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陽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255049;宿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宿州234101)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對私營業(yè)主價值觀引領歷史考察
徐向陽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255049;宿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宿州234101)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著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對私營業(yè)主價值觀的引領也會隨著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社會歷史任務的變化而作相應的調整,因而黨對私營業(yè)主價值觀引領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呈現(xiàn)了相應的歷史特點。
社會主義改造 價值觀 引領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好轉,國內殘余反動勢力的肅清,抗美援朝的勝利,這一切都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共產黨把握時機,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在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黨對廣大私營業(yè)主大力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引領他們建立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
“集體主義”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一同成為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主義作為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在“集體主義”傳入初期,更多的是受到蘇聯(lián)教育模式的影響,它晚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但它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原則,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卻起了關鍵的作用。
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原則,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包含了豐富的科學內涵,但其基本的內涵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當集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個體要服從集體,顧全大局,在必要的情況下,放棄個體利益,甚至做出犧牲,公而忘私。
第二,在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個體正當利益,因為集體利益是建立在分散的一個個個體利益之上的,追求集體利益最終的目的是個體正當合法利益滿足的最大化。
第三,集體利益和個體利益是辯證統(tǒng)一的。如果沒有社會每一個個體在實現(xiàn)著自己利益的同時,自覺地維護著集體利益,就不會有集體利益的存在與發(fā)展;另一方面,集體利益作為所有個體利益總和,本身包含著個體的長遠利益的實現(xiàn)
由于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耕文明的浸染下,繁衍生息幾千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占據(jù)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毛澤東曾指出,中國是一個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因而國人的小生產者意識即小農意識根深蒂固,與社會主義格格不入。
同時,小農經濟生產規(guī)模狹小,分工簡單,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脆弱.
因此,為了克服小農經濟的缺陷,提高農業(yè)生產力,使農民增產增收,政府獲得更多的商品糧和工業(yè)原料,黨在當時必須引領農民互助合作,走農業(yè)合作化道路,從而向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邁進。
1952年底,中共中央在國民經濟基本恢復之后,為了順應歷史發(fā)展要潮流,及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xiàn)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逐步實現(xiàn)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盵1]
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農業(yè)合作化),必須首先肅清農民以及手工業(yè)者的私有觀念和小農意識,從而逐步樹立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終于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屬于自己的土地。中國的農民往往把土地看做自己的命根子,感情之深厚,是世界上所獨有的。農業(yè)合作化要把土地、農具、牲畜等生產工具統(tǒng)一交公,歸集體統(tǒng)一調配使用。廣大農民難免心里不舍,有抵觸的情緒。
因此,農業(yè)合作化是繼土地改革之后的中國大地上又一社會劇變。在思想領域就表現(xiàn)為新舊價值觀念的斗爭。為了順利完成農業(yè)合作化,就必須克服農民自私、狹隘的落后觀念,引領他們轉向集體主義觀念。為此,黨在黨組織內以及廣大群眾中反復地進行思想工作,克服小農意識及私有觀念,提高黨員及群眾的政治覺悟,圍繞農業(yè)合作化,逐步在群眾中樹立社會主義集體化觀念。
具體來說,黨對農民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引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新舊兩條道路的教育。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后,擺在中國農民面前的兩條道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會使剝削制度卷土重來,最終會導致兩極分化,農民又會陷入貧困和破產。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道路,也可以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盵2]這與我們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走互助合作道路,既可以消除剝削,避免兩極分化,又可以克服小農經濟的分散性,走集約化道路,發(fā)揮集體的優(yōu)越性,大大提高集體農業(yè)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政治覺悟,讓他們認識到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共中央華北局在1953年12月4日發(fā)出指示:“我們在農村中要向各級干部、全體黨員和所有的農民大力宣傳我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宣傳國家工業(yè)化和國家對農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使所有的農民都懂得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新舊兩條道路,都懂得我們國家的遠景和自己的前途?!盵3]
第二,是開展愛國主義增產競賽運動。剛剛成立的互助組與合作社參加了競賽,在競賽活動中,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積極鍛煉,他們切切實實地認識到了集體的力量和優(yōu)越性是遠遠超越個體的。廣大農民在這場運動中大受啟迪和教育,逐步擺脫小農思想的局限,從而為集體主義觀念的樹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選派農業(yè)勞模和代表前去蘇聯(lián)參觀和學習集體農莊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而且他們回國后,黨組織還召開座談會,請勞模代表談談體會和感悟,逐步地在農民大眾中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通過對農民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引領,廣大農民逐漸地打破了來自小農意識的束縛,逐步地形成了初步的合作觀念和集體意識,從而提高了他們參加農業(yè)合作化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改造掃清了思想障礙。“到1956年底,全國一共建立76萬個合作社,入社農戶有1.1億多戶,占全國總戶數(shù)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占農戶總數(shù)的97.8%;基本實現(xiàn)了農業(yè)合作化?!盵4]
同時,黨對廣大黨員和工人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雖然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階級;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但是,他們大多出身于農民,思想意識領域還未完全擺脫小農思想的束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更把黨員干部和工人的集體主義教育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周恩來同志強調外交干部要“從集體出發(fā),要把個人完全溶化在集體當中。”[5]
1953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指出,“對工人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必須強調工人群眾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一致性,以進一步提高工人群眾的集體主義覺悟。工人階級作為領導階級,應不斷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并使這一教育成為增產節(jié)約運動和一切建設工作的動力。”[6]
通過對各階層的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全社會推行,舊社會的陳舊、落后的價值觀得以肅清,這樣就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兩個決裂的思想。他們在評價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共產主義時說,“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tǒng)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fā)展進程中要同傳統(tǒng)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盵7]文中提及的“傳統(tǒng)的所有制關系”是指私有制的生產關系:而“傳統(tǒng)觀念”是指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tài)。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同傳統(tǒng)的所有制關系決裂;而引領私營業(yè)主樹立社會主義觀念則是同傳統(tǒng)私有觀念的決裂。
小生產者意識(小農意識)中的私有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有著數(shù)千年深厚的經濟政治根基,可謂根深蒂固,而作為思想觀念它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不會隨著政權的更替而立即更改,有相當?shù)臏笮浴R虼?,中國共產黨引領私營業(yè)主同傳統(tǒng)私有觀念的決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通過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黨要引導廣大私營業(yè)主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在思想上引領他們樹立社會主義觀念。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兩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點的教育。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本身,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歷史與文明。其實馬克思主義重視生產力觀點和實踐觀點,如果生產力離開了勞動,生產力也就無從談起;如果實踐離開了勞動,那么實踐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勞動是偉大的。在社會主義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勞動者,盡管勞動分工不同,都是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勞動是光榮的。而剝削是私有制社會里一些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或壟斷,無償?shù)卣加心切]有或者缺少生產資料的人或集團的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剝削是一種不勞而獲的,不公平的行為,會造成貧富不均,階級矛盾激化,社會動蕩。這與社會主義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黨要引領私營業(yè)主在思想領域樹立剝削是可恥的價值觀念。勞動光榮、剝削可恥的教育使廣大私營業(yè)主在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之后,樹立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第二,工農聯(lián)盟的教育
無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還是積累資金滿足工業(yè)化建設需要,其關鍵還是要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具體來說,就是要走社會主義互助合作道路。在黨引領廣大私營業(yè)主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過程中,一部分私營業(yè)主相信只有跟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互助合作道路,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而另一部分私營業(yè)主認為,只有依靠剝削才能發(fā)財致富。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對私營業(yè)主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從而克服私營業(yè)主的資本主義傾向。
首先,教育農民認識革命的勝利是在中國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獲得的,澄清“天下是農民打的,農民要坐天下”的錯誤觀點。同時幫助農民認識到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農民雖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但是,只有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取得勝利。進一步說,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才成為可能。
農民階級只有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才能充分發(fā)揮革命主力軍的作用。不承認這一條真理,不管你主觀上是如何愛護農民關心農民的利益,而農民運動終歸要失敗的。[8]另一方面,農民是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和親密的朋友,社會主義建設同樣離不開農民的努力和支持。為此,必須要鞏固工農聯(lián)盟,而鞏固工農聯(lián)盟則要加強對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同時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的工農聯(lián)盟教育。我們的黨針對實際情況,深入基層,采取了豐富多彩的形式,比如座談、參觀、訪問和聯(lián)歡會等等,讓他們通過切身體驗來明白“農民階級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者,而工人階級是農民階級的領導者”,從而在生活和生產上支持社會主義“一化三改造”。
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中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幾千年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小農經濟(個體經濟)走向集體化道路,被納入了社會主義經濟軌道。而民族資本通過公私合營、和平贖買逐步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家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此,剝削階級在中國大陸不復存在了。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對私營業(yè)主的價值觀引領在根本上消除了剝削階級不勞而獲的腐朽價值觀的影響,同時,對長期以來的小農意識影響下的國人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廣大私營業(yè)主在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禮,思想面貌大有改觀。因而社會風氣明顯好轉,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深入人心,這樣,就為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322.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中共中央華北局發(fā)出指示,加強農村支部經常教育工作[N].人民日報,1953-12-04.
[4]周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通鑒第1卷(1949—1956)[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41
[5]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1.
[6]向廣大工人群眾宣傳總路線[N].人民日報,1953-12-1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93.
[8]薄一波.加強黨在農村的政治工作一紀念中國共產黨三十周年(1951年6月)[N].新華月報,1951-7.
D64
A
1009-8534(2015)01-0084-02
2014-10-21
徐向陽(1976-),男,安徽宿州人,山東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安徽宿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