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變奏曲式中的固定高音變奏曲,以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的第三幕波斯合唱為例對其曲式結構進行分析。其中以變奏曲的主題結構和其他變奏部分的結構對比為主,圍繞這一對比和不同展開更多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變奏曲式;曲式結構;創(chuàng)作技法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是格林卡是據(jù)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同名長篇詩構思的神話歌劇。第三幕波斯合唱是俄國民族曲調與東方色彩的結合,情景是:在娜伊娜的迷人宮里,女巫娜伊娜用三位波斯女郎給魯斯蘭唱很迷惑的歌,他聽了三位女妖的歌聲,有被迷惑的危險,但最后成功逃出。這一幕的曲式是用固定高音旋律變奏創(chuàng)作的女生合唱曲,抒情又具有異國情調。
一、樂曲的主題
主題部分是帶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A段里相同樂句的重復加深了對曲子旋律的印象;B段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反復。在鋼琴伴奏的右手高音聲部始終有旋律與聲樂的旋律相同,同時進行的旋律是呈示主題方法。
A段開始時E大調,進行到#c小調又回到E大調。大調體系開始整首樂曲可以顯示出女生合唱給人以堅定的感覺,在呈示完主旋律后轉到關系小調,發(fā)展出了新的風格,最后轉回E大調,在曲調上風格既保守又創(chuàng)新。
主題部分的織體與旋律的走向一致,多為旋律性織體,在A段的織體是柱式和弦與旋律性織體相結合;B段則大部分運用旋律性的織體,自然且不突兀的展開主題旋律。
管弦樂隊的配器加上異國風格的曲調更為主題增加了認知感。歌聲浮動在中音區(qū),充滿了委婉的東方旋律特點和朦朧的音色,歌詞大意:夜幕已降臨,海風吹起寒意,年輕的旅客請到我們這里來休息。這是三位波斯女郎開始迷惑王子的歌,悠揚的旋律符合歌劇第三幕的背景并使聽眾印象深刻。
二、變奏Ⅰ
變奏Ⅰ與主題的曲式結構相同,都是單二部曲式;調式調性也相同,由關系大小調E大調和#c小調組成。但是在伴奏聲部的織體與主題不同;配器方面由主題的弦樂組伴奏變成了木管組伴奏。
伴奏聲部的織體多為輕巧的休止和半拍結合的節(jié)奏音型,貫穿了全部右手的伴奏音型,左手多為雙音伴奏,整體是和弦式的織體。與主題的伴奏織體完全不同,體現(xiàn)在其靈活的織體形式,利用簡短的空拍節(jié)奏型使變奏Ⅰ相較于主題擁有更為輕盈的表現(xiàn)力。
配器方面,由主題弦樂組的柔和轉向了木管組的輕快,使變奏Ⅰ與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弦樂轉向木管并沒有特別突兀給人不適應感,形成了對比但不激烈的感覺。B段再現(xiàn)部分的第一句旋律是由銅管組的圓號進行演奏的,由于圓號的聲音溫柔渾厚相較于其他銅管組樂器音量較小,在這里用來演奏木管組的旋律也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上的特點。
新的音色和織體都進一步描述著波斯美女殷勤的召喚和接待。歌詞大意是:夜里這里幸福而又安寧,白日是熱鬧的宴會,來吧年輕的旅客,請到這里休息。
三、變奏Ⅱ
變奏Ⅱ與主題和變奏Ⅰ的曲式結構相同,帶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結構整齊,調式調性也沒有變化。
伴奏聲部織體不同,右手高音聲部的織體是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左手低音聲部多為柱式和弦。如同復調中的等時值音流一般的織體,加上柱式和弦的襯托,使樂曲在平穩(wěn)的基礎上不失靈動感。
器樂變奏采用木管加弦樂的音色,在輕盈的舞蹈和聲織體伴奏下,中提琴仿佛催眠曲一般的吟唱,高聲部的獨奏長笛則作華彩性裝飾演奏,中提琴和長笛的配合使人聯(lián)想到妖艷女郎的婀娜舞姿或波斯香爐中的裊裊香煙。歌詞大意:在我們之中有許多美女,歌聲優(yōu)美,來吧來參加神秘的約會。
四、變奏Ⅲ
變奏Ⅲ屬于整首樂曲的展開發(fā)展部分,與之前的主題和變奏Ⅰ、Ⅱ只有旋律相同。這一部分的曲式結構與樂曲第一部分的結構不同,屬于二段式結構。這種結構使它具有新的、對比性中部的結構功能。
調式調性上,變奏Ⅲ使用的是反調式,即旋律是E大調而用#c小調配和聲。這一小調式的伴奏和聲應用在主題的第三句就已經(jīng)有暗示和準備。
伴奏織體與主題的織體相似,低聲部出現(xiàn)了神秘的固定低音——圍繞#c音及其上下小二度裝飾的三連音持續(xù),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使聲音低沉緊張,高音聲部木管演奏旋律,伴有銅管的加入,利用音色的沖突鋪墊歌劇的氣氛,如同暗示著某種不祥之兆。
新音樂因素的加入,調式調性的對比和神秘低音的出現(xiàn)使音樂走向有了新的發(fā)展,逐漸把第三幕的劇情發(fā)展推向高潮。歌詞大意是:當朝霞升起時我們將舉杯與你告別,請接受這善意的邀請。顯示出女妖為了迷惑王子卻沒有成功,盡力做出的最后努力的焦急情緒。
五、變奏Ⅳ和尾聲
變奏Ⅳ的結構與變奏Ⅲ的結構不同,由于這一部分類似于復三部曲式的再現(xiàn)部,所以在變奏曲的分組中起著再現(xiàn)的作用,所以結構回到了呈示部分的帶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尾聲的結構式由兩樂句組成。
和聲、調性也轉回到了主題開始的E大調,調式調性的回歸也是再現(xiàn)部分的應有的特點。
織體上與主題的織體相似,變化不大,右手高音聲部旋律型織體,左手柱式和弦的織體類型,逐漸進入尾聲后織體也回歸到樂曲開始時的平穩(wěn)中。
這一部分的歌詞與主題部分的歌詞相同,但在主旋律上方添加了女高音的獨唱,并且出現(xiàn)了女生合唱和低音樂器對話的情景。弦樂再現(xiàn),低音變得更加深沉,配合著女妖宣敘性的演唱,隨著法國號的出現(xiàn)歌聲漸漸變得斷斷續(xù)續(xù),直到化成尾聲消失。
第三幕波斯合唱是屬于典型的固定高音變奏曲,固定旋律的變奏使主旋律在其他變奏聲部的支持下獲得積極的變化、甚至是戲劇性的發(fā)展,從而避免了單調。這部作品使人聽后對旋律的記憶深刻,并且在和聲、配器和樂曲的結構技法上都具有其獨特的特色,作為歌劇的其中一幕具有代表性意義。
作者簡介:孟洋,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