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英
大家都知道,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很多孩子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一提起數學課,就是無休止的計算。其實,數學應該是小學階段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科學。因為它和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如形體語言,課件、錄像,簡筆畫,故事表演等等,再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涉境體味,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以"爭論"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每個學生是不相同的個體,老師不應用"唯我獨尊"的威嚴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應創(chuàng)造一個能讓學生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在爭論之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驅動力,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契機,適時點燃爭論的“導火索”,盡量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盡好引導者的職責。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時,簡算1200÷500一題,我讓學生先自己在本上試著做一做。由于剛學完商不變的性質,在計算方法上不存在問題,所以學生們興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來。之后我組織同學交流結果:"商2余2""不對!應該商2余200"班里一陣騷亂,而且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學生居多。這時,我讓學生開展討論,雙方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可以向對方提問。于是,雙方同學馬上就展開了唇槍舌戰(zhàn)。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學生們自己在討論、交流。事實證明,學習效果極好,所以,鼓勵爭辯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
以“動”增進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教學要在立足課堂教學這個主戰(zhàn)場的同時,建立一個開放似的課程體系,從學生出發(fā)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習《統(tǒng)計知識》時,讓學生統(tǒng)計學校內的事物;在學完《年、月、日》知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2014年年歷;在教完《長、正方形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測量生活中的長正方形面積……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數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學生對數學的厭倦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是可以遷移的?,F實中,對學習有厭倦的學生,往往對體育活動、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興趣濃厚,我們如果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動機與學習數學聯系起來,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精彩描述。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會碰到數學問題,數學問題的教學是來源于生活。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一部分學生很害怕數學,不喜歡數學,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數學很是枯燥無味,很抽象,與生活沒有多大的聯系,覺得學習數學沒有太大作用。不知道如何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如何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數學很有意思的,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和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這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堂,從生活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要孩子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就會無止境地去追求、去實踐、去發(fā)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愿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fā)展。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yōu)閯?chuàng)造、主動學習。
然而在長期應試教育的驅使下,我們有些時候會片面認為,只要習題答案正確,學生記住,考試就沒問題。于是在課堂上,學生一旦回答出錯,我們就很難沉得住氣,不免訓斥幾句。久而久之,造成課堂乏味,氣氛沉悶。學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數學的興趣蕩然無存。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只能來源于自身的學習活動。打破上述僵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發(fā)展,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們試想一下:素質教育主戰(zhàn)場的課堂上如果沒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的興趣、熱情,哪來思維碰撞火花,談何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呢?只有順應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循序漸進,導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以“愛”去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愛學生,把信心還給學生,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感情基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的“善教”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根本因素,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講究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當教師帶著微笑和自信走進課堂,以和藹和負責的態(tài)度從事教學時,學生就會受到鼓舞,以最高漲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tài)。
在教材的處理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不是采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例題進行改編,根據校運動會出了兩道例題,課上首先展示了校運動會現場一些精彩的比賽場面,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回了校運動會,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去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學習的任務,留有充分的時間聯系教材進行自學,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運算定律。
日常生活實踐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讓我們共同努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進生活中讓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數學問題,拉近數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作者單位:包頭市包鋼實驗一小 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