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鑫
摘 ? ?要: 在初中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遇到這么一種情況,老師課堂上講完以后,自己課外做題時常常感覺:“上課能聽懂,題目就是不會做,而且做了也經常錯?!贬槍@種現象,作者根據多年教學及做題經驗提出一些個人覺得可行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 科學 ?解題能力 ? ?提高策略
初中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中考中扮演著重要地位,如何才能有效提高解題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結合學生實踐談談如何提高科學的解題能力。
一、學生不會做題的主要問題
1.學習基礎較差,上課時順著老師講的思路,聽起來差不多能懂,但是一到自己做題,由于知識往往是有連貫性的,以前學得差,基礎不扎實,直接影響解題思路。
2.學習基礎較好,但是沒有好好做過練習,只模模糊糊知道有那么回事,這類學生見到題目的時候,感覺好像會,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主要由于上課光聽老師講,自己思路沒有好好整理過,一般課后做些練習,再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基本都能掌握較好。
3.學習很刻苦,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課后也做了很多題,但還是經常做錯,而且一遇難題就沒思路。這部分學生在班內還是很常見的,而且為數不少。下面主要針對第三種情況談談自己看法。
二、多管齊下,提高解題能力
1.概念、公式須弄明白。
概念和公式是最基本的,也是解題的依據,如速度的概念,壓強的概念,要弄清楚它們分別表示什么物理量,有什么物理意義,它們的定義是什么。對于公式,必須弄清楚以下幾點:
(1)要明確公式的來龍去脈,如弄清楚公式是通過實驗規(guī)律總結出來的,還是通過其他已有公式推導出來的,如果是推導的,要明確怎么推。
(2)要明確公式中各個字母的意義及公示成立的條件,如壓強公式P=F/S,要弄清楚這里S指的是受力面積,而不是底面積或接觸面積;在實際做題過程中壓力F大小往往等于物體重力G的大小,但是必須弄清楚F=G是有條件的,物體必須在水平地面上,這個時候壓力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壓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3)要注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恰當選取公式進行解題,如浮力計算有四種方法,要根據題意選取恰當的方法,比較復雜的可能還要幾種方法合起來使用。
2.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不但聽懂,而且真正想明白。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老師講的內容,但是課后自己一做題就不會,主要還在于這些學生只聽懂了表面,自己根本沒有想明白,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解題策略。
舉個簡單的例子:菜吃著很香,看別人做菜也覺得簡單,不就是炒炒燉燉的事么??勺约赫孀龅臅r候,不是忘了放鹽,就是忘了放醋,做不出那個味。其實做題也是一樣的,看著老師做起來很簡單,自己獨立做的時候不是這個化學方程式忘了,就是不知道應該用哪個公式。其實做題跟做菜一樣必須潛下心來,細心體會,整理思路,總結方法,慢慢的,解題能力就提高了,還能根據自己的想法改進思路。
3.教師須精選好題、典型題,提高講課效率。
實踐證明,盲目過多的練習是不科學的,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反而由于大量機械性練習,學生的思維會變得呆滯,加上那么多的作業(yè)擠掉他們的自由活動時間和休息時間,阻礙思維的正常發(fā)展,使他們在學習上處于被動狀態(tài)。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選編練習題,有計劃地讓學生練習,力求精而少,練在點子上,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教師在空余時間應該養(yǎng)成一種找題、歸納題目的習慣。
例如:下面這個題是初中科學里面比較典型的力學題,這個題目不但考查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而且數形結合,很好地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圖甲,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塊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關系如圖乙,物體運動速度v與時間t如圖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搖?搖?搖?搖)
A.0~2s內物體受摩擦力作用?搖?搖B.2~4s內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3N
C.4~6s內物體保持靜止?搖?搖?搖D.2~4s內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與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4.課堂上積極開展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想讓學生學好科學一定要讓他們對科學有興趣、熱愛科學,平時多培養(yǎng)和學生的感情,讓學生喜歡上自己,喜歡聽自己的課,當然科學這門課還有一把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實驗??梢哉f現在的初中生在校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里聽課、做作業(yè),偶爾有一節(jié)課讓他們動動手,觀察新鮮的事物,學生的興趣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好多科學老師喜歡偷懶,課堂上該做的實驗能省則省,能用多媒體代替就多媒體,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越來越弱。試想一個人如果對這門課沒有興趣,不喜歡學習這門課,如何才能高效地解題呢?
總之,學生解題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靠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積極指導學生解題思路,而不是一味灌輸,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參考文獻:
[1]陳珍萍.初中化學解題能力訓練方法[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