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
摘要:在當今社會,看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越來越多的人因一些見義勇為后的恩將仇報事件而陷入了“扶與不扶”的糾結之中,助人為樂這種傳統(tǒng)美德也抵不過人們怕惹禍上身的心理。從社會學的結構功能主義方面來解釋,扶老問題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失范,不扶老人和扶起老人后被冤枉都是道德失范的表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在司法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輿論等方面共同協(xié)助,恢復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功能。
關鍵詞:扶老問題;結構功能主義;道德失范
最近的一次報道,把社會上的“扶老”問題重新擺到了人們眼前。8月的一個下午,開封下起了大暴雨,路面積水很多,一位60多歲的老人騎車時不慎摔倒在地,在水中不停掙扎。當時有多名路人目擊,其中兩女一男即刻淌了過去,但靠近后看了一眼卻縮了回去,其后還有多輛汽車駛過,仍無人理睬。三分鐘后,有兩男子將其合力拖出老人,但被發(fā)現(xiàn)已經身亡。這樣眼看著生命流逝的悲劇令人唏噓。有網(wǎng)友表示“人心倒了”,人民日報說“源于觀念錯位、囿于行動成本,好人正成為社會稀缺資源”。
隨著中國老齡化狀況的日益加劇,政府和人民也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正義和道德一直受到人們的尊崇,可現(xiàn)如今,面對摔倒在地的老人,人們卻害怕去見義勇為,表現(xiàn)的越來越冷漠。前幾年的許云鶴及彭宇案件的發(fā)生,更是給社會上帶來了負面影響,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些“救人有風險,出手須謹慎”的言論。在中國發(fā)生這些問題是個別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這都需要社會工作者深刻的思考。
一、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內涵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直至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的社會學界,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是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帕森斯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結構,這些結構或者系統(tǒng)構成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并有序的相互連接,對社會這個整體發(fā)揮各自的功能。帕森斯在批評實證主義理論流派時認為他們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規(guī)范取向,忽視了主觀因素或者是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作用,在批評和綜合的基礎上,他提出了社會行動模型。帕森斯把自己的行動理論稱為唯意志行動理論,認為行動者可以自由選擇、確立目標、選擇手段,但是在行動之前,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符合社會規(guī)范取向,若不符合,行動也就不具有意義。什么是規(guī)范?規(guī)范是一個社會標準,是人們在采取行動時所要遵循的社會標準。規(guī)范取向就是合乎這個社會標準的范圍。
帕森斯特別重視價值規(guī)范,他認為價值規(guī)范是構成社會秩序的基礎,共同的價值規(guī)范維持著社會秩序,正是由于存在著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念”,社會才能夠穩(wěn)定和發(fā)展。我們都應該遵守共同的價值規(guī)范,它是一種行動指南,是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它會影響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行動的手段和價值取向。道德教育思想始終貫穿于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思想中,體現(xiàn)了對道德標準和社會價值問題的關注和重視。規(guī)范是社會公認準則,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個人在采取社會行動時,必須要考慮道德規(guī)范,它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規(guī)范,善惡是它的評價標準,只有輿論的約束力,沒有法律的約束意義,不具有強制性,是社會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準則。比如說,你亂扔垃圾或者隨地吐痰,警察不會把你帶走,但是會被周圍的人所譴責。
二、扶老問題是社會的道德失范的體現(xiàn)
在社會生活中,一些具有道德責任能力的人,在行動時不遵守道德準則,失去了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力,這種丟失道德良心的現(xiàn)象就是道德失范。就是因為很多助人者被誣陷為肇事者事件的發(fā)生,讓人們對“做好事”產生了顧慮,才導致社會上出現(xiàn)了扶老困局;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算計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受到了重創(chuàng),嚴重破壞了社會的道德風氣。當年的“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許云鶴案”的審判負面效應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其實我們不應該過度的去渲染此類事件的負面效應,當然也不能回避這些負面效應對人們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造成的這種整個社會信任度的降低。雖然一些地方出臺了保護助人者和懲治訛人者的措施,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畢竟存在著滯后性,所以把提升道德素質作為人們的行為標準,讓人們在行動之前考慮到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作用,只有自覺遵守,行動才能被社會所接納和認可。
在帕森斯的行動系統(tǒng)中,文化系統(tǒng)占據(jù)最高的地位,他認為價值規(guī)范就是通過文化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是一個紐帶和橋梁,彰顯著這個社會的風氣。人們要提升道德,靠的是積極向上的文化,而消極落后的文化容易讓人的道德下滑和墮落。一個國家沒有很好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就不會存在真正的道德。從一定程度上講,一個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水平與成就體現(xiàn)在一個國家的人們又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同時也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精神文化建設和發(fā)展水平。
三、 “扶老困境”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塑造健康價值取向需要司法公正
很多輿論認為,由于當年“彭宇案”鬧的沸沸揚揚,讓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扶老恐懼癥”。正確的司法站位,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人們心理上的恐慌。在四川達州,三個孩子扶起摔倒老人后被誣陷索賠,經警方調查后,證明了孩子們的清白,并對老人的行為予以懲處,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贊揚。這就顯示了在此類事件中,司法機關的站位很重要,不預設立場,以中立的態(tài)度尊重證據(jù),還以真相,不讓好人心寒,也不放過任何一個訛人者。
(二) 讓老人們沒有后顧之憂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由于發(fā)展水平問題,我國在老年社會保障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保障水平低,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覆蓋面窄等等。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社會保障方面的需求是很大的,一旦生病,負擔是很大的,所以有些老人會因高額的負擔而做出訛人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讓老人們不再擔心自己的權益維護及醫(yī)療費用的支出,也會讓“扶老困境”慢慢消失。
(三)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人性
我國的道德建設發(fā)展相對滯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公民的道德修養(yǎng),塑造公民的基本道德價值觀,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吹嚼先怂さ?,支配我們行動的最終是個人發(fā)自內心的選擇,顧慮是現(xiàn)實存在的,但也不能說是冷漠至極,因為畢竟現(xiàn)場會有人伸出手。人性存在于內心深處,是人們最寶貴的一個品質和信仰,當今社會需要人性,構建和諧社會更需要這份人性。
(四)塑造健康的價值取向需要理性的輿論
在當下社會,習慣以非黑即白的邏輯標簽,簡單評判某一事件是輿論的一個很大的弊病,其最大的風險就是企圖以一概全??吹嚼先吮环龅膱蟮?,大家總想證明點什么,價值判斷總是在事實判斷的前頭。其實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溫暖人心的事情:鄭州街頭老人摔倒,雖然沒人敢伸手去扶,但周圍的人紛紛報警并守候在老人身邊,等著救護車和警察的到來,看到老人被安全送走,大家才散去……這也是真實發(fā)生在生活中的真相!最大程度的還原真相,就事論事,才能正確的安放我們心中的那個價值預期。
“扶”與“不扶”,相信很多人還是會糾結。但是,只要我們能夠遵循著自己內心的那份人性和善良,建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社會風氣,完善各項制度建設,一定可以從“摔倒”中重新站起來。(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侯鈞生著:《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
[2][美]喬納森·H·特納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邱澤奇、張茂元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3]化世太、趙珊,道德失范視角下“扶老困局”的理性訴求,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