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范式理論看政治傳播研究的困境

2015-08-15 00:55:19郝建國
行政科學論壇 2015年5期
關鍵詞:庫恩政治學傳播學

郝建國

(山西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在今年1 月7 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上,荊學民教授以《大陸政治傳播研究亟待政治學深度介入》為題,談了當下政治傳播研究的幾個進路和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政治傳播理論距“學”甚遠,理想的政治傳播研究,應該是打破固有的傳播學與政治學的學科壁壘,實現政治學與傳播學的“視界融合”,因此,亟需政治學的加入。其實,相似的結論在荊學民教授2009 年的一篇名為《政治與傳播的視界融合:政治傳播研究五個基本理論問題辨析》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出來了,該文認為,政治傳播概念難以確定,是因為未能從政治學和傳播學的“視界融合”的高度來界定和把握政治傳播范疇,這反映了僅從政治學或傳播學界定政治傳播的局限性。近年來,荊學民教授在政治傳播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現象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說基本上搭建起了政治傳播研究的基本框架。盡管如此,荊學民教授依舊呼吁政治學的加入,說明政治傳播研究到目前為止基本還是傳播學者在獨立支撐,尚未得到政治學界或政治學者的重視和參與。如果結合西方政治傳播研究的現狀,我們就會發(fā)現,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于西方學界。比如,相較于我國政治學界對政治傳播研究的冷漠,西方學者哈林和曼奇尼在他們的比較媒介體制研究的論著中也提到,在西方,很長一段時間,從事比較政治學或政治社會學研究的人從不研究媒介,他們認為,對應于政治學所“反映”的“社會控制體制”,傳媒永遠是“因變量”。近些年以來,雖然西方的一些政治學者開始關注傳媒,并認為“媒介已經成為一個影響其他政治體制的‘外生’變量”,但是,總體來看,傳媒因素在政治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依舊不高。據此我們可以判斷,政治傳播研究的困境或許并不在于學者自身建構理論的能力不強,而是政治學和傳播學兩種研究范式存在庫恩所說的不可通約性?;谶@樣的假設,本文嘗試從研究范式的角度來探究當前政治傳播研究的困境。

一、范式與范式的不可通約性

范式(paradigm)是美國具有物理學背景的科技哲學學者托馬斯·庫恩在其1962 年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概念。它源自希臘文,表示“共同顯示”的意思,并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義。在該書中,范式一詞的表述并不清晰。英國哲學家瑪格麗特·馬斯特曼曾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形而上學的范式或元范式,例如一系列所信奉的觀念、概念框架或原則等;二是指社會學的范式,例如一種廣為承認的科學成就、一套政治制度或公認的法律判決;三是教科書的范式,例如科學家用以科學實驗的器材和相關設備、程序等。針對范式概念引起的爭論,后來庫恩進行了自我總結。他認為“‘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一種范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所共有的東西。反過來說,也正是由于他們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盡管這些成員在其他方面并無任何共同之處。作為經驗概括,反正這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1]。具體來說,范式結構大致有三層內容:第一層是儀器和儀器得到的經驗信息及科學共同體約定的符號等東西;第二層是由許多符號構成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定理和公式等;第三層則是形而上學之物,包括科學共同體的世界觀和信仰、科學理論的價值觀、科學評價標準等純粹主觀的東西[2]。庫恩認為,范式是可以改變的,稱為范式革命或范式游移。他將這種改變和政治革命做了類比,認為“政治革命通常是由政治共同體中某一些人逐漸感到現存的制度已無法有效應對當時環(huán)境中的問題而引發(fā)的”[3]。據此,科學革命或范式革命則是指由科學共同體中某一些人逐漸感到現存的范式已無法有效應對當時環(huán)境中的問題而引發(fā)的。對于新舊范式之間的關系,美國哲學家內格爾在庫恩之前所發(fā)表的《科學的結構》一文中認為,知識趨向于積累是必然的,一個理論經常被后一個理論所取代,新的理論能夠說明舊理論所說明的現象,它們之間的比較具有共同的量度,也就是具有可通約性。但是,庫恩卻認為,新舊范式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沒有進行比較的共同標準,也就是具有不可通約性。由此引起了哲學界20 世紀中期以來具有很大爭議的不可通約性問題研究。

具體而言,庫恩的不可通約性理論具有前后兩個發(fā)展階段。在第一個階段,是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范式的三種不可通約性,即標準的不可通約性、術語的不可通約性、世界觀的不可通約性。庫恩認為,這三個方面具有內在的層次性,最根本的是世界觀的不可通約性,其次是術語,最后是標準。所謂的世界觀的不可通約性,是指不同范式其實代表著科學家不同的世界觀,他們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方式和角度的不同決定了范式的不同;術語的不可通約性,是指兩種范式之間并無可通用的術語或詞匯,或者一種術語在另一個范式之中表達的是另一種含義,和之前的完全不同,同時他還表示,并沒有一種可以共享的、中立的詞匯使得兩種范式之間建立聯系;標準的不可通約,是指兩種范式所針對的是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論域,因此不可能有共同的方法論標準。在提出不可通約性問題之后,學術界隨即出現了強烈的批判聲音,認為庫恩的提法是反理性的、非科學的和相對主義的。因此,在第二個階段,即20 世紀80 年代以后,庫恩對他的理論進行了部分修正,但在根本上還是堅持了他的基本原則。比如,他把完全不可通約的觀點修正為局部不可通約,他認為通約問題本身是一種隱喻的說法,范式之間并不是不可比較,而是范式的轉換沒有共同的語言,通約問題其實是翻譯問題。學者們認為,其實庫恩并未改變他的想法,因為不可通約理論包含著兩種無法改變的原則:一是整體主義,即局部不可通約即意味著整體的不可通約;二是他接受了漢森的觀察滲透理論,即“觀察并不僅僅是一個生理的反應,還包括已有知識的模式參與組織所觀察的現象;組織模式的差別在于觀察者本身的知識背景和觀察所處的語境:觀察同一現象,不同的觀察者‘看’到不同的現象”[2]。總的來說,后期庫恩的不可通約理論是在語言學轉向的基礎上堅持了世界觀決定論的原則。在他看來,“不同范式的科學家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從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們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如此,兩個人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既是用同樣的詞匯去討論,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些詞匯”[4],因此他們之間是無法建立一種真正的聯系的。

二、政治傳播研究的范式及內涵的不可通約性

庫恩對范式不可通約性的論述盡管引起了很大爭議,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科學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現象和基本規(guī)律。不僅如此,范式概念的語言學轉向和它的哲學特質也使得學界從更廣泛的層面思考知識究竟是如何進化的,不同知識之間究竟有何種聯系,是否存在不可通約性,又是否可以得到解決。當前,范式這個概念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范式和范式之間的關系大多還是從哈格爾的累積模式來理解的,并未考慮到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不可通約性的問題。從當前我國和西方政治傳播研究的現狀來看,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或許能看清楚理論建構過程中出現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政治傳播研究的范式

如果按照庫恩對范式的定義,那么政治傳播學就很難說有自己的范式。因為在中西方學界,以政治傳播為題的研究論題十分廣泛,對于政治傳播本身的定義也多種多樣,它們所要實現的研究目的也千差萬別。而從我國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政治傳播研究還是基本立足于新聞傳播或大眾傳播的范疇展開的。雖然政治學已經將政治傳播納入到自己的學科體系當中,但學者的參與度極低。即使有參與,也是簡單介入,很快就又返回到政治學的領域當中,將論題集中在他們擅長的政治哲學或政府治理等方向。那么,該如何認定政治傳播的范式呢?本文認為,盡管當前政治傳播研究存在分散化的特點,但如果抓住庫恩對范式論述的三個特點,還是能大致確定它的研究范式的。

首先,政治傳播研究的論題基本是圍繞政治體系當中的大眾傳媒及其信息傳播功能展開的。在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政治傳播可以是人際傳播,也可以是組織傳播,還可以是大眾傳播。但從實際來看,它基本是圍繞大眾傳播展開的。這類似于自然科學中范式概念的第一層含義,即經驗層面的研究對象。肇始于西方的政治傳播研究,實質上就是從20 世紀初期大眾傳媒開始影響政治過程的時候出現的。西方選舉制度的改進,更是給圍繞媒體展開的各種實證研究提供了機會。這直接導致了20 世紀中期以后,不同領域學者對大眾傳媒及其傳播現象的重視。西方的政治傳播研究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了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時期。

其次,政治傳播研究的方法是以源于生物學和相關自然科學的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的。無論是基于政治學本位的研究還是基于傳播學本位的研究,它們都有相似的研究術語,比如最基本的術語——信息、傳播、媒介等。此外,它們對于傳播過程的描述,都有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媒介、傳播內容(符號)和反饋五個部分。只不過在政治傳播理論框架下,傳播主體改變成了政府、政治體系或政治共同體等名詞,傳播內容改換成了政治信息。追根溯源,政治傳播的研究方法復制于傳播學,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是源自20 世紀中期行為主義的研究框架,而社會學行為主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自然科學,最直接的就是系統(tǒng)論、信息論和控制論。19 世紀孔德等人將傳統(tǒng)的抽象哲學引向實踐哲學,從而導致社會學的出現,并且在科學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吸納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則是政治傳播學研究方法的最遠的歷史線索。

最后,政治傳播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當前政治體系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從政治傳播基本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政治傳播所針對的并不是變革中的政治體系,而是相對靜止的政治體系的運行過程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無論中西方研究者頭腦中是否存在漢森所說的觀察滲透現象,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或價值觀念的影響都將對他們所進行的研究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或者反而強化了他們研究的目的。例如,西方政治傳播研究是針對政治選舉中的輿論引導和勸服的目的展開的,我國的政治傳播研究是針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宣傳和引導展開的。他們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二)政治傳播研究中出現的范式不可通約現象

當前我國政治傳播研究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在新聞傳播學者一方面積極的建構政治傳播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呼吁政治學和政治學者加入的情況下,政治學界不僅反應平平,反而在某些情況下實質上是在淡化傳播對自身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影響。究其原因還是政治學和傳播學兩種研究范式存在一定的不可通約性。

首先,政治學和傳播學對相同的詞匯有不同的定義,并由此建立了不甚相同的概念體系和理論體系。最鮮明的例子莫過于對“political communication”的翻譯。政治學界普遍將其翻譯為政治溝通,而傳播學界將其翻譯為政治傳播。在政治學領域,政治溝通的含義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政治溝通是指政治信息的一種傳播過程,指傳送相關政治信息,并通過一定的政治傳播媒介在不同政治主體之間有效地互相傳遞和交流政治信息的過程。狹義的政治溝通是指,政治體系輸送、獲取、存儲和處理信息的行為和過程[5]。我國政治學者李元書認為廣義的政治溝通就是政治傳播。如此看來,政治傳播的范疇要大于政治溝通,正如英國學者布萊恩·麥克奈爾在《政治傳播學引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中將政治傳播定義為“關于政治的有目的的傳播”所體現的,涵蓋范圍非常大。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通過對相關詞匯語義的轉換或互譯,兩種范式之間建立了局部的可通約性。也就是政治學和傳播學具備了建立交叉學科理論的基礎。但從實際情況看,政治學并未由此深入下去,而是繼續(xù)圍繞政治溝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學理論,而不是政治傳播理論。比如,政治溝通理論就在兩個方向保證了它的政治學特色,一是它的政治哲學性含義,向協商民主這樣的方向發(fā)展,二是它的行政科學含義,向基于信息管理的行政科學決策方向發(fā)展。而從傳播學出發(fā)的政治傳播研究始終在圍繞基礎理論緩慢前行,指向性還不明確,因此形成鮮明對照。從中國知網上檢索“政治溝通”和“政治傳播”的相關文獻會發(fā)現,前者明顯屬于政治學范疇,后者則是傳播學范疇。政治傳播鮮有政治學者參與,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

其次,范式和理論合一是傳播學本位的政治傳播研究的特點,而在政治學本位的政治傳播研究中,范式和理論是分開來看待的。簡單來講,兩者之間核心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系統(tǒng)理論在理論研究中的地位。這里列舉幾部相關著作以說明這個問題。比如荊學民教授的《政治傳播簡明原理》、段鵬教授的《政治傳播:歷史、發(fā)展與外延》、張曉峰和趙鴻雁的《政治傳播——理論、載體、形態(tài)、符號》,就是嚴格按照系統(tǒng)理論的基本結構來謀篇布局的。而政治學者李元書、謝岳的著作就明顯不同,比如前者的著作為《政治體系中的信息溝通——政治傳播學的分析視角》,后者的著作為《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政治傳播的個案研究》,這兩部著作的特點是,系統(tǒng)理論是傳播視角的基礎,而傳播視角是政治溝通理論的基礎或者最終是為民主政治這一根本目的服務的,它們圍繞的中心是政治選舉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與傳播學視角的政治傳播研究相比,傳播僅僅是一種理論工具,而不是政治理論本身。從這個角度講,當前我國政治傳播研究在政治學和傳播學領域所處的地位極為懸殊,研究方法的適用性標準基本不在一個層面。

最后,政治學者和傳播學者所分別建構的政治傳播理論反映了不同的觀念世界。按照庫恩對范式不可通約性三個標準層次的排列,不同的概念體系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最終會顯示出不同的觀念世界或世界觀。正如上文所示,其實在政治傳播這樣被政治學和傳播學共同認可的交叉學科領域之外,還有一個政治學自己建立的政治溝通的研究領域。而他們所研究的政治傳播,也只是為了支撐他們更大的研究主題而進行的局部研究或個案性質的研究。比如,政治學者謝岳以政治傳播視角分析了美國傳媒與政治關系之后,又撰寫了《當代中國政治溝通》,而他本身的研究方向大致是在抗爭政治領域。另一位介入政治傳播領域的政治學者李元書的研究方向是政治學基本理論,除政治傳播之外,他的興趣更多的是研究政治學的基本問題,比如政治行為、政治社會化、政治發(fā)展等。還有一些政治學者則是以政治傳播的名義進行政治哲學研究,和政治傳播理論本身沒有什么關系,比如華炳嘯教授的憲政社會主義。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政治學者所建構的觀念世界要宏大得多。

總的來說,從研究術語的分歧到研究方法的分歧再到最終反映出的觀念世界的分歧,可以看出,政治傳播范式本身一直存在一種分裂的張力。政治學者和傳播學者并未因共同的研究對象而形成統(tǒng)一的學術共同體,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多元的,最終的目標是分離的,這正印證了庫恩的范式不可通約性說法。

(三)范式不可通約的根本原因

在討論范式不通約性問題的時候,必須明確一個大前提,即從自然科學發(fā)展而來的范式概念是否適用于社會科學。誠然,這在當前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但從爭議的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它又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它的同一性。

在正的方面,有學者認為社會科學等同于自然科學,具有相同特質與發(fā)展規(guī)律。例如,美國學者巴伯就認為,科學不單單是一條條零散的確證的知識,而且不單單是一系列得到這種知識的邏輯方法,科學首先是一種特殊的思想和行動?!翱茖W必須既是理性的又是經驗的”[6],在他看來,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知識體系。自然科學的地位要高于社會科學,是資本主義物質社會發(fā)展和單一的主客二分認識論導致的不合理結果。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社會科學具有與自然科學相似的特質,范式不可通約性的問題也應該存在于社會科學領域。

在反的方面,是一些哲學家在激烈批判庫恩范式理論中體現的相對主義、反理性和反科學特點的時候反映出來的。他們認為“‘不可通約性’與‘觀察受理論的污染’的觀點,特別受后現代主義者的歡迎……他們渴望庫恩與奎因的‘解構’術語,證明科學僅僅是歸屬于不同范式的復雜的猜想,思辨性的隱喻,特別是即興創(chuàng)造出來的假想的‘擬對象’。這種隱喻在科學發(fā)現中,給修辭學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結果之一是導致了后現代科學的話語學的轉向”[7]。在他們看來,利奧塔的“元敘事”、尼采的系譜學和??碌闹R考古學就是極端化的社會學相對主義。此外,還有文化相對主義。不過,盡管批評者認為庫恩的范式理論不符合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并且對人們認識科學現象和科學知識產生了負面效應,但還是有學者認為,“如果說??碌摹对~與物》的目標是‘人文科學的考古學’的話,那么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的目標就應該是自然科學的考古學了……在痛擊‘知識’是持續(xù)不斷進步這種流行觀念上,二者的一致絕不是偶然的”[8]。

從知識界在正反兩個方面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本質的同一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庫恩所說的范式問題其實是不同的科學共同體針對不同的或相同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所建構的不同的觀念世界。它們具有不同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特點,因此它們之間往往存在互不認可甚至彼此競爭的現象。以往,由于人們對自然科學領域的陌生,這種范式不可通約的現象并不被人們所重視。在庫恩和??碌葘W者將兩個學科領域的共存的現象進行語言學闡釋之后,這種現象才逐步被發(fā)掘出來,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知識演進的過程和彼此之間的關系?;趯碚摲妒降墓餐斫猓瑢τ谝甬斍罢蝹鞑パ芯糠妒嚼Ь车脑蚓涂梢詮倪@樣三個方面找尋線索。其一,政治學形成與發(fā)展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傳播學,理論的復雜性和完備性也遠超后者;其二,政治學是圍繞公共權力及其運行機制而建立的科學共同體和理論體系,而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受到權力制約的信息傳播機構和運行體系,因此,后者通常被認為是被包含在前者的研究范圍之中的;其三,基于前兩個方面,政治學在與公權力相互建構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性權力,并在知識權力的譜系中享有較高地位,而與此相對,傳播學本身是服務于公權力,是針對社會群體的一般性知識,并且和其主要的研究對象——大眾傳媒在權力結構中的地位直接相關,因此,它和公權力的相互建構層次要低于政治學,在知識權力譜系中的地位不高??偟膩碚f,與傳播學相比,政治學本身是一種強勢的知識話語。在這樣一種知識權力結構中,政治傳播學理論的建構,一方面受制于研究術語、方法和學者觀念差異的制約,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一種不對稱權力結構的制約。當前我國政治傳播學并沒有引起政治學者的積極參與正體現了這種特點。在他們看來,政治學有更重要和更根本的政治議題去探討。而長期以來,支撐政治傳播研究的新聞傳播領域,由于一直陷于“無學”的尷尬境地,需要吸納別的學科的知識來構筑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也難以和政治學界形成平等對話??偟膩碚f,造成政治傳播學范式內部不可通約現象的原因既是技術性的也是社會性的,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三、政治傳播研究的可能走向

從對范式理論的多維分析可以看出,政治傳播學亟待政治學的加入,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學習借鑒政治學理論來充實政治傳播的理論內涵,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于政治學強勢的話語權力來提升本政治傳播學的學科地位。在社會科學領域,前者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根本的還是后者無法取得平衡?;谶@樣的現狀,本文認為政治傳播學未來可能的走向取決于三個方面的條件。

其一,政治學的介入程度和方式。正如前文所示,政治學的介入一般在兩個方面,基本理論的建構和引向政治溝通這樣的政治學理論研究。目前前者基本已經實現,后者可能依舊是分裂政治傳播自身范式的主要原因。但只要在這兩個方面繼續(xù)有政治學者加入,那么政治傳播自身的發(fā)展還是可以期待的。

其二,如果傳播學者在繼續(xù)建構政治傳播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能適當地突破系統(tǒng)理論研究方法對自身研究范圍的限制,那么政治傳播也會得到有力發(fā)展。因為,系統(tǒng)理論本身是一種較為封閉的和靜止的研究框架,它在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一直廣受批評。如果能突破這個局限,從更廣泛的系統(tǒng)間關系或系統(tǒng)分化的角度理解,政治傳播應該能有所進展。

其三,以往我們的政治傳播研究其實是以西方的理論范式來解釋我國的政治傳播現象,這明顯造成了某種錯位現象。對此,我國的政治傳播研究還是要探索符合我國自身特點的傳播理論。特別是要認清我國傳媒行業(yè)在政治體系當中的功能與西方國家的差別,因為這是當前政治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支點。

[1][美]托馬斯·庫恩.必要的張力[M].紀樹立,等,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91.

[2]黃家裕,陳巍.論范式不可通約性的根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27-30.

[3][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5.

[4]趙亮英.庫恩范式的不可通約性:從意義與指稱的角度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0-14.

[5]別紅喧.政治溝通分析:背景、框架與評價[J].社會科學論壇,2010(23):32-38.

[6][美]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91:9.

[7]蔡仲.后現代相對主義與反科學思潮[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7-108.

[8][日]野家啟一.庫恩:范式[M],畢小輝,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7.

猜你喜歡
庫恩政治學傳播學
70年中國政治學議題變遷與轉向
居住的政治學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4
布萊克·庫恩
華夏地理(2018年6期)2018-08-08 05:50:55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微信中的政治學資源及其利用
大數據的傳播學解讀
新聞傳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好菜先下筷
庫恩集團收購蒙大拿公司
新疆農機化(2014年1期)2014-08-15 00:51:21
南木林县| 桐梓县| 卢湾区| 卫辉市| 博野县| 临朐县| 浑源县| 淮阳县| 七台河市| 甘孜| 武宁县| 鲁甸县| 女性| 报价| 常熟市| 桐柏县| 钟祥市| 伊川县| 岳西县| 伊春市| 临泽县| 勐海县| 赣州市| 手游| 蕉岭县| 灌南县| 高台县| 宁乡县| 新疆| 天峻县| 彩票| 南漳县| 前郭尔| 合山市| 定西市| 恭城| 广平县| 东辽县| 衡东县| 湖北省|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