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莉
(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 合肥230601)
所謂“詩句互文”是指同一語法句中詩句內(nèi)文辭互補的現(xiàn)象。例如:
(1)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小雅·采芑》)
《鄭箋》:“鉦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鉦人伐鼓,互言爾。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此言將戰(zhàn)之日,陳列其師旅誓告之也。”故“鉦人伐鼓”猶言鉦人伐鉦,鼓人伐鼓?!瓣悗熅下谩豹q言陳師告師,陳旅告旅。“鞠”是“告”的借字。
(2)干祿百福,子孫千億。(《大雅·假樂》)
《詩毛氏傳疏》(以下簡稱《毛傳》):“祿、福義同,于祿言干,于福言百,互詞也?!薄案傻摪俑!豹q言求百祿,求百福。干,求也。
所謂“章內(nèi)互文”,是指同一章內(nèi)一個語法句中上下詩句辭義互補,或同一章內(nèi)各語法句間辭義互補。這類互文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1.一語法句內(nèi)上下詩句句義互補。例如:
(3)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
《毛詩正義》(以下簡稱《正義》):“上句言私,見其燕褻,下句言衣,見其總名亦為衣。故王肅述毛,合之云煩 浣濯其私衣是也。”私衣即褻衣,也就是內(nèi)衣。
(4)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衛(wèi)風(fēng)·碩人》)
《毛傳》:“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毙虾?、譚公都是莊姜的姐夫(或妹夫),都稱莊姜為姨?!墩x》:“謂我姨者謂之私,邢侯譚公皆莊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
(5)我東曰歸,我心西悲。(《豳風(fēng)·東山》)
《毛詩》序:“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由此可知,此句意為“我由東、西歸而心悲”,互文。《鄭箋》:“我在東山常曰歸也,我心則念西而悲?!狈恰?/p>
(6)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鄘風(fēng)·君子偕老》)
《鄭箋》:“何由然女見尊如天帝乎?”此詩極言宣姜之美。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她怎么這樣像天上的仙女?!疤臁迸c“帝”當(dāng)為互文。
(7)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彼黍離離,彼稷之實。(《王風(fēng)·黍離》)
《正義》:“傳曰離離垂然,則黍離離亦謂秀而垂也。黍言離離,稷言苗,則是黍秀稷未秀,故云我以黍離離時至稷則尚苗?!薄墩x》此釋不甚妥帖,此實為章內(nèi)互文。第一章句表“彼黍稷之苗離離”。第二章句表“彼黍稷之穗離離”。第三章句表“彼黍稷之實離離”。
(8)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豳風(fēng)·破斧》)
《詩集傳》:“隋銎曰斧,方銎曰斨 ,征伐之用也。锜,鑿屬。 ,木屬?!贝怂姆N器械運用于戰(zhàn)爭中往往會既缺且破,故于“斧”言“破”,于“斨、锜、”言“缺”,互文。
(9)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小雅·采芑》)
《毛傳》:“淵淵,鼓聲也?!薄洞呵飩鳌罚骸俺鲈恢伪?,入曰振旅,其禮一也。”《詩集傳》:“闐闐,亦鼓聲也?!贝司湟酁榛ノ?,實表“治兵振旅伐鼓,淵淵闐闐”。
(10)發(fā)彼小豝,殪此大兕。(《小雅·吉日》)
《毛傳》:“殪,壹發(fā)而死?!薄对娒蟼魇琛罚骸靶∝^言發(fā),大兕言殪,互詞,故〈傳〉以‘壹發(fā)而死’釋解殪字,必兼上句發(fā)字以明意耳?!惫省鞍l(fā)彼小豝,殪此大兕”猶表“發(fā)彼小豝、大兕,殪此小豝、大兕”。
(11)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小雅·小弁》)
《詩集傳》:“瞻者,尊而仰之;依者,親而倚之。言桑梓父母所植,尚且必加恭敬,況父母至尊至親,宜莫不瞻依也。”由此可見,此詩句為互文,猶“靡瞻依匪父母”。
(1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小雅·蓼莪》)
《毛傳》:“鞠,養(yǎng)?!薄墩x》:“毛以為此言父母生養(yǎng)之恩己思報之。”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表“父母兮生我,父母兮鞠我”,為辭義互補。
(13)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小雅·鼓鐘》)
《詩集傳》:“雅,二雅也。南,二南也。籥,籥舞也。僭,亂也。言三者皆不僭也?!笨梢姶嗽娋錇榛ノ?,表“以雅不僭,以南不僭,以籥不僭”。
(14)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周頌·載芟》)
《毛傳》:“且,此也。振,自也?!薄多嵐{》:“匪,非也。”此句意為:不是今天才是這樣,自古以來就像這樣的。故“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實為互文,猶云“匪今有且耳”。
(15)是斷是度,是尋是尺。(《魯頌· 宮》)
《正義》:“於是斬斷之,於是量度之。其度之也,於是用八尺之尋,於是用十寸之尺。”上面例句辭義是互補的,猶云“斬斷之,再用尺和尋量度之”。
2.同一章內(nèi),一語法句句義不完整求他句補足。
(16)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于以日,作于楚室。(《鄘風(fēng)·定之方中》)
《正義》:“室于宮俱于定星中而為之,同度日影而正之,各于其文互舉一事耳。”“定之方中”和“揆于以日”是作楚宮室缺一不可的步驟,而此章內(nèi)兩句只各言一步驟,故句義不整,兩相補足方完整。
(17)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衛(wèi)風(fēng)·考槃》)
《毛傳》:“槃,樂也。矢,誓。諼,忘也?!贝麽弘[解為“永矢不忘此樂”,表明“永矢弗諼”義不完整,由前句“考槃在澗”補足其義。
(18)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ā囤L(fēng)·旄丘》)
第二句《鄭箋》釋為:“我君何以久留於此乎?必以衛(wèi)有功德故也?!睋?jù)此知“何其久也”義不足,加前句“處”才能補足其義,故“處”“久”互文也。
(19)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大雅·召旻》)
“維昔之富,不如時”,《毛傳》釋作:“往者富仁賢,今也富讒佞?!标P(guān)于“維今之疚,不如茲”,《毛傳》曰:“今則病賢也。”據(jù)傳釋可知,上面兩詩句均有省略,句義不完整。兩詩句互見則表達完整義為“維昔之富,今不如時。維今之疚,昔不如茲也”。
(20)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擇三有事,亶侯多臧。不慭遺一老,俾守我王。擇有車馬,以居徂向。(《小雅·十月之交》)
“擇三有事,亶侯多臧”表選取貪淫多藏之人(《毛傳》),這是為了“以居徂向”。下句“以居徂向”補足了上句義,“有車馬”也正是對“三有事”的補足,故兩句互文。
(21)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fù),以歸肇祀。(《大雅·生民》)
《毛傳》:“恒,徧?!薄多嵐{》:“任,猶抱也?!鼻熬溲员榉N秬秠,長成則收獲而棲放于田畝中。后句言遍種穈芑,將其背負(fù)走以供祭祀用也。前后兩句句義均不完整。前句未明遍種秬秠,收獲棲于畝有何用處。后句未明遍種穈芑,不獲如何能背負(fù)供于祭祀。《詩集傳》:“秬秠言獲畝,穈芑言任負(fù),互文耳。”這表明前后句句義互補,則全章文意完整。
3.同一章內(nèi),一語法句句義完整但未盡,求他句補盡。
(22)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漢廣》)
《毛傳》:“潛行為泳。方,泭也?!薄多嵐{》:“漢也,江也,其欲渡之者,必有潛行乘泭之道,今以廣長之故,故不可也?!贝藘删涓餮詮V大的漢水不可潛行而過,悠長的江水不可乘泭渡過。兩句句義均已完整,但卻未盡。前句只言漢水之廣而未言其長,只言不可潛行未言乘泭可行否;后句只言江水之長而未言其廣,只言不可乘泭但未言是否可以潛行。兩句句義互補,則表完備詩意,即“漢、江廣永矣,不可泳方思”。
(23)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泰憮,予慎無辜。(《小雅·巧言》)
《鄭箋》:“已、泰,皆言甚也?!鼻熬湟鉃椋宏惶旌跬跎蹩晌罚艺\無罪而罪我。后句意為:昊天乎王甚傲慢,我誠無罪而罪我。可見兩句義均未盡,但互補而言則盡善盡美?!多嵐{》:“昊天乎王甚可畏甚傲慢,我誠無罪而罪我?!边@正是明了其為互文也。
(24)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小雅·大東》)
《毛傳》:“西人,京師人也?!薄多嵐{》:“職,主也。東人勞苦而不見謂勤。京師人衣服鮮絜而逸豫?!贝挚辞昂缶渚淞x均已完整,但細(xì)思忖前后句義仍有互補之處。正如《正義》所云:“東人言主勞苦,則知西人為逸豫。西人言其衣服鮮明,則東人衣服獘惡,互相見也。”
(25)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小雅·大東》)
《正義》:“維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不可以挹酌其酒漿。所以,不可以簸挹者維南有箕,則徒翕置其舌而已。維北有斗,亦徒西其柄之揭然耳?!鄙侠木涓骶淞x均是完整的,但一、三句句義具互補性,二、四句句義也具互補性。此四句合言猶云:“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載翕其舌。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西柄之揭。”
所謂“章間互文”,指同一詩篇內(nèi)各章間辭義互補。這類互文又分為兩種類型。
1.一章辭義未完,須重章足成之。
(26)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用之?公侯之宮。(《召南·采蘩》)
《詩集傳》:“事,祭事也。宮,廟也。”此詩言采蘩用于廟中祭祀。故前章“事”當(dāng)與后章“宮”互文,表“廟中祭祀”之義。
(27)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召南·羔羊》)
《詩集傳》:“縫皮合之以為裘也?!薄案嵫蛑ぁ薄案嵫蛑铩迸c“羔羊之縫”辭義互補,表“縫羔羊皮革以為英裘”之義。
(28)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周南·關(guān)雎》)
《毛傳》曰:“宜以琴瑟友樂之?!笨梢姟扒偕阎本淞x未完,而“鐘鼓樂之”正足成其義。兩章文義互補,表“窈窕淑女,琴瑟鐘鼓友樂之”。
(29)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招我由房。
君子陶陶,左執(zhí) ,右招我由敖。(《王風(fēng)·君子陽陽》)
《鄭箋》以“房”為“房中之樂”,故釋“敖”為“燕舞之位”。其實“由房”與“由敖”互文合言表“用房中之樂以敖,即右手招我,用房中之樂以遨游”。因此,上下兩章單看句義均不足,通過互補使之完足。
(30)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豈不爾思?畏子不奔。(《王風(fēng)·大車》)
上一章句意為:怎不思念你?擔(dān)心你不敢。敢什么呢?此章未言,而下章“奔”正補足了此義。故兩章合而言之,表“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奔”之義。
(31)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丘中有麥,彼留子國。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王風(fēng)·丘中有麻》)
《毛傳》:“丘中 埆之處,盡有麻麥草木,乃彼子嗟之所治。”故黃焯先生認(rèn)為,“次章之麥、卒章之李皆為子嗟之所治也。蓋以詩于次章稱子國,其下省之子之語,卒章稱之子,則上承子國為父,實皆謂彼留子國之子,而為子嗟之變文耳”。由此可見,此例也是章間互文。
(32)兩服上襄,兩驂雁行。
兩服齊首,兩驂如手。(《鄭風(fēng)·大叔于田)》,
《毛詩傳箋通釋》:“此與下句‘兩驂如手’,皆以人身為喻,言兩服前出,如人之首;兩驂稍次,如人之手?!贝藘烧抡乱饣パa,表“兩服上襄齊首,兩驂雁行如手”。
(33)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無我魗兮,不寁好也。(《鄭風(fēng)·遵大路》)
黃焯:“首章言‘不寁故也’(《傳》云:寁 ,速也。)卒章言‘不寁好也’,合言不宜速去其舊好也?!笨梢姡肮省薄昂谩被パa。
(34)魯?shù)烙惺?,齊子發(fā)夕。
魯?shù)烙惺?,齊子豈弟。
魯?shù)烙惺?,齊子翱翔。
魯?shù)烙惺?,齊子遊敖。(《齊風(fēng)·載驅(qū)》)
《韓詩》云:“發(fā),旦也。”《毛傳》:“豈弟,樂易也?!秉S焯先生認(rèn)為:“此詩意在刺文姜與齊襄旦夕樂易而無慚也。豈弟乃續(xù)上章發(fā)夕為言,非偶發(fā)夕為文?!庇纱丝芍鞍l(fā)夕”與下三章“豈弟”“翱翔”“遊敖”均為互補。
(35)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cè)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魏風(fēng)·伐檀》)
此詩中“輻”“輪”均表明“伐檀”之用途,故此三章互文,表“伐檀以為輻為輪”之義。
(36)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唐風(fēng)·葛生》)
黃焯先生認(rèn)為:“此獨旦與獨處、獨息互足為文。詩蓋托為婦人之念其夫云,予所美之人今不在此,吾誰與居乎?惟旦夕獨處獨息耳?!庇纱丝梢?,以上三章是章間互文。
(37)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榖旦于逝,越以 邁。(《陳風(fēng)·東門之枌》)
《毛傳》:“榖,善也。逝,往?!薄多嵐{》:“旦,明。差,擇也?!薄皹b旦于差”與“榖旦于逝”辭義互補,即“差榖旦逝”,意為:選擇一個很好的早晨去。
(38)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檜風(fēng)·隰有萇楚》)
《毛傳》:“夭為少,沃沃為壯佼?!贝巳赂髯赞o義均不足,互為補充,其表之義如黃焯先生所云:“比喻萇楚少而壯佼,乃不知有男女室家之事。”
(39)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東有甫草,駕言行狩。(《小雅·車攻》)
《正義》:“我戎馬既齊力矣,四牡之馬龐龐然充實兮,當(dāng)為我駕。我當(dāng)乘之以往東都與諸侯行會同也。……言既會諸侯又與田也?!边@首詩主要敘述了周宣王與諸侯一同去行狩之事。上章“駕言徂東”與下章“駕言行狩”為互文,即表“駕言徂東行狩”之義。
(40)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
《毛傳》:“錯,石也,可以琢玉?!币陨蟽烧聦嵑涎曰パa,即謂他山之石可為錯以攻玉。
(41)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小雅·車舝》)
“雖無好友”與“雖無德與女”是合言互補。意表“雖無好德以為女友也”。若分言之,則因句義不足而不明其意。
(42)武人東征,不遑朝矣。
武人東征,不遑出矣。
武人東征,不遑他矣。(《小雅·漸漸之石》)
依黃焯先生所見:“蓋此詩敘將率東征,役夫久病,既有赴敵之憂,復(fù)有遇雨之苦,是以志慮廢而憂患專,朝夕無暇出于其他也。”可見上三章辭義是互補的。
(43)公尸燕飲,福祿來成。
公尸燕飲,福祿來為。
公尸燕飲,福祿來下。
公尸燕飲,福祿來崇。(《大雅·鳧鹥》)
《毛傳》:“為,猶助也?!薄对娂瘋鳌罚骸俺?,積而高大也。”此四章辭義互補,意為:公尸燕飲,神靈降下厚多的福祿來助其成之也。
2.一章辭義完整但章義未盡,須他章補申之。
(44)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之子于歸,百兩成之。(《召南·鵲巢》)
《毛傳》:“將,送也?!薄多嵐{》:“御,迎也?!亲佑宣\鳩之德,宜配國君。故以百兩之禮送迎成之?!鄙侠戮淞x各自完整,但只有互為補申才能使章意盡明。
(45)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召南·行露》)
此兩章合言意為:汝雖召我而獄,而室家之道不足,我終不得從汝也。這樣后章補申了前章未盡之義。
(46)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召南·小星》)
后章“抱衾與裯”進一步說明了“夙夜在公”的情狀,是對前章未盡章義的補足,故此兩章也是章間互文。
(47)我思古人,俾無訧兮。(三章)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四章)(《邶風(fēng)·綠衣》)
黃焯先生一語點明此為章間互文。他認(rèn)為此兩章“謂莊姜傷己失位,因思古人有此處境而無過者,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也”。
(48)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邶風(fēng)·燕燕》)
下章“佇立以泣”進一步說明泣涕時人的身體姿態(tài),對“泣涕如雨”辭義有一個補申,故兩章合言表“佇立泣涕如雨”。
(49)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邶風(fēng)·日月》)
《詩集傳》:“報,答也。述,循也。言不循義理也。”“寧不我顧”,《詩集傳》釋為“而何為其獨不我顧也”?!百乱部赏?,釋為“言何獨使我為可忘者邪?”可見一、三章句義完整,但章義卻未足,只有兩章合言方足章義。合言意為:何為其獨不顧我也,而使我為可忘者邪?同理,二、四章也是章義互足。意為:何為其獨不回報我?即使報我也不循義理也。
(50)終風(fēng)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傲,中心是悼。
終風(fēng)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邶風(fēng)·終風(fēng)》)
下章“惠然肯來”對上章“顧我則笑”的辭義作了補充說明。兩章互補合言意為“有時惠然肯來顧我則笑”。
(51)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惠而好我,攜手同歸。
惠而好我,攜手同車。(《邶風(fēng)·北風(fēng)》)
《鄭箋》:“行,道也?!薄对娂瘋鳌罚骸皻w者,去而不反之辭也?!贝巳抡铝x互補,意為“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同車同歸”。
(52)有匪君子,如切如嗟,如琢如磨。(一章)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三章)(《衛(wèi)風(fēng)·淇奧》)
第三章《正義》釋曰:“此與首章互文。首章論其學(xué)問聽諫之時,言如器未成之時須琢磨。此論道德既成之時,故言如圭璧已成之器。傳以金錫言其質(zhì),故釋之言此已練而精。圭璧,舉已成之器,故本之言性有質(zhì),亦互文也?!庇纱丝梢娨?、三章章義互補。其實在此章間互文例中,同時也包含了第三章的章內(nèi)互文。
(53)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
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
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鄭風(fēng)·風(fēng)雨》)
此三章意為“風(fēng)雨凄凄瀟瀟如晦,雞鳴喈喈膠膠不已”。因此它們也是章間互文。
(54)并驅(qū)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并驅(qū)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并驅(qū)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齊風(fēng)·還》)
《毛傳》:“獸三歲曰肩。”《正義》曰:“《釋獸》云,狼牡貛,牝狼,其子繳絕有力。”“兩肩”與“兩牡”“兩狼”并云,指“兩只三歲大的狼”。這三章是章間互文。
(55)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huán),其人美且鬈。
盧重 ,其人美且偲。(《齊風(fēng)·盧令》)
《詩集傳》:“盧,田犬也。令令,犬頷下環(huán)聲?!丨h(huán),子母環(huán)也?!?,一環(huán)貫二也?!贝巳抡铝x互補,意為“盧重環(huán)重 令令”。
(56)敝笱在梁,其魚魴鰥。
敝笱在梁,其魚魴 。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風(fēng)·敝笱》)
《詩集傳》:“唯唯,行出入貌?!薄棒欥姟薄棒櫋闭f明了魚的種類?!拔ㄎā泵鑼懥唆~的動態(tài)。三章互補合而言一,即表“魴鰥魴 唯唯”,這樣章義才完備。
(57)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魏風(fēng)·碩鼠》)
《鄭箋》:“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鄙险隆邦櫋迸c下章“德”為辭義互補明已。
(58)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唐風(fēng)·蟋蟀》)
《鄭箋》:“君雖當(dāng)自樂,亦無甚大樂。欲其用禮為節(jié)也,又當(dāng)主思於所居之事,謂國中政令?!薄多嵐{》:“外,謂國外至四境?!薄睹珎鳌罚骸皯n,可憂也?!贝巳戮淞x均較完整,但各章章義均未盡。三章互為增補,則章義完備。合言則意為“無已大康,職思其內(nèi)外之憂”。
(59)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唐風(fēng)·山有樞》)
《鄭箋》:“愉,偷取也?!薄多嵐{》:“保,居也?!贝巳聻檎麻g互文,意為“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是愉是?!薄?/p>
(60)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豈無他人?維子之好。(《唐風(fēng)·羔裘》)
“維子之故”,《鄭箋》釋云:“念子故舊之人?!薄柏M無他人?維子之好”,《鄭箋》解為:“我不去而歸往他人者,乃念子而愛好之也?!庇纱丝梢?,“維子之故”與“維子之好”辭義互補。兩章存在互文關(guān)系。
(61)父母何怙?悠悠蒼天!
父母何食?悠悠蒼天!
父母何嘗?悠悠蒼天?。ā短骑L(fēng)·鴇羽》)
孔穎達疏:“言父母當(dāng)何恃食?故下言何食何嘗與此相接成也?!边@表明“何怙”與“何食”、“何嘗”章間辭義互補。
(62)彼君子兮,噬肯適我?
彼君子兮,噬肯來遊?(《唐風(fēng)·有杕之杜》)
《毛傳》:“噬,逮也???,可適之也。”前章孔穎達疏解為:“彼君子之人兮,但能來逮於我國者,皆可使之適我君之所。”《毛傳》:“遊,觀也。”前后兩章句義完整,但“噬肯來遊”實對“噬肯適我”的章義作了補充引申,意為“使他來到我君之所觀遊也”。
(63)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唐風(fēng)·蟋蟀》)
第三章朱熹注云:“今蟋蟀在堂,歲晚則百工皆休矣。”很顯然,“役車其休”前承前省略了“歲聿其莫”。第一章“歲聿其莫”正好補足了第三章未盡之章義,故此例為章間互文。
(64)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言念君子,溫其在邑。(《秦風(fēng)·小戎》)
《鄭箋》:“言我也,念君子之性溫然如玉,玉有五德?!薄睹珎鳌罚骸霸跀骋匾??!毕抡隆皽仄湓谝亍睂嵮跃釉跀骋匾残詼厝缬?。可見,上章“溫其如玉”對下章章義起了引申補足的作用。
(65)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終南何有?有紀(jì)有堂。(《秦風(fēng)·終南》)
“條、梅、紀(jì)、堂”皆終南山所有,故此例上下章句義均完整。清代黃以周《經(jīng)說略·詩國風(fēng)說》:“……上章‘有條有梅’,下章‘有紀(jì)有堂’,彼此互文以見條梅即生基堂之處。”可見此上、下兩章章義是互足的。
(66)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秦風(fēng)·無衣》)
《鄭箋》:“作,起也。行,往也?!钡谝徽隆多嵐{》釋為:“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與我同欲,而於王興師則云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往伐之。”可見,“同仇”與“偕作”、“偕行”章間辭義互補,合言意為“與子同仇偕行偕作”。
(67)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風(fēng)·渭陽》)
此例兩章合言意為:我送舅舅去渭陽,我對舅舅懷思綿長。上、下章間章義互補。
(6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有美一人,碩大且儼。(《陳風(fēng)·澤陂》)
第一章《鄭箋》釋為:“傷,思也。我思此美人,當(dāng)如之何而得見之?”第二章“碩大且卷”、第三章“碩大且儼”補充說明了美人之美。正因為美人如此美,所以我思此美人,想著如何才能與她相見。由此可見,上例三章章義互見。
(69)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二章)
庶見素 兮,我心蘊結(jié)兮,聊與子如一兮。(三章)(《檜風(fēng)·素冠》)
第三章“聊與子如一兮”,孔穎達疏曰:“若有此人,我則愿與子行如一兮。愛其人欲同其行也。”可見,第二章“聊與子同歸兮”與第三章“聊與子如一兮”章義互補,合言意為“聊與子同歸如一兮”。
(70)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王事靡盬,不遑將父。
王事靡盬,不遑將母。
是用作歌,將母來諗。(《小雅·四牡》)
《詩集傳》:“遑,暇。啟,跪。處,居也。將,養(yǎng)也?!贝死秊檩^復(fù)雜的章間互文。首先三、四章的“父”與“母”為互文,表“不遑將父母”之義。同時,第五章又與三、四章章義互補,表“將父母來諗”之義。另外,第一章“我心傷悲”又分別補充了二、三、四章未盡之義,與二、三、四章又為章義互見。
(71)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小雅·彤弓》)
“載”,《毛傳》釋為:“載以歸也?!薄皺病贬尀椋骸肮乱??!贝巳聦崬榛ノ?。合言為“受言載之櫜之藏之”。意即:接受彤赤之弓,運載回去用弓衣裝好收藏起來。
(72)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式夷
式已,無小人殆?,崿嵰鰜?,則無 仕。(四章)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
如屆,俾民心闋,君子如夷,惡怒是違。(五章)(《小雅·節(jié)南山》)
“君子如屆,俾民心闋,君子如夷,惡怒是違?!薄对娂瘋鳌丰屧唬骸熬訜o所茍而用其至,則必躬必親,而民之亂心息矣。君子無所偏而平其心,則式夷式已,而民之惡怒遠(yuǎn)矣。”第一章“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說明:只有必躬必親庶民才會信任。也正因此才會使民之亂心平息。而君子“式夷式已”也正是“惡怒是違”的原因。以上分析均說明,第一章對第二章章義不足處作了補申,兩章是互文。
(73)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淑人君子,其德不猶。(《小雅·鼓鐘》)
《詩集傳》:“回,邪也。猶,若也。言不若今王之荒亂也。”此三章為互文,合言為“淑人君子,其德不回不猶懷允不忘”。
(74)有 者弁,實維伊何?(一章)
有 者弁,實維在首。(三章)(《小雅· 弁》)
依黃焯先生所見:“意謂有 然者之皮弁實維伊何乎,宜在于首,以為表飾也。”這說明這兩章為章間互文。
(75)俾予靖之,后予極焉。
俾予靖之,后予邁焉。(《小雅·苑柳》)
此兩章章義互補,意謂:王嘗以事使我謀治之,我則隨之而至,乃居無幾何,而又斥遠(yuǎn)我,而使我行也。
(76)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君子有酒,酌言醻之。(《小雅·瓠葉》)
醻,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此例第一章與第三章互文,表“酌言酢之嘗之”。第二章又與第四章互文,表“酌言獻之醻之”。
[1]陳奐.詩毛氏傳疏[M].北京:中國書店,1984.
[2]黃焯.詩說[M].湖北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
[3]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1980.
[5]滕志賢.詩經(jīng)引論[M].江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6]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