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麗 晏麗
摘 要: 愛情主題在外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積極健康的愛情故事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愛情觀的絕佳素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通過挖掘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當代價值,在教學中滲透正確的愛情觀,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與欣賞愛情,進行愛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 愛情觀 外國文學教學 婚戀主題
一、引言
大學生情感問題日益成為社會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而愛情問題是其中最突出也最受關注的話題。在大學校園里,某些大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影響,稀里糊涂地進入戀愛氛圍而盲目戀愛,不能正確處理戀愛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導致戀愛與學習沖突,失戀之后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從而自殺等。此外,當今社會中許多不良的影響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浸入大學這一象牙塔,嚴重影響它的純潔性。某些大學生的愛情已經(jīng)異化為以物質(zhì)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權錢交易,某些大學生因涉世不深、經(jīng)驗缺乏,受到社會上別有用心之人的物質(zhì)誘惑而扭曲愛情觀,導致自我意識的泯滅和自我價值的喪失。這些異化和扭曲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后果會嚴重影響學生本人、她的家庭和祖國的未來。
針對大學生情感問題現(xiàn)狀,從人文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愛情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與欣賞愛情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愛情主題在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是永恒的話題,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承載著豐富的人生情感經(jīng)驗,蘊涵對生活與生命的獨特體驗,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愛情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進行愛情教育是必要的,通過挖掘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當代價值,在教學中滲透正確的愛情觀,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與欣賞愛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當我需要把某種思想灌輸?shù)侥贻p的心靈最隱秘的角落的時候,我就給他們講述文藝作品,我認為,這比任何方式更能發(fā)揮出教育者的力量和語言的力量!”[1]勃朗特姐妹的《呼嘯山莊》和《簡·愛》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兩部經(jīng)典作品,但體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愛情觀,本文將以這兩部作品的教學為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以物質(zhì)為導向的愛情——世俗的愛情
外國文學中的無數(shù)經(jīng)典名作涉及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這些作品描繪的愛情不僅刻骨銘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教育、審美方面的價值,是大學生形成健康情感、健全人格和樹立正確愛情觀不可或缺的素材。這些名著中不乏以物質(zhì)為導向的愛情觀,這樣的愛情大多以悲劇終結或是男女雙方婚后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毫無幸??裳?。
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是“真愛的經(jīng)典”,小說中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感動了無數(shù)的讀者。兩人愛得癡狂,“他就是我生命里最強的信念支撐。如果他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那么這個世界無論怎么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情是深埋地下的永恒不變的巖石,那是不可或缺的、彌足珍貴的快樂源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永遠遠在我心里。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因此,不要說什么我們會分開之類的話——那根本是做不到……”[2]但是相愛至深的兩人在活著的時候沒有走在一起,為何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凱瑟琳的早逝和希斯克利夫一生的悲痛和瘋狂報復而終結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間自然、淳樸、真摯的愛情未能經(jīng)受住林頓家文雅、富足生活誘惑的考驗,凱瑟琳做出了違背本性、靈魂的選擇。她為了物質(zhì)享受犧牲了純真的愛情,這樣的選擇使她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但讓她的余生注定在矛盾、痛苦與不幸中煎熬。當她第一次到林頓家看到與自己之前生活大為不同的文雅、富足、安逸生活時,就被這樣的生活深深吸引住,她激動不已,遂對林頓產(chǎn)生好感,并接受他的求婚。雖然她十分真摯地愛著希刺克利夫,但一貧如洗、地位低賤的希斯克利夫無法給她以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我要嫁給希斯克利夫,那就辱沒了我的身份……如果希斯克利夫和我結婚了,我們就要去沿街乞討了嗎?如果我嫁給林頓,我就能助希斯克利夫一臂之力,讓他遠離我哥哥的壓迫和欺辱”[2]。她十分清楚自己和希斯克利夫之間有不可割裂的聯(lián)系,但為了世俗的利益和虛榮,她割裂了婚姻與愛情的紐帶,背叛了最愛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心,做出了違背本性的選擇,帶著沉重的心理包袱嫁入豪門。她實現(xiàn)了自己的豪門夢,猶如籠中的金絲鳥受到了主人的百般呵護和無微不至的關愛,但過得不開心。當她知道希斯克利夫回來之后,她那被壓抑的“真情”攪動了心,此后就陷入了畸形的愛戀之中。但是她意識到他們之間的三角關系違背了倫理,這使她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幾近瘋狂,最終在自己編織的羅網(wǎng)中掙扎著死去,愛情悲劇不可避免。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自由交流、互相問答等合作學習方式分析、討論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悲劇,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對此愛情悲劇作出評價,引導學生在今后面臨類似的選擇時一定不能違背自己的真實本性和初心,不能向虛榮低頭,不能選擇以物質(zhì)利益為導向的婚姻。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物質(zhì)可供人一時享樂,滿足人們的虛榮心,但是心靈上缺乏契合、僅僅只是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上的愛情注定是不會幸福的。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人文修養(yǎng)。
三、精神上平等的愛情——超越物質(zhì)束縛的愛情
在當今開放、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大學生受到物質(zhì)社會的影響要不勞而獲,在經(jīng)濟和精神上都依賴他人,喪失獨立、平等的人格,甚至淪為他人手中一枚可有可無的棋子。因此,培養(yǎng)學生追求經(jīng)濟上、精神上平等的愛情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注重分析作品內(nèi)涵與當時社會思想的聯(lián)系的同時,還要注意文學文本所蘊涵的人格意識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問題,深入挖掘這些外國文學經(jīng)典對今天讀者的啟發(fā)和警世意義,努力使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接近當今社會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心理需求”[3]。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討論、戲劇仿真、訪談、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真正進入作品里的世界,建立跨文化學習情境,獲得個人學習經(jīng)驗。這種將學生學習的經(jīng)驗與文化經(jīng)驗結合,讓學生親身體會跨文化的經(jīng)驗,可以說是融合了文化、語言及個人成長三種模式”[4]。
《簡·愛》中女主人公積極向上的愛情觀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典范。英國女作家、文學評論家瑪?shù)抡f:“個性,堅強,自由激越的個性乃是書中唯一的但足夠的魅力?!迸魅斯耸且晃怀錾碡毢?、其貌不揚的家庭教師,但是擁有獨立、自由、平等的愛情觀。在面對地位懸殊的羅徹斯特先生時她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嚴。在愛情面前她沒有退縮,沒有逃避,而是開誠布公地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態(tài)度,因為她相信精神上平等是真愛的基礎,真愛在于心與心的交流?!半y道就因為我貧窮、低微、長相平庸、個子矮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靈嗎?——你想錯了?——我和你一樣有靈魂,我的心和你的一樣充實……我不是通過習俗、常規(guī),甚至也不是通過凡人的肉體在和你說話,而是我的靈魂在和你的靈魂對話,仿佛我們兩人經(jīng)過了墳墓,站在上帝腳下,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平等的”[5]。純潔、高尚、獨立及追求精神上平等的品質(zhì)使簡獲得羅徹斯特的愛情,羅切斯特把她視為一個可以和自己精神上平等交流的人。他們的愛超越了世俗、金錢和地位,他們遵從了自己的本性選擇了和自己真心相愛的人,雙方可以平等地交流。而當她知道羅徹斯特已瘋的妻子還活著的時候,她痛苦萬分,“我的愛情消失了,我的希望破滅了,我的信心死掉了……這痛苦的時刻不堪描述”[5]。但她沒有苛責自己的愛人或是沉淪為他的情婦,她的道德良知告訴她必須離開,因此她決然地離開,走上一條未知的道路。雖然離開了羅徹斯特,但是她的內(nèi)心一直都還在愛著他,并打聽著他的信息。當?shù)弥_切斯特家的變故(莊園被瘋妻燒毀,他本人肢體殘疾、雙目失明),她帶著自己從叔叔那里繼承的財產(chǎn)毅然地回到了一無所有的愛人身邊,過上了合法、簡單的幸福生活。簡·愛的獨立人格和自尊自愛使她贏得了愛情和幸福。
在《簡·愛》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站在簡的立場想象她的所思所想,讓學生討論簡的愛情觀,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把小說改編為戲劇表演,表演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簡和羅切斯特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愛情的真諦——兩情相悅。在文學教學中要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從各個層面豐富愛情、理解愛情的真義,不僅給予學生未來獲取幸福愛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陶冶他們的心靈情操,提升他們的精神品位,啟發(fā)他們一起追問和觸摸生命的底蘊,一起探索和發(fā)掘人生的本真,一起深省與反思人的良知,引導他們崇真、向善、求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方式,為他們的人生發(fā)展和終身幸福奠定好基礎”[3]。讓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提高修養(yǎng),希望真正尋找到那份至真至純至美的愛情,樹立正確、積極、健康的愛情觀。
四、結語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外國文學經(jīng)典愛情故事中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在講授中融入自己的理解,進行選擇性的、針對性的解讀,滲透正確愛情觀,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與欣賞愛情,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愛情觀。愛情是美好的,但是幸福的愛情應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精神上平等、獨立的基礎之上的,這樣的愛情才會經(jīng)久不衰,經(jīng)受住時空的考驗。相反,僅僅是建立在物質(zhì)享受基礎上的愛情就會猶如曇花一現(xiàn),一旦物質(zhì)消失,這樣的愛情就隨之消散。外國文學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借助文學經(jīng)典作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教學中踐行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職責。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畢涉芝譯.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艾米莉勃朗特.劉穎譯.呼嘯山莊[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1.7.
[3]鄧桂英.外國文學經(jīng)典與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4]彭石玉,匡曼麗.MI理論與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8.11.
[5]夏洛蒂·勃朗特,馬亞靜譯.簡·愛[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1.
基金項目:普洱學院校級課題(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