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暉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不經(jīng)彩排和預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會有許多遺憾和精彩在瞬間發(fā)生。作為一位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課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從細節(jié)入手,研讀文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關注生成性教學資源,使語文課堂變得精彩紛呈。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注重細節(jié)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事實。作為一名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課能盡量地少一些遺憾,也就成了我們每一個教師又必須追求的目標。有些課可能會因為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注意,而成為課后反思中的遺憾。下面筆者談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一些小細節(jié)。
一、研讀文本,挖掘教材蘊含的精彩
充分注重對文本的挖掘,注重對文本中重點內(nèi)容的講解、分析,這一點對每一位語文教師來說都無可非議。在正面講解課文的同時,我們不能讓教學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的教學也要關注文本內(nèi)隱的“精彩”。
1.關注文章的情感曲線
如教師教學《文成公主進西藏》一文時,除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動人故事的同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的理解變得更理性一些。如本文中的“動人”一詞,可讓學生作進一步的理解:“這段歷史真的是如此動人嗎?”回顧唐朝的歷史,回顧每一個“和親”的歷史,“動人”的背后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情感呢?是酸楚、無奈、迫不得已——沒有一個皇帝想把自己的公主下嫁到遙遠的地方,沒有一個公主能從心底里樂意去偏僻、遙遠、舉目無親的他鄉(xiāng)定居,更沒有一個朝廷愿意去選擇這種看似歡喜實則有損國體的“和親”。帶著個人對歷史的理解,本文的基調(diào)是不是一直“動人”,值得思考。也正因文成公主能以國為重,以藏漢兩族人民的團結(jié)為重,所以她遠嫁他鄉(xiāng)的舉動才是動人的,是真正能打動人心的。這文本后面內(nèi)隱的精彩值得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正確理解課文的情感曲線,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文本的重點。
因此,教學設計中可讓學生了解一下“和親”意味著什么,“和親”有什么政治目的,對“和親”的女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當學生能初步感知后,再進行文章的教學,感悟文成公主能下嫁西藏的動人之舉,進一步突出其行為感人、動人,讓學生的情感也能隨之產(chǎn)生共鳴。
2.關注學生的理性思維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中的《燕子專列》一文,是通過讓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受到愛護動物的教育,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教學中有關人們救助小動物的描寫,也就成了教學中需要突出的地方。人們?yōu)槭裁匆@樣去愛護小燕子,瑞士政府為什么會做出如此重大的舉動,值得學生去思考,這也是人們愛的原因,要不這種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反而會讓人疑惑。通過引導、點撥,讓學生了解到如果這批遷移的燕子都凍死在瑞士境內(nèi),那么會對人類、對食物鏈乃至對整個動物界都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從而讓學生理性地看待人們對燕子的這種愛,體會人們在冰天雪地里救助燕子時的了不起。另外,南遷的燕子不是留在瑞士國內(nèi),是飛往其他國家去捉蟲,可是瑞士政府卻也能全國動員救助燕子,進一步讓學生感悟 “了不起”。如能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變得更理性、更精彩和更能尊重科學了,也是真正對學生負責任的教學。
二、以生為本,留住課堂精彩
在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會在無意中壓制學生自主發(fā)表看法的空間,從而使可能出現(xiàn)的精彩場面不能呈現(xiàn)。
1.被“打斷”的精彩
一位教師上《趙州橋》一文時的教學片段:
師:“誰能說一說趙州橋雄偉在哪里?”
生:“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p>
(教師讓該學生坐了下去。)
師又問:“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趙州橋雄偉在哪里?”
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作了相應的回答。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既然讓第一位學生讀了,就該讓他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感受,可能瞬間的表達將會是精彩的一幕。而這位教師沒有這樣做,他讓學生的思維在這停止了,學生回答中可能出現(xiàn)的精彩就此被打斷了。
2.被“忽略”的精彩
又如一位教師上《氣象學家竺可楨》一文時,有一位學生舉手問:“老師,既然竺可楨爺爺非常懂氣象,那他為什么不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呢?”這是一個出乎教師預料的課堂中的生成。面對這樣一個能提升竺可楨爺爺形象的一問,教師沒有引申拓展,而是簡單帶過。如果此時教師先讓該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再讓全班學生討論一下,互相說說,那么竺可楨爺爺?shù)男蜗髮怀?,而這也將成為本堂課的一個精彩部分,可此時的精彩被教師給忽略了。面對每一個課堂中生成的出乎預料的亮點,我們要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達的機會。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快、更好地被我們每一個教學工作者所內(nèi)化。
三、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留下思維遷移的精彩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應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是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建構(gòu)他們自己學習有意義的過程。
有了新的教學意識,教師還應在教學中留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空間。這個空間能讓學生自由馳騁,讓他們能在其中自由地進行思維的碰撞,摩擦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能運用課堂所學有效地進行思維的遷移,培養(yǎng)他們發(fā)散式思維的能力。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這種理念經(jīng)常會被教師無心地束縛。
如教師教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教師讓學生對文中的村民說幾句話。學生們通過這一課內(nèi)容的學習,感受很強烈,于是發(fā)言也很踴躍。幾位學生發(fā)言后,教師發(fā)現(xiàn)他們的回答都集中到了“小村莊的村民們,希望你們以后不要再砍樹了”這一觀點上。雖然課文中災難的發(fā)生確實是因為過度的砍伐才釀成的,但是文章最終要告訴學生的真的是“不要砍樹”,這引起了教師的思考。于是教師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了“不砍樹”三個字,同時用較沉重的語氣反問學生:“同學們,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如果不砍樹,不用樹木,行嗎?”這一問,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一時茫然。片刻之后,小手舉起來了。
生:我認為不砍樹也是不現(xiàn)實的,沒有樹木,我們就沒有這課桌椅了。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說了很多不砍樹、不用樹木是不行的例子。)
師:此時,你想對小村莊的村民們說些什么呢?
生1:小村莊的村民們,如果你要用樹,不能去亂砍,不能想砍多少就砍多少,要節(jié)約。
生2:小村莊的村民們,你們要砍樹,可也要注意保護樹木呀!
生3:小村莊的村民們,樹砍了,沒關系,可是你們也要去種樹,要不砍光了就沒了。
生4:小村莊的村民們,你們要吸取教訓,要合理地開采樹木,不能亂砍亂伐呀!
生5:小村莊的村民們,樹砍光了,環(huán)境也就被破壞了,我們可要注意保護好環(huán)境啊!
…………
教師在學生思維產(chǎn)生定式即圍繞“不能砍樹”而紛紛表達自己對村民們想說的話時,及時地為學生打開更廣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體會到現(xiàn)代社會不砍樹也是不現(xiàn)實的道理。讓學生帶著這樣一種更現(xiàn)實的觀點,再來談談想對村民們說的話,這就為學生思維的有效遷移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從后面學生的回答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學生的思維拓展了,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也不盡相同,課堂也因此而變得精彩紛呈。
高效精彩的語文課堂,它集聚了我們需要關注的點點滴滴,只要我們每一個教學工作者勤勤懇懇,用心打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細節(jié)把控,那這門“遺憾的藝術(shù)”將永遠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付宜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智慧與策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9.
[2]熊生貴.有效教學 和諧課堂·小學語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