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
1934年,電影大師蔡楚生率領(lǐng)孟君謀、王人美、聶耳、金炎等30余人,到石浦拍攝電影《漁光曲》,這部影片后來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獎項的影片。
東門村的漁民靠海為生,以漁為業(yè),他們相信媽祖,崇拜關(guān)公,敬畏龍王,每年都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出洋”儀式、“謝洋”儀式、魚燈舞等。
開漁節(jié)的高潮,便是所有漁輪正式啟程。此時,只見萬輪競發(fā),汽笛齊鳴,角號震耳,浪花飛濺,一支支龐大的漁輪編隊劈波斬浪駛向東海。
象山半島上的居民自古靠海吃海,生活中的一切都與海洋息息相關(guān)。左頁圖為帆船比賽掠影,右頁圖為象山漁家婦女正在做魚燈。
浩瀚的東海,給象山半島帶來了充足的食物資源,漁家兒女祖祖輩輩靠海吃海、耕海牧漁,世代生息中形成的習俗,深深地印入到他們的文化形態(tài)。對于他們來說,感恩大海就是生命中最虔誠的信仰,當年“煮?!保缃瘛靶轁O”,他們懂得了大海——她賜予人類財富,也需要得到人類的珍惜與呵護。這就是漁民與大海不離不棄的相守。
長期與海打交道,他們學會了制船、織網(wǎng),掌握了出海歸航的時間、觀察氣候和海上作業(yè)的操作方式。漁業(yè)生產(chǎn)、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著人居群落、組織結(jié)構(gòu)和社會制度的形成,隨之而來的,是漁區(qū)風俗、信仰崇拜、勞動禁忌和勞動伴生的號子、歌謠、傳說、故事……
石浦漁港的往事記憶“吃魚不能翻身”
對于象山人來說,只要提到漁文化,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石浦。
“蜃雨腥風駭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圓。人家住在潮煙里,萬里濤聲到枕邊?!鼻迦岁惐獙懯譂O港的這首竹枝詞,好似在我們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住在潮煙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如此仙境一般的地域,怎能不產(chǎn)生令人艷羨的文化呢?
東海賜予石浦的魚、蝦、蟹等資源非常豐富。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石浦成了一處天然漁港。據(jù)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石浦就有海上商賈往來,販賣漁貨;到了唐代,此地航海捕撈業(yè)已相當發(fā)達,宋、元、明時期,更有大批漁船進出石浦港從事捕撈活動;到了 20 世紀末,石浦已成為浙東漁商中心,造船、捕魚、烹制、交易、運輸如火如荼地展開起來,而同時,那些歌謠、漁舞、禁忌、祈禱等民俗風情也不斷地傳承、發(fā)展,漁文化的印記烙在當?shù)貪O民的每一個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和生活細節(jié)之中。
石浦人關(guān)于大海的那些古老習俗,和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和諧之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兩船相遇,素重禮讓,大船讓小船,順風讓逆風。平日里,初到象山的人也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提醒:吃魚不能翻身。為什么不能翻身呢?因為漁民最忌諱“翻”字——漁民出海,要和風浪搏斗,風險巨大,“翻船”是頭號忌諱,漁民們最希望的是船只能平穩(wěn)歸來。同樣,在船上,飯碗、酒杯、羹匙等餐具也不能翻放;筷子不能擱碗上,諱“船擱淺”;吃魚要先吃魚頭,意為“一帆風順”;剩飯剩菜丟棄到海里,不能說“倒菜”,要說“過鮮”,忌諱“倒掉”;雙腳不許蕩在船外,意思是免得被拖下水;不許吹口哨,諱“招風引浪”;不許拍手,諱“兩手空空”;船到岸時不能說“到了”,諱“船倒了”;不能在船頭撒尿,出網(wǎng)時不許大小便等……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漁民,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石浦,只要抓住一位本地人問一問,很容易就能找到面朝大海、凝神拉小提琴的聶耳雕像。聶耳與石浦結(jié)緣于上世紀30年代。1934年,電影大師蔡楚生率領(lǐng)孟君謀、王人美、聶耳、金炎等30余人,到石浦拍攝電影《漁光曲》。選中石浦,是因為他們看好石浦濃厚的漁區(qū)文化。那時拍電影還時興體驗生活,導演要求演員深入到東門島、火爐頭等地的漁民茅棚區(qū),體驗漁民的疾苦和出海捕魚的艱辛,邊體驗邊拍攝……《漁光曲》上映后,在上海金城大戲院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84天爆滿的記錄,后來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獎項的影片?!霸苾猴h在???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里曬漁網(wǎng)/迎面吹來大海風/潮水升浪花涌/漁船兒飄飄各西東/輕撒網(wǎng)緊拉繩/煙霧里辛苦等魚蹤……”象山半島,從此在那輕柔的曲調(diào)中,走向世界,引發(fā)了無數(shù)的驚嘆和感動。
幾十年過去了,關(guān)于那些往事的記憶,依舊淡然地凝結(jié)在石浦古城保存完好的幾條老街之中。沿著高高低低的臺階,穿過一個又一個拱門,江心寺、甕城、關(guān)帝廟、宏章綢莊、大皆春藥店、栽興煙莊等建筑基本還保留著明清時的原貌,駐足在這些老建筑面前,仿佛歷史就在昨天。打開的窗戶里,小販們正在兜售各種各樣的貝殼和海鮮制品,不時還會有幾家古色古香的老店,戴著老花鏡的老掌柜們叼著煙斗,既不吆喝,也不吹噓,任由顧客隨意瀏覽……
東門漁村話漁俗? 號子展豪情,魚燈舞吉祥
漫長的討海生涯中,象山半島的漁文化日漸豐富,于是形成了許多特色節(jié)慶與習俗,其中習俗最集中也最全面的地方,當屬東門漁村。東門漁村是一個純漁業(yè)的海島,當?shù)厝丝亢樯?,相信媽祖,崇拜關(guān)公,敬畏龍王,定期舉行漁俗活動。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是媽祖的誕辰,也是東門漁民揚帆出海,北上岱山附近海域捕撈“洋山黃魚”的啟程日。每到這一天,東門島上都會舉行神圣的“出洋”祭海儀式,祈求豐收、平安。主祭人帶領(lǐng)出海的漁民去廟里祭祀,恭天地神祗。吉時既到,紅燭高燒,上香獻爵,跪拜,虔誠祝禱,船上眾漁民跪拜如儀。禮成之后,再請“菩薩”上船,引路燈籠掛在船頭,以驅(qū)邪保平安。
到了農(nóng)歷六月二十日,是“洋山黃魚”汛期結(jié)束的日子,東門島的漁船從岱山返航歸里之后,就要舉行隆重的“謝洋”儀式。為感恩大海,慶祝豐收和平安,他們會前往廟宇演“謝洋戲”或“還愿戲”,一般由高產(chǎn)漁船出資包演,最長時間可連演七天七夜,盛況空前。多年過去,這些習俗已經(jīng)成為象山半島乃至中國東南沿海漁民的普遍傳統(tǒng)。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前,為祭祖先,村民在海岸邊或港邊舉行放水燈儀式,表示對海上遇難人的紀念,也表示對大海的崇敬。一次放水燈,少則幾百盞,多則上千盞。水燈載著做燈人和漁家的希望與祝愿,也帶著對逝去的親人的懷念,順著潮流漂向遠方。然后,漁村各家都要做“羹飯”,購來好菜,添上美酒,祭祀祖先。
千百年來,東門漁村的漁民耕海牧漁,終日在崎嶇的山徑上抬網(wǎng)、挑物,在碼頭上背運貨物,在船塢里運木、剖板、打模、造船,在漁船上升篷、起錨、收網(wǎng)、吊舢板……這些原始的密集型高強度勞動,需要大家步調(diào)一致,齊心協(xié)力,于是獨具韻味的漁家號子就在勞動中應(yīng)運而生。
漁家號子節(jié)奏高亢,那種在大海上起伏前進的呼喊聲,很容易把人帶進捕風擊浪的豪邁意境。簡潔的語句鏗鏘有力,其中還有一些漁家歌謠,表現(xiàn)了漁民在海上勞作的場面,讓人感受到勞動的力量與美感。而在那些長期出海搏風擊浪的漁家漢子心中,源于生活的樸素號子,更是寄托著對家鄉(xiāng)和親人深深的思念。
圖為石浦漁港古城的老街風情和民俗活動。石浦漁港是中國最早的海洋漁業(yè)發(fā)祥地之一,古城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
對漁民來說,風調(diào)雨順,魚蟹滿艙,就是最好的年景、最喜慶的歲月,而這一切都是大海的恩賜,任何時候都不可以驕傲忘本。因此,即便是在不出海的日子,他們也會舞起魚燈,表達祈愿和感恩。魚燈舞是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漁民們在特殊節(jié)日會穿上盛裝,找個場地表演;但更多時候,魚燈舞其實是一種全民參與的巡游活動,給漁村人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人們成群結(jié)隊,提著各種魚燈、蝦燈、蟹燈,穿梭在大街小巷。隊伍最前方有鮮艷
的大旗為先導,牌燈兩對相隨,銅鑼振威,魚燈隊浩浩蕩蕩而過,黃魚燈金光閃閃,帶魚燈銀光耀眼,鯧魚燈翕動白頭,蟹燈八足二螯,蝦燈長須上下……魚燈象征“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燈光閃爍著喜慶吉祥,也閃爍著象山人對大海的款款深情。
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開漁節(jié) 祭海祭神祈平安
經(jīng)歷了歲月的沉淀,漁文化的信仰已經(jīng)深深地銘刻在勤勞樸素的漁家兒女內(nèi)心深處,他們懂得了與大海和諧相處的平衡之道——在每年伏季休漁期間,他們不再揚帆出海,而是等到9月中旬,再用一場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開漁節(jié)”祭祀海洋,然后開始新的征程。
2015年9月12日下午,第十八屆中國象山開漁節(jié)祭海儀式在象山東門漁村舉行,向世人再現(xiàn)了一場象山漁家古老而隆重的典禮。現(xiàn)場莊嚴肅穆,黃色的祭旗迎風飄揚,藍色的地毯從祭臺長長地伸向海邊。隨著悠揚的升帆號聲響起,七彩禮花齊飛,在激昂的鼓聲襯托下,主祭人帶領(lǐng)來自各個漁村的漁民代表,向媽祖神像獻上鮮花、三牲、五果和五谷;數(shù)位身強力壯的船老大喊著號子,向媽祖神像獻上全豬、全羊貢品;隨后,18 位漁民壯漢單膝下跪,
將酒碗高高舉過頭頂,再低頭向地上緩緩灑下,向媽祖神像敬上一杯祭酒:“一敬酒,感恩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靜;三敬酒,魚蝦滿倉!”接下來是漁姑漁嫂祈福儀式:“一叩首,出入平安;二叩首,一帆風順;三叩首,滿載而歸!”最后,在漁家姑娘美麗的祭祀舞蹈中,莊嚴的儀式圓滿結(jié)束。
東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圖為具有濃郁的漁鄉(xiāng)風情和海濱旅游特色的象山開漁節(jié)。傳統(tǒng)的祭海儀式表達了漁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而鑼鼓齊鳴、千帆競發(fā)的開漁盛況,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shù)十萬游客。
祭海儀式源自悠久的民俗傳統(tǒng),千百年來,漁民們在出海前總要去敬拜媽祖,祭奠大海,祈求平安、豐收。休漁制度實施以來,漁民們愈加看重這些風俗。祭海儀式不僅是古老文化的傳承,表達祈福和祝愿,更有著感恩海洋、保護海洋的意義。
祭海儀式之后,夜里還要舉行媽祖巡安儀式。上千艘燈火通明的漁船,把整個石浦漁港變成了“煙花燦爛、流光異彩”的不夜港。頂著“媽祖巡安”、“如意賜?!薄ⅰ耙环L順”、“魚蝦滿艙”、“吉祥漁港”等字幅的彩船在港面上一字排開。隨著信號彈劃破朦朧月色,所有漁輪突然齊放光明,七色船燈把港區(qū)照耀得通明,仿佛星辰入海,與陸上的璀璨燈火交相輝映。巡安主體船隊依次繞石浦港巡游兩圈,岸邊漁民歡呼恭送,船上漁民揮手致意,場面煞是熱鬧。
開漁節(jié)的最高潮,便是所有漁輪正式啟程。此時,只見萬輪競發(fā),汽笛齊鳴,角號震耳,浪花飛濺,一支支龐大的漁輪編隊劈波斬浪駛向東海。象山半島,開始期待又一輪滿載而歸的幸?!趦?nèi)心深處,漁民們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fā)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并傳給下一代。即使在今天,搖櫓的木船改朝換代,變成了鋼質(zhì)漁輪,且有氣象預(yù)報和衛(wèi)星導航,安全性極大提高,但人們信仰依舊——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和信仰,正是漁民和大海相守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