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要】目的 分析綜合護理措施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LiFHe評分。結果 經過6個月護理干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LiFHe評分均有所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綜合護理;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1],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齡在49~77歲,平均年齡63.5歲;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觀察組則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即對患者的呼吸、脈搏等指標進行監(jiān)測。觀察組則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心理護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長期受病痛折磨,再加之其它社會因素的影響,以使患者出現(xiàn)焦慮、緊張、悲觀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耐心講解心理因素與疾病轉歸的關系,幫助患者建立樂觀、積極的情緒,提高治療、護理的依從性。
用藥指導: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反復強調長期用藥的目的與重要性,指導其嚴格按醫(yī)囑用藥,注意治療心力衰竭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例如使用洋地黃類藥物時,由于治療量接近中毒量,因此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嗜睡、視力模糊、黃視、綠視等癥狀,發(fā)現(xiàn)后要及時隨診;藥物要按時、按量服用,漏服不得補服;使用利尿劑則要對電解質進行定期監(jiān)測,防止電解質紊亂;硝酸酯類藥物會使血管擴張而出現(xiàn)頭痛、頭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告知患者這屬于正?,F(xiàn)象,以消除其顧慮。
運動干預:按照患者不同的心功能分級,為其制定不同的運動要求,根據(jù)患者運動及運動后的自我感覺,選擇強度適宜的運動訓練,要求以運動后微汗、即刻心率<95次/min、5 min內即恢復至運動前水平為宜。運動方式以散步為主,3~5次/周,每次散步時間≤30 min為宜。
生活干預:飲食及生活方式會對心功能產生重要影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飲食要遵循低鹽、低脂的原則,對水分攝入進行適當限制;合理安排膳食,選擇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熱量、易消化、產氣少、清淡、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按照少食多餐的方法以減輕心臟負擔和胃部負擔。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t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LiFHe得分結果[2],如下表1所示。
由表可知,經過6個月護理干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LiFHe評分均有所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體 會
慢性心力衰竭多見于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等特點,患者易在病情遷延不愈、反復治療中失去信心,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不夠積極,從而表現(xiàn)出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會對治療過程失去耐心,影響到治療的規(guī)范性,最終導致病情反復、惡化,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飲食習慣、發(fā)病誘因等因素均會對疾病的療效產生影響,因此要制定合理、可行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醫(yī)患關系,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引導其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消除不良社會心理產生的應激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顧東風,黃廣勇,何 江,等.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3,31(1):3-6.
[2] 曹美玲.實施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7(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