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堅,張長征,吳祠金
(1.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2. 河海大學產業(yè)經濟研究所,江蘇南京 211100;3. 江蘇省“世界水谷”與水生態(tài)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南京 211100)
利益博弈與群體力量
——基于演化博弈的群體性事件生成機理及其化解
華 堅1,2,3,張長征1,2,3,吳祠金2
(1.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2. 河海大學產業(yè)經濟研究所,江蘇南京 211100;3. 江蘇省“世界水谷”與水生態(tài)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南京 211100)
通過構建演化博弈模型,結合博弈雙方群體力量的變化情況,將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過程劃分為潛伏期、激化期、爆發(fā)期和平息期,并結合昆明PX事件描繪出群體性事件演化的過程圖。比較分析得出,通過雙方主動談判或第三方干預的方式促成沖突雙方達成協(xié)議是應對群體性事件最為有效的方式。此外,各級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強輿情監(jiān)測情報分析、及時解決民眾的利益訴求、加強信息溝通、引導主流新聞媒體的導向、增加政府工作和群體性事件處理的透明度,以期實現(xiàn)對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和有效治理。
群體性事件;演化博弈;群體力量
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呈上升趨勢,據(jù)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發(fā)布的《法治藍皮書(2014)》顯示:2000年到2013年9月間,全國共發(fā)生百人以上群體事件871起,其中維權類群體性事件占55%,因公民、社會組織與政府或官員之間的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占44%,而在官民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中,執(zhí)法不當和拆遷征地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因信訪維權引發(fā)。群體性事件是社會矛盾的極端化,大多與利益糾紛有關,其實質就是利益沖突。利益沖突是利益主體基于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在實現(xiàn)各自利益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利益爭奪[1]。在爭奪的過程中,各利益主體會進行利益博弈[2],群體性事件是博弈實力相對較弱一方采取過激的博弈方式與相對強勢方進行博弈的結果,同時也是弱勢方在無其他渠道可以獲得期望利益的情況下所采取的最終博弈手段[3],是一種弱者的策略[4]。群體性事件是在利益博弈的過程中形成的,利益博弈如何進行亦會影響到群體性事件的演化形成。
群體性事件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對抗[5]。在對抗過程中,各利益群體的群體力量必然會對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產生影響。美國哲學家蒂利[6]提出的動員模型就將群體力量視為一個成功集體行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筆者認為,群體力量是目標一致性眾多個體力量的合力。在國內影響較大的貴州甕安、甘肅隴南、云南孟連、廣東烏坎等群體性事件中,參與群體的力量對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起著關鍵的作用。盡管目前關于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但少有研究關注群體力量變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群體力量經歷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中,社會矛盾也會經歷從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群體力量會如何變化?它將如何影響利益博弈而最終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這些在已有文獻中難以找到答案。預防群體性事件的根本立足點在于化解矛盾糾紛。群體性事件是不同利益群體博弈的結果[7],社會沖突各方之間的互動就是一種博弈關系,沖突一方的行動必須以對方的行動作為決策依據(jù)和反應方式[8],參與者具有“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方法顯然可以被運用來分析群體性事件。現(xiàn)有文獻[9]雖有研究,但它缺乏對沖突中群體力量作用的考慮,同時也沒有注意到社會矛盾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本文將運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沖突雙方間的利益關系,通過群體力量變化的分析,剖析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演化過程,并以此尋找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有效途徑。
在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巨變的背景下,利益格局不斷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矛盾逐漸激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公權力濫用引發(fā)的矛盾。無論是由拆遷、征地引起的維權行為,還是由企業(yè)改制、轉產引發(fā)的工人抗爭等等,都與公權機關的行為有關。一些地方政府不但漠視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而且自恃壟斷的政治社會資源,與民爭利。正是這種社會資源分配的差異性,使得占有社會資源較少的弱勢群體在與占有資源較多的強勢群體的利益博弈中往往得不到期望的收益,從而使其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心理失衡以及對社會公正的不信任感[10],并進一步產生不滿情緒。從群體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不滿情緒聚積到一定程度時,民意變民怨[11]就有可能發(fā)生對抗行為,爆發(fā)群體性事件。
群體性事件是一種集群行為,通過對眾多群體性事件的分析可見,很多參與者并不與事件有最直接的關聯(lián),但卻不自覺地被卷入群體運動中,集群行動具有非組織性與參與的偶合性[12]。這些非直接利益主體之所以參與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心懷怨氣,以求泄憤,甚至在一些堪稱“革命性”的運動中,尋求改變現(xiàn)狀。模仿理論[13]認為集群行為來源于參與者行為的相互模仿。相互模仿使得個體行為趨于一致,產生合力,形成群體力量。模仿同一行為的個體越多,群體力量也就越大。在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中,利益受損的群體由具有相同處境的個體組成,感染理論認為不滿情緒在群體中具有傳染性,容易產生共鳴[14]。不滿情緒在群體中不斷積累、傳染,增加了個體之間的共鳴,行為模仿變得更加容易,因而原本相對弱勢的群體容易形成強大的群體力量。實際上,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個體進行行為模仿的動機來源于:模仿更有利或者預期模仿能更有利。前者的含義在于,如果現(xiàn)實表明模仿是有利的,行為者必然會模仿,這是在確定條件下做出的行為選擇;后者的含義在于,即使現(xiàn)實表明模仿并不有利,但在某些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模仿可能變得有利,行為者也會進行模仿,這是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的行為選擇。
單個或者少數(shù)的利益受損個體在博弈力量上與處于相對強勢地位的地方管理者相比有明顯差距,而數(shù)量眾多的利益受損個體可以形成強大的群體力量,從而提高利益受損弱勢群體的博弈力量[15],有助于其在博弈中獲得更為有利的結果。在零和博弈中,博弈力量的直接體現(xiàn)就是另一博弈方所付出的博弈成本。某一博弈方力量越大,另一方的博弈成本就越大、收益就越小。利益受損群體力量越大其博弈力量就越大,地方管理者付出的沖突成本也愈大。成本的變化使得博弈支付、均衡都會發(fā)生改變*利益受損弱勢群體的沖突成本受到地方管理者群體力量的影響,利益受損群體的支付因地方管理者群體力量的變化而改變。,最終博弈結構發(fā)生改變。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假設H1:利益受損的相對弱勢群體與相對強勢的地方管理者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引發(fā)利益博弈,相對弱勢的群體在初始博弈中失利而產生相對剝奪感、心理失衡以及對管理者的不信任,并不斷積累不滿情緒,為群體性事件爆發(fā)埋下隱患。
假設H2:不滿情緒在相對弱勢群體中累積傳染并會促成強大群體力量的產生,而對潛在博弈結果的心理預期會對群體力量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假設H3:在利益博弈中,群體力量變化會導致博弈結構發(fā)生改變,群體性事件是利益受損群體利用群體力量與地方管理者進行博弈的一種形式與結果。
1. 假設條件
1)博弈參與群體包括甲與乙兩個群體,甲群體主要是由因征地強拆、環(huán)境維權等利益受損者組成,乙群體泛指實際中少數(shù)的不為民服務而導致沖突的地方管理者及其少數(shù)官員。兩個群體及其中個體都是有限理性的。
2)甲乙兩個群體之間的利益博弈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博弈過程。利益訴求是甲乙兩個群體博弈的起點,圍繞利益訴求問題,雙方展開博弈。具體策略及支付假設如圖1所示:
圖1 甲乙博弈的策略與支付假設
3) 在博弈初始階段,甲群體采取沖突(P2)的比例為x,甲群體規(guī)模為N;乙拒不解決(G2)的比例為y,乙群體規(guī)模為M。xN, yM分別表示甲與乙采取強勢策略(沖突和拒不解決)的群體規(guī)模,在總群體規(guī)模一定的情況下,采取強勢策略的規(guī)模隨著比例x,y的變化而同向變化。在群體性事件中,N相對較大。
在群體性事件中,社會沖突爆發(fā)導致雙方產生的成本具有不確定性,沖突雙方所付出的成本隨著另一博弈方采取強勢策略的群體規(guī)模變動而變化,且兩者之間呈正相關性,即一方采取沖突或者拒不解決策略的規(guī)模越高,另一方在沖突中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大*博弈雙方的對抗成本除了受對方采取強勢策略比例的影響外,還受到對方對抗方式、對抗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為了便于分析,本文僅將采取強勢策略比例納入分析范圍。。令C3=C3(yM),dC3(yM)/d(yM)>0;C4=C4(xN),dC4(xN)/d(xN)>0。本文通過C3,C4的變化來體現(xiàn)對應博弈雙方群體力量的變化,C3越高說明乙的群體力量越大,C4越高說明甲群體力量越大。Ai,Bi,Ci(i=1,2,3,4)為非負,A3>A1>A2,B2>B1-C1>B3-C2。
2. 演化博弈模型構建
根據(jù)上述對模型的支付假設,可得在博弈中:
1)甲采取不同策略可以獲得的期望支付為:
E(P1) = (1-y)A1+yA2=A1-y(A1-A2)
(1)
E(P2) = (1-y)A3+y(A4-C3)=A3-y(A3-A4+C3)
(2)
E(P) = (1-x) E (P1) +xE (P2)
(3)
2)乙采取不同策略可以獲得的期望支付為:
E(G1) = (1-x)(B1-C1)+xB2
(4)
E(G2) = (1-x)(B3-C2)+x(B4-C4)
(5)
E(G) =(1-y) E (G1) +yE (G2)
(6)
3. 演化博弈分析
1) 甲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分析
設f(x)=dx/dt=x(1-x) {(A3-A1)-y[(A1-A3-C3)+A4-A2]}
(7)
f′(x)=(1-2x) {(A3-A1)-y[(A3-A4+C3)-(A1-A2)]}
(8)
令f(x)=0,可以得到該復制動態(tài)的兩個可能穩(wěn)定點,x1=0,x2=1。下面根據(jù)f′(x)符號的變化情況來討論該復制動態(tài)演化穩(wěn)定點。
(9)
a:當0≤α≤1時,①若y=α,f′(x)≡0,此時對于任意的x∈[0,1]均屬于演化穩(wěn)定點,即乙拒不解決(G2)的比例處于某一特定水平時,沖突(P2)或者接受(P1)都是甲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②若y<α,f′(1)<0,此時x2=1為甲的演化穩(wěn)定點,對應的沖突(P2)是甲群體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③若y>α,f′(0)<0,此時x1=0為甲的演化穩(wěn)定點,接受(P1)是甲群體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
b:當α>1,A2
c:當α<0,(A3-A4+C3)-(A1-A2)<0時,yα,f′(0)<0,x1=0為甲的演化穩(wěn)定點,接受(P1)是甲群體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
從甲的角度來看,如果當乙解決問題(G1)時,甲通過沖突獲得的收益增值A3-A1越多,地方政府部門采取拒不解決(G2)策略的比例y越容易低于α,甲越可能采取沖突(P2);從乙的角度來看,如果采用拒不解決(G2)的比例y值越高,乙群體力量不斷增大,在與乙沖突時甲需要付出的成本C3=C3(yM)將越大,那么α越容易低于y,甲更傾向于采取合作(P1)。
2)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分析
由式(4)、(5)得到乙群體采取解決策略的復制動態(tài)方程如下:
(10)
f′(y)=(1-2y)[B1+C2-B3-C1-x(B3+C1+B2+C4-B1-C2-B4)]
(11)
令f(y) =0,得該復制動態(tài)的兩個可能穩(wěn)定點,y1=0,y2=1。
(12)
a:當0≤β≤1時,①若x=β,f′(y)≡0,此時對于任意的y∈[0,1]均屬于演化穩(wěn)定點,拒不解決(G2)或者解決問題(G1)都是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②若x<β,f′(1)<0,此時y2=1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點,拒不解決(G2)是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拒不解決(G2)對乙更有利,經過多次博弈之后,最終所有的乙都將采取拒不解決策略(G2)。③若x>β,f′(0)<0,此時y1=0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點,甲群體力量過大,解決問題對乙更有利,解決問題(G1)是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
b:當β>1,x≤β,此時f′(1)<0,此時y2=1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點,拒不解決(G2)恒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
c:當β<0,(B2-B4+C4)-(B1-C1-B3+C2)<0時,x≥β,此時f′(0)<0,此時y1=0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點,解決問題(G1)恒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
從乙的角度來看,在甲采取合作(P1)時,如果通過拒不解決(G2)獲得的收益增值B2-(B1-C1)越大,甲采取沖突(P2)的比例x越容易低于β,乙更可能拒不解決(G2);從甲的角度看,如果采取沖突(P2)的比例x越高,社會沖突中乙所需付出的成本C4=C4(xN)將越大,x越容易高于β,乙解決問題的傾向會越大。
群體性事件的階段性變化實際上是變化的利益受損群體力量參與和地方管理者利益博弈的結果。本文將群體性事件的演化發(fā)展過程劃分為潛伏期、激化期、爆發(fā)期和平息期四個階段。本節(jié)將結合昆明PX事件分析不同階段甲乙博弈的策略互動情況,根據(jù)采取沖突(P2)策略甲群體比例x以及采取拒不解決(G2)策略乙比例y的變化情況,刻畫出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過程(見圖2~圖4)。
1. 潛伏期
由演化穩(wěn)定策略分析可知,當乙預期到相對弱勢的甲群體很可能會采取合作(P1)策略時,將在博弈初始階段以較高的比例采取拒不解決策略(G2),使得y>α,合作(P1)自然而然成為甲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隨著博弈的不斷重復進行,起初解決問題(G1)的少數(shù)乙部門會通過模仿改變其策略,導致比例y不斷增加,并逐步趨向于1。從甲群體的角度來看,預期到相對強勢的乙采取拒不解決(G2)的可能性較高,同時yM值較大,甲對抗成本C3(yM)較高的情況下,多數(shù)甲群體中的成員會選擇合作(P1),合作(P1)是甲群體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在初始階段,雙方進入了合作(P1),拒不解決(G2)的均衡狀態(tài)。
博弈的演化過程包含的機制之一就是策略突變機制,突變主要來自于參與者對新的博弈均衡的預期。在博弈初始階段,甲群體受到地理位置、信息溝通等多方面的影響,個體之間缺乏充分的交流,在思想行為上難以保持一致,更傾向于保守,而不愿輕易采取沖突(P2)。此時甲群體分散,群體力量較小。但是受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的影響,總會存在小部分甲個體采取偏離演化穩(wěn)定策略的行為,即策略突變。這些少數(shù)甲個體錯誤地估計到會有較多的甲群體采取沖突(P2)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當沖突的人數(shù)足夠多,以至于C4(xN)會足夠高到能使得x>α時,解決問題(G1)就成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甲即可成功實現(xiàn)其利益訴求。但實際上,只有少數(shù)的甲個體會選擇策略突變,少數(shù)個體的策略突變所形成的群體力量不至于使乙的沖突成本C4(xN)增加到會使演化穩(wěn)定策略發(fā)生改變,反而因為遭遇乙拒不解決問題(G2)而付出較高成本C3(yM),策略突變的少數(shù)甲個體不得不轉而采取相對更為有利的合作(P1)。于是采取沖突(P2)的甲個體愈來愈少,并逐步趨向于零。
由于甲群體中個體間交流不充分,其個體間行為模仿速度比較慢,x值的減少過程也會顯得緩慢。因此在圖2至圖4所示的潛伏期中x是一條緩慢向下并逐步趨向于零的曲線。隨著時間推移,甲群體中個體間交流增加,不滿情緒在群體內不斷擴散、積累。利益訴求始終得不到解決,甲只得寄期望于通過集體行動來改變不利境況,集體上訪、靜坐之類的群體行為時有發(fā)生。這類群體行為對乙是一種威脅,如果處置不當可能轉變成集體沖突。但“有限理性”的乙會將這類行動視為不可置信威脅,對其置之不理或者消極應付,會使得甲群體越發(fā)“絕望”,使得甲群體希望通過非和平方式改變不利局面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少數(shù)甲群體中的個體能夠感知到這一情況變化,預期x增加、C4(xN)增加,使得x>β,從而迫使乙解決問題(G1);與此同時,乙拒不解決問題(G2)的比例y不斷減少,從而C3(yM)減少,最終當y<α時,沖突(P2)對甲更有利。于是少數(shù)甲個體開始采取沖突(P2),社會沖突進入激化期。
PX項目會給云南帶來較明顯的經濟利益,能大大緩解中國西南地區(qū)成品油成本較高的問題,但是昆明市政府對公眾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卻并未給予明確的說法,僅僅稱需要等待項目業(yè)主的可行性評估結果。而隨著全國性污染事件的不斷發(fā)生,昆明市民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程度日益加劇,加上為了迎接南博會,昆明市政府大搞基礎建設,市民對環(huán)境惡化的不滿情緒不斷滋生,但由于當時的群體力量并不強大,問題并不突出,相關政府部門對此也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及時地與市民進行充分的溝通來平緩市民的不滿。
2. 激化期
經歷過潛伏期之后,甲采取沖突(P2)的意愿增強。隨著甲群體中個體間的交流增加、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少數(shù)個體的沖突行為容易被其他個體觀察到,并引起其他個體的模仿。
在甲群體中,存在兩類人群:一類是比較激進的,他們傾向于采取沖突(P2),模仿速度快;另一類相對保守,輕易不采取沖突(P2),模仿速度相對較慢。根據(jù)這兩種不同人群的情況,可將激化期劃分為兩個半期。在前半期,潛伏期末少數(shù)甲群體中個體的沖突行為被激進類人群觀察并被迅速模仿,采取沖突(P2)的比例以較快速度遞增;在后半期,通過對形勢的判斷,相對保守的個體也開始模仿沖突行為,但是模仿增速相對前半期較慢。因而在激化期,甲采取沖突(P2)的比例x呈現(xiàn)出激增的趨勢。
在這個時期,針對甲群體策略上的變化,乙并沒有做出策略上的調整,導致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盡管甲群體采取沖突(P2)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乙沖突成本C4(xN)增加使得x>β,解決問題(G1)取代拒不解決(G2)成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但是受到體制、信息量以及政府部門決策者個人因素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乙并沒有意識到這一事態(tài)的變化,因而沒有及時做出策略調整;二是盡管甲采取沖突(P2)的比例x不斷增加,乙沖突成本C4(xN)不足以使x>β,拒不解決(G2)仍為演化穩(wěn)定策略,理論上乙也沒有調整策略的動力。在現(xiàn)實中則表現(xiàn)為甲的集群沖突行為并沒有引起乙的關注,乙沒有及時采取合理應對策略,甚至仍然試圖通過拖延等拒不解決方式來控制局面。但在這一時期,無論C4(xN)是否足夠大到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由拒不解決(G2)變?yōu)榻鉀Q問題(G1),乙都應該做出策略調整,否則利益訴求依然沒有得到滿足的甲群體將進一步增加甲群體力量,繼續(xù)模仿沖突(P2),社會沖突進入爆發(fā)期。
在昆明PX事件中,前期民眾對市政建設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所產生的不滿情緒是基礎的話,那昆明本地環(huán)境組織“綠色流域”和“綠色昆明”對安寧石化項目進行的現(xiàn)場調查及相關信息的散播,則使得市民漸漸了解煉油項目對環(huán)境以及健康的危害,民眾的群體力量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增長。而政府此時卻并未做出迅速反應,在項目的推進中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與民眾的溝通渠道也不暢通,許多信息是在政府決策后,甚至第一次游行后才被動公開的,這就導致公眾對PX項目的不滿情緒在民眾中不斷擴張蔓延。
3. 爆發(fā)期
在激化期,甲采取沖突(P2)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并沒有得到乙的反應,甲變得更加不滿。盡管在乙采取高水平y(tǒng)的情況下,沖突(P2)是甲的非演化穩(wěn)定策略,但是通過沖突改變博弈規(guī)則的強烈欲望,驅使甲群體繼續(xù)采取沖突(P2),比例x進一步增加。
與激化期一樣,因為乙沒有意識到博弈規(guī)則已經改變或是乙調整策略的條件尚未形成,乙繼續(xù)維持拒不解決(G2)策略不變,更大規(guī)模的甲群體將采取沖突(P2)與乙進行博弈,群體性事件爆發(fā)。
結論1:在利益訴求不能得到滿足、乙拒不解決(G2)的情況下,不滿情緒在甲群體中不斷積累,少數(shù)甲個體率先的突變策略引起其他具有不滿情緒個體的迅速模仿,致使博弈雙方進入互不退讓的僵持狀態(tài),即甲群體以接近x=1的水平采取沖突(P2),乙以接近y=1的水平拒不解決問題。
在PX項目上由于前期昆明市政府的某些不作為,2013年5月4日,眾多民眾在昆明市中心舉行集會游行表達他們的各種訴求:首先反對在昆明上馬PX項目;其次擴展到反對上馬整個煉油廠項目;也有市民表示事已至此,應該在提高安全標準的情況下建設。而此時昆明市政府則主要采取壓制的做法,通過刪除微博、通過下文要求昆明市各高等院校老師學生職工等不要提及PX石化項目、下轄安寧市要求公民購買口罩必須實名登記等做法,試圖控制局勢,導致相關矛盾進一步激化。
4. 平息期
群體性事件爆發(fā),巨大的甲群體力量使得乙付出高昂的沖突成本C4(xN),乙不得不采取應急管理措施平息社會沖突,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根據(jù)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沖突的爆發(fā)是因為博弈雙方進入相互對抗的僵持狀態(tài),大規(guī)模的甲群體期望通過沖突來改變境況以迫使乙滿足自身的利益訴求,乙則堅持拒不解決(G2)以維持在博弈中的強勢地位。因此要化解社會矛盾,就必須打破這種僵持狀態(tài)。從演化博弈的角度來看,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僵持狀態(tài)將被打破,社會沖突得以化解:①x保持1,y下降為0;②x下降為0,y保持1;③x與y均下降為0。
結論2:如圖2所示,甲采取沖突(P2)的比例x保持1,乙拒不解決(G2)的比例y下降為0,群體性事件平息。
圖2 群體性事件演化過程及化解途徑1
大規(guī)模采取沖突(P2)的甲群體在沖突中使得乙付出巨大成本C4(xN),解決問題(G1)成為乙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因此,乙拒不解決(G2)的比例y逐步下降為0,而甲繼續(xù)維持強勢態(tài)度,甲與乙的僵持狀態(tài)被打破,社會沖突得到平息。在實際中表現(xiàn)為強勢的甲群體要求乙對甲的利益訴求盡數(shù)滿足,得到滿足的甲不再采取過激行為,社會沖突最終平息。但是乙的這種表現(xiàn)會讓甲簡單地認為,爆發(fā)群體性事件可以成為甲與乙博弈的“撒手锏”,只要不滿就爆發(fā)群體性事件迫使乙退讓。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容易使甲產生“只要有事就去找政府”的依賴心理,而且群體性事件獲得成功會對甲起到很強的示范作用,導致群體性事件頻繁發(fā)生。因此地方政府部門單方面讓步,讓民眾繼續(xù)強勢不是一條有效的群體性事件化解途徑。
結論3:如圖3所示,甲的策略全部轉向合作(P1),x下降為0;乙保持強硬姿態(tài),y維持1不變,群體性事件平息。
圖3 群體性事件演化過程及化解途徑2
一方面,甲即使x=1,所有的群體成員都采取沖突(P2)也不能實現(xiàn)x>β,甲群體的群體力量不足以大到使乙改變其策略;另一方面,乙的群體力量過大使得現(xiàn)有規(guī)模的甲群體力量仍然難以與之抗衡。當β>1,B3-C2
結論4:如圖4所示,甲與乙雙方均作退讓,都采取退讓策略合作(P1)或者解決問題(G1),x及y值下降為0,群體性事件平息。
圖4 群體性事件演化過程及化解途徑3
甲采取沖突(P2)的比例x與乙拒不解決問題(G2)的比例y均由1快速下降為0,群體性事件平息。要實現(xiàn)這一狀態(tài)需要雙方達成有效的相互妥協(xié)協(xié)議。這種沖突化解方式相比于前兩種而言顯然是最佳的。沖突化解后既不會引發(fā)更多的群體性事件,也不會引起更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事件。現(xiàn)實中這種化解方式是目前社會上發(fā)生的各類社會沖突化解的主要方式。促成雙方達成妥協(xié)協(xié)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地方管理者與利益受損群體代表自主進行談判,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協(xié)議;二是外界力量的影響,包括更高一級政府部門或者民間組織的干預,導致博弈規(guī)則改變,合作(P1)或者解決問題(G1)同時成為雙方的演化穩(wěn)定策略,并且民眾群體滿足于這一結果,不再尋求通過沖突來改變博弈規(guī)則。
具體通過何種途徑促成雙方達成妥協(xié)協(xié)議,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一般而言,對于影響相對較小的小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由于第三方介入應對小規(guī)模類型的社會沖突容易造成行政資源浪費,促成雙方進行自主談判更為有效;對于影響較大的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因為在大規(guī)模的沖突中雙方往往難以主動達成妥協(xié)協(xié)議,第三方的及時介入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因此為更加有效應對群體性事件需要政府部門建立完備的應急管理機制,盡量避免小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演變成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并在應對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時及時引導第三方介入。
在昆明PX事件中,面對昆明市公民的抗議,昆明市政府、中石油和云天化三方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作出系統(tǒng)性的回應,公開表態(tài)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大多數(shù)群眾說不上,項目就不上?!彪S后事態(tài)逐步趨于平息。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群體性事件是利益受損群體與地方管理者間利益博弈的一種極端結果。在利益博弈中,其中一方群體力量的存在會導致另一博弈方支付發(fā)生改變,并影響博弈規(guī)則。尋求改變博弈規(guī)則的利益受損者依靠群體力量與地方管理者進行博弈,群體性事件在大規(guī)模的利益受損者群體與地方管理者的策略對抗中爆發(fā)。
根據(jù)采取沖突(P2)群體比例的變化情況,群體性事件演化可以分為潛伏期、激化期、爆發(fā)期和平息期四個階段。從演化博弈的角度來看,化解的途徑有三種:①利益受損者采取沖突(P2)的比例x保持1,地方管理者拒不解決問題(G2)的比例y下降為0;②利益受損者的策略全部轉向合作(P1),x下降為0;地方管理者拒不解決問題(G2)的比例y維持1不變;③利益受損者與地方管理者雙方均作退讓,x及y值下降為0。這三種途徑中只有促使博弈雙方達成妥協(xié)協(xié)議,使得x與y均下降為0(途徑3),才是化解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最有效方式。而前兩種途徑,地方管理者表現(xiàn)得過“強”或是過“弱”,將導致群體性事件最終爆發(fā)的規(guī)模增大或是數(shù)量增多。因此,看似群體性事件是由利益受損者群體引起的,實際上地方管理者的策略對群體性事件是否發(fā)生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各級政府應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著重解決各種民生問題,積極化解社會矛盾,預防和治理群體性事件。
1) 各級政府部門要構建和完善社會輿情監(jiān)測情報分析系統(tǒng)和決策支持管理系統(tǒng),對社會矛盾和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進行識別和預警[16]。從已發(fā)生的影響較大的群體性事件來看,一般都有較長時間的醞釀、發(fā)酵期。在社會信息網絡化背景下,社會輿論是社會風險管理的關鍵因素。諸如征地強拆、環(huán)境維權、官民沖突等群體性事件的誘因主要為公共利益受損,這類事件一般會由個人通過人際關系和社交網絡等方式聚集人群,積累群體力量、謀求群體利益。通過構建輿情監(jiān)測平臺,識別和評估民意反映并以此判斷風險等級,有利于地方政府實現(xiàn)由“被動維穩(wěn)”向“主動創(chuàng)穩(wěn)”的轉變,盡可能早地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2) 各級政府需要理性看待“穩(wěn)定壓倒一切”,及時解決民眾的利益訴求。我國目前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大多為民眾的利益表達、不滿宣泄和某種程度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基本上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穩(wěn)定對社會發(fā)展至關重要,但是有部分地方政府常會將民眾正當?shù)睦姹磉_訴求視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不和諧因素”而予以否決,導致民眾群體力量的聚集,維權活動走上“暴力抗爭”的道路。以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的2011年廣東“烏坎事件”為例,早在2009年烏坎村民就開始上訪,但在兩年多時間內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矛盾日積月累,最終發(fā)展成為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事件。因此,各級政府應暢通訴求渠道,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督政的工作機制,搭建、暢通人民群眾發(fā)表個人意見的平臺和渠道。
3) 第三方的適時介入。對于人數(shù)眾多、情況復雜的群體性事件,要想在短時間內緩解民眾的情緒、疏散人群,需要通過雙方的對話和協(xié)商加以解決。在群體性事件處理中,為了避免政府既是當事人又是調停人的雙重身份所帶來的尷尬,可以引入包括非政府組織、公民的志愿性社團、協(xié)會、社區(qū)組織、利益團體等第三部門進行解決。
4) 各級政府需要加強信息溝通,并著力引導主流新聞媒體的導向,增加政府工作和群體性事件處理的透明度。昆明PX事件反映出了政府在前期上馬工程時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問題,使得民眾對政府產生了信任危機。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基層政府要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要建立定期的新聞發(fā)布會制度,將政府前期的工作和近期的打算通過主流媒體向社會群眾公布,增加諸如征用土地、開發(fā)建設、城市拆遷、企業(yè)開發(fā)等工作的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現(xiàn)象的發(fā)生,堅持通過主流媒體來正確引導群眾的意識導向。對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后的處置工作,也要適當通過媒體公布并說明原因,教育廣大民眾通過合法途徑反映自己的合理意愿,逐步緩解群體性事件危機的形成和爆發(fā)。
[1] 陸平輝. 利益沖突的理念與實證分析[J]. 南京社會科學, 2003(9): 62-67.
[2] ROBERT A.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M].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1984.
[3] 朱力. 中國社會風險解析: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沖突性質[J]. 學海, 2009(1): 69-78.
[4] 張書維, 周潔, 王二平. 群體相對剝奪前因及對集群行為的影響:基于汶川地震災區(qū)民眾調查的實證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 2011(3): 69-77.
[5] 崔樹義. 關于社會沖突的類型分析[J]. 社會主義研究, 1996(4): 60-63.
[6] 查爾斯. 蒂利. 社會運動(1768-2004)[M]. 胡位鈞,譯,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9.
[7] 郭雪松, 朱正威. 社會競技場視角下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系統(tǒng)思考[J]. 中國行政管理, 2010(4): 111-116.
[8] 王思琦. 和諧社會與沖突: 一種博弈視角[J]. 南京社會科學, 2008(5): 97-101.
[9] 劉德海, 王維國. 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爭奪優(yōu)先行動權的演化情景分析[J]. 公共管理學報, 2011, 8(2): 1-8.
[10] 楊瑞清, 余達宏. 論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原因及其治理對策[J]. 江西社會科學,2005(10): 119-122.
[11] 黃順康. 重大群體性事件沖突阻斷機制探析[J]. 貴州社會科學, 2009(1): 44-49.
[12] 黃毅峰. 群體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體之特征考察與影響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4(9): 84-90
[13] A·班杜拉. 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M].林穎,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14] 薛婷, 陳浩樂, 國安. 集群行為諸理論的整合模型[J]. 心理科學, 2010, 33(6): 1439-1443.
[15] 姚志遠. 利益相關者參與政府決策問題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 2012.
[16] 郭海明, 楊言勇, 王海東. 突發(fā)社會危機統(tǒng)計監(jiān)測指標體系的設計[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18-24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4.009
2014-12-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SH021);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4SHC005)
華堅(1974—),女,江蘇南京人,副教授, 博士,從事環(huán)境經濟與社會管理、風險管理。
C913
A
1671-4970(2015)04-0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