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摘 要]如何讓課堂充滿活力,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這是決定當前乃至以后課程改革成敗最關鍵的問題。而激發(fā)課堂活力的關鍵是教師,特別是在進行問題設計時,給學生留下的思維空間的大小,也是課堂生成的空間。
[關鍵詞]教學 課堂生成 創(chuàng)新思維 關注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7-031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而言,多數(shù)教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對數(shù)學了解得太少,無法引導,應該用一種“啟發(fā)式”的講授法來開展教學;也有的教師覺得學生提出的問題太幼稚,沒有多少價值,認為要重點從語言、習慣、規(guī)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認知誤區(qū),慢慢發(fā)展下去,會極大地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扼制了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及從教學中觀察到的一些現(xiàn)象,以“有余數(shù)的除法”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充足的思維空間。
案例: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做個小游戲。這個游戲需要積極思考,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做得最好,可以嗎?
師:請各小組長拿出1號信封,猜一猜,它里面裝的是什么?
生:小棒。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摸出來的。
師(豎起大拇指):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聰明了!用你們信封里的小棒擺正方形,看看最多能擺幾個。(生動手操作)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擺的、擺了幾個正方形?
生1:我們有8根小棒,擺了2個正方形。
生2:我們有12根小棒,擺了3個正方形。
生3:我們有16根小棒,擺了4個正方形。
生4:我們有20根小棒,擺了5個正方形。
……
師:能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嗎?
生5:8÷4=2(個)。
生6:12÷4=3(個)。
生7:16÷4=4(個)。
生8:20÷4=5(個)。
(生邊說,師邊把結果填入事先準備好的表格中,如下)
師:非常棒!大家配合得也特別好!請拿出2號信封,再看看最多能擺幾個正方形。(生動手操作)
師:哪個小組來先說說你們擺的結果?
生9:我們組有13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一共擺了3個正方形,還剩1根小棒。
生10:我們組有10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一共擺了2個正方形,還剩2根小棒。
生11:我們組有15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擺了3個正方形,還剩3根小棒。
……
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填表:
師:這次擺正方形與上次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2:沒擺完。
師:請把話說完整。
生12:小棒沒擺完,有剩下1根、2根或3根的。
師:為什么不接著擺呢?
生:不夠擺了。
師(指著表格):第一行有13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一共擺了3個正方形,還剩1根小棒,你能列出一道除法算式嗎?(生小組討論并匯報)
生13:13÷4=3。
師:大家覺得合理嗎?
生14:不合理,那就不知道剩余1根小棒了。
師:你認為該怎樣寫?剩余的1該怎么寫比較合適?
生15:在3的后面加1,就是13÷4=3+1。
師: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15:3是3個正方形,1是剩余的1根小棒。
師:大家看看這樣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
生16:3+1=4,這里不是4個正方形。
師:那到底該怎么表示?
生17:余1就在商的后面點一個點,余2就點兩個點……
師:這個表示法有意思,想得非常好,大家掌聲鼓勵一下!大家對這種表示方法有什么意見嗎?
生18:這種表示方法很好!不過好像與書上不一樣。
師:真不錯!看來,這位同學課前預習了,這是非常好的習慣!如果余數(shù)很大呢?那點點還行嗎?
生19:那肯定不方便了。
生20:可以寫成13÷4=3……1。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20:這樣寫,商是3,就是3個正方形,1就是剩余的1根小棒。
師:你們覺得這樣行嗎?
生:行。
師:這個同學說得真好,掌聲響起來!同學們,這個剩余的數(sh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數(shù),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
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應該從強調理念的轉變逐步轉移到數(shù)學教學的實質性進展上來,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更應該把數(shù)學知識融入活動和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學。如上述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兩次擺正方形,并給學生留出比較充足的思維空間,既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又易于激發(fā)課堂生成。
弗賴登塔爾指出:“數(shù)學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構造數(shù)學現(xiàn)實,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他們的數(shù)學現(xiàn)實?!逼喗艿慕嬛髁x也提出了知識需要建構的觀點,而建構知識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準確把握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引導學生通過順應或同化,來達到發(fā)展學生認知的目的。
另外,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巧妙地制造認知沖突。只有學生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才可能喚醒他潛意識中的前概念,從而實現(xiàn)課堂生成。如上述教學案例,在第一次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無論是擺還是列算式都沒有障礙,各個小組都能夠順利快速地完成。這里,教師既要觀察學生的動手、合作、語言表達等方面,又要努力給學生形成一個任務模板——擺正方形,列算式。而在第二次操作中,小棒出現(xiàn)剩余,學生結合第一次操作擺正方形沒有問題,可在列算式時會出現(xiàn)迷茫,也就是產(chǎn)生認知沖突。這時教師應恰當?shù)匾龑W生嘗試解決剩余小棒的問題,最后得到科學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并內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很好地實現(xiàn)了知識的建構。
當然,從純數(shù)學的角度來看,余數(shù)是0的情況教師要不要點出來?我想,對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恰好是我們數(shù)學教師在實施教學中數(shù)學觀的體現(xiàn)。
(責編 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