xiàn)這兩個問題的預設,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有效檢驗了學生對公祭讀本自讀、思考、描述、梳理、概括的能力。因為具有極大的留白空間,所以在每個班上課的狀況還是各有不同的,不同的班級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精彩表現(xiàn),不僅給了學生極大的發(fā)揮空間,也避免了教師上同一課內(nèi)容的機械重復,讓教師對不同班級有著不同的期待。
“追尋歷史真相”部分教師只用兩個關鍵性問題來引導學生,第一個問題是:假如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對日本的普通學生和民眾進行描述,你會控訴南京大屠殺中日本軍人的哪些罪行?在學生的眾多回答中梳理日本的累累罪行并完成知識架構。
第二個問題是:證據(jù)何在?問題簡單而指向明確,整個設計遵循本心,順乎自然,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教師大膽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卻又不乏指引,讓課堂自由而不混亂,開放但又有度。這一設計也是對學生兩節(jié)課自讀公祭讀本的效果檢驗,是對學生是否關注國家公祭日特別報道的有效檢驗,旨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活學活用,全面思維,高度概括的能力。事實上,學生的回答角度不一,思維發(fā)散,內(nèi)容豐富,描述細膩,情感投入。梳理各類證據(jù),有圖片資料、老兵日記(如日本東史郎日記)、幸存者證詞(如夏淑琴、李秀英等)、有國際友人舉證(如拉貝、魏特琳等)、有遠東國際法庭東京審判(馬吉的視頻證據(jù)),教師的有效預設、大膽放手和學生的自由發(fā)揮、課堂生成緊密結合、渾然天成,到最后得出“鐵證如山”的結論可謂水到渠成,毫無疑問。
3. 首尾呼應——講究藝術感染
本課設計在樂曲、視頻的選擇中特別用心,一曲《1937年》放在開頭渲染氣氛,將師生情緒迅速導入到那個傷痛年代;課中軍事法庭部分則以馬吉的真實記錄片視頻作為證據(jù)呈現(xiàn),具有極強的寫實性和說服力;最后,在首部為國家公祭日而作電視MV 《永不忘卻》的悲憤旋律中結束本課,聽課師生的情緒被深深渲染,課堂氣氛進入最高潮。最后的這首《永不忘卻》以震撼人心的吟誦和歌曲沖擊著每個人的心靈,將藝術的感染力發(fā)揮到極致!這種有意識的前后呼應處處可見,如開頭日本對教科書的描述與最后學生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當局者篡改歷史教科書,釣魚島事件等現(xiàn)象”的思考與討論相呼應;“直擊歷史公案、 追尋歷史真相、銘記歷史傷痛、敲響現(xiàn)實警鐘”四部分的設計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
三、縱橫比較:水到渠成養(yǎng)德性
所謂“厚德載物,養(yǎng)性勵行”,學校推行的尚德教育重視的是學生德性的養(yǎng)成。合理引導學生豐富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價值取向,在遵循師生本心,順乎教學規(guī)律的課堂踐行中力求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因此“動乎情”,讓學生深刻感受這份歷史的凝重,更讓學生在血的教訓中真正反思歷史,感悟歷史。
事實上,累累罪行的多方陳述,歷史真相的層層揭秘,既是對南京大屠殺相關知識內(nèi)容的有效梳理和系統(tǒng)呈現(xiàn),也是順乎自然的一份情感鋪墊和德育滲透,那飽含歷史凝重的一幕幕歷史情境,那透著血淚和傷痛的活生生的細節(jié)描述,刺痛了孩子們的心,淚濕了他們的眼。滿目瘡痍的廢墟是六朝古都、十里秦淮的無言控訴,幸存者的滄桑顏容里有著永難抹去的傷痛和遺憾。南京大屠殺不僅是個人之痛、家庭之痛、城市之痛、也是民族之痛、國家之殤,是需要永遠銘記的歷史傷痛。這一刻的聽課師生是動容的,是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狹隘的復仇,不是為了重燃戰(zhàn)火,是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是為了歷史不再重演,未來更加美好!自2014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后鋪天蓋地的就是“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但是仔細深思:如何銘記歷史?怎樣勿忘國恥?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累累罪行的反復確認與播放,要讓中國人不恨日本人是很難的。但我們?nèi)绻シN的只是民族仇恨的種子,激起的只是沖動復仇的民族心理,那戰(zhàn)爭的氣息永遠會彌漫在我們的上空,但血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需要的是永久的和平!
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侵略國又得到了什么”和“同為二戰(zhàn)的挑起國”兩個戰(zhàn)后反思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德國和日本(尤其是經(jīng)受了原子彈)的戰(zhàn)后廢墟”及中國和猶太人的“哭墻”中深深體會戰(zhàn)爭沒有贏家,少數(shù)狂熱分子因著他們爭強爭霸的自私與貪婪,因著他們的冷酷與殘忍,而置黎民百姓于戰(zhàn)火紛飛中,天下的蒼生都是一樣的:安居樂業(yè)、渴望和平從來都是尋常百姓的夙愿,沒有國界之分,沒有民族之別。一如國際友人拉貝、魏特琳等人在那危難時刻,跨越民族國界,拋開個人生死,讓大愛無疆的人性光芒照亮那人類文明史上無比黑暗的長夜!今天的人類,天災不斷,何需再造人禍!但愿各國的當局者都能顧念黎民百姓,心懷蒼生、大愛無疆、遠離戰(zhàn)爭、珍愛和平!
而在戰(zhàn)后德國勃蘭特的“世紀之跪”與日本對靖國神社反復膜拜的比較中,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痛恨的不是日本普通民眾,要警惕的是日本少數(shù)狂熱分子欲讓日本軍國主義“復活”。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當局者篡改歷史教科書,釣魚島事件等種種跡象都向國人敲響了現(xiàn)世警鐘。
“請結合南京大屠殺及如今中日狀況談談你的感悟或啟示” ,在學生的這一探討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發(fā)言精彩,感悟深刻,思考角度多元化,的確是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同時,縱橫比較,聯(lián)系古今,讓師生思維向更深處拓展,讓學生情感在反思中不斷升華。日本戰(zhàn)后迅速崛起,乃至今天我們在痛恨日本人的同時,每家每戶卻一不小心、不由自主地就享用著那么一兩件日本高科技產(chǎn)品,正如中國大唐盛世時期,八方使節(jié),不請自來,日本遣唐使不斷來訪學習,這一切無不告誡國人:實力就是最好的說服力與吸引力!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只有自強不息,不斷進取,才能被世人認可與尊重。和平年代,每個人只需做好自己,無數(shù)個人的成功,家庭的興旺,便是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國人當自強,中國需騰飛!
本課設計中潑墨重彩的是對情的滲透、德的養(yǎng)成,每一處設計、每一個描述力求關注人的內(nèi)心世界,順應人的內(nèi)心情感,不泛泛而談、不空洞說教,而是用細節(jié)、用人性來觸摸人的靈魂;用事實、用理性來撞擊人的思維;用聲音、用藝術來震撼人的感官。在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中,遵循師生本心,建立順乎自然、和諧民主、自由開放的尚德課堂是我們教師向往與追求的。
參考文獻:
[1] 翁永興.尚德理念:傳統(tǒng)精神與現(xiàn)代追求的交融——關于蘇州相城區(qū)實驗中學“尚德”內(nèi)涵的理解[J].江蘇教育研究, 2014,(8A).
[2] 翁永興. “尚德課堂”: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必然——關于蘇州相城實驗中學“尚德課堂”的理解和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