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相傳2000多年前,徐福來到象山蓬萊山,為秦始皇煉制仙丹,留下了一個丹城的不老傳說,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長生文化。
在明代,倭寇數(shù)次入侵均以象山為登陸點,半島軍民則奮起反抗,決不許倭寇踐踏自己的土地,而抗倭英雄戚繼光也在這里取得了勝利。
象山半島擁有極為豐富的海鮮資源,當(dāng)?shù)貪O民烹調(diào)時遵循最原始的鮮味,自然天成,而其中最著名的大餐,當(dāng)屬石浦的“海鮮十六碗”。
圖為石浦老街雪景。純凈的白色世界中,昏黃的漁家燈火顯得格外溫暖。
落日余暉下的漁家風(fēng)情令人陶醉,豐足的海鮮味令漁家孩子也為之陶醉。
天長地久,歲月悠悠,一方水土,養(yǎng)育了象山半島一代代“弄潮兒”。數(shù)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象山半島深沉的歷史厚度。無論是獨具特色的漁文化、蓬萊仙島的傳說,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以及后來殘酷戰(zhàn)爭的磨難……一切都像浩瀚的東海,總有無數(shù)的潮起潮落,但無論如何,象山人都一如既往地?zé)釔鄄⑹刈o著自己的家園。
其實,這是一個文脈深沉的家園。2000多年前,為了滿足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徐福出海尋仙丹,象山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的煉丹發(fā)源地之一;600多年前,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在象山境內(nèi)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面對日軍的殘忍暴行,象山軍民團結(jié)一致,樹立了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的“象山精神”……
這也是一個物華天寶的家園:有“東海夫人”、“大海的女兒”之美譽的淡菜馳名中外,成為象山人款待天下親朋的絕世佳肴;干筍、香菇搭配被譽為“海上人參”的彈涂魚,鮮美細嫩,爽滑可口;“海鮮十六碗”色香味俱全,令人賞心悅目,來了就舍不得走……
“蓬萊仙山”的不老傳說
象山半島多為丘陵地貌,坡度平緩,綿延的山嶺蜿蜒起伏,形成了多處美麗的港灣。清冽的海風(fēng)伴隨著熱鬧的海浪聲陣陣襲來,讓人忍不住長久駐足;遠處的島嶼與海洋連成一片,若是恰好有云朵飄過,勝似蓬萊仙境。這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溫和濕潤,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fēng)氣候,一旦天邊飄來一朵烏云,雨就一定會接踵而至,好在惱人的雨總不長,所以一天之中,象山可能會有好幾次“雨過天晴”。不過,象山人并不為此煩惱,反而相信這正是上天的眷顧——他們也早已習(xí)慣了身邊隨時都備好雨傘……
“象山”之名的由來,與“東海伏象”的傳說有關(guān)。很久以前,天庭里住著一頭大白象,日久思凡,一天,白象趁守門的金剛在打瞌睡,偷偷跑出了南天門,化身成一位小后生,來到大海邊的一座小島上,被島上的一位老漁民收留,做了養(yǎng)子。白象天天陪老漁民出海捕魚,久而久之,便不想再回天庭了。但玉皇大帝終于知道了這件事,就派下眾多天兵天將捉白象。白象怕天兵們傷了身邊樸素的漁民,于是縱身朝大海一躍,變成了一座大山,并與大陸緊
緊地連在一起,這便是象山半島的由來。樸素的傳說,我們大可不必深究其真實與否,但從中不難看出象山半島的漁民對家園無比深沉的感情,那是兒女對母親的理解。
當(dāng)然,象山的那個不老傳說更為知名。公元前219年的夏天,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從山東下海,赴江浙東南沿海島嶼尋找“神山”,以期發(fā)現(xiàn)長生不老之仙藥。當(dāng)船隊進入大目洋時,突遇東北大風(fēng),只好折西靠岸。徐福朝北眺望,忽見一座大山形如大象伏地——他當(dāng)即認定,這就是“蓬萊神山”。于是,船隊往北航行至塔山登陸,往“蓬萊仙山”實地察訪,只見山上竹木參天,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清泉潺潺;半山腰的天然石屋洞溢出的透碧泉和村北郭涌出的泉水清涼甘甜,是制藥煉丹的絕妙原料……由于此地真像神仙居住的神山仙島,徐福遂令隨行的童男童女搭屋造田,植桑耕種,開爐煉制不老仙丹……
當(dāng)年徐福找到的那座神山,就是今天象山縣丹城鎮(zhèn)的蓬萊山。如今,在山巔的蓑衣巖,還留有一行行形如蝌蚪游動的文字,相傳這就是徐福當(dāng)年所刻,記錄著尋藥煉丹的歷程。后來,徐福為了逃避秦始皇的追查,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卻留下了一個丹城的不老傳說,成為象山人的驕傲,也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長生文化。
嚴密的海防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zhuǎn)站,象山一度商賈往來頻繁,尤其是石浦一帶,形成了成熟、繁華的商業(yè)城鎮(zhèn)。但由于這里多海島,便于登陸和隱藏,因此歷史上象山也飽受海盜和倭寇的騷擾、蹂躪。為防外患,自元代以來,中央政府便在象山環(huán)島海岸線設(shè)立了一張巨大的防御網(wǎng)。
浩瀚的東海也是慷慨的,它給了漁民充足的食物,而勤勞的漁民從來不會辜負大海的恩賜,各種各樣的海鮮美味,已經(jīng)滲透漁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浩瀚的東海也是慷慨的,它給了漁民充足的食物,而勤勞的漁民從來不會辜負大海的恩賜,各種各樣的海鮮美味,已經(jīng)滲透漁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盡管如此,戰(zhàn)爭還是沒能避免,中國明代時期,日本國內(nèi)形勢發(fā)生變化,由日本浪人組成的倭寇開始侵擾我們浙江沿海地區(qū),數(shù)次入侵均以象山為登陸點,半島軍民則奮起反抗,頑強戰(zhàn)斗,決不許倭寇踐踏自己的土地,抗倭英雄戚繼光也在這里取得了勝利。
軍民們抗倭固然殘酷,卻也流傳出了很多精彩故事。相傳,在一次軍民歡慶抗倭勝利的晚宴上,各種菜肴洗切好正準備下鍋燒煮,忽接探子報盡管如此,戰(zhàn)爭還是沒能避免,中國明代時期,日本國內(nèi)形勢發(fā)生變化,由日本浪人組成的倭寇開始侵擾我們浙江沿海地區(qū),數(shù)次入侵均以象山為登陸點,半島軍民則奮起反抗,頑強戰(zhàn)斗,決不許倭寇踐踏自己的土地,抗倭英雄戚繼光也在這里取得了勝利。
圖為鹽田。象山半島不僅漁業(yè)發(fā)達,制鹽業(yè)的歷史同樣源遠流長。
軍民們抗倭固然殘酷,卻也流傳出了很多精彩故事。相傳,在一次軍民歡慶抗倭勝利的晚宴上,各種菜肴洗切好正準備下鍋燒煮,忽接探子報倭寇從象山東北沿海登陸,一路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易紹宗見狀,決心與倭寇決一死戰(zhàn)。面對數(shù)以萬計的亡命之徒,易紹宗毫無懼色,視死如歸,最終因精疲力竭被賊殺害,以身殉國。明建文皇帝得知此事后,親頒詔書,追封千戶易紹宗為“忠義士”,并賞賜金頭一顆。
將軍英勇,普通百姓同樣不遜色。據(jù)《敬爵太公勇打倭寇》記載:明朝嘉慶年間,在象山居住著一位名叫敬爵的人,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對入侵的倭寇恨之入骨,決心要為民除害。一天,正在干農(nóng)活的敬爵聽到有村民大喊:“倭寇來了!”他隨即放下農(nóng)具,使出渾身解數(shù)將一棵柳樹連根拔起,把倭寇打得抱頭鼠竄,還割下倭寇的首級,掛在村前大樹上,嚇跑了其他不少來犯的倭寇。浙江海道副史聽聞后,特制匾額一塊,上書“征戎第一功”五個大字,以褒獎敬爵抗倭之功。除了抗倭,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面對日軍的殘忍暴行,象山軍民團結(jié)一致,樹立起了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并最終戰(zhàn)勝了敵人。殘酷的戰(zhàn)爭為象山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痛,當(dāng)戰(zhàn)爭終于過去,歷史卻不能忘懷,如今,在象山境內(nèi),擁有多處戰(zhàn)爭博物館及紀念館,而在象山800公里的海岸線上,“烽堠”、“炮臺”等古遺址依然隨處可見。
大餐“海鮮十六碗”
臨靠浩瀚的東海,象山半島自然擁有極為優(yōu)越的漁業(yè)條件,大目洋、貓頭洋、漁山列島三大漁場得天獨厚,加上豐富的海域資源,使得象山半島成了不折不扣的“海鮮天堂”。
無論是對蝦、黃魚、鯧魚、石斑魚、跳跳魚,還是烏賊、梭子蟹、泥螺、淡菜,在象山,各種各樣的海鮮產(chǎn)品可謂應(yīng)有盡有,而位于石浦港的中國水產(chǎn)城則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水產(chǎn)品批發(fā)零售市場。在這里的超市里,海鮮干貨琳瑯滿目,而在那些小巷弄堂中,還會看到不少漁民挑著新鮮的水貨大聲朝過往路人吆喝,且絕對物美價廉。
半島居民招待朋友,必定會有淡菜。淡菜是一種貽貝科動物的貝肉,有“東海夫人”之美譽,在當(dāng)?shù)貪O民口中還有個更樸素的名字——“大海的女兒”。淡菜是馳名中外的海產(chǎn)食品之一,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柔嫩鮮香的滋味。有關(guān)淡菜的菜肴有很多,如韭菜炒淡菜、淡菜拌芹菜、淡菜蘿卜豆腐湯等,而在象山漁民的定義中,遵循的是最原始的鮮味——只需將新鮮的淡菜用白水煮熟,美味便自然天成。
這里還有一種特別的跳跳魚,學(xué)名“彈涂魚”,被譽為“魚類中的天才”,它們的一生,有很多時間都不在水里度過,而是喜歡爬到樹干或樹枝上去生活。它們把腹鰭用作吸盤,抓住樹木,再利用胸鰭向上爬行,在彈涂魚的鰓邊長有小口袋,可以盛住一次呼吸所用的水。彈涂魚肉質(zhì)鮮美細嫩,爽滑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日本人將其稱為“海上人參”。在象山,人們常以彈涂魚配豆腐和筍片做湯,有時也會加入火腿或香菇,味道非常鮮美。
浙江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而象山堪稱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這里,“吃”的條件遠勝于其他地方。居民做菜,不僅保留了浙江菜系的精致特點,還將其水產(chǎn)品的鮮嫩發(fā)揮到了極致,菜品以清爽為主,口味鮮咸合一,講究鮮嫩軟滑,注重保持原味。雪菜大湯黃魚、苔菜拖黃魚、目魚大烤、鍋燒鰻、流黃青蟹……這些菜肴都是不可錯過的美食精品,而其中最著名的大餐,當(dāng)屬象山石浦的“海鮮十六碗”。“海鮮十六碗”分為4 道冷菜和 12 道熱菜,道道色、香、味俱全,道道賞心悅目,是絕不容錯過的絕佳美食……
象山人做菜毫不含糊,從食材的選擇到烹飪時的繁復(fù)處理,皆需要極其細膩的心思,才能做到最終的色、香、味俱全。而心思細膩的他們,不僅會做菜,還會將這份心思用到各種各樣的靈巧手藝上,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象山竹根雕。
有句俗話是:“天下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象山。”象山竹根雕與傳統(tǒng)竹根雕有所不同,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用料規(guī)范,連根帶須,一并應(yīng)用,自然天成,此舉也可算是竹根雕藝術(shù)的一大進步。在象山竹根雕作品中,傳統(tǒng)竹根雕所棄用的根須得到有效運用,被做成人物的胡須、茅屋的屋頂、飛流的瀑布等多種形態(tài),增添了作品的整體性,更具有很多其他藝術(shù)作品難以達到的傳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