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琦
摘 ? ?要: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革新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文章從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意義出發(fā),闡述了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路徑,并指出了計量經濟學教學創(chuàng)新的策略。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3-0010-02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分支,經濟學的任何分支,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金融學等均需計量經濟學的支撐。因此,學習和應用計量經濟學成為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專業(yè)人才的必備技能。
計量經濟學理論艱澀、難教難學,是當前高校的實際局面,究其原因有:首先,其需要大量數學和數理統(tǒng)計學的基礎,學生對回歸模型概念、經典模型的假設、設定模型、估計參數、統(tǒng)計量的性質與分布等,難以準確理解與把握;其次,既有教學內容與實踐需求存在一定脫節(jié);最后,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深入研究,需具備廣泛知識,因此,計量經濟學教學關鍵在于,強化學生對計量經濟模型的理解,提升其進一步學習與應用的能力。本文認為,改革創(chuàng)新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與方法,促進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研究興趣和綜合能力,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意義
經濟學是考察社會經濟現象、行為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而計量經濟學則是揭示經濟學理論所考察的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數量規(guī)律[1]。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與應用能力,關鍵取決于能否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理解經濟現象,能否構建恰當的經濟模型,能否準確進行參數估計與模型檢驗,使研究結論客觀反映經濟規(guī)律,進而為政策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目前,雖然計量經濟學已被列為高等院校經管類各專業(yè)的重要課程,但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進一步培養(yǎng)好計量經濟學人才任重道遠。為更好提升學生學習和應用能力,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計量經濟學人才的培養(yǎng)。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基于經濟學理論觀察社會經濟現象,勇于提出問題。譬如,在研究通貨膨脹時,學生應回顧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等通脹形成機制,思考這些理論能否解釋現實。以始于2009年下半年的通貨膨脹為例,顯然,每個人都經歷與感知到了該輪通貨膨脹對自身的影響,企業(yè)家感覺到原材料上漲,居民感覺到菜價上漲,學生發(fā)現食堂飯菜價格上升。對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來說,首先要思考此輪通脹的原因與貨幣供給過多是否相關,進而要思考此輪通脹與過去通脹是否存在相同特征。教師要將這些問題引入課堂,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與研究社會經濟現象,這實質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與研究計量經濟學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教學是引導學生應用經濟學理論理解經濟問題的過程。由于社會經濟現象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對同一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存在不同的看法。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發(fā)展日新月異,這種快速的知識更新使得師生需要不斷學習與研究。此外,經濟現象本身也伴隨經濟體制、運行機制與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發(fā)生復雜變化,對這些日益復雜的現實經濟現象的深入考察,也考驗著我們運用計量經濟模型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經濟現象及其背后的機制,重在能否正確應用計量經濟學。仍以通脹現象為例,學生可能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貨幣需求函數,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廣義貨幣(M2)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觀察,M2增速于2009年起快速下降,但與此同時,通脹卻表現出持續(xù)上漲的態(tài)勢。該現象提醒我們,若以非線性貨幣需求函數建模,則可以揭示通脹與貨幣需求間的復雜關系。為此,適時引導學生針對我國特定的數據,探索性研究通脹與貨幣需求間的復雜關系,能夠培養(yǎng)其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研究計量經濟理論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落腳點是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在計量經濟學學習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于能否發(fā)展計量經濟學理論。比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通脹現象,逐步提出以下問題:如何檢驗通貨膨脹與M2是否是平穩(wěn)序列?這兩個變量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該關系是否具有非對稱、非線性的特征?怎樣檢驗與估計非對稱、非線性的長期均衡關系?要回答以上問題,必須學習與發(fā)展計量理論,這需要我們拓展既有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因此,在研究中準確理解與應用相關理論與方法,特別是針對數據特征拓展計量理論,是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學習與應用能力的重點。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改革路徑
現代計量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有:單位根檢驗與基于非平穩(wěn)變量的建模技術;描述經濟現象復雜動態(tài)性的模型;使用面板數據建立的模型。這些理論與方法與之前的經典計量經濟學相比存在較大區(qū)別,為使教學與現代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相適應,許多教師從教材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突出實驗教學等角度思考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改革[2-4]?;谂囵B(yǎng)學生能力這一角度,借鑒以往教學改革的有益建議,結合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現實狀況,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嘗試從以下方面踐行教學活動。
(一)立足引導與啟發(fā)
首先要清晰講授相關概念、理論和方法,梳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適時對學生提出問題,培養(yǎng)其智能[5]。例如,在講解參數估計量的線性無偏最小方差性質中,應分析估計量是被解釋變量的線性樣本組合,從而引導學生認識估計量的本質,在理解估計量為一個隨機變量的基礎上,提出其是否服從特定的分布,最終引導學生理解估計量的方差以及對備選估計量的方差分析比較?;诠烙嬃康挠行?,再講解漸進無偏與漸進最優(yōu)估計量。接下來,適時展示線性無偏最小方差估計量的仿真結果,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基本的計量經濟理論,把引導學生學習和“教會學生學習”一體化。
(二)貫穿“理論、方法和應用”三位一體
在教學中因勢利導,從經典計量經濟學適當拓展到現代計量經濟學,并據此闡釋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注重學生的學習反應,清晰介紹相關前沿理論。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能力重在:一要闡釋回歸分析的產生背景及其內涵;二是要培養(yǎng)學生根據我國數據構建計量模型的能力;三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講授內容進行延伸。計量經濟學前沿的理論與方法集中在文獻中,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結構從教材延伸至文獻中。比如,在講授異方差時,適時引出ARCH模型及其應用;在講授面板模型時,適時延伸到動態(tài)面板模型與廣義矩估計,并結合我國各省市城鎮(zhèn)居民收入的面板數據,介紹動態(tài)面板模型和廣義矩估計的分析思路。這種適時適度地引申新的知識,不但使學生深入理解基礎概念,還啟發(fā)學生拓展知識進行應用研究。
(三)充分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術
針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望而生畏的現狀,我們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術,通過編程將計量經濟學中晦澀難懂的估計與檢驗理論轉化為仿真結果,使得學生對抽象數學公式的模糊認識,轉化為對仿真圖形直觀深入的理解。比如,線性無偏有效估計量的統(tǒng)計含義,既是參數估計中最基礎的知識,又是大多數學生難懂的部分。在教學中采用仿真實驗和仿真圖形,讓學生對抽象的計量理論產生直觀的認識。又如,模型的誤設定(如隨機誤差項的異方差性)及其導致的相應后果,是學習傳統(tǒng)線性計量模型基本假設的重點,由于需要較強的數理統(tǒng)計學基礎,這部分內容不但學生難理解,也是教師難以詮釋清楚的問題。通過仿真實驗結果能夠形象展示違背經典計量經濟假設下所導致的結果,促進學生對設定正確模型的重要意義產生深刻理解。這種仿真實驗的教學模式不僅避免數學方面繁雜的推導過程,防止學生對計量經濟理論“望而生畏”,還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與研究能力。
三、計量經濟學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興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 “學生主動學習”與“干中學”這種新型教學理念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如下策略。
1.在課堂講授中有意識地提出問題,與學生互動,共同討論問題,適時延伸問題,將學生引入到對相關前沿文獻的學習。例如,為何采用標準差衡量估計量的精度?OLS與廣義GMM的估計原理區(qū)別在哪?單位根檢驗統(tǒng)計量的概率分布為何區(qū)別于常規(guī)分布?通過不斷提出類似問題,與學生“互動式”討論并且解答問題,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向深度與廣度發(fā)展,還有助于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2.在課堂教學中協(xié)調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模型設定、參數估計與假設檢驗等,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理論和方法,并促進其學以致用,能夠進行經濟學研究,但絕對不應以軟件操作教學替代基礎理論的教學。在講解理論的基礎上,適時操作相關的計量經濟學軟件,解釋軟件輸出結果,是實現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融合的有效路徑。
3.通過案例與數據分析,建立恰當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不管是經濟學理論,還是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經濟現象及其背后的運行規(guī)律是學生關注的問題?;谖覈膶嶋H例子講授計量模型,容易激發(fā)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
針對計量經濟學“難教、難學、難懂”,上述教學方法體現“學生主動學習”和“干中學”等先進教學理論的精神實質,不僅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計量經濟學,也開拓了其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習、研究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5).
[2]何劍.計量經濟學本科課程“三維”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J].統(tǒng)計教育,2007,(2).
[3]梁云芳.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6).
[4]楊華.以案例教學施教《計量經濟學》的思考[J].統(tǒng)計教育,2005,(2).
[5]胡榮才,王亞雄.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統(tǒng)計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