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煉
[摘 要]古典詩詞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內(nèi)部蘊含著作者的生命感受,能夠滋養(yǎng)和浸潤學生的文章情愫。因此,古典詩詞教學要將學生的精神與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連接起來,實現(xiàn)精神的有效對接。
[關鍵詞]古典詩詞 想象 體驗 比較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1-078
傳統(tǒng)教學中,古典詩詞教師將詩歌大意的理解作為教學的重點,逼迫學生將意境深遠的詩詞進行不切實際的肢解,而忽略了隱藏在詩歌背后的詩人。通過實踐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古典詩詞的教學要將學生的精神與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連接起來,才能使詩詞教學由機械膚淺的層面逐漸走向豐厚靈動的境界。
一、在逐層誦讀中明晰故事,感知詞人
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詩詞傳達情韻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過誦讀過程中的音律、聲調(diào)營造出相應的意境。因此,讀得正確、流利、富有節(jié)奏是古典詩詞教學的保底工程。在誦讀過程中了解詞人的故事,是學生讀出古詞韻味的重要方法。
在執(zhí)教《如夢令》時,我引導學生經(jīng)歷了以下誦讀過程。
1.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讀正確流利,教師相機教學“興”“藕”的讀音。
2.以《人間詞話》中“詞之為體,要眇宜修”的論述引領學生感受宋詞的精妙和韻味。
3.標出此詞節(jié)奏,依托注釋掌握詞中的故事。
縱觀以上三個步驟,學生對宋詞的誦讀并不只停留于篇數(shù)的累積,更不是枯燥單調(diào)地重復,而是有較強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的誦讀。
二、在想象體驗中再現(xiàn)畫面,揣摩詩人
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古詩詞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對詩詞中的畫面進行想象體驗,讓學生逐步朝著詩詞的內(nèi)蘊出發(fā)。在《如夢令》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李清照筆下生動的畫卷。
1.詞人乘著小船,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通過對“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等關鍵詞進行想象)
2.組織學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黃昏的景象,引導學生借助插圖描述,并激情誦讀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處”:借助“深”字想象詞人被各種形態(tài)的荷花所包裹的畫面,體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灘鷗鷺”:引導學生從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入手,感受別樣的動態(tài)畫面,并想象鷗鷺齊飛、雙槳劃水、詞人叫笑的各種聲音。
經(jīng)歷了這樣的想象過程,學生才能深刻品悟詞中的語句,才能還原詞人真實直觀的經(jīng)歷。
三、在資料介入中掌握背景,體悟詩人
古詩詞由于其用詞的語法習慣和蘊含的情感思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給詩詞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怎樣才能讓天真爛漫的孩童,洞察詩歌中蘊藏著的豐富的情韻,真正感受詞人獨特的心境呢?筆者在執(zhí)教《如夢令》一課時,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將詞人的生平事跡,尤其是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整合處理,將其運用在課堂教學的關鍵之處。
1.緊扣“興盡”“沉醉”感受詞人當時豪放豁達、開朗樂觀的心境,從而推測感知詞人是個怎樣的人。
2.教師補充李清照的資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響下能詩善詞,生活優(yōu)越自在,可在“靖康之恥”后,李清照背負著國亡家破的陰影,生活陷入孤苦凄涼之中。
3.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讀這首詞作,特別指出由于作者年輕時的愜意悠閑已經(jīng)不復存在,才用“常記”一詞。
此時,詞作中的語言文字已經(jīng)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作者生命氣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從而為學生體驗詩歌內(nèi)在的情韻提供了幫助。
四、在比照閱讀中辨析異同,洞察詩人
對比是生命個體認知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思維方法,是確定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最佳方法。在詩詞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就是讓學生補充相同主題或者內(nèi)容相近的詩詞、同一作者不同時間的作品,在學習教材詩詞的基礎上,通過對這些補充詩詞進行比照性學習,從而觸摸詩人的情感變化,明晰詩人生命的特質(zhì),真正與詞人實現(xiàn)精神對話的過程。在執(zhí)教《如夢令》時,筆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詞作《武陵春》。
1.教師出示《武陵春》,要求學生對比兩首詞不同的行數(shù)以及每行的字數(shù),以強化學生對不同詞牌名下詞作的文體格式的認識。
2.扣住關鍵語句“載不動許多愁”引發(fā)學生對《武陵春》情韻的體驗。
3.列舉兩首詞的相同因素:舟——有乘興之舟與載愁之舟;花——有勃發(fā)之花和敗落之花;詞人——一個是開朗豁達的少女,一個是愁緒滿腹的老婦。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到同樣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蘊藏著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詩詞的教學應該撥開文字的藩籬,讓學生直接與作者對話,實現(xiàn)精神的有效對接,從而更好地從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