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雨娟
摘 ?要: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長期處于邊緣地位。由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存在不同的文化與語言表達習慣,譯者難以在譯本中重現(xiàn)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精髓。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源語與目的語之間達到功能上的等同,為文學翻譯提供了新的翻譯途徑。本文將以筆者在《海外英語》的2015年第10期發(fā)表的文章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quivalen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為基礎,在語言的修辭層面上繼續(xù)討論功能對等視角下的兒童文學翻譯。
關鍵詞:兒童文學翻譯;功能對等;《夏洛的網(wǎng)》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2
一、引言
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長期影響著兒童的成長,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盡管如此,兒童文學在中國一直處于文學研究中的邊緣地帶,兒童文學翻譯研究也從未受到過足夠的關注。因此,為更好地促進兒童的成長,中國學者有必要對兒童文學及兒童文學翻譯給予廣泛的關注與研究探索。
20世紀90年代,尤金.奈達首次提出功能對等理論。他認為在翻譯中“接收者以本身的語言接收信息時的反應程度應與接收者以原文接收信息時的反應實質(zhì)上需是一致的”(Nida, 1969)。因此,在此種翻譯觀點的指導下,該理論為文學翻譯提供了新的翻譯途徑。
為引起中國學者對兒童文學翻譯的重視,促進我國兒童文學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本文將以筆者在《海外英語》的2015年第10期發(fā)表的文章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quivalen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為基礎,繼續(xù)討論功能對等視角下的兒童文學翻譯。本文將在修辭層面進行具體的文本分析,以探討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1) 功能對等理論對兒童文學翻譯在語言的修辭層面是否有效可行?
2) 針對語言的修辭層面,功能對等理論在兒童文學翻譯過程中如何操作運用?
二、兒童文學的定義
由于兒童文學的獨特性,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兒童文學做出了不同的定義。如:瑞典的兒童文學家Gote Klingberg將兒童文學定義為:排除兒童所有可能會讀的文字和圖畫而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造的文學 (Riitta Oittinen, 2000)。另一位瑞典的兒童文學家Lennart Hellsing認為兒童所聽所看的一切事物都應當是兒童文學,例如兒童所閱讀的書籍、報紙,所觀看的電視以及所收聽的電臺節(jié)目都應算作是兒童文學(Riitta Oittinen, 2000)。大英百科全書則將兒童文學定義為:為娛樂和教育指導年輕人所創(chuàng)造的帶有插圖的書面作品(The New Encyclopedia, 1985)。中國著名翻譯家周作人認 為兒童文學應當以兒童為中心導向,并且應當滿足兒童天生的興趣(Zhou Zuoren, 1923)。茅盾認為兒童文學不僅應該幫助兒童了解世界,啟蒙他們的思想,而且應當教會他們?nèi)绾吻苍~造句。因此基于上述觀點,兒童文學可歸結(jié)為一種為兒童創(chuàng)造的特殊的文學體裁。
三、功能對等理論
1969年尤金.奈達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中首次提出功能對等理論。所謂的功能對等是指在翻譯中力求達到源語與目標語這兩種語言間功能上的對等。事實上,功能對等理論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三個階段。首先,1969年奈達出版了《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在書中他首次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這一理論。在這一理論下,奈達指出在翻譯中讀者的反映是不可或缺且應當給予考慮的因素(Nida, 1964)。之后,在1986年,奈達又出版了《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在書中他則首次提出了功能對等這一概念。他認為:根本而言,動態(tài)對等是基于功能對等才得以描述的(Nida, 1986)。同時,他還認為成功的譯文應當是使譯文讀者到達和原文讀者一樣理解和欣賞原文的程度(Nida, 1986)。1993年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功能對等理論,將其劃分為最大功能對等和最小功能對等。他認為目標語文本的讀者在閱讀理解譯文時能達到和源語讀者理解感知原文文本一樣的程度,這即是最小功能對等。若目標語讀者能夠用源語讀者理解欣賞源語文本的方式欣賞理解譯文,這即是最大功能對等。
四、修辭層面
對于兒童文學作品而言,為更加吸引讀者(兒童),作者通常會運用某些修辭手段以使其文字生動活潑。在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譯者為使譯文讀者(目的語兒童)在閱讀譯文時達到和原文讀者(源語兒童)一樣的理解欣賞原文的程度,對于修辭的翻譯上,譯者通常采取直譯的方法,以保留其原文中的修辭效果,維護原文中詞語間的童趣和童真。
4.1明喻
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引自:百度百科)。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為使語言更加生動,作者經(jīng)常在文中運用明喻。因此,有必要針對明喻在兒童文學作品中是如何翻譯的進行討論分析。
例1:“All winter Wilbur watched over Charlottes eggs sac as though he were guarding his own children.” (P148)
任溶溶譯本:“整個冬天,威爾伯一直盯住夏洛的卵袋看,像是護衛(wèi)它自己的孩子?!?/p>
如例1所示,原文本中的句子使用了明喻的修辭,句子中的“as though”為該句的比喻詞。譯者任溶溶在翻譯詞句時,明顯地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他幾乎沒有改變原句中的詞序,并且將比喻詞“as though”也直譯為“像”,從而有效地保留了源語中的修辭效果,維護了詞語間的童趣。
4.2 排比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引自:百度百科)。
例2:“It was the best place to be, thought Wilbur, this warm delicious cellar, with the garrulous geese, the changing seasons, the heat of the sun, the passage of swallows, the nearness of rats, the sameness of sheep, the love of spiders, the smell of manure, and the glory of everything.” (P155)
Rens version:“威爾伯想,這真是個最好的地方,這溫馨可愛的倉底,有嘎嘎不休的鵝,有變換不同的季節(jié),有太陽的溫暖,有燕子的來去,有老鼠在附近,有單調(diào)沒變化的羊,有蜘蛛的愛,有肥料的氣味,有所有值得稱贊的東西。”
在本句中,“the heat of the sun”, “the passage of swallows”, “the nearness of rats”, “the sameness of sheep”, “the love of spiders”, “the smell of manure”, “the glory of everything”互相并排,強調(diào)了倉底的溫馨和威爾伯對倉底的喜愛之情。譯者任溶溶在處理這句話時,仍保留原句的修辭,即排比,運用“有……的……”的句式,使其該句的漢語譯文仍然為一個排比句。從而有效地保留了源語中的修辭效果。
五、結(jié)語
兒童文學在兒童的成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無論是兒童文學本身還是兒童文學翻譯長期以來都處于文學研究與文學翻譯研究的邊緣地帶。為使其受到中國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Equivalen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為基礎,在語言的修辭層面繼續(xù)討論功能對等視角下的兒童文學翻譯。
探討分析發(fā)現(xiàn):首先,功能對等理論對兒童文學翻譯在語言的修辭層面仍然有效可行。其次,在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翻譯兒童文學時,為達到譯文讀者(目的語兒童)和原文讀者(源語兒童)間的“對等”,譯者有時不得不在修辭面上選擇直譯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Eugene A. Nida and C. R. Taber.(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3]Eugene A. Nida and Jan De Waard.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Inc.
[4]White, E.B. (1952).Charlottes Web.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
[5]Yushan Zhao. (2013). C-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nglish Studies. Vol.3. No. 6 pp. 944-949.
[6]郭建中.(2000). 《當代美國翻譯》.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7]胡壯麟.(2006). 《語言學教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金燕玉.(1986). 《茅盾的兒童文學翻譯》. 蘇州大學學報. 第一期. pp.79-82.
[9]孫建江.(1994). 《周作人對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的貢獻》.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第二期. pp.42-46.
[10]懷特.(2004).《夏洛的網(wǎng)》(雙語珍藏本). (任溶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1]熊兵.(2014). 《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 例》. 中國翻譯. 第三期. pp.82-88.
[12]徐德榮.(2014). 《論兒童文學翻譯批評的框架》. 外語研究. 第二期. pp.66-71.
[13]徐德榮.(2012).《從雙關語的翻譯檢視譯者的兒童文學翻譯觀》.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第二期. pp.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