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方俊明
摘要 為比較準確地了解國內(nèi)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為今后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采用關鍵詞共詞分析法,利用Bicomb軟件及SPSS軟件繪制了從中國知網(wǎng)中查詢到的55篇文獻的熱點知識圖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熱點主要圍繞在5大領域:社會能力研究、面孔加工和情緒面孔加工研究、認知和情緒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面孔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和生理指標研究、情緒認知干預研究。為避免已有研究熱點存在的5方面不足,后繼研究者應該從5個方面人手以期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
關鍵詞 ASD,面孔識別,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分類號 B846
1.引言
面孔不僅承載能夠反映個體性別、年齡、民族等固有特征方面的信息,而且還可以傳遞美丑、喜好、厭惡等社會方面信息。在傳統(tǒng)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中,人際交往后果往往由個體的面部構成、體態(tài)、面部表情、注視方向、親密和信任感等綜合因素所影響(Barkhi,Jacob,Pirkul,1999)。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癥譜系障礙者產(chǎn)生社交障礙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面孔認知技能的缺失,導致其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郭嘉,靜進,鄒小兵,唐春,2011;樊越波,揭曉鋒,鄒小兵,2011;楊利芹,汪凱,朱春燕,2011)。Langdell于1978年最早對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spectrum disorders,ASD)者面孔認知障礙進行研究,他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面孔的識別異于正常兒童以情緒為主的歸類,他們更傾向于以無關的外在維度(如是否戴帽子)作為面孔識別的歸類標準。Lang-dell(1978)的研究結果,引起了更多的后繼研究者對ASD者面孔識別障礙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以及眼動儀和腦成像技術的普及,促進了對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由傳統(tǒng)的行為學實驗研究,向使用現(xiàn)代技術的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方法轉變。國內(nèi)研究者敏銳的抓住了這一時機,采用眼動議、ERP和fMRI等技術對ASD者的面孔識別障礙這一研究熱點問題展開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更多的散布在不同的刊物中,尚未見到有研究者對國內(nèi)ASD者面孔識別的已有研究成果整合的研究資料。為了更精確地梳理這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詳細展示它們所覆蓋的研究領域,發(fā)現(xiàn)存在的不足,進而指導我國ASD者面孔識別未來的研究走向,借鑒和采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科學計量方法,以關鍵詞共詞法和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手段,繪制了國內(nèi)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2.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資料來源
首先,查找資料。進入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檢索控制條件中對期刊年期不限定,內(nèi)容檢索條件采用主題詞為“自閉癥”(“孤獨癥”、“自閉癥譜系障礙”、ASD、“阿斯伯格”、AS)和“面孔”(或者“面部”)相結合,共查閱到符合要求文獻57篇。查閱時間為2013年6月5日。其次,對文獻進行取舍。在57篇文獻中,剔除重合文獻,共檢索到有效文獻55篇。其中學位論文13篇,會議論文9篇,其余23篇均為期刊論文。最后,標準化材料。對不同刊物來源的關鍵詞進行標準化,如將:自閉癥、自閉癥兒童、自閉癥譜系障礙、孤獨癥、孤獨性障礙、阿斯佩格綜合征、阿斯伯格綜合征全部合并為自閉癥;將梭形面部區(qū)、梭狀回面孔區(qū)合并為梭狀回面孔區(qū)等。
2.2 研究工具
中國醫(yī)科大學崔雷教授和沈陽市弘盛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開發(fā)的Bicomb共詞分析軟件,SPSS20.0。
2.3 研究進程
首先,確定關鍵詞。其次,建立關鍵詞詞篇矩陣。再次,進行聚類分析。將共詞矩陣導入SPSS20.0中,采用樣本聚類,得出關鍵詞的聚類樹圖。第四,結合聚類結果,對系數(shù)相異矩陣運用SPSS20.0進行多維尺度分析,繪制出關鍵詞知識圖譜。最后,結合聚類和知識圖譜進行解釋和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及分析
總關鍵詞為241次,對標準化后的26個關鍵詞進行排序,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6個關鍵詞,總呈現(xiàn)頻次為138次,占關鍵詞總頻次241次的57.26%。其中,前8位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均大于等于6,依次為自閉癥(42次)、面孔加工(9次)、眼動(8次)、表情識別(8次)、自閉癥兒童(7次)、面部表情(6次)、身份識別(6次)、杏仁核(6次),其余18個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均大于2次。這一結果初步說明,ASD者面孔加工多以對自閉癥兒童在面部表情與面孔身份識別方面的眼動和腦機制研究為主。
3.2 關鍵詞相異系數(shù)矩陣
為了更好的探尋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用Bicomb共詞分析軟件對26個關鍵詞進行共詞分析,生成詞篇矩陣。將該矩陣導入SPSS20.0,選取Ochiai系數(shù)將其轉化為一個26×26的共詞相似矩陣。采用相異矩陣=1-相似矩陣,產(chǎn)生相異矩陣。相異矩陣中數(shù)值的大小表明對應的兩個關鍵詞間的距離遠近,數(shù)值越接近1,表明關鍵詞間的距離越遠,相似度越小;數(shù)值越接近0,則歸之。
從表2可以看出,各個關鍵詞距離自閉癥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為:面孔加工(0.531)、眼動(0.558)、表情識別(0.613)、面部表情(0.617)、身份識別(0.681)、自閉癥兒童(0.941)。它表明,在選取的文獻中,研究將自閉癥與面孔加工和眼動相結合進行研究的幾率,大于將其與后4種關鍵詞的結合。仔細對表中的系數(shù)大小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眼動和面孔加工、自閉癥、身份識別經(jīng)常呈現(xiàn)在一起(距離最接近);面部表情和自閉癥、表情識別和身份識別較多的呈現(xiàn)在一起。
3.3 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關鍵詞之間的親疏關系,將bicomb產(chǎn)生的詞篇矩陣導入SPSS20.0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1。
從圖1可以直觀的看出自閉癥面孔識別關鍵詞被分為5類,它們的具體分布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的5類研究具體分布為:
種類1為社會認知能力研究,包含遺傳、父母、表情識別、面部表情、社會認知、兒童、心理理論和模仿等8個關鍵詞。該領域研究屬于我國近10年來自閉癥5大研究領域之一(郭文斌,方俊明,陳秋珠,2012)。社會認知是人類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個體對他人、自我、社會關系、社會規(guī)則等社會客體和社會現(xiàn)象及其關系的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動(龐麗娟,田瑞清,2002;郭文斌,周念麗,方俊明,劉一,2012)。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TOM)的正常發(fā)展是社會認知和人際交往基礎(蔡蓓瑛,孔克勤,2000)。心理理論指兒童理解別人心理狀態(tài)(如信念、愿望、情緒等)并以此作為理解和預測別人行為途徑的能力(楊雪梅,牛麗娟,2010),是個體從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中推測他人意圖、情感和思想等內(nèi)部狀態(tài)的心理加工過程(鐘毅平,范偉,張娣,2011)。自閉癥兒童父母的熱心理理論能力和復雜情感能力差于正常兒童父母(楊利芹,2012),可能是導致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缺陷存在遺傳學因素方面的間接證據(jù)。面孔是蘊涵豐富信息的非言語刺激(龍細連,2012),面孔加工的有效性是個體社交能力的核心(陳順森,2012)。根據(jù)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測其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重要的情緒理解能力,對人類面部表情的認知對于社會交往非常重要(蘭嵐,蘭繼軍,李越,2008)。采用確診的自閉癥者與正常群體的對照研究,了解自閉癥者對面孔表情的識別能力和特征(郭嘉等,2011)。自閉癥兒童面孔識別障礙成因的五種理論:面孔加工缺損說、經(jīng)驗一預期模型、心理理論缺損說、面孔加工策略異常理論以及注意需求和社會動機減少理論(王麗娟,姚雪,羅紅格,2009)。
種類2為面孔加工和情緒面孔加工研究,包含眼動、情緒面孔、面孔加工、自閉癥、面孔覺察、聯(lián)合注意等6個關鍵詞。采用眼動儀的研究結果揭示,自閉癥兒童對面孔結構加工能力完好(連福鑫,2010),對人臉認知較少受倒立面孔影響(嚴淑瓊,2008),他們對不同面孔情緒的覺察時間都顯著長于正常兒童(陳順森,白學軍,沈德立,閆國利,張靈聰,2011)。聯(lián)合注意技能缺陷是自閉癥最早的癥狀之一(林志成,2007),它指與他人共同對某一對象或事物加以注意的行為,被認為是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周念麗,楊治良,2005),對后期的社會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馬亞妮,上官芳芳,王爭艷,2012),培養(yǎng)聯(lián)合注意技能的早期干預在自閉癥治療中有著大量的應用和研究(林志成,2005)。
種類3為認知和情緒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包含fMRI、認知、情緒3個關鍵詞。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對自閉癥者面部知覺缺陷的腦機制進行了研究(樊越波等,2011;王麗娟,姚雪,羅紅格,2009),將自閉癥腦功能性關聯(lián)障礙概括為固有功能障礙、靜息功能障礙和社會化功能障礙(陳巍,安龍,丁峻,袁逖飛,2010)。
種類4為面孔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和生理指標研究,包含杏仁核、梭狀回、身份識別、N(波)、自閉癥兒童、選擇性注意、面部表情加工等7個關鍵詞。研究揭示了典型的面部知覺控制是由梭狀回中部內(nèi)側的梭形的面部區(qū)(Fusiform face area,F(xiàn)FA)所控制,自閉癥的腦結構與功能的可塑性變化(羅躍嘉,2011),自閉癥的面孔加工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對面孔區(qū)分時FFA部位激活水平低,在情緒性面孔知覺時杏仁核激活水平也較低(張煉,2011),自閉癥兒童對社會性刺激的注意行為缺陷,主要因為眼睛注視的定向注意和聯(lián)合注意受損以及相應的神經(jīng)基礎異常(王偉平,蘇彥捷,2006)。
種類5為情緒認知干預研究,包含情緒認知、干預2個關鍵詞。該類研究不僅嘗試采用語音對面孔辨別的干擾研究范式,結合面孔語音整合模型,對自閉癥者在情緒面孔語音中的視聽缺陷機制進行了研究(肖振華,王子姝,王立新,2009),也嘗試通過以眨眼提示為線索,對自閉癥者的面孔加工以及面孔表情識別進行干預(鄒瑾,2009)。
3.4 關鍵詞多維尺度分析
利用SPSS20對26個關鍵詞構成的相異矩陣進行多維尺度分析,標準化方法選擇Z分數(shù)。結果顯示,其擬合效果良好,Stress=0.056,RSQ=0.993。結合多維尺度分析圖和聚類分析圖(圖1),繪制出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熱點知識圖譜,結果見圖2。
圖2中各個小圓圈代表各個關鍵詞所處的位置,圓圈間距離越近,表明它們之間的關系越緊密;反之,則相反。圓圈距離戰(zhàn)略坐標的中心點越近,表明其所代表的關鍵詞影響力越大。從圖2可以看出,自閉癥模仿研究(領域2)主要處于第一象限,表明其主題之間連接緊密,并處于整個自閉癥面孔識別的核心地位。55篇文章中有32篇文章都圍繞本領域的研究展開,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本結論的可靠。認知和情緒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領域3)和面孔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和生理指標研究(領域4)主要處于第二象限,表明其研究領域比較松散,這些領域的工作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在整個研究網(wǎng)絡中具有較大的潛在重要性。社會認知能力研究(領域1)主要處于第三象限,華東師大、天津師大和漳州師范學院等機構正在對此領域展開研究。情緒認知干預研究(領域5)主要處于第四象限,其研究處于邊緣地位,重要性較小。面孔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和生理指標研究(領域4)橫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表明其既有研究間既有一定聯(lián)系,但也有分散和不成熟的地方。從圖2圍繞在戰(zhàn)略坐標軸心的距離來看,自閉癥面部表情加工和選擇性注意處于戰(zhàn)略坐標的核心地位,它們是整個研究關注的重點。
4.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nèi)ASD者面孔識別研究主要圍繞上述五大領域展開,但存有四點不足:第一,ASD者的面孔識別研究多圍繞面孔的結構性加工展開。其研究成果多數(shù)圍繞面孔內(nèi)部特征(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和外部特征(頭發(fā)、耳朵、脖子、眼鏡、帽子等)之間結構變化對面孔識別效果的影響展開。第二,對ASD者不同面孔表情識別研究,以眼動儀進行面孔注視點差異比較為主,較少采用將正確率與精確到毫秒級的反應時結合起來的較全面客觀的評價方法(郭嘉,靜進,鄒小兵,唐春,2011),缺乏對面部表情識別機制的深入探究。第三,研究設計和方法較少有創(chuàng)新性,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采用國外比較成熟的研究范式,僅有少量研究嘗試使用了新的研究設計,比如,鄒瑾(2009)嘗試采用了眼部提示線索對自閉癥面孔加工進行研究。第四,面孔加工神經(jīng)機制和生理指標方面的研究,較多以單一的采用fMRI或者ERP圍繞面孔刺激和非面孔刺激是否誘發(fā)梭狀回面孔區(qū)(FFA)的激活和N170波形的誘發(fā)對比來展開,研究鮮有新的結論和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多屬于相互間重復驗證。第五,大多數(shù)研究以靜態(tài)的圖片刺激作為呈現(xiàn)材料,少有采用呈現(xiàn)速度變化來探測ASD者面孔識別效果研究的成果。
要突破上述不足,獲得ASD者面孔識別研究領域更多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國內(nèi)研究者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人手尋求突破:第一,加大對ASD者面孔識別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除關注傳統(tǒng)的行為實驗與現(xiàn)代腦科學技術的結合之外,還應該大力倡導使用E-Prime、MATLAB等能夠靈敏記錄毫秒級的反應時的新型軟件技術的應用。第二,變單一使用眼動儀、ERPs和fMRI對ASD者進行面孔識別研究,為將兩種手段或者三種手段進行有機結合,嘗試對ASD者的面孔識別進行綜合性研究。第三,增強ASD者對面孔身份識別和面孔表情識別之間的關系研究,深入探尋二者之間的關系。第四,加大ASD者面孔表情識別模型研究,比對其與正常群體面孔表情識別的差異,嘗試以其作為更為簡便的ASD者早期診斷標準的可行性。第五,加大對ASD者在不同速度呈下對面孔刺激識別效果的研究,為將刺激材料轉向漸變表情和動態(tài)表情過度提供先期研究成果,為ASD者面孔識別研究結果更具生態(tài)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