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錦
摘 要 人們歷來認為口語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因而在對古代漢語語法進行研究時,以模仿先秦兩漢書面語來寫作的仿古文言處于相對尷尬的地位。仿古文學作為文人有意為之的產(chǎn)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上古書面語的面貌,但是縱向的歷史的發(fā)展也對其造成了深遠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 仿古文言 第一人稱代詞 古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2.011
First-person Visits in Tang and Song Antique Classical
ZHANG Wenj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People always think that spoken constantly evolving, but it is in a relatively classical coagulation status, and thus when the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study to mimic the Qin and Han written to the classical antique writing in a relatively awkward position. Antique literature as a literary product of intentional, although to some extent, retained the ancient written language of the face,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longitudinal inevitably causing a profound impact, has a unique research value.
Key words antique classical; first-person pronoun; ancient Chinese
0 前言
廣義的古代漢語指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漢語,包括文言和古白話兩個系統(tǒng),其中文言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及后代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古白話指漢魏以后,隨不同時代發(fā)展變化的切近口語的語言。人們歷來認為口語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因而在對古代漢語語法進行研究時,以模仿先秦兩漢書面語來寫作的仿古文言處于相對尷尬的地位,如《馬氏文通》“取四書、三傳、史、漢、韓文為歷代文詞升降之宗,兼及諸子、語、策,為之字櫛句比,繁稱博引”,將韓愈文章與先秦文言當作同類語料使用;楊樹達《高等國文法》“采緝例句,始自諸經(jīng)諸子,迄于《后漢書》、《三國志》,六朝唐人間或甄采,然已稀矣”,并不把后世仿古文言納為研究對象;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唐宋以來的‘古文運動,只是一種對古代語法的摹擬,并不能代表當時的語言”。
從漢語發(fā)展史來看,雖然先秦文言是后世仿寫的源頭,但是自漢以后存在了兩千多年的仿古文言仍然在文言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近前者而遠后者或是將兩者一言以蔽之都會影響考察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不論是文言抑或白話,都不是獨立發(fā)展的,中古文獻由于在反映口語方面具有滯后性,并不會馬上反映出當時的語言面貌,但在之后的發(fā)展中,仍會顯現(xiàn)出其語言特征來。由此,若是要對古代書面語的語法發(fā)展做一番探究,那么對仿古文言的考察顯得尤為迫切。本文擬以唐中期至北宋時期為考察時代,選取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名篇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第一人稱在仿古文言中的使用情況。
1 上古時期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情況
歷來有較多的語法專著都從歷時角度對漢語的人稱代詞做了不同程度的考察,關于第一人稱在漢語中的使用情況也已經(jīng)有了比較全面的研究。馬建忠將“第一人稱代詞”歸入“指名代字”中的“指所語者”之類:“當前對語,不呼本名,惟取公共之字以代人己之稱。己者,發(fā)語者也,其代字為‘吾‘我‘余‘予諸字?!?/p>
上古時期的第一人稱主要有“吾”、“我”、“卬”、“余”、“予”、“臺”、“朕”等,我們重點來探究“吾”、“我”、余”、“予”、“朕”這五個最為常見的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我”和“余”出現(xiàn)時間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使用,大致以用“我”為主,兼用“余”,偶用“朕”。金文以用“朕”、“余”為主,兼用“我”?!稘h語史稿》中王力先生認為“予”和“余”同音,可用不同時代不同來說明,例如《尚書》用“予”,《左傳》用“余”。“吾”不見于甲骨卜辭,在列國時代是比較常用的自稱代詞?!半蕖弊鳛榈谝蝗朔Q代詞使用從甲骨文時期就有了,但是作為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的,在秦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春秋以后,某些方言里還保存著“朕”作為第一人稱的用法。
我們隨機選擇了上古時期的部分文獻對其第一人稱代詞的數(shù)量做出統(tǒng)計,見表1:
表1
由表1可知,上古漢語的第一人稱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的發(fā)展階段:先是“我”、“余”并用,而后“余”的數(shù)量減少,“我”在使用數(shù)量上具有主體地位,與此同時“吾”的用法開始增加,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我”“吾”并行的局面了,在這一段發(fā)展過程中,朕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只用于引古或摹古的地方。
為了進一步明確這五個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期的使用情況,我們來簡要概括“吾”、“我”、余”、“予”、“朕”在語句中的具體使用情況:
(1)“我”和“吾”?!拔帷弊肿鲋髡Z和定語,不做賓語,除非在否定句里,賓語提到動詞前時,“吾”才可以用于賓位。例如: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吾”作主語。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義不能改,是吾憂也。(同上)“吾”作定語。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吾”作主語和定語。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吾”作否定句的賓語。
“我”字可做主語、賓語和定語。例如: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ā墩撜Z·述而》)“我”作主語。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同上)“我”作定語。
由也好勇過我。(《論語·公冶長》)“我”作賓語。
關于上古漢語中“我”“吾”用法的不同,可參考黃盛璋先生的統(tǒng)計結(jié)果:在先秦文獻中,“吾”常用于主位和領位,“我”字則多用于賓位,“吾”和“我”的區(qū)別,在論語里比較顯著。
(2)“余”和“予”的用法基本相同,用做主語、定語和賓語。例如: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成二年》)“余”,作主語。
余掖殺國子,莫余敢止(《左傳·倍公二十五年》)“余”作主語和前置賓語。
公辭焉,曰:“驪姬之讒,爾射余于屏內(nèi),困余于蒲城,斬余衣祛?!保ā秶Z·晉語四)“余”作賓語和定語。
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尚書·堯典》) “予”作定語。
降水儆予,允成功,惟汝賢。(《尚書·堯典》)“予”作賓語。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論語·先進》)“予”作賓語和主語。
(3)“朕”多數(shù)用作定語,少數(shù)作主語,也可作賓語。例如:
朕心朕德惟乃知。(《書·康誥》)“朕”,作定語。
無廢朕命。(《詩·大雅·韓奕》)“朕”,作定語。
朕又何知?云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則民之放也,愿聞一言。(《莊子·在宥》)“朕”,作主語。
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同上)“朕”,作賓語。
2 唐宋古文中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情況
中古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保留了上古的“我”、“吾”、“余”和“予”。“吾”在書面語中較普遍,“我”在口語中較廣泛,且“吾”字原有的否定賓語的限制在魏晉之后被打破。另外“余”和“予”在六朝之后的使用頻率逐漸減小。
以上是整個中古時期這些人稱代詞的發(fā)展概況,為了進一步研究唐宋古文中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情況,我們隨機選取了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的部分篇目,并對其中所運用到的“我”、“吾”、“余”和“予”的語義格進行分類并完成數(shù)量上的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2:
表2
針對表2中數(shù)量為0的情況,由于考察的對象有限,我們并不能直接對此進行否定,但至少能說明“我”、“吾”、“余”和“予”在唐宋仿古文言中的大致使用情況。結(jié)合語言材料和數(shù)量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1)“我”在仿古文言中并不占優(yōu)勢。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在口語中廣泛使用,而在書面語中已經(jīng)失勢。唐代“我”依然用于書面語,但是到宋代卻很少使用了,表2中所涉及的宋代作品中的“我”多出現(xiàn)于對話中,如:
及存寶得罪,將就逮,自料必死,謂谷曰:“我涇源武夫,死非所惜,顧妻子不免寒餓……”(蘇轍《巢谷傳》)
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同上)
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保ㄌK軾《后赤壁賦》)
(2)“吾”作賓語的情況依然少見,但在肯定句中也能作賓語。例如: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3)“余”和“予”在仿古文言中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但用于主語的情況比較常見。此外在同一篇文章中,人稱代詞“余”和“予”共同出現(xiàn)的可能性很小,我們所選的53篇文章中僅一篇出現(xiàn)這種情況。當文章中“余”作為其他實詞使用時,往往避開人稱代詞“余”,而使用“予”。
3 結(jié)語
將上古文獻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與唐宋仿古文學中的進行比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仿古文學作為文人有意為之的產(chǎn)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上古書面語的面貌,但是縱向的歷史的發(fā)展也對其造成了深遠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因而我們在利用唐宋仿古文言材料時,既不能盲目地將它與上古文獻資料歸為一類,也不能刻意地將它排除在外,我們應當對它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 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41-47.
[2] 馬建忠.馬氏文通[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43-45.
[3]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4-49.
[4]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4:49-63.
[5] 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