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鈺蘇
[摘 要]深度閱讀即深層次的閱讀,它可以避免學生閱讀流于形式或者流于表面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學生獲得對文本的最佳感悟。但是,過猶不及。在深度閱讀上,由于一些教師過于求深,反而偏離文本,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深度閱讀上,教師要準確把握,適合適度,力求有效。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 深度閱讀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1-033
深度閱讀可以喚醒師生對文本的深刻解讀,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它不僅可以避免學生閱讀如蜻蜓點水般的浮于表面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但是,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深度而深度,劍走偏鋒,挖空心思,讓學生深度閱讀,以獲得“獨到、深刻、與眾不同”的見解,致使閱讀教學偏離文本,步入誤區(qū),偏離了教學的正道。
一、過分求深,背離語文學科特點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凸顯閱讀的深度,讓學生就文中不相干的知識進行深挖。這樣就導致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天馬行空,背離語文學科的特點,結(jié)果喧賓奪主,反而使閱讀缺乏了應有的深度。
如,在教學蘇教版《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有一個教師為了顯示出滴水穿石的力量大,課堂一開始就為學生呈現(xiàn)出安徽廣德太極洞內(nèi)那塊狀如玉兔的石頭,使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看到石頭中間那個小洞是由水長時間滴落形成的。在學生初步感受后,教師又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有哪些坑洞是由水滴落下而形成的。這無疑是對學生的誤導,因為對說理性文章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文章通過具體的事實來告訴讀者一定道理的特點。
其實,對《滴水穿石》這篇課文來說,教學的本意是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感受到水滴石穿、堅持不懈精神的可貴。但是,由于教師教學導向偏離目標,致使學生一直在水滴的大小與滴水形成坑的大小上打轉(zhuǎn)轉(zhuǎn),這是對深度閱讀的錯誤解讀。
二、過分求深,忽視深度閱讀的度
深度閱讀注重挖掘文本的潛藏價值、隱藏信息,希望達到對文本背景了解更深刻的目標。但是,有些教師在引領(lǐng)學生深度閱讀時,不能很好地把握閱讀的“度”,致使深度閱讀遠離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這就導致了“一味求深”或者“故意求怪”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把學生引向歧路。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一個教師抱著求新求異的目的,讓學生就文本內(nèi)容進行個性解讀。結(jié)果,學生不求甚解,一味求異。有的學生把“我”解讀為不關(guān)心母親的人;有的學生把“我”解讀為平時不知道陪陪母親,當母親生病了,才想到母親的重要。面對學生各式各樣的解讀,教師不僅沒有引導、點撥,反而就勢問道:“假如是你,你會如何對待自己的母親?”這又引出學生照顧母親的方法。這樣的閱讀完全脫離了文本所要表達的主旨,不僅不能體現(xiàn)出“深度”,反而使閱讀偏離了正確的航向。這樣的教學怎能有效呢?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引領(lǐng)學生深度閱讀文本時,一定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礎(chǔ)上,從“最近發(fā)展區(qū)”入手,這樣才能對課文理解的更加深入,達到提高閱讀效果的目的。
三、過分求深,師生文本關(guān)系失調(diào)
在閱讀教學中,由于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悟、文化水平的不同,學生對同一閱讀對象的解讀會存在著很大不同。教師在帶領(lǐng)學生深度閱讀時,很容易出現(xiàn)把自己的閱讀見解強加給學生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要想使閱讀走向深度,教師就要協(xié)調(diào)好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確保深度閱讀既符合學生接受水平又能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
如,在教學蘇教版《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課時,一開課,教師就向?qū)W生介紹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曾經(jīng)對我們國家犯下的滔天罪行;然后,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想想聶將軍是如何對待日本小姑娘的,使學生體會聶將軍寬廣的胸懷,同時認識到聶將軍的了不起。但這只是教師個人的閱讀感受,學生可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聶將軍這樣做“太傻”。這就導致了教師想把學生引入到自己的教學預設(shè)中去,可是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對教師的觀點并不認同。這使得師生、生本關(guān)系失調(diào),不利于學生獲得對文本的深度閱讀。
從上述教學課例可以看出,教師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的,但是,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教師不應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強加給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只有這樣的深度閱讀,才能稱之為有效閱讀。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的優(yōu)勢固然有許多,但教師也不可過分追求深度閱讀而求難、求異、求偏,把學生引上歧路。只有立足文本,實實在在教學生語文,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才能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