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霞
【摘要】翻譯不僅是符號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一種文化交流。文化翻譯觀要求譯語從文化的角度準(zhǔn)確地再現(xiàn)原語所要傳達的意義,方式及風(fēng)格。本文將從姓名稱謂的文化翻譯,習(xí)語的文化翻譯,宗教文化的翻譯,生活習(xí)慣的文化翻譯等4個方面對《茶館》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探索如何選擇文化翻譯策略,以達到有效地保留和傳達原語文化的目的。
【關(guān)鍵詞】文化翻譯觀 茶館 翻譯策略
《茶館》是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生涯中一部重要戲劇。戲劇中塑造了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人物群像,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且包含了大量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帶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地域色彩。本文從霍華和英若誠的兩個英譯本為例從姓名稱謂的文化翻譯,習(xí)語的文化翻譯,宗教文化的翻譯,生活習(xí)慣的文化翻譯等4個方面淺談如何有效地保留和傳達原語文化。
一、姓名稱謂的文化翻譯
《茶館》中人物眾多,姓名稱謂也各異。要把《茶館》翻譯給外國人看,如何處理這些姓名文化無疑是對譯者的考驗,《茶館》中一共有五十多個人物,大體來說,可將姓名稱謂分為如下幾類。
1.體現(xiàn)社會地位的稱謂—松二爺,秦二爺,馬五爺,常四爺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有嚴(yán)格的社會等級關(guān)系?!盃敗蓖ǔS脕砭捶Q那些有錢有權(quán)的人。“姓氏+兄弟排行+爺”是特有的中國文化。在英語中,對于這樣的稱謂卻沒有對應(yīng)的翻譯詞,因而難免部分文化因素必須省略。問題是哪一部分文化因素應(yīng)該省略,哪些文化因素應(yīng)該傳遞呢?我們知道稱與文化因素“爺”相比兄弟的排行不是那么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譯文必須保留文化因素“爺”以幫助讀者了解那些人的社會身份。英若誠將松二爺譯成“Master Song”而霍華則譯成“Second Elder Song”。霍華有文化意識,但是這種譯法沒有將那些人物較高的社會地位反映出來,有人可能要說英若誠翻譯成“Master Song”沒有體現(xiàn)“二爺”,但是松二爺體現(xiàn)文化意義的詞重點在“爺”而不是在“二”,因此英若誠采用異化的策略譯成“Master Song”兼顧了原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也考慮了譯入語讀者的可接受性。
2.老x或小x形式的稱謂—小唐,小王,老劉,老楊漢語中的“老或小”與英語中的“old or little”并具有同等的含義。老x小x形式的稱謂并不一定表示年長,他們可以表示年齡相仿的人之間的互稱?;羧A采用直譯的方法將“老楊”“小王”翻譯成“Old Yang”和“Little Li”。譯入語的讀者很可能認為“Old Yang”是一個老人,但事實上我們知道“老楊”在劇本中是一個30歲左右正當(dāng)青年的男人。英若誠將“老劉”“小王”直接翻譯成“Liu”和”Wang”,省略了“老”和“小”的翻譯,但是比較容易讓讀者接受和理解。
二、習(xí)語的文化翻譯
《茶館》篇幅不長,卻出現(xiàn)了很多耳熟能詳?shù)牧?xí)語。如何使習(xí)語中的文化因素得以充分表達,同時使譯入語讀者輕松地理解原語中的文化因素要求譯者采用適當(dāng)?shù)姆g策略。
例1:“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 英譯:We must try to save her.霍譯:We must breathe new life into her.這句諺語以“死馬”“活馬”為喻體用來形容對于無法挽救的事情做最后的努力。英若誠只是根據(jù)上下文進行了簡單的意譯,而霍華則使用了形象生動的詞組。兩者譯文都采用了“try to”一詞,該詞將該諺語中“做最后的努力”的文化內(nèi)涵翻譯出來了。
三、宗教文化的翻譯
中國人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因此許多詞和短語充滿了佛教和道教色彩。
例如:龐太監(jiān):說得好!那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Eunuch Pang:well said !Lets both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英)Eunuch Pang:Nicely said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霍)“八仙”對于說英語的西方而言,他們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所以就缺乏對等的文化負載詞。英若成采用意譯的方法舍棄了原文中“八仙”的形象而保留了原文作者的意圖,“目的法則”和“連貫法則”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卻違反了“忠實法則”,霍華采取了直譯的方法保留民族色彩,這符合他傳遞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他的譯法遵守了“目的法則”和“忠實法則”,但對“連貫法則”是一種違反。
四、生活習(xí)慣的文化翻譯
在茶館中,有許多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我們獨特的中國文化,而這些詞在英語中沒有對等詞,因此這類詞的翻譯對于譯者而言很困難且具有挑戰(zhàn)性。
例2 宋恩子: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
Song Enzi:Now we serve whoever puts food in our bellies.Song Enzi:Now we serve anyone who puts rice in our bowls.
中國人一提到吃飯就會想到米,面等,而西方人想到的則是面包,黃油。上面的兩個譯文中,英若成將“誰給飯吃”直譯成who puts rice in our bellies,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特色,而霍采取了意譯方法,更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
五、結(jié)束語
《茶館》中包含著很多特殊的文化成分和信息,該著作中文化因素的翻譯是一項復(fù)雜而艱巨的任務(wù)。當(dāng)譯者在處理文化層次的難題時,可以在文化翻譯觀的指導(dǎo)下,根據(jù)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譯目的以及讀者取向決定翻譯策略,即是采用直譯還是意譯,歸化還是異化,使譯入語讀者明白原語的文化內(nèi)涵獲得與原語讀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從而真實傳達原語信息,達到翻譯文化轉(zhuǎn)換的目的,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