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yè)大學 崔常銘 劉 偉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就要求高等學校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扣時代脈搏,緊密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模式。
1.理想信念薄弱,社會責任感較強?!?0 后”大學生在一個多元思想和文化激烈碰撞的環(huán)境下成長,絕大多數(shù)“90 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正確而堅定。但是仍有部分學生相對缺乏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們在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標上更加趨于現(xiàn)實化。同時,多數(shù)的“90 后”大學生具備了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樂于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展現(xiàn)出責任感和使命感。
2.政治熱情較高,鑒別能力較弱?!?0 后”大學生政治熱情較高,對國內外時事政治、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以及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十分關心。同時,“90 后”大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不會去輕易迷信權威。但是,他們往往缺乏較為清晰的判斷和理性的思考,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往往出現(xiàn)一定的片面性和盲從性,被錯誤思潮所影響。
3.道德認知強,道德實踐較弱。在“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90 后”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贊成和推崇良好的道德文明行為。同時,他們擁有積極的道德認知和正確的道德選擇,但是在實踐和認知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現(xiàn)象,亂寫亂畫、亂扔垃圾、污言穢語、公共場所吸煙等不文明行為時有出現(xiàn),道德實踐滯后于道德認知。
4.主體意識強,協(xié)作能力較弱。他們多成長于獨生子女家庭,樹立了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加之時代賦予“90 后”大學生自立自強和競爭意識,促使他們形成了較強的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和自尊、自強的品質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得到了進一步激發(fā),表現(xiàn)出注重自我、崇尚奮斗、追求成功。還有部分“90 后”大學生過于強調個人,忽視群體,協(xié)作能力較弱,集體觀念較差。
1.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良好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給“90后”大學生帶來豐富的物質資源和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以及全球化帶來多元思想和文化的激烈交鋒,嚴重干擾了他們的價值觀形成,表現(xiàn)出趨于功利、注重眼前和個人利益,甚至出現(xiàn)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
“90 后”大學生是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不僅拓寬了他們的求知途徑和視野,也培養(yǎng)了他們較強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還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微博、微信、QQ、短信等成為他們的主流交際方式,網(wǎng)游、淘寶、團購、外賣等成為他們主要的生活娛樂形式。同時,網(wǎng)絡和新媒體上的一些不良的信息和多元文化,也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
2.學校教育的影響?!?0 后”大學生在素質教育深入推廣的時代逐步成長,接受素質教育培養(yǎng)的程度也更高。這也塑造了他們的個性與自信,也使他們具備更為寬廣的視野、敏捷的思維和開闊的思路。同時,這種崇尚相對人性化的教育形式,也使他們的主體意識更強,習慣于按照個人的模式和興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考試制度仍以知識考核為主體,加之社會對文憑和學歷的“高消費”,這種弊端使部分學校忽略對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身心素質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過于強調學習成績。這也使“90 后”大學生在成長中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重壓力,追求學習成績,努力考取好學校,忽略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3.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90 后”大學生成長于“4-2-1” 金字塔結構家庭中,在父母和長輩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不需要與同胞分享愛心和物質,因此他們經(jīng)歷磨練較少,習慣于從家庭索取,自我意識更強。
“90 后”大學生的父母多為“60 后”“70 后”,他們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具有相對開放的教育觀念。他們對孩子抱有高期望,入學前送孩子參加各類興趣學習班,入學后送孩子參加各類學習輔導班,這也使“90 后”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繁重的“學習”壓力,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fā)展。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和學生特點的顯著變化,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就要充分發(fā)揮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體的“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以校園文化為主體的“第二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和以社會實踐為主體的“第三課堂”的“主延伸”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知、在文化中體驗、在實踐中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三個課堂”的互融互動,探索出“90 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途徑。
1.夯實“第一課堂”,在學習中提高“90 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統(tǒng)一規(guī)劃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發(fā)展,深化課程改革,拓展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平臺,積極構建和運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具有特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同時,注重延伸“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與黨團組織建設結合,充分發(fā)揮黨(團)校的陣地作用,實現(xiàn)了“第一課堂”教學與黨團支部文化的有機結合,分層次強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帶動他們學習先進理論。加強與理論宣傳相結合,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學組織,建設一支大學生理論宣傳員隊伍,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活動,使他們深刻理解理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成為先進理論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勤奮探索者和模范實踐者。
2.夯實“第二課堂”,在體驗中增強“90 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充分發(fā)揮文化育人功能。積極以法治文化、誠信文化等先進和健康文化去引領、熏陶“90 后”大學生,不斷增強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在體驗中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校園文化的開展過程中,要注重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有機結合,讓每名“90 后”大學生能夠平等地參與到各項文化活動中,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與共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要注重發(fā)揮榜樣文化的引領作用,善于挖掘和宣傳社會上和學生身邊的典型事跡,引領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強“90 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精神、行為等方面文化建設,不斷豐富文化內涵,使校園文化輻射藝術、科技、公益等各方面,使校園文化成為“90 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生命線。
3.夯實“第三課堂”,在實踐中促進“90 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為自覺行動。發(fā)揮實踐育人功能。通過開展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和調研活動,引領“90 后”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實踐活動中,深化對“第一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并不斷內化為自覺行動。積極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加強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鼓勵“90后”大學生到社區(qū)、企業(yè)、農村掛職鍛煉,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有效結合,在實踐中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并轉化為自身實際行動;立足校園,輻射社區(qū),服務社會,充分發(fā)揮志愿者協(xié)會等學生志愿服務組織作用,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90 后”大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倡導文明新風,弘揚志愿者精神。
綜上所述,“90 后”大學生寄托了民族的希望,承載著祖國的未來,如何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教育和引導“90 后”大學生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需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索。
[1]張曉京,文書鋒,金 添.“90 后”大學新生思想行為能力特點的調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
[2]溫成濤,董雅致.新時期大學生特點分析及教育思考[J].通化師范大學學報,2008
[3]林小芳.“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建省高校大學生為例[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4]李 陶.“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5]楊曉霞.論“90 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J].大學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