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的系統(tǒng)思維

2015-05-30 10:48方澤強謝笑天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5年4期
關鍵詞:應用性產教校企

方澤強?謝笑天

摘 要 在地方大學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這一問題上應形成系統(tǒng)思維,充分把握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的前提、關鍵、載體和組織保障。具體而言,要明確應用技術大學同時歸屬普高、高職兩大體系;要把構建校企合作機制作為關鍵,并通過立法和利益共享機制進行保障;要科學認識“應用性”,加強專業(yè)內涵建設;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探索目標管理,為大學轉型創(chuàng)造條件。

關鍵詞 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系統(tǒng)思維;地方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04-0008-05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用極短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規(guī)模也位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實施了“質量工程”等項目,促進“質”與“量”均衡發(fā)展。盡管如此,當前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難以充分滿足社會要求,其育人、科研和服務功能沒有完全釋放。為解決上述問題,并為我國產業(yè)轉型、經濟升級以及大學生就業(yè)服務,國家提出了“部分地方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的改革任務。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對其前提、關鍵、載體和組織保障進行準確把握,形成系統(tǒng)思維,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一、前提:明確應用技術大學的體系定位

地方大學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體系定位問題,即應用技術大學是屬于普通高等教育體系,還是高等職業(yè)教育體系。除了“應用技術大學”的概念外,還存在“應用型本科”“高職本科”“技術本科”等多個概念。多年來,這些概念的異同何在、歸屬哪類高教體系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澄清,困擾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高校的科學定位。因此,厘清應用技術大學等相關概念的異同、分清各自的體系歸屬是解決一線辦學者的思想認識問題,推動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前提。

應用技術大學等概念指向的是同一種人才目標,諸多概念的本質相同,而形式有異,應用技術大學的體系定位可同時歸屬于兩類。

首先,“應用技術大學”等都以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眾所周知,深刻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事物的本質,即“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1]。就本質而言,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依此邏輯,上述各種教育從事培養(yǎng)哪一類型人才的活動就是該類教育的本質。概念是事物本質特征的描述,所以可由此分析。梳理“應用技術大學”等概念可以發(fā)現,見表1,這些概念十分強調人才的“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其最終都指向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因此可作出判斷,上述概念本質相同,而形式有異。之所以形式不同,在于研究者的立場和價值追求不同。比如,提出“應用型大學”,側重點在應用,研究者可能想突出該類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不同;提出高職本科,側重點在于突出高職不是止于專科層次,還有本科層次,等等。

表1 應用技術大學相關概念舉隅

研究者 概念 界定 關鍵詞

魯昕[2] 應用

技術

大學 應用技術大學指的是以職業(yè)技術教育為核心;同時,在培養(yǎng)模式上,淡化學科,強化專業(yè),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 職業(yè)技術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

潘懋元[3] 應用

型人

才 在一定理論規(guī)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構思或產品,將知識應用于實踐 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實踐

史秋衡

王愛萍[4] 應用

型本

科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yǎng)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fā)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咎卣黧w現為:定“性”在行業(yè),定“向”在應用,定“格”在復合,定“點”在實踐 應用型人才、應用、實踐

石偉平[5]

夏建國[6] 技術

本科 為了辦好技術本科,嚴格控制技術本科的質量,就必須制定能突出技術本科特色的辦學標準。這一標準既要有一定的學術性,又要有一定的實踐性,而且須以技術定向。技術本科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就定位在培養(yǎng)具有較強技術理論基礎、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并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技術人才 實踐性、技術定向、技術理論、實踐技能、應用能力

李均

趙鷺[7] 本科

高職 在培養(yǎng)目標上體現了“兩高一廣”:兩高即高層次、高素質;一廣即專業(yè)適應面廣,面向行業(yè)或職業(yè)群,而不是某個崗位;在專業(yè)設置上,與普通本科大學相比,本科高職專業(yè)突出了應用性和區(qū)域性;與??聘呗毾啾龋瑒t體現了寬適性和整合性;在課程設置上除了遵循應用性、實踐性的高職屬性外,還體現了寬基礎、重理論、綜合性、多樣化四大特點 應用性、實踐性

顧坤華[8] 高職

本科 廣義的高職本科教育可以在現有的本科層次設置高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強化普通本科院校二級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的功能,以此增加學生的實踐實訓能力,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本科生 實踐實訓能力、應用型

江小明

張妙弟[9] 應用

型大

學 是一類新型的大學, 在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的三項功能中均是應用性的。在教育方向和培養(yǎng)人才方面,始終堅持的是應用性教育,培養(yǎng)的是應用性人才;在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的研究上著力于應用性項目的研究和開發(fā), 重點放在先進技術的引進、傳播、改造與應用上;在社會服務上要加強與行業(yè)、企業(yè)、社區(qū)、社會團體的合作, 為對方提供教育、培訓、咨詢、技術等實用性的服務 應用性人才、應用性研究與開發(fā)、提供實用性服務

其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兩個體系在本、??茖哟蔚娜瞬排囵B(yǎng)呈現融合的特征,所以應用技術大學可同時歸屬兩大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1976年)中對高等教育進行了分類,見圖1。該階段用數字5和6標識,5代表???、本科和碩士生教育,6代表博士生教育。其中5又分為理論型5A和實用型、技術型5B兩類。前者再細分為按學科分設專業(yè)的5A1和按行業(yè)分設專業(yè)的5A2。根據該分類,我國一般把5A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體系,5B等同于高等職業(yè)教育體系?,F實中,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普高”和“高職”并行的雙軌體系。我國臺灣地區(qū)便是如此,“普高”和“高職”(臺灣稱“技職”)兩類體系中都形成了從??频奖究圃俚窖芯可ùT士、博士)的層次體系。

圖1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

但是,在理解《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該分類法只有統(tǒng)計描述意義,而無規(guī)范強制意義。即,它只是一種分類指導框架,是在考察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高等教育發(fā)展狀態(tài)基礎上的理論分析框架,而不是先驗的制度框架,不能硬性要求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必須按這一框架改革。如美國就不是“普高”和“高職”的雙軌體系。因此我國在進行高等教育分類時無需與之一一對應。第二,該分類法沒有體現普高和高職兩大體系融合的性質。在高等教育精英階段,高等教育主要培養(yǎng)的是社會需要的研究型人才、理論型人才,因此普高體系獨存,即便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普高和高職兩個體系并立,往往也是前者獨大。而到了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出現了質變,即兩大體系在??坪捅究茖哟蔚娜瞬排囵B(yǎng)出現了融合現象,特別是5B和5A2兩類。有研究者比較了臺灣科技大學(技職體系)和臺灣成功大學(普高體系)化學工程本科專業(yè)的課程結構,得出了“課程科目基本相同”[10]的觀點。這是因為,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職業(yè)崗位的多樣化和綜合化發(fā)展以及高等教育內部的相互借鑒,普高體系???、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逐漸滲入了越來越多的“職業(yè)”和“應用”元素,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而高職體系???、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也要求增加學生的“理論知識”,且隨著培養(yǎng)層次的提高,“理論”成分逐步加強。這對原有的根據純粹的“理論-實踐”原則對高等教育進行5A和5B劃分是一種突破??傮w上看,當前兩大體系的本、專科層次更多傾向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而非理論型人才,兩大體系有融合的性質。鑒于上述背景,以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技術大學在歸屬哪類體系上無需擇一而從,可同時屬于兩個體系。

其實,對于應用技術大學歸屬哪個體系的問題,在理論上進行解釋并不難。但在實踐上難以區(qū)分和操作,實際上涉及教育管理部門內部的管理權限和利益問題。無論在國家還是在省級層面,管理普高和職教體系(含高職)屬于兩個部門,因此,應用技術大學應歸屬哪個體系便成了問題。

二、關鍵: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體

地方大學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產業(yè)轉型升級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并為區(qū)域經濟社會提供合適的科研和社會服務產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來實現。對于這一點,當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戰(zhàn)線都已達成共識。從理論上看,學者亨利·埃茨科威茲和羅伊特·雷德斯多夫的官產學三螺旋理論已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了充分闡釋;從實踐上看,國內高職教育辦得比較成功的院校均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走出了卓有成效的道路。而德國、瑞士的應用科學(技術)大學之所以聞名,也是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充分釋放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因此,應用技術大學能否建設得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關鍵。

從我國高職??妻k學經驗看,踐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困難重重。過去,某些高職院校在這方面做得好,大多是因為具備了特殊條件,如廣東中山某高職學院坐落于高新區(qū),該校領導兼任高新區(qū)管理會領導,如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備了良好條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這種模式不可復制。從整體來看,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要進入實質運行,亟需法律和利益機制來保障。

首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法律進行保障。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企業(yè)除了強調經濟追求外,還認為他們負有共同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公共責任。這一點在德國企業(yè)表現得最為突出。為了將企業(yè)參與人才培養(yǎng)的責任制度化,明確高校和企業(yè)的責、權、利,德國政府1969年頒布了《職業(yè)教育法》,隨后相繼出臺《企業(yè)基本法》《職業(yè)教育促進法》《手工業(yè)條例》等。如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德國雙元制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就被引進國內,但我國一直難以踐行“中國式”的雙元制模式,推進職業(yè)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原因既在于我國企業(yè)對于與高校共同培養(yǎng)人才遠沒有形成認同感和責任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社會和文化基礎,更在于我國的校企合作缺少法律保障,存在后天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單靠教育部門的政策來推動,必然成效不大。事實上,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以社會視閾代之教育視閾,從社會發(fā)展和公共事業(yè)發(fā)展層面來進行“頂層設計”,堅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辦職業(yè)教育”的大職教觀,通過人大立法,在法律上制定和細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規(guī)定和條款。同時,教育、財政、人社等多個部門共同制定具體配套措施并實施,如此方能有效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其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設計科學的利益共享機制予以保障。鑒于我國企業(yè)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體積極性不強的情況,建議形成利益共享機制來保障。否則,單靠政府推動或高校單方面主動都難以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穩(wěn)定長效的保障。這種利益共享機制從主體上來分,有企業(yè)和高校,應明確校企雙方的權、責、利;從內部來看,有學校、院系和一線教師(或管理者),也要有相應的權、責、利。從現實看,該利益機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外部阻力來自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校是育人組織的定位,認為不應牽涉經濟利益;從高校內部來看,學校層面認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是院系辦學實體應盡的義務,相關院系和負責教師(或管理者)不應享有相關利益。其實,作為應用技術大學,服務地方產業(yè),與企業(yè)保持緊密合作,自然具有“產業(yè)性”“經營性”的屬性,如此,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是一種應然策略。

三、載體:推進專業(yè)內涵建設

應用技術大學育人、科研和服務功能的充分實現需要落在專業(yè)這一載體。原因包括:一是專業(yè)是連接大學與社會的中介。正是依靠專業(yè),才把大學和社會的需求連接起來。二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體現在專業(yè)質量上。如果專業(yè)建設的理念、師資、課程、實踐模式等符合人才類型的培養(yǎng)特點,則人才質量的高水平可以保障。三是高??茖W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質量通常也通過專業(yè)質量來體現。因此,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應格外重視專業(yè)建設,深刻認識其中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專業(yè)應用性。這方面需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認識不同類專業(yè)的應用性存在差別。相對而言,工科類的專業(yè)應用性稍強,而文、理科類的專業(yè)則稍弱。如文科類的哲學專業(yè)先天是“純理性”專業(yè),很難改造成強應用性專業(yè),歷史學也是如此,因此,不能強制要求文科專業(yè)的實踐課比例必須達到工科那般,以突出應用性,這是不現實的。二是要認識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yè)并非都是應用性的。也就是說,應用技術大學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是就學校設置專業(yè)的總體而言的,但并不否認個別專業(yè)可以是理論導向型的,如哲學,因此不能對所有專業(yè)的應用性做一刀切的要求。三是要認識開展專業(yè)群建設的重要性?,F實中,依靠零散的專業(yè)難以滿足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升級的需要,因此,強調應用技術大學的應用性就必須重視專業(yè)集群建設,依靠專業(yè)集群服務產業(yè)群,以提高大學服務區(qū)域社會的能力。

第二,專業(yè)對口率。應用技術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面向職業(yè)崗位群,注重“對應”。但應明確,并非所有專業(yè)都講究“對口”。在我國《高職高專指導性專業(yè)目錄 (2004)》內,分設農林牧漁、交通運輸、旅游、公共事業(yè)等19個大類,下設78個二級類,共532種專業(yè)。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12)》內,則分設哲學、醫(yī)學、教育學等13個學科門類,下設92個專業(yè)類,共有506種專業(yè)。細究《目錄》不難發(fā)現,對于某些專業(yè),其專業(yè)準入門檻和專業(yè)化水平較高,如農學、醫(yī)學,因此對應的職業(yè)崗位必然要對口。而對于某些專業(yè),如文化教育、管理學等面向第三產業(yè)的專業(yè),其就業(yè)面向非常廣,因此過分強調專業(yè)對口率并不現實。事實上,“麥可思報告”已證實了“專業(yè)不同,對口率不同”的觀點。該報告指出,2013屆畢業(yè)生在工作與專業(yè)相關度方面,本科專業(yè)相關度最高的是醫(yī)學,為88%;其次是工學,為73%;最低的是法學,為53%。高職高專方面,最高的是醫(yī)藥衛(wèi)生類,為87%;其次是土建大類,為81%;最低的是旅游大類,為50%。2012屆和2011屆學生大致與2013屆相近[11]。所以,對于專業(yè)對口應理性認識,分而待之。

第三,專業(yè)課程建設模式。應用技術大學專業(yè)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課程建設。一直以來,多數地方大學采用“三段式”或“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這兩類實質上都是學科導向模式,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體,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能力,課程內容由學科專家按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評價側重于書面記憶。而真正要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就需要對課程模式進行轉型。要將學科導向模式革新為實踐導向模式,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知識和能力,并根據職業(yè)崗位的能力標準來設計和組織課程內容,由學科專家和企業(yè)行業(yè)專家共同開發(fā),課程實施采取仿真或者真實性情境教學,課程評價一般采用任務或項目的形式來進行??陀^地說,課程建設模式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應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成功與否。當前應在專業(yè)建設上格外重視這方面的轉型。

四、組織保障:完善科學的治理結構,實施目標管理

構建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是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的關鍵之一。當前,一些地方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不太完善,缺少校外人員,因此,往往是以自身為主而非依靠外界需要來辦學,束縛于封閉辦學的空間,導致大學難以令社會滿意。今后,要完善由校內外人員組成的內部治理結構,其意義在于:一是將利益相關者綁定,共同參與高校辦學;二是集思廣益,科學決策,保證高校辦學的科學性;三是有利于籌措辦學資源,提高高校面向市場辦學、自主經營的能力。具體而言,在學校層面,內部治理結構體現為建立董事會、理事會等機構,機構由校內外人士組成,校外人士包括社區(qū)代表、校友、社會知名人士、企事業(yè)單位代表等,校內人士則由學校各層面的管理者和師生代表組成。該機構主要負責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論證、重大事情聽證、資源籌措、教育教學重大改革等事項。在院系層面,決策和管理層同樣要有校外人士,特別是企事業(yè)單位的人員,共同參與專業(yè)、課程、雙師隊伍建設等規(guī)劃和實施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實行校、院(系)雙層級治理,即分工決策,分權治理。學校主要行使制訂目標、監(jiān)控考核、研究政策、宏觀調控、對外聯絡等職能。院(系)承擔學科建設、教學質量管理和社會服務等責任”[12]。當然,完善治理結構的人員隊伍容易,而難的是建立和落實公開透明、平等互信的議事規(guī)則、決策制度以及激勵校外人士積極參與辦學的權利義務機制。果能如此,就能夠將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很好地落到實踐。

此外,當前可嘗試用目標管理來推進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目標管理是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管理理論。該理論強調,“一種有效的管理必須將所有管理人員的注意力和努力引向一個共同的目標”[13]。根據該學者的觀點,目標管理可分為制定目標、實現目標和成果考評三個過程,根據此過程來實施,工作任務就能夠有效完成。長期以來,我國一些地方大學的二級學院習慣于“大鍋飯”的辦學模式,辦好辦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缺少辦學目標和完成目標的積極性。在地方大學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這一問題上,亟需院系突破封閉辦學的慣習,走向市場,服務行業(yè)企業(yè),如此,必須在專業(yè)、課程、師資、實訓、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造革新。完成這一目標非常艱巨。鑒于當前大學在院系領導的人事任免上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建議可嘗試實施目標管理。具體而言,一是通過競聘選拔出一批具有先進辦學理念、市場經營理念和管理能力的人員擔任二級學院的領導,并與學校簽訂轉型目標責任狀;二是公開選拔,大膽啟用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擔任專業(yè)教研室干部,分解和落實轉型的具體任務和階段目標;三是要加強推進教師轉型發(fā)展,強化教師在服務企業(yè)和市場方面的任務;四是制定并落實考核評價制度和獎懲制度。通過上述改革,并配套相關資源,相信能夠更快更好地推進應用技術大學的建設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李秀林,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07.

[2]沈大雷.應用技術大學時代來臨 高校如何轉型[EB/OL].(2014-5-18).http://www.jsenews.com/site/boot/newsmore_a2014051867765.html.

[3]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歷史探源[J].江蘇高教,2009(1):7-10.

[4]史秋衡,王愛萍. 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21):34-34.

[5]石偉平.試論當前中國發(fā)展技術本科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12):57-60.

[6]夏建國.基于人才分類理論審視技術本科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J].中國高教研究,2007(5):5-8.

[7]李均,趙鷺.發(fā)達國家本科層次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7):89-95.

[8]顧坤華.積極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本科是理性選擇[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36):58-61.

[9]江小明,張妙弟.應用型大學有關概念和內涵問題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3):50-52.

[10]姚加惠.略論臺灣地區(qū)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銜接與溝通[J].集美大學學報,2009(2):59-64.

[11]麥可思研究院.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R].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18-119.

[12]姚加惠.美國、日本、英國地方高校內部治理及其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6-31.

[13][美]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齊若蘭,譯.成都: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143.

System Thinking of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ang Zeqiang, Xie Xiaotian

Abstract System thinking is imperativ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to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grasp the premise, key, carrier and organization guarantee. Specifically, it is important to define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imultaneously belonging to general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regard construc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key and guarantee it from legislation and interest sharing mechanism;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applied”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onnotation; perfect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xplore goal governance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system thinking; local university

Author Fang Zeqiang, lecturer of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 Xie Xiaotian, dean of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歡
應用性產教校企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yè)的蛻變之路
TD-LTE無線通信系統(tǒng)在核電應用性探討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人的行為方式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性研究
重視學校結核病暴發(fā)的應用性研究
陆河县| 靖远县| 遂溪县| 大方县| 南召县| 万荣县| 宜宾市| 新疆| 抚顺县| 佛坪县| 太保市| 东城区| 凉山| 武强县| 黄山市| 泗水县| 神农架林区| 资中县| 惠东县| 大庆市| 克东县| 呼伦贝尔市| 聊城市| 玉环县| 丰镇市| 北辰区| 竹溪县| 内黄县| 奉贤区| 钟山县| 清水河县| 巴塘县| 霍城县| 焦作市| 什邡市| 五峰| 诸暨市| 霍林郭勒市| 辉南县| 丰县|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