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晴芳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利用腦科學之知識性發(fā)展發(fā)揮學生潛能,利用認識規(guī)律提高課堂效率,利用內化性提高學生的“戰(zhàn)斗力”。
關鍵詞:適性;腦科學;教學;知識性發(fā)展;認識規(guī)律;內化性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50-1
一、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利用腦科學之知識性發(fā)揮學生潛能
在學習過程中,腦的活動效率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關。中國人有句古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腦活動的過程中,作為思維的物質基礎的腦好比巧婦,人的知識經驗好比米,沒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人的思維活動無法積極展開,所以知識是思維活動積極展開的重要條件。人有了比較豐富的知識,可以充分啟動推理、猜想、直覺、分析、比較、歸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的內部機制,于是人的學習方面的潛能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
有一個實驗可以很好地說明一定的知識是開展思維活動形成思維流的必要條件。教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思考題:用1、2、3、4、5這五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數和一個三位數。要使乘積最大,應該是哪兩個數?要使乘積最小呢?解這道題要用到若干個知識點。基礎好的具備了若干個知識點的學生,在教師的要求和興趣的作用下,很快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而基礎較差沒有掌握解這道題所必需的知識點的學生,面對教師的要求,同樣有著解這道題的迫切愿望和心理需要,思維活動卻難以積極開展,思維流根本無法形成。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幫助他們一下,為他們準備好“米”,即1.求最大值,先看首位,要盡可能大;求最小值,先看首位,要盡可能小。2.兩個乘數差越小,積越大;兩個乘數差越大,積越小。這樣為做出的“飯”提供給了必要的條件。如此一來,缺“米”孩子的潛能也能充分啟動:求最大值1.先看首位,要盡可能大:5□□×4□或者4□□×5□;2.再看成兩位數乘兩位數:5□×4□或者4□×5□;52×43或者53×42,因為兩個乘數差越小,積越大,所以選擇52×43。3.最后把三位數的末位加上去,521×43或者52×431因為兩個乘數差越小,積越大,所以選擇52×431,求最小值。1.先看首位,要盡可能?。?□□×2□或者1□□×2□;2.再看成兩位數乘兩位數:1□×2□或者2□×1□;13×24或者14×23,因為兩個乘數差越大,積越小,所以選擇13×24;3.最后把三位數的末位加上去,135×24或者13×245因為兩個乘數差越大,積越小,所以選擇13×245。有了正確答案后,孩子們由衷地興奮,感到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我們的腦活動多么重要。
二、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利用腦科學之認識規(guī)律提高課堂效率
在學習過程中,腦的活動效率和腦的活動人的認識規(guī)律有關。人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思維活動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則思維活動的水平比較高。如果思維活動不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則思維活動的水平比較低。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設計適度的臺階。臺階過高學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心理上產生困惑感,久而久之會喪失自信心;臺階過平,難以激起學生追求知識的心理,也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聯系,精心設計適度的臺階。例如:在教“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教師就應讓學生先復習有關的舊知識:①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法則;②商不變的性質;③小數點的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0.56÷0.4=?再向學生提問:①這道題能直接計算嗎?為什么?②怎樣使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變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根據什么道理呢?這樣,學生就會積極開動腦筋,熱烈討論,認為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轉化成除數是整數,即:0.56÷0.4=5.6÷4=1.4,圍繞這一點設計具有一定臺階的針對性的練習,會使學生在復習有關舊知識時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愛學。
在設計自主作業(yè)的時候,也要循序漸進,設計的練習要層層深入。讓學生通過練習,思維更活躍,學習的效果逐步提高,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利用腦科學之內化性提高學生的“戰(zhàn)斗力”
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fā)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和智力潛能。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思考,以便發(fā)揮其潛在能力,這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要應試教育還是要素質教育的大問題。一般地說,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范例,學生要通過例題的學習,了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和理解方法。但這并不是說,只要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例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與之相似的問題。要能舉一反三,就還需要學生有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甚至要經過若干次錯誤與不完善的思考,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這更需要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fā)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水平。學生學習時說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課堂教學缺乏統(tǒng)一性,但教師從學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哪些學生處于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學生理解得還不夠深入或不夠準確,并從中調整了一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養(yǎng)成一種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習慣,這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研究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不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解題方法,雖然這樣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yǎng)成惰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思考機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努力發(fā)展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認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