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土星上的盧梭

2015-05-30 05:18俞圣杰
書城 2015年8期
關鍵詞:盧梭

俞圣杰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以下簡稱《遐想》)失去了盧梭之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野心和規(guī)章,變成了單純通向自己內心的文學形式。全書十篇文章沒有固定的體例、順序,寫作時間也難以確認。相較他之前兩部傳記《懺悔錄》和《對話錄》里花樣繁多的 “情感主義”(斯達爾夫人語)和“內心文學的心理描寫”(圣伯夫語),《遐想》很多章節(jié)更像是一個孤獨老人臨終前“重新找回了靈魂安寧”的善言,頗有點如今流行的“小確幸”的味道—

小老頭盧梭在山間、小島漫步,或是“躺在船上,仰望著碧空,小船一連幾個小時任由湖水緩緩地漂”,偶然找到一株七葉石芥花就能“為之歡喜萬分”,撿到一棵水生卷耳小心塞進自己的標本集里,在河邊誤吃了據說“致命”的野果卻安然無事,還覺得甚是好笑。“第五次散步”中描寫圣皮埃爾島的美景,通篇可以看作是極致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

整部書題材的選擇趨于合理,作者已經步入晚年,他的活動范圍縮小了,感官也陷入了一種停滯。他的精力已無法令自己保持那種高亢的長篇累牘式的寫作,因而選擇在有限的經驗區(qū)域里重新審視自己。巴黎北郊小鎮(zhèn)成為所有篇章共同的敘事場所,即使依舊會有敵人的打擾,會被巴黎炮制自己去世的流言蜚語中傷,但此時的盧梭是一副業(yè)已接受命運安排的模樣:“對我來說,這世界上的一切都結束了。”

這種態(tài)度是否說明這個公民盧梭真變得釋然了?相比起二百年前那次蒙田的歸隱,盧梭這一次的生活明顯帶著更加強烈的被動感,在他看來,自己其實是被硬生生地從社會上扔到這里,“我這個最愿意與人交往、最重情誼的人竟被人們齊心協(xié)力地驅逐了出來”。

在此之前,他又獲悉那個唯一能幫助自己恢復名譽的孔迪親王去世了,這使他放棄了一切企圖解釋自己所有做法的努力:“我今生的命運已注定無法逆轉?!鞭D而開始為自己寫作,“把最后的時間貢獻給了自我研究”,拋開一切世俗世界存在的教條,把結果呈現給上帝去評判。對于一個自然論者的盧梭來說,這樣的做法無疑有慰藉效果。不由得令人想到海德格爾對于孤獨哲學的論述:“如果獨白能以其自身的形式繼續(xù)存在,那么我們可以獲得很多的東西?!?/p>

如果《遐想》確是盧梭為了擺脫近十年的“譫妄”狀態(tài)而做的一種剖析自我的嘗試,那么不妨將他的另外兩部傳記看作是一個“剖析系列”,在作者保持著對相同題材的興趣之外,貫穿于每一部作品中作家自我所處的外延在變化著?!稇曰阡洝分腥嗽趶碗s社會背景下按照作家意圖的游走,《對話錄》里花樣翻新的自我分裂、靈魂對話,這一切都強調的是自我意志在面對外界時的無力和痛苦,對此憤憤不平據理力爭然后陷入了更加憂慮不安的境地,這些都超越了自己筆下的經驗世界多少顯得無奈。

他是多么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為了使這部書(《對話錄》)能流傳后世,我嘗試了諸多的近似于癲狂的事情”,他想把《對話錄》的手稿藏于巴黎圣母院的主祭壇,后來又把書的內容簡介抄寫多份在路上散發(fā)。

但這些焦灼在《遐想》里消失了,讓-雅克·盧梭回到了適合自己靈魂居住的黑暗中,隔絕外在帶給自己的傷害,忘記時間地老去、死去。借用W. H.奧登的兩行詩,之前的盧梭是“自己設計自己的不幸,預言自己的死亡和變態(tài)”(《太親熱,太含糊了》),現在則是“切斷電話,停止所有的鐘表”(《停止鐘表,切斷電話》),可以說這就是整部《遐想》的基本主題。

而這個主題無疑是沉重的,彌漫著一個受傷老人的封閉、多疑,但盧梭采取的“輕小說”式的講述方式,簡潔明朗,對于自己精神危機采取了輕緩而行之有效的引導。用回溯的方式減輕哲學話題的重量,這也是邁克爾·戴維斯說過的:老人思考形而上層面的問題往往會通過對自己往昔生活的追憶。這種孤獨的引導方式是否減輕了盧梭內心的痛苦?至少在他臨終前,這個一輩子倔強偉大的老人自在地說出了:“今天是多么純凈、安寧啊,大自然是多么偉大?。 ?h3>二

用單一的主題來解讀一部作品的做法放在這里已經是索然無味的,傳統(tǒng)的解讀樂此不疲地研究著此時盧梭的“浪漫主義傾向”,這恐怕是用錯地方的,盧梭對于傳統(tǒng)野人天真生活狀態(tài)的執(zhí)迷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里已經達到了高峰,在白楊島的盧梭更熱衷于思考的是,自己為什么會被驅逐出社會秩序,以及在驅逐后獲得內心平衡的方式,這是“孤獨和社會”的問題。

在《遐想》里,他這樣寫道:“我生來就不是為了社會的,在那里一切都是強人所難,都是沉重不堪的義務。我獨立的氣質總是不可能使我屈就那些凡是希望在人群中茍活就非得接受不可的種種東西。一旦我能自由行事,我便是善良的,而且只會去行善;但只要感到了別人的束縛,我便立刻長起反骨,隨心所欲—于是我便什么也不是了。”

之前在講述自己創(chuàng)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動機時,盧梭說:“我鉆到樹林深處,在那里尋找并找到了原始時代的景象,我勇敢地描寫了原始時代的歷史。我掃盡人們所說的種種謊言,放膽把他們的自然本性赤裸裸地揭露出來,把時代的推移和歪曲人的本性的諸事物的進展都原原本本地敘述出來,然后,我拿人為的人和自然的人對比,向他們指出,人的苦難的真正根源就在于人的所謂進化?!?/p>

他所謂“人性本善”的追求在他和文明世界里的人進行接觸時受到極大的阻礙,他做不到不收斂一個人本具有的習氣進行溝通,他說:“我愛人們,盡管是他們?!边@句話的用意是將作為主體的自我和他者進行天然的隔絕,那么和人成為“朋友”,更多的只是一種嘗試尋找和自己相似的人的做法,孤獨就更進一步。

從這個層面來看,盧梭在《遐想》中的論述無非是對此前觀點進一步的闡釋和總結,也就如上文所說,《遐想》所做的更多的是一個外延的改變,作為內涵的盧梭其本體依舊是作為文明秩序的異類存在著?!稇曰阡洝泛汀秾υ掍洝分械谋R梭因為時刻處于秩序的羈絆而對抗地生活著;《遐想》所呈現的,是一個和少年無異、擁有旺盛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讓-雅克,因為活動范圍排除在了體制之外,失去了那些由對抗性帶來的英雄主義激情,從而陷入了一種別樣的沉寂中。

但使人失望的是,在波瀾不驚的《遐想》里,盧梭并沒有讓自己成為蒙田、華茲華斯。借用卡西爾對盧梭的評價,他“即便是遠離了外部的威脅,他的性格也躲不進平衡里去。只有在最高度的緊張中,在其整個身心的徹底震蕩中,他才可能達到他的成就”。

正如袁筱一在本書譯序中所說,《遐想》的十次漫步里,盧梭“嘗試著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生活哲學,接受自己對突如其來的做人失敗的解釋。很難想象一個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的人,能在某一天為大眾所接受—這不可能不是盧梭的夢想”。

但人終究難以用排除他人來認識自己,盧梭的十次散步有著多處明顯的情緒波動,前兩次散步他強調安寧生活帶給自己心境的改善,但依舊掛念著卑鄙小人對自己的傷害:他們“生前不會讓我安寧,死后更不會讓我聲明無損”,“為了保持公眾對我的仇視和怨恨,他們會不斷地煽動和挑撥”。很快車禍的發(fā)生、奧姆瓦夫人的拜訪、《阿維尼郵報》的造謠謾罵證明了這個觀點,在第二章剩余的兩節(jié)和接下來的第三章中,盧梭不斷講述自己是如何忍受苦難和堅信理念—讓上帝最終的審判成為這一切的依據,“我的理智告訴我,我沒有錯”,外界難以影響自己了。在第四章里,面對羅西埃神父的題詞激動地發(fā)表有關真理謊言的辯解,那個公民盧梭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姿態(tài),變得慷慨激昂:“對于任何信奉真理的人來說,在他的嘴里和筆端絕不能容納任何虛構和無稽之談。在任何場合都要有說出真相的膽量和勇氣!”緊接著在圣皮埃爾島上,他為景色沉醉,會帶上一大群人浩浩蕩蕩地將一窩小兔子送到島上去,盧梭興奮地描寫自己神氣的模樣:“就連阿耳戈英雄的指揮也沒有我那么自豪?!蹦莻€憂愁多疑的讓-雅克似乎消失了,他在島上游蕩,在高臺吹風,一覽全湖和湖岸柔和、美妙、迷人的風光,心境澄澈像是修士波伊曼。第八章則恢復了一貫的警覺,在嘗試分辨自負和自尊的過程中陷入了短暫性的迷惘,卻又會突然在一小段奇怪的自我論辯后釋然,“自負之心變成自愛之心,我也返回到人性的正常渠道中,從而把我從輿論的枷鎖中解放了出來”。

這樣一個反復的、逡巡的盧梭,可以用最刻薄的語言描述自己敵人的可鄙行為,也可以用最恬淡空靈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田園烏托邦生活,他時刻在多種不明的極端情緒里來回奔波。這樣一個蒼老的、焦灼的靈魂令人唏噓,至少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盧梭的際遇所表達的就是一種人類普遍能夠體會到的無可奈何,才華橫溢卻不被接受,高度認可自我卻陷入無休止的斗爭,個體精神烏托邦籠罩在強大的理性高壓里難以自拔,這樣的情況下,個體唯一的選擇就是自我放逐,把構建精神家園的旨歸指向自身,就像盧梭自己說的“真正的幸福來源于自己的存在”。

那么所謂的“孤獨”和追求“孤獨”的做法其實具有了“黑色幽默”的意味,盧梭嘗試將自己寄放在一個個性氣息濃重的島上,詳盡地展現這種自我矛盾嚴重的生活,他終究難以通過孤獨之境來到達自己的內心,成為他所說的“逆來順受、安于天命的人”,這或許也是《遐想》之所以質樸動人的原因。袁筱一的序言中說,《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反過來證明了人類無法超越自己的同類,無法超越他們的影響,證明了這種人文色彩極濃的“孤家”是不存在的。

和盧梭同一時期的康德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對于美和崇高的感情的觀察》,里面有個段落被看作是康德對自己偶像的一次辯解:

具有優(yōu)郁氣質的人很少關心他人的判斷,對他們所謂善和真的意見不加理睬,他僅僅相信自己的主見。由于他的內趨力設定了根本原理的性質,他便不能欣然接受別人的思想,他的鍥而不舍能不時地轉化為剛愎固執(zhí)。對于時尚的變遷,他漠然不顧,而對于招搖和炫耀,他充滿輕蔑……對于人性的尊嚴,他具有一種崇高的感情。

這段話當然能夠看到許多盧梭式的行為,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憂郁”兩個字。盧梭是個憂郁的人嗎?這個多用于浪漫主義時期詩人身上的形容詞,被稱為“浪漫主義之父”的盧梭或許也能和此打上擦邊球,但他的憂郁不是王爾德式的,也不是后來的本雅明式的。

別爾嘉耶夫在論述哲學層面的憂郁時講了這么一段話:“憂郁面向超驗的世界。但同時它又意味著不能和超驗世界匯合,意味著在我和超驗世界存在著鴻溝,為超驗世界而憂郁,為與地上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而憂郁,為超越地上世界的限制而憂郁?!边@其實就是一種對現實秩序的嚴重質疑以及對不可得精神世界的渴望,同時又堅信自我的道義,這樣形成的局面往往令自己處于一種尷尬的局面。

盧梭自身就伴隨著這樣一種哲學式的憂郁,他對于自己的行動往往帶著高度的懷疑性,這種懷疑和信仰無關,卻是直接指向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對此也是困惑迷茫,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活失敗的人,“我錯了又錯,誤了又誤,做了一件又一件愚蠢的事情”,“我的命運注定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但在道義上,他依舊處于一個制高點上,只不過世俗世界自動地為其放置了一副絞刑架,其他理性的擁護者則站在臺下高聲叫好或是冷眼旁觀。

他是那么的敏感、悲觀、孤獨、憂郁,和他交往過的哲學家、詩人、政治家們—十八世紀歐洲的大腦們無一不和他決裂,雷伊為他提供年金,幫他出版作品,“只希望獲得盧梭的友誼”,被他一口拒絕;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的斗爭史早就已是耳口相傳;好心的休謨在他最困難的時期照顧他,也被盧梭懷疑是有陰謀,最終在嚴重的被迫害的幻想中離開了英倫。

就連普通的民眾因為盧梭“惡劣的品格”也開始排斥他,一個醉漢在酒店不停地辱罵他,把他從酒桌上趕走;一個中學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yè)指名道姓地批判盧梭,整個社會以痛打盧梭、鞭笞盧梭作為自己道德高尚思想正確的證據。盧梭并沒有選擇離開,很大程度上他并不信任孤獨會是掩飾問題的借口,就連他所謂的隱居也不是徹底的,他的隱居更像是大都會邊緣式的獨處,成為一個無所拘束的漫步者,既可以窺見山間湖畔景色的一抹,也可以聽到不遠處城市中心的政治風波,這些都是基于他天性中的自由特質以及隱藏在外表之下的躁動。

他永遠都做不到對于一件事物的純粹,他試著令自己融入主流文化的體制:在盧森堡元帥家做客時,元帥一家給予了他足夠的尊重,待他如上賓。在散步時,盧梭激動得像個孩子似的哭了起來,“真想俯下身去吻一吻這位好元帥走過的足跡”?;氐阶∷?,他高興地向他人描述有多少親王、公爵和伯爵圍著自己轉,他也試著變得不那么偏執(zhí),對于真理、公正不再下著武斷的定義,轉而采取了一種更為圓滑變通的論述:對真相保持緘默,就根本算不上是說謊;只要是對人無害也是一種公正。

然而他終究是一個憂郁的人,對一切充斥著懷疑的成分,每當可以進入相應的社會角色后,他都會突然地被自己心中那個理想世界的距離蟄痛。轉身去保留那種具有強烈叛逆和否定意識的邊緣人形象。歸根到底,盧梭并不是為了尋求認同而選擇和人交往,而是他需要這么一種調節(jié),令自己處于這么一種模糊不清的心理狀態(tài),成為那種“失敗的純潔和美的人”(本雅明)。

他在《遐想》里寫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往往是沒有明確目的的,而是憑借一種莫名的沖動,對道德抉擇發(fā)出強大的感召,因而他筆下的世界和他自身一樣具備著不可預知的悲傷?!缎聬勐逡澜z》完全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結局,但在小說漸入美滿之際,朱莉死了,美好的幸福并沒能存在于這個世界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里描寫的是原始人逐漸模糊自我認同,在理性進化后陷入的困頓痛苦;《懺悔錄》里時刻存在的機械神,驅使主人公進行徒勞的漂泊救贖;在《遐想》里,縱然他花了太多心思在游山玩水上,但他不確定的情感依舊籠罩在活動中,極端情緒時刻在游離著,直至在第十次漫游里回憶華倫夫人時戛然而止。

蘇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標志下》里寫下:“需要孤獨—伴隨著因自身孤獨而感到的痛苦,這是憂郁的人所具有的一個特征。人要做完一件事情,就必須獨處,或至少不能讓永久性關系束縛住手腳?!边@句話可以看作是對《遐想》的一個現代注腳。

寫作這篇文章時,桑塔格在一個現代社會里感受到后現代對古老精神品質的侵蝕,對此采取了避而不視的姿態(tài),轉而將目光放回到了那些浪漫主義時期知識分子身上,強調他們附著的一種“土星的氣質”。按照歐洲的星象學,土星是孤苦、漂泊且緩慢的,代表著命運的不幸和多舛。一個人籠罩在土星的光環(huán)下,那意味終身都難以逃脫這種命定的悲劇。

擁有土星氣質的人的標志在于自己和自己往往是不寬容的關系,自我是一個需要解讀的文本。如果孤獨是放棄了尋找同自我相似的人的努力,那么憂郁就是直接放棄了和自我達成諒解的可能,永遠處于不信任和虛妄的搖擺之中。

對于盧梭來說,這種土星式的憂郁鑄就了他的所有文學行為,讓主人公和自我分裂,不停陷入命運的徒勞掙扎中。他嘗試去讀懂自己,在《對話錄》里他很努力地使讓-雅克和盧梭之間達成共識,但在《遐想》中我已經看不到這種表達。

他始終難以在文本中做到同一,整部作品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是“年邁的我和另一個時代的我待在一起,就如同跟一個比我年輕的朋友生活在一起”,變得分裂、破碎。老年盧梭最終放任了自己的憂郁,在山水間徘徊,眼神依舊斜視著城市一角,思緒依舊停留在對過往的陳述中,不再強求自我的解脫。這或許也是最為本質的盧梭,這個有著土星的憂郁氣質的孩童。

猜你喜歡
盧梭
人生的最高哲學
大師的彎腰
與盧梭的獅子相遇
跟著盧梭去看原始派
盧梭的思想實踐及其爭論
盧梭的三次彎腰
盧梭的臆想史學與自然權利——讀《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
學前兒童的超前教育新談——以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為例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由思想
萊辛對民族戲劇的認識與盧梭的內在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