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莉 韓戈玲
內(nèi)容摘要:語言是傳承和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思想與思想之間的碰撞,都離不開語言。一個異域的表達方式能否最終被目標文化接受,并不是經(jīng)過譯者完成了語碼轉(zhuǎn)換就一蹴而就的,其中隱含著一個有序的文化認知機制。文化有其鮮明的民族個性,使不同的文化毫無疑問地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表現(xiàn)為各種語言表達形式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一個民族語言在其漫長的過程中積累而成的,因而不可規(guī)避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特質(zhì)的印痕。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求譯者考慮到目標語與語源語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得源語無限靠近目標語。
關(guān)鍵詞:文化認知 源語 目標語 翻譯
一.引言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進行表達的轉(zhuǎn)換過程,蔡暉指出翻譯的認知語言學(xué)模式大體為:客觀世界—認知加工—概念范疇—語言符號。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人類語言并不是一個自治的系統(tǒng),語言行為是基于體驗的認知行為,人類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人類自身與外界的互動式體驗與感知。認知語言學(xué)的翻譯觀強調(diào)體驗和認知的制約作用,重視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追求實現(xiàn)“解釋的合理性”和“翻譯的和諧性”。翻譯的認知語言學(xué)模式應(yīng)當既要考慮到作者,又要考慮到作品本身,也應(yīng)兼顧讀者。只有將交際過程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要素(作者、文本、讀者)緊密結(jié)合起來,充分考慮到體驗和認知這兩個要素的制約作用,努力處理好幾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作者、理解作品、譯好文本。
二.從文化隱喻認知的角度分析翻譯
從隱喻的認知特點來分析,翻譯就是將一種文化中語言所表現(xiàn)的認知方式用目的語傳遞到另一種文化中去的過程。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經(jīng)常會遇到認知方式與語言形式(編碼形式)矛盾或統(tǒng)一的兩種情況。矛盾是指兩種認知方式不同而表現(xiàn)出兩種語言形式不一致。相反,如果兩種認知方式相同,就會出現(xiàn)語言形式上的統(tǒng)一。
1.直譯
由于客觀自然規(guī)律具有相對統(tǒng)一性,不同文化的人對自然的認識當然也有相似的認知經(jīng)驗。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很多以自然現(xiàn)象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認知對象,因此,隱喻結(jié)構(gòu)在不同的兩種語言中有些是完全相同的。當兩種隱喻的認知方式相同,語言形式統(tǒng)一時,采用直譯將源語的喻體形象地移植過來傳遞給譯文讀者,可以保持對等的形象與風格,做到“神形兼?zhèn)洹薄H绯烧Z: a heart of gold—金子般的心,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渾水摸魚等等。句例如下: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
2.意譯
由于一種語言詞語范疇的隱喻性和兩種語言詞語范疇以及結(jié)構(gòu)的非對應(yīng)性,使翻譯成為一種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由于不同語言文化隱喻的異質(zhì)性,有的隱喻形象是不可譯的,其直譯會令讀者百思不得其旨。此時宜改用意譯,舍棄原文形象以忠實原文意義。正如世界著名口譯理論家塞萊斯科維奇所說,翻譯的對象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意義,翻譯的任務(wù)是轉(zhuǎn)達意義,而語言只是理解意義必不可少的條件。例如: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據(jù)說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有自家的丑事)
It was diamond cut diamond when the two men met because they were both so sure their own ideas were right.(這兩人都堅信自己的主張正確,因此他們相遇是一場棋逢對手的酣戰(zhàn)。)
直譯和意譯是翻譯的兩種基本方法,選擇哪一種譯法需要充分考慮到源語和目標語在形成概念時的差異以及兩種文化的差異。翻譯是不同語言之間的交際活動,同時也是兩種思維形式的轉(zhuǎn)化活動,隱喻思維和認知密不可分,又都以語言形式為記錄符號。因此,要做好隱喻翻譯,不但要通曉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同時還要熟悉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
三.英漢顏色隱喻的跨文化認知對比及翻譯方法
1.英漢顏色隱喻的跨文化認知對比
顏色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由于文化的差異性,不同民族對顏色有著不同的體驗和認知,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顏色隱喻。以紅、黃、白三種顏色為例,對英漢顏色隱喻的認知進行跨文化對比。紅色在中國有溫暖、光明的含義,是幸福、吉祥、喜慶的象征。但紅色在西方往往與死亡、流血、暴力、危險等有關(guān),是人們不太喜歡的顏色。“黃”在古代中國是權(quán)力、威嚴和崇高的象征,成了中華民族的代表顏色。然而黃色在西方卻意味著膽小和怯懦。白色在中國具有冷清、凄慘和恐懼的含義,是悲哀的象征。而在西方,則象征著和平、歡樂、高貴與純潔,常與圣誕節(jié)、婚禮聯(lián)系在一起。
2.顏色隱喻的翻譯方法
隱喻的翻譯不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簡單轉(zhuǎn)換,而是涉及到民族文化心理的解讀、表達與接受。
(1)替換
當原文中的顏色隱喻在譯文中不存在,但譯文中有其他的顏色隱喻表達相同的意義時,可采用替換的翻譯方法。比如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中的“怡紅公子”時,將“紅”歸化為西方人喜歡的“綠”,譯為“GreenBoy”。中國人將嫉妒比作“紅眼病”,而英語國家則將其稱為“green-eyed monster”,因此要翻譯“得了紅眼病”,可直接替換譯為“to be green-eyed”。這種歸化式翻譯,兼顧了顏色隱喻內(nèi)涵意義的傳遞和語言的形象性表達,可謂“一石二鳥”。
(2)直譯加注
一些顏色隱喻在原文中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但在譯入語中卻沒有相似的聯(lián)想意義。如果這個隱喻中的顏色意象對于讀者了解整個語篇或源語文化起著關(guān)鍵性作用,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式。比如根據(jù)中國的民間習俗,生了小孩會向親戚朋友送“紅蛋”報喜,寓意吉祥。由于西方?jīng)]有類似的習俗,讀者會對“紅蛋”產(chǎn)生好奇,適當加注有助于讀者了解這一民俗。同時由于紅色在西方有貶義的聯(lián)想,加注還可以消除誤解。直譯加注不僅有助于讀者加深對異域文化的了解,還能增加作品的異國情調(diào)。
(3)意譯
過多的直譯會影響譯文的通順,使其失去文學(xué)語言的優(yōu)美和跨文化交際的流暢。有時可采取意譯的方法。比如對于小說中的“紅娘”可直接意譯為“match-maker”,而不用對其在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因身穿紅衣、頭戴紅花來彰顯其職業(yè)形象,以及其在中國民俗中替男女牽線促成美滿婚姻這一“紅喜事”的得名由來進行大段的加注。即使讀者對“紅娘”這一文化意象的內(nèi)涵不太了解,也不會影響其對譯文整體的審美接受。這樣使譯文不會因為生僻的顏色意象而拒讀者于千里之外,同時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
四.結(jié)論
在跨文化、跨語際交流活動中,英漢隱喻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對翻譯(即信息的交流)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的微妙復(fù)雜關(guān)系若能逐一比較理清,一定能提高翻譯質(zhì)量,對克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顯然具有積極的意義。顏色隱喻具有認知作用。各民族語言中的顏色隱喻既有共性,也存在差異,反映了各民族對外部世界不同的體驗和認知。正確翻譯顏色隱喻有助于加深人們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增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
參考文獻
[1]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2]王寅.認知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范勇.文學(xué)中的形象思維[J].外語學(xué)刊,2001(2):85.
[4]蔡暉.轉(zhuǎn)喻思維產(chǎn)生動因的多元思考[J].外語學(xué)刊,2006(6):41-45.
[5]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0.
[6]劉佐艷.從認知角度看多義現(xiàn)象[J].外語研究,2002(5):21-25.
[7]李燕.漢語基本顏色詞之認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4(2):64-67.
[8]Katan David.Translating cultur
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14.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