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姍
(莆田市荔城區(qū)麟峰小學,福建 莆田 351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于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比欢F(xiàn)在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圖書,缺少的是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閱讀習慣,指的是不需要別人強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覺,就能自然而然地去進行閱讀的種種動作。第二學段是小學階段識字到讀寫的過渡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關鍵期。所以,我們要根據(jù)學段目標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品讀交流,最后達到課外閱讀的習慣養(yǎng)成,一步一個腳印地階梯式進行。
精彩的教學活動應從預習開始。學生的自讀習慣就是在預習中培養(yǎng)起來。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睂W生做好預習,才有思考,才有獨特的見解,才能在課堂上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因此,筆者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的3-4年級的閱讀目標,教給學生“讀、查、畫、思、問”的預習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在開學伊始就明確地對三年級學生提出預習要求:(1)初讀課文,圈出生字,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的序號。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要查工具書。(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請用你喜歡的符號表示,多讀幾遍。(3)默讀課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內容,結合課后問題理解重點詞句,在書上作批注,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通過一年以來的培養(yǎng),學生不但養(yǎng)成了自覺預習的習慣,而且能夠初步養(yǎng)成對字詞的探究、對好詞佳句的積累、對問題的思考、對文本的質疑等自讀習慣,效果很好。
預習情況要檢查,要當堂反饋,以鼓勵為主,及時給予評價,以培養(yǎng)興趣為目的,才能讓學生獲得自信。對學生的每次預習,筆者逐一翻閱學生課本,在班上直接展示好的文章,并蓋上紅五星。對于有價值的批注、質疑,直接在班上交流討論,達到了“以學定教”的目的。預習做得好的同學,課堂發(fā)言自然就胸有成竹,得到的掌聲就多。這樣一來,大家就更自覺預習了。
在課堂教學中,預習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也為品詞析句打下基礎。
根據(jù)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指導他們通過抓重點詞句來體會其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有利于養(yǎng)成個性化閱讀的習慣。
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后,就有了充分讀書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就能進一步得到培養(yǎng)。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第3自然段時,要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用詞準確的特點,交流自己的看法。如,寫海參“懶洋洋地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威武”等。教學第6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是圍繞總述句寫鳥多,抓住關鍵詞“各種”“遍地”“厚厚”等來體會各層所表達的意思。
當然,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學生可以對文本提出質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對世界、對社會、對生活的感覺因人而異,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教學《路旁的橡樹》,圍繞課文前面的導語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時,學生對筑路人的做法提出質疑。他們認為,計劃中筆直的公路彎曲成馬蹄形的,多可惜,更容易引發(fā)交通事故??梢园褬溥M行移植,既保存橡樹,又保持公路筆直。學生敢于質疑,提出有個性的看法,這是可貴的閱讀品質,要加以培養(yǎng)。
語文的學習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養(yǎng)成課外閱讀習慣。
在學完每一篇課文,教師可介紹一些課外相關的資料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書,或作者系列的書籍。比如:學了《寓言兩則》,可引導學生找一些寓言故事讀一讀;學了《七夕》《嫦娥》,可引導學生閱讀民間故事,以及含有民間故事的古詩;學了《太陽》,可向學生介紹與太陽相關的更多知識,并讓學生課后去查找有關太陽的資料;學習《爬山虎的腳》,可以向學生推薦葉圣陶的書;學習《和時間賽跑》后,可以引導學生讀一些林清玄的作品……此外,教師還鼓勵學生多讀中外名家名作,多讀與學生實際生活比較接近的書。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閱讀量自然大增。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痹谖覀儗W校,每天中午不布置書面作業(yè),這個時間段留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持之以恒,每日讀書就成了學生的自覺行為。學校在圖書的提供方面屢出新招,如,一次性分給每個班級幾百冊圖書,一段時間后,班與班之間滾動交換,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有的班級還實行“好書推薦”,每位同學每周自帶一本好書在班上推薦給同學,促進交流,這么一來,每日讀書就成為大家的興趣所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鼓勵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引導學生把閱讀作品中感受到的優(yōu)美語言摘錄下來,日積月累,定能厚積而薄發(fā)。筆者所執(zhí)教的班級每位學生都備有“采蜜本”,不但可以記錄主要內容,更方便于把課內外學到的好詞好句好段采集下來,積少成多,熟讀成誦。只有爛熟于心,才能得以內化,在習作時自然能適當?shù)貞贸鰜怼?/p>
因此,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信,主動閱讀,養(yǎng)成習慣。如,開展系列讀書活動給孩子展示的空間:一是手抄報展覽。手抄報的內容就是他們閱讀不同的書籍得來的。二是利用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把自己閱讀到的、感興趣的文章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這樣一來,學生就會主動去尋找自己想讀的書,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在交流中培養(yǎng)自信。有了良好的讀書氛圍,學生就會形成主動閱讀的習慣。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根據(jù)學段目標加以引導,促使他們自覺養(yǎng)成習慣,擴大課外閱讀量,豐富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完成這一學段的課程目標,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白麗娟.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習慣[J].新課程(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