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 施怡妮
“玩”學經(jīng)典 不亦樂乎
——漫談小古文悅讀策略
◎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 施怡妮
古文匯集歷代圣賢的思想與智慧,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現(xiàn)代漢語的根源。它是我們不能拒領的文化遺產(chǎn)。語文教師應樹立嶄新理念,靈活運用現(xiàn)代鮮活、多元的方式和策略激活古文學習,帶領學生開啟小古文的悅讀之旅。
小古文;悅讀;導學策略
歷史大浪淘沙,很多古文化早已消失殆盡,唯獨古漢語綿延千載。古文匯集了歷代圣賢的思想與智慧,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現(xiàn)代漢語的根源。它雖簡單卻凝煉靈動;雖短小卻微言大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老師都意識到了古文教育的重要性,小學人教版、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也都在第三學段選編了一些短小精悍、文質(zhì)兼美的小古文,希望學生從小親近歷史的印跡,汲取國學的精髓。但縱觀傳統(tǒng)的古文教學,大多采用逐字逐句翻譯、一板一眼講解語法的方式,學生只是死記硬背,難免產(chǎn)生枯燥乏味之感,進而望而厭之,觸及怕之。那么如何開啟小古文的悅讀之旅,讓學生喜歡上小古文呢?
赫爾巴特說:“興趣意味著自我活動?!睂τ谀甏^為久遠且相對生澀難懂的小古文來說,教師若能靈活運用一些現(xiàn)代鮮活、多元的方式來激活它,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期待,學生就能排除畏難情緒,全身心投入到小古文的探究中而欲罷不能。
考慮到小學生求新求奇的年齡特點,小古文的導課應力求形式多變,趣字當頭。例如教授《葉公好龍》一課時,可借助動漫視頻導入新課;教授《學奕》時可借助成語“專心致志”進行導入;教授《鷸蚌相爭》時可借助插圖讓學生大膽猜測故事發(fā)展脈絡進而展開教學等等。此外還可根據(jù)實際,適當講一些與小古文或和作者有關的軼聞趣事、典故、文言名句等,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刻舟求劍》時,筆者給學生講述了呂不韋組織門下賓客編撰《呂氏春秋》,并將其抄下貼在咸陽城門上,結果竟無人能改動一字的故事,借這“一字千金”的典故引出今天要學的《刻舟求劍》正是來自《呂氏春秋》。如此一來,學生都迫不及待地想學習這篇字字珠璣的小古文,學習興致不言而喻。而《螳螂捕蟬》的導課則巧借本文的歷史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敢有諫者死’,當所有大臣都束手無策不敢勸諫時,一位少年卻巧妙地用一個故事,使得吳王不僅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還由衷地稱贊少年‘善哉!’同學們想知道少年到底講了什么故事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心中也涌動著急切學習的暗流。起點決定終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話雖是老生常談,卻道破學習有效性的天機:最有價值的知識莫過于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生只有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做到我的學習我做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古文的特點,總結提煉出相關的學習秘訣,讓學生以此為支點,掀開小古文神秘難學的面紗。從整體上來講,小古文的教學大致可分為三大步驟:讀準、讀通、讀懂。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提煉出了三大學習秘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秘訣一——靜心慢讀,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秘訣二——文白對讀,讀懂內(nèi)容,熟讀成誦;秘訣三——加入想象,聯(lián)系生活,體會寓意。大方向確定后,再根據(jù)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學生情況,有所側重地展開每個秘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例如《刻舟求劍》中有些字(遽、契、吾、矣)相對較生僻且容易讀錯,就可加大“秘訣一”的教學比重,采用開火車讀字詞的方式,然后放進句子中通過教師讀字學生讀句等形式進行反復訓練,提醒學生慢慢讀,遇到還不熟練的地方多回讀幾遍,且要讀得字正腔圓。《鄭人買履》一課中的多音字“度”是本課的難點之一,我也在“秘訣一”處多花時間,出示古文中帶有“度”的三個句子,讓學生在不同語境中體會它的不同意思和讀音,并及時引導學生小結。有了恰當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就不會感覺小古文奧僻難讀了。
而在教授《活見鬼》一課時,筆者則根據(jù)本文故事性強、節(jié)奏明快的特點,抓住“秘訣二”大做文章,采用了同桌合作、男女配合、為白話動畫片配上相應的文言文等形式讓學生進行文白對讀,在不同時代的語言長河中走了幾個來回后,學生已對本文的內(nèi)容了然于心,他們自發(fā)地給古文劃分節(jié)奏,將吟誦引入課堂,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打拍子的方式讀出雨夜的陰森、兩人試探時的恐慌,以及真相大白后釋然和自嘲的大笑。學生們搖頭晃腦地讀著,惟妙惟肖,真是不讀則已,一讀驚人??!
從我多次的教學嘗試所呈現(xiàn)的效果來看,幾個學習秘訣的提煉確實給了學生很大的引領作用。循序漸進中,學生也自己摸索到一些學習小古文的門道,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小古文的學習也有法可依,就像解算術題那樣簡單。一旦孩子們建立了學古文的興趣和自信,還會有怕文言這一說嗎?
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惫盼睦锩枘〉纳顖鼍?,和學生當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嫁接”工作,才能讓經(jīng)典語言煥發(fā)生機。我們在進行小古文教學時不妨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借助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從而更積極主動地走進文本。想點“花招”,玩點“穿越”是我常用的方法。教授《學奕》一文時,讓學生邊學課文邊創(chuàng)作連環(huán)漫畫;教授《矛與盾》一文時,引導學生采用幽默詼諧的相聲形式,配以鑼鼓聲響,再現(xiàn)賣家自相矛盾啞口無言的窘態(tài);教授《吾腰千錢》一文時,展示文中同伴三次勸告落水者的語言,讓學生猜故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詞句的意思、人物的心理等;教授《兩小兒辯日》一文時,則模擬辯論,讓學生進行辯讀體驗?!稏|施效顰》《楚王好細腰》《鷸蚌相爭》一類的小古文故事有起伏情節(jié)、人物行為和對話,個中精妙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就讓學生穿越時空,走進文本編演課本劇,加入自己的想象去豐富文中人物的舉手投足和喜怒哀樂,然后進行擴寫或續(xù)寫來加深體會。在教授《鄭人買履》一文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師生對話情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不同的表情、動作和語氣詞。在多次的一勸一答間,師生共同演繹苦口婆心的旁人和固執(zhí)死板的鄭人,文章的寓意也躍然紙上,未呼之已先出,課堂達到了高潮,學生也真切地感覺到學習小古文的樂趣。
小學階段選編的小古文大都是通過一個故事來闡明道理的寓言,這些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寓意卻深刻。在傳統(tǒng)教學中,寓意的概括一般都循規(guī)蹈矩地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步驟: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現(xiàn)實中有沒有這樣的人?我們今后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這一系列說教式的學習過程蒼白無力,索然無味,學生照搬著私下買的各種參考書里的答案應承著老師的提問,教師教得辛苦吃力,學生卻如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
其實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寓言要諷刺的人或行為,而是要告誡人們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但如何深入淺出地進行設計引導,既讓寓意深入生心,又能避免說教呢?在教授《鄭人買履》一課時,我想到課文的寓意就是教育人們懂得靈活變通,既然教育學生不能墨守成規(guī),那教師自己首先就要有這樣的意識和行為。于是在引導學生探究寓意時我不按常規(guī)出牌,反其道而行之,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代版鄭人,接著話鋒一轉,采用正面人物作為榜樣“我們千萬別重蹈覆轍,要學就學……”,就地取材先從課堂上隨機應變的泉鈺同學和上一篇文章剛學過的惠特尼開始舉例,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同學們好像打開的水龍頭一樣踴躍發(fā)言,一發(fā)不可收拾:要學就學——用草船借箭和大擺空城計的諸葛亮、治水時變堵為疏的大禹、巧用草帽計殲敵的賀龍……在這個用“學習正面榜樣”來代替“告誡式的說教”的處理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別開生面的探究,不亦樂乎!水到渠成的感悟,不亦絕乎!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