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勸學思想的流變與教育內(nèi)容之變遷*

2015-03-28 01:56吳民祥路世鵬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2期
關(guān)鍵詞:科舉荀子讀書

吳民祥,路世鵬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321004)

“勸學”即說服和勉勵別人努力學習。勸學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努力向?qū)W、勤奮讀書,但是以何為勸,即勸學內(nèi)容的不同對社會學習風氣所產(chǎn)生的影響,卻是有著極大地區(qū)別。最早具有代表性的勸學文章當屬荀子的《勸學》。荀子以《五經(jīng)》、“六藝”為教育內(nèi)容,其“學為圣人”的內(nèi)向型勸學關(guān)照為歷代學者的勸學思想樹立了典范,荀子思想的“現(xiàn)實實踐品格”[1]也基本被后世勸學思想所沿襲。自學習和仕進相聯(lián)系,尤其隨著科舉制的建立并不斷完善,刻苦學習儒家經(jīng)籍以取得功名成為底層讀書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士人的讀書觀和知識觀日益轉(zhuǎn)向功利化。清季,隨著西學東漸的沖擊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衰落,科舉制作為國家“掄才大典”的功能漸趨衰微,其毒害人才的弊端日益突出,面對民族危機,勸學思想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西學成為教育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以荀子的《勸學》、宋真宗的《勸學詩》和張之洞的《勸學篇》為例①古代蘊含勸學思想的文章較多,但并非都在題目中冠以“勸學”字樣,本文選取能代表勸學思想流變的三篇勸學詩文,以分析勸學思想的流變與教育內(nèi)容變遷這一主題。,分析中國古代勸學思想的流變及其對教育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影響。

一、荀子的《勸學》與“讀書求能”

荀子名況字卿,出生于戰(zhàn)國后期,趙國人。荀子一生閱歷豐富,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思想駁雜”,其全部思想體現(xiàn)在《荀子》一書中。他對以“仁義”為核心的孔門傳統(tǒng)“多做變通”,有著鮮明的與時俱進的特色。《勸學》是《荀子》一書的第一篇文章,也是為世人所熟知的經(jīng)典勸學文章。先秦時期勸學思想得以興起,有三個重要的社會因素:一是學術(shù)下移,民間藏書增多,使得底層教育成為可能;二是私學興起,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為普通人接受教育提供了機會;三是士階層的崛起,有學問的讀書人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重用,在列國爭雄中施展才華,得以加官進爵,從而激勵著讀書人勤奮學習,以期將來能成為“士大夫”。

“影響和制約勸學文創(chuàng)作的根本因素就是哲學思想”[2],荀子的勸學主張也是其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霸谙惹貢r代的哲學中,天道觀是一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保?]荀子作為先秦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將先秦天道觀的思想在哲學上提升了一個高度。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荀子認為“人要與自然相奮斗”[4],并且人可以掌握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從而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5]。人之所以能役使牛馬,“序四時,裁萬物”、“制天命而用之”則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5]。人能群而不亂,在于“安分守義(禮)”。義或禮即群體的規(guī)范,“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保?]故而荀子在“人性惡”的人性論基礎(chǔ)上,指出要與自然奮斗,要“安分守禮”,人就必須努力學習,提高個人能力的同時節(jié)制欲望遵守群體的禮儀規(guī)范,“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7]?!秳駥W》雖是《荀子》的首篇,其主旨卻彰顯了荀子的哲學思想。

“與《老子》對當時正在急劇動蕩、變化、變革中的社會持否定態(tài)度不同,荀、易都毋寧是為這個新時代作辯護和論證的。”[8]荀子適應(yīng)了戰(zhàn)國后期的兼并統(tǒng)一的形勢,充分重視人的作用和力量,強調(diào)學習對人的重要性。作為早期勸學的代表,荀子勸學目的更加純粹,“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9]。雖然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卻并非不可改變,而學習正是“化性起偽”的主要途徑,“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保?0]君子和小人并非天生注定,人在后天環(huán)境的熏染下既可以成為“君子”,也可能成為“小人”,學習就顯得更加必要。荀子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yǎng)“君子”和“圣人”,故其在繼承西周“六藝”教育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對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jīng)?!w自七十二子之徒即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zhàn)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保?1]荀子整理、傳授儒經(jīng),首次提出以《詩》、《書》、《禮》、《樂》、《春秋》作為學習教材,并分別指出其功用和特點,“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保?2]荀子傳授儒經(jīng)也標志著儒家經(jīng)籍體系的初步形成,“秦漢儒生所習《五經(jīng)》及其解說,大多源自荀子,這一結(jié)論,幾為史界公認。”[13]

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禮崩樂壞”,出現(xiàn)了孔子所言“學而優(yōu)則仕”的局面,普通民眾依靠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借助其提供的舞臺,可以運用個人的所學去影響和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故荀子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14]與孟子相比,荀子具有更加務(wù)實的精神,荀子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新時期的社會建構(gòu),適應(yīng)了當時社會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由“混亂”走向“規(guī)范”的時代需求,其學說主要繼承并發(fā)揚了儒家“內(nèi)圣外王”中的“外王”思想,其主張更具有可操作性。就此而言,其勸學思想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實踐品格”?!秳駥W》中提出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勤奮學習的精神,為歷代知識分子所傳承、沿襲。

歷代勸學文章中關(guān)于勤學立志方面的觀點,無論是在語言表達還是在思想高度上,無出荀子《勸學》之右者?!肮什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保?4]這種“鍥而不舍”的實踐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不斷奮發(fā)向上。荀子思想中所展現(xiàn)的推崇人類族群特征,自強奮斗,“制天命而用之”的“外王精神”和積極有為的實踐品格使得其思想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败髯又畬W,以禮為歸,故其論學,目的在為士、為君子、為圣人”[15],學為圣人的勸學目標,勤奮積累的學習精神,“六藝”、《五經(jīng)》并舉,文武兼?zhèn)涞膶W習內(nèi)容,對于讀書人學以致用的優(yōu)良讀書風氣的形成、剛健有為的君子人格的塑造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故章太炎說:“自仲尼而后,孰為后圣?……唯荀況足以稱是?!保?6]

二、宋真宗的《勸學詩》與“讀書求官”

勸學思想發(fā)生變化是在學習和做官直接聯(lián)系起來之后。先秦時期,雖有“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的提法,但其本意是做官的人還有閑暇,就去做學問,“以彌補做官的不足”;讀書人學習之余還有閑暇,就去做官,“以檢驗平時的學養(yǎng)”?!皩嶋H上,那個時代還沒有讀書做官的觀念和影響,因為仕進之途不是靠讀書……隨著科舉時代的來臨,讀書做官的觀念才進一步深入士子之心。”[17]

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置五經(jīng)博士,“國家希望儒士通過解釋儒家及經(jīng)典來論證封建統(tǒng)治的合理性,來幫助統(tǒng)治者鞏固其統(tǒng)治,因而國家也必然要視儒士在此方面貢獻之大小報以相應(yīng)的功名利祿”[18],由此讀書講經(jīng)第一次和參與政治、入仕做官直接聯(lián)系起來,“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shè)科射策,勸以官祿”[19],讀書人學習目的開始變得不再單純,在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陶鑄君子人格之外增添了一些功利化的色彩?!蔼氉鹑逍g(shù)后,儒家五經(jīng)占據(jù)了博士官學的全部位置,遂壓倒其他一切學科,成為主體教學內(nèi)容?!保?0]讀書和做官聯(lián)系在一起,促進了經(jīng)學的繁榮,“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利祿之路然也”[21]。但此時“讀書求官”的觀念并沒有表現(xiàn)在勸學文章中,反倒是出現(xiàn)了反對讀書求利的勸學文章,楊雄在其《學行》一文中提到“大人之學也為道,小人之學也為利”[22],表達了主張“重道輕利”的學習思想。

漢代在選拔人才方面實行的察舉制和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雖然都對才學有一定的要求,客觀上可以激勵士人勤奮學習,但由于二者后來被氏族門閥所壟斷,才能高低已經(jīng)不是選拔人才的重要考量,導致社會階層固化,讀書學習不再成為進入仕途的墊腳石。這一時期的勸學文章在思想上主要以沿襲先秦為主,尤其魏晉時期玄學興盛,儒學受到佛、道的沖擊,以提高個人能力和培養(yǎng)君子人格的儒家主流勸學思潮受到壓制,相關(guān)勸學思想也受到影響。魏晉時期勸學文章的一個特色是家戒、家訓的出現(xiàn)和流行,該類文章中通常蘊含著勸學主旨的內(nèi)容,其中以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為代表,其所勸之學習動機仍以增長才干和提高修養(yǎng)為主,“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23]。

勸學思想功利化的凸顯和強化是在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之后,科舉將學習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通過勤奮苦讀進入仕途有了制度保障,勸學思想的功利化傾向也由此愈演愈烈。杜牧詩云:“愿爾一祝后,讀書日日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qū)羊!”[24]科舉時代,讀書求官,已成人之常情?!翱婆e在學校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25]因科舉考試內(nèi)容重儒家經(jīng)籍,故唐代時官學、私學均以經(jīng)學為主要教育內(nèi)容。為統(tǒng)一思想,唐太宗還曾命顏師古、孔穎達等經(jīng)學家于貞觀十二年(638年)撰疏《五經(jīng)》義訓,編成《五經(jīng)正義》,并將其頒定為全國統(tǒng)一教材,“至宋朝確立前,它一直作為標準的經(jīng)學經(jīng)典,明經(jīng)科舉考試也以此書注釋為準”[25]。唐代科舉尤以進士科目最受士子青睞,而進士科重文學,故而詩詞文賦也一度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開元以后,隨著進士科被社會風氣所重,私學教育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儒家經(jīng)典不再是主要的教育內(nèi)容,詩詞文賦等大量擁入私學,在教育內(nèi)容上所占的比重也不斷增加?!浣逃齼?nèi)容有文學化的傾向?!保?5]

科舉制從隋朝創(chuàng)立發(fā)展到宋朝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成熟的過程,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逐步固定、考試的過程更加公正公平,而士人讀書求利的心態(tài)也越來越重,希望憑借科舉取得榮華富貴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與此相適應(yīng),以利祿勸學之詩文便成為勸學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讀書不破費,讀書利萬倍。窗前讀古書,燈下尋書義。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保?6]、“勉后生,力求誨,投名師,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亞等呼先輩。室中若無結(jié)親姻,自有佳人求匹配?!保?7]就連童蒙讀物《神童詩》、《三字經(jīng)》都將讀書求取功名利祿作為啟蒙內(nèi)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彼雖幼,身已仕,爾細學,勉而致?!瓝P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保?8]

以功名利祿為手段在內(nèi)容上最完整、最直接表達的勸學之作當屬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讀書求官、求利甚至是“求婚”的直白表述出自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自然對社會學習風氣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于是“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車如簇”成為了當時以及后世讀書人忠實的人生信條,激勵著士人尤其寒門子弟勤學苦讀,不惜皓首窮經(jīng)、終老科場,只為能一朝科舉及第,盡享榮華富貴。

然而,若要科舉成名,首先須“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六經(jīng)”代表的即是儒家經(jīng)籍。宋代科舉主要以經(jīng)義和詩賦取士,故“官學課程的設(shè)置就主要是經(jīng)義和詩賦的課程,教材的設(shè)置當然也是如此”[29]。宋代經(jīng)學教育內(nèi)容大致經(jīng)歷四個階段的變化:宋初重本經(jīng)——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主導太學和科舉——南宋《三經(jīng)新義》和其他諸經(jīng)并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被欽定為官方教材,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清。[29]

科舉時代,讀書人學習的目標主要是為了求取功名。是故,不論是唐朝的《五經(jīng)正義》,還是宋代的《三經(jīng)新義》、《四書章句集注》,都只是為士人入仕做官服務(wù)的。讀書人學習功利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習內(nèi)容的窄化,士人從此兩眼只盯著功名利祿,一心只想著榮華富貴,于古圣先賢之學問只看作是入仕做官的敲門磚,并不認真研讀、領(lǐng)會,并且只學習與科舉考試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其他無關(guān)者并不涉獵,學習應(yīng)試之風濃厚。待科舉發(fā)展至明清以八股取士,大多數(shù)讀書人的功課便只是每日背誦八股范文以求取功名,“不必有融會貫通之功,不必有探討講求之功,但誦坊肆所刻軟熟腐爛數(shù)千余言,習為依稀仿佛浮糜對偶之語”。[30]可見功利的學習目的必然導致不良的學習風氣,“科舉制下的讀書風氣,是因為讀書做官才形成的。這固然使士人勤學,但也使士人鄙俗”[31],這種不良的學風又促使本就缺乏“愛知求真”的學習傳統(tǒng)的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扭曲的知識觀和“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讀書只為求官的“官本位”的價值觀。

由隋朝到宋朝,是科舉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時代,也是儒學復興并重新取得繁榮的時代。宋代名儒輩出,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等都是宋代理學大家,對儒學的繼承和發(fā)揚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雖然勸學思想中包含的提高修養(yǎng)、砥礪人格的傳統(tǒng)精神依然被歷代名儒反復提及,警戒讀書人學習要“重道輕利”、“學為圣人”,張載更是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學名言,但對于千百萬的中下層讀書人而言,這些大儒的至理名言終究不如“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車如簇”來得直接和實在,后者相對前者更有誘惑力,更能激發(fā)士人立志勤學、“寒窗苦讀”的熱情和動力!讀書求官、讀書求利才是科舉制下真正的學習傳統(tǒng),科舉時代讀書風氣盛行的表面下掩蓋的是學習內(nèi)容的窄化以及學風浮虛和士風墮落。

三、張之洞的《勸學篇》與“讀書求強”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明清發(fā)展至頂峰,而由科舉制導致的學習功利化思想也在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后走向極端。雖然與“讀書求官”的功利化勸學思想相對應(yīng)的“讀書求能”的內(nèi)向型勸學關(guān)照在歷代名家涉及到勸學的文章中均有提及,但終究無法阻擋功名利祿對讀書人的巨大誘惑,無力扭轉(zhuǎn)頹廢的士風。

勸學思想再次發(fā)生新的變化是在中華民族遭遇外來侵略的危機之后。清朝末年,國家屢遭外侮,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中學受到西學強有力的沖擊與對抗,救亡圖存成為急務(wù)。為挽救民族危機,以龔自珍、魏源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率先起而反對繁瑣考據(jù)、脫離現(xiàn)實的“漢學”,同時排斥空談性理的“宋學”,倡導積極有為、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經(jīng)世致用”的人生態(tài)度和治學風氣,繼承和發(fā)揚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這種“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在勸學思想上講是對荀子“讀書求能”勸學思想的外在實踐品格的傳承和發(fā)揮。張之洞的《勸學篇》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變化趨勢,將個人的學習與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白詮娚诹?,力生于智,智生于學”[32]、“大抵全盛之世,庠以勸學,官以興能,朝廷明于上,則人才成于下;艱危之世,士勵其節(jié),民激其氣,直言以悟主,博學以濟時,同心以救弊,齊力以捍患,人才奮于下則朝廷安于上”[33]將“讀書求能”提升發(fā)展為“讀書求強”的勸學思想。

因張之洞的《勸學篇》系統(tǒng)地論述了關(guān)于學習的問題,故有人將其稱之為古代勸學文的壓軸之作[34]。關(guān)于如何應(yīng)對西學的沖擊,張之洞《勸學篇》的核心主張是“中體西用”說,雖然學界對“中體西用”說的評價褒貶不一,而且分歧很大,但其提倡學習西學以救亡圖存的認識和推動西學傳播的行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滄海橫流,外侮洊至,不講新學則勢不行”[35]。倡導學習西學雖非張之洞首創(chuàng),但是經(jīng)過《勸學篇》系統(tǒng)的表述,便有了不同的意義。同時張之洞的《勸學篇》也將學習西學的范圍由早期的西文、西藝擴展到西史、西政。

作為晚清改革的重臣,張之洞參與設(shè)計了清末“新政”的諸多事宜。在教育方面,張之洞不僅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主張農(nóng)、工、商、兵“行行設(shè)學”;還親自主持《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的制定,其《勸學篇》中的教育思想在該學制中得了充分體現(xiàn)?!肮锩畬W制”中從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到實業(yè)教育均將西學作為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客觀上促進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思想的傳播,“‘癸卯學制’的課程設(shè)置,雖說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之學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方面的知識也明顯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內(nèi)容基本上被貫徹到教育實踐中,使學校教學內(nèi)容發(fā)生重大變化。”[36]為了推動西學的傳播和新學堂的發(fā)展,張之洞還聯(lián)名上書請求廢科舉,最終促成了有著1300年歷史的科舉制度于1905年廢止。科舉制度的廢除對于“讀書求官”的功利化的學習觀有著沉重的打擊,這對勸學思想向著修身養(yǎng)能、學以致用的傳統(tǒng)精神的復歸有著積極的作用。

從“讀書求能”到“讀書求強”,反映了時代背景對讀書人學習目標轉(zhuǎn)變的要求,也反映了勸學思想的與時俱進?!白x書求能”的勸學旨歸在個人——個人修養(yǎng)的提高、品格的塑造,個人才能的施展和理想抱負的實現(xiàn);“讀書求強”最終的目標是追求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獨立,將個人的學習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既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激勵,又含“開民智”以促國強的“教育救國”理念,“是故,智以救亡,學以益智,士以導農(nóng)工商兵。士不智,農(nóng)工商兵不得而智也。政治之學不講,工藝之學不得而興行也。大抵國之智者,勢雖弱,敵不能滅其國;民之智者,國雖危,人不能殘其種”[37]。“讀書求強”是對“讀書求能”的繼承和超越,梁啟超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38]、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均是“讀書求強”的勸學思想的延續(xù),激勵著讀書人為民族崛起和復興而努力學習。

四、結(jié) 語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保?9]勤學苦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代也不乏勤奮好學的典型案例,“頭懸梁,錐刺股,囊螢學,映雪讀”,同樣的勤奮刻苦,卻是為著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追求?!白x書求能”、“讀書求官”、“讀書求強”,不同學習目標指向的勸學思想反映了不同時代教育思想的差異,不同的勸學思想不僅影響著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而且推動不同時代形成了各異的學風、士風以及文風。以荀子為代表的“讀書求能”的勸學思想形成于列國紛爭、群雄逐鹿的時代,因此其以《五經(jīng)》、“六藝”為教,“文武兼?zhèn)洌T育兼顧”[40],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塑造,強調(diào)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勤學精神和孜孜不倦、學習不止的優(yōu)秀品格,這是歷代勸學思想都繼承和延續(xù)的一條主線??婆e時代,“讀書求官”的功利思想影響了士人的讀書風氣,加之科舉制度滿足了封建統(tǒng)治者籠絡(luò)人才、統(tǒng)一思想的專制要求,故而更加加重了以功名利祿勸學的風氣??婆e時代無論教育內(nèi)容如何變化,均為“科舉應(yīng)試之學”,知識成為一種工具,讀書人只關(guān)注教育內(nèi)容所能帶來的外在功利,而對經(jīng)學本身的理解、對知識本身的追求,則不屑為之。清末科舉制的廢除,對“讀書求官”的功利思想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而深重的民族危機催生了“經(jīng)世致用”的治學風氣和“讀書求強”的勸學思想。以“讀書求強”為號召,主張放眼寰宇,中西皆通,將個人的學習與國家、民族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勸學思想的良性復歸和超越。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117.

[2]宋祥.中國古代勸學文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21.

[3]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41.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115.

[5]熊公哲注譯.荀子·王制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71.

[6]熊公哲注譯.荀子·禮論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394.

[7]熊公哲注譯.荀子·性惡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507、511、512.

[8]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131.

[9]熊公哲注譯.荀子·勸學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1.

[10]熊公哲注譯.荀子·儒效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45.

[11]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1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380.

[12]熊公哲注譯.荀子·儒效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32.

[13]梅汝莉等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先秦卷(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14]熊公哲注譯.荀子·勸學篇[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3.

[15]熊公哲注譯.荀子(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

[16]張金紅.《勸學》教育智慧品讀[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2,7.

[17]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6:27.

[18]姜汝真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闡釋與現(xiàn)代價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199.

[19]班固.漢書·儒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884.

[20]俞啟定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秦漢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6.

[21]班固.漢書·儒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884.

[22]宋祥.中國古代勸學文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89.

[23]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7:103.

[24]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轉(zhuǎn)引自王炎平.科舉制與士林風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105.

[25]趙家驥,宋大川,張汝珍主編.中國教育通史隋唐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94,336,191.

[26]王安石.《勸學文》.轉(zhuǎn)引自舒巖.讀書聲:中國古代讀書勸學詩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29.

[27]司馬光.《勸學歌》.轉(zhuǎn)引自舒巖.讀書聲:中國古代讀書勸學詩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28.

[28]顧靜注解.三字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7、109.

[29]喬衛(wèi)平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宋遼金元卷(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0,91.

[30]《明經(jīng)世文編》卷155,《國學策對》.引自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6:204.

[31]王炎平.科舉制與士林風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107.

[32]張之洞.勸學篇·益智第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5.

[33]張之洞.勸學篇·同心第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34]宋祥.中國古代勸學文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269.

[35]張之洞.勸學篇·守約第八[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7.

[36]金林祥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清代卷(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15.

[37]張之洞.勸學篇·益智第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7.

[38]梁啟超著,鄭大華,王毅編注.梁啟超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27.

[39]顏真卿.《勸學》.轉(zhuǎn)引自舒巖.讀書聲:中國古代讀書勸學詩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5.

[40]梅汝莉,譚佛佑,施克燦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先秦卷(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5.

猜你喜歡
科舉荀子讀書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jié)
和諧
小小花錢看科舉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我們一起讀書吧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浪卡子县| 焉耆| 武邑县| 延津县| 淄博市| 弥勒县| 乌拉特中旗| 康保县| 茌平县| 芷江| 凉城县| 会昌县| 洛川县| 海兴县| 克东县| 黑河市| 皮山县| 宝清县| 临海市| 舒城县| 绵阳市| 潜山县| 莫力| 云南省| 株洲市| 林甸县| 古浪县| 东方市| 桓台县| 吉隆县| 锡林郭勒盟| 丹凤县| 安义县| 大厂| 乌审旗| 两当县| 灵璧县| 平乐县| 靖西县| 华安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