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墓葬中“毀兵”現(xiàn)象的考察及相關認識
朱世學
(恩施自治州博物館,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在巴楚地區(qū)墓葬考古中發(fā)現(xiàn)存在較多的青銅兵器被毀的現(xiàn)象,這種獨特的喪葬習俗實際上是西周以來中原地區(qū)“毀兵”葬俗的繼承和延續(xù),除受西周時期所謂“驅(qū)鬼辟邪”“人鬼之器有別”等原始宗教觀念的影響之外,與當時社會風氣的變化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巴族;毀兵;考察;認識
[收稿日期]2014-12-23
[作者簡介]朱世學,男,湖北來鳳人。恩施自治州博物館研究館員(三級教授),重慶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湖北民族學院南方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鄂西南土家族地區(qū)民族歷史文化的搶救、保護和研究。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652(2015)02-0030-06
在戰(zhàn)國時期的巴楚墓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劍、戈、矛等隨葬青銅兵器被人為損毀的現(xiàn)象,學術界通稱為“毀兵”或“折兵”,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喪葬習俗。現(xiàn)依據(jù)考古學材料對其略作分析與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在戰(zhàn)國時期的巴族墓葬中,青銅兵器被毀的現(xiàn)象較多。在秭歸兵書寶劍峽戰(zhàn)國巴人懸棺葬出土的20件青銅兵器中,其中有8件銅矛、2件銅戈的前鋒有人為折斷的痕跡[1]。
在云陽李家壩戰(zhàn)國巴人墓群出土的77件青銅兵器中,其中有劍20件、矛19件、鉞13件、戈3件、鏃22件。發(fā)現(xiàn)各類兵器均有不同程度的鋒殘、刃殘或鋌殘的現(xiàn)象[2]。
在開縣余家壩戰(zhàn)國巴人墓群出土的20件青銅兵器中,有巴式劍5件、戈7件、矛5件、鉞3件,各類兵器均有部分損毀的現(xiàn)象[3]。
在巴東西瀼口和東瀼口戰(zhàn)國巴人墓葬中出土的3件銅戈以及3件巴式柳葉劍等,均有鋒殘或刃殘的現(xiàn)象存在。
在巴東紅廟嶺戰(zhàn)國巴人墓群出土的29件青銅兵器中,有劍23件、矛5件、戈1件。其中部分兵器,如劍—M87:1、M102:1、M34:1、M51:1、M50:3;矛—M80:1、M53:1等出現(xiàn)有鋒殘或莖殘的現(xiàn)象[4]。
在巴縣冬筍壩巴人船棺葬出土的銅兵器中也有被毀的現(xiàn)象,如巴式柳葉劍,標本M65:3,劍莖被折斷,近莖處有人首、兩角等符號,體長25、寬3.5cm。巴式矛有2件出現(xiàn)鋒殘的現(xiàn)象(標本M60:1、M65:1)[5]。
在涪陵鎮(zhèn)安戰(zhàn)國巴人墓出土的巴式劍、矛、戈、鉞等青銅兵器中,也發(fā)現(xiàn)有鋒殘或刃殘的現(xiàn)象[6]。
在四川郫縣紅光公社戰(zhàn)國巴人墓出土的9件巴式兵器中也發(fā)現(xiàn)有巴式劍和巴式矛前鋒折斷的現(xiàn)象[7]。
在四川宣化縣普光村一組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墓地中,出土的飾有虎斑紋、手心紋、蠶紋、鳥紋等多種紋飾的巴式劍(2件)、銅矛(3件)等,均有前鋒折斷的現(xiàn)象[8]。
在成都市涼水井街戰(zhàn)國墓出土的18件青銅兵器中,有4件巴式柳葉劍、1件巴式虎紋戈、2件巴式弓耳矛有鋒殘或刃殘的現(xiàn)象[9]。
此外,2005年,筆者在巴東西瀼口進行考古調(diào)查時,從一座被水沖毀的戰(zhàn)國土坑墓中,也采集到一
件前鋒殘斷的巴式柳葉劍。綜觀戰(zhàn)國時期巴人地區(qū)墓葬中兵器被毀的情況,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有的系自然因素造成,但可以肯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系人為因素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毀兵”葬俗并非戰(zhàn)國巴墓中所獨有,在與巴族相鄰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墓葬中也有較多的發(fā)現(xiàn)。
在河南淅川徐家?guī)X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墓中,M3春秋墓有7件銅戈(M3:42、43、126、128、130、132、146)被毀,多為戈鋒、內(nèi)、闌、胡等部位被折;另有2件銅鏃(M3:58、77)被毀,被折部位為鋒部或鋌部;M9春秋墓有1件銅劍(M9:147)、8件銅戈(M9:37、38、61、68、88、146、158、159)、2件銅矛(M9:22、30)被毀,多為劍、戈、矛的鋒部被折[10]。又M1戰(zhàn)國墓有10件疊放在一起的銅戈被毀(M1:44-52、71),援尖(戈鋒)均被有意截掉。另有1件銅矛(M1:58)被毀,矛鋒被有意折斷;M10戰(zhàn)國墓有1件銅劍(M10:92)、20件銅戈(M10:57、58、59、132、236、230、231、174、234、238、204、233、205、229、133、235、239、237、255、232)、1件銅矛(M10:142)被毀,多為劍鋒、矛鋒或戈鋒等部位被折[11]。
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中,有4件銅戈(M10:16;M11:15、14、17)、3件銅鏃(M10:29、30、31)被毀,多為戈鋒或鏃鋒、鏃鋌等部位被折[12]。
在湖北赤壁祝家?guī)X戰(zhàn)國楚墓中,有3件銅戈(M24:5、M4:2、M15:2)、1件銅戟(M22:6)被毀,均為戈鋒或戟鋒被折[13]。
在湖北江陵九店戰(zhàn)國墓中,有1件銅劍(M265:12)、1件銅戈(M50:10)被毀,均為劍鋒或戈鋒被折[14]。
在湖北襄陽王坡春秋戰(zhàn)國墓中,有1件銅劍(M111:11)、3件銅戈(M47:1;M55:32、2)被毀,均為劍鋒或戈鋒被折[15]。
在湖北棗林崗與堆金臺戰(zhàn)國楚墓中,有4件銅劍(M152:4、M102:1、M20:1、M187:3)、1件銅戈(M26:2)被毀,均為劍鋒或戈鋒被折[16]。
由此可見,楚地與巴地相比,“毀兵”葬俗出現(xiàn)的時間更早,從春秋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時期。
從考古學材料看,“毀兵”葬俗并非源自戰(zhàn)國時期的巴楚地區(qū),而是源自西周早期的中原地區(qū)。目前在陜西、山西、北京、甘肅、河南等地區(qū)的西周墓葬中均發(fā)現(xiàn)有“毀兵”現(xiàn)象。
陜西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長安、扶風、歧山、寶雞、涇陽等地。如在陜西長安張家坡和客省莊發(fā)現(xiàn)有17座西周墓,隨葬的大部分銅戈在其援的中部彎曲成鉤狀,或者是折成兩段,分置于兩處?!斑@種現(xiàn)象不可能是因墓土下陷被壓所致,因為和銅戈放在一起的陶器大都完整,而且戈都是平著放置的,即使被壓也不能彎成約90度的角度。所以推測它們是被有意識弄彎或折斷后再埋入的,很可能是當時的一種葬俗?!盵17]
山西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天馬—曲村遺址晉國墓地。據(jù)統(tǒng)計,隨葬有青銅兵器的西周墓共60座。隨葬的銅戈共84件。其中,在入葬前被有意識砸彎、折斷及殘缺的銅戈就有71件,毀壞率高達84.5%。被毀的情況有局部殘缺、砸彎變形、折斷成兩三截或上下放置或分開放置[18]。
北京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琉璃河遺址燕國墓地[19]。1973-1977年,該墓地共發(fā)現(xiàn)隨葬青銅兵器的墓葬16座。其中戈、矛、劍、戟遭到人為破壞的現(xiàn)象較為明顯,多數(shù)被折斷、砸彎或局部殘缺。1986年又在該遺址發(fā)掘出一座帶4條墓道的大墓[20],其“北二層臺上放置的……矛和戈的斷尖殘援。東、西臺和南臺上主要放置戈、戟、矛、盾、甲、胄等物。其中的戈、戟、矛等兵器,幾乎都被折去援尖,有的則被砸彎。但所缺部分,大多可從北二層臺的斷尖殘援中找到,說明它們可能是下葬時因某種儀式而將這些兵器砸斷,然后分放于各臺的?!薄霸谀故业臇|南和西南角分別豎立4根和6根長矛。銅矛頭向上,矛尖皆已砍去,被置于北臺?!逼潆S葬兵器以銅戈數(shù)量最多,在出土時已經(jīng)被全部折斷,后經(jīng)整理拼合為7件完整器,7件殘缺,2件兼而缺內(nèi),另有戈尖5件,故銅戈總數(shù)應在20件以上。
甘肅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靈臺縣白草坡,共發(fā)現(xiàn)隨葬有青銅兵器的西周墓4座[21]。以M2為例,共出土青銅兵器22件,其中9件虎紋戈集中在死者的頭部、臂部左右。“所出銅戈大多折彎、殘斷?!薄斑€有1件
銅戈被折成2截,分置南北端二層臺下,用意不明。”
河南地區(qū)主要集中在洛陽附近。1963-1973年在河南洛陽北窯共發(fā)掘348座西周墓,其中有91座墓葬隨葬有青銅兵器[22]。從年代上看,西周早期墓葬出土兵器318件,西周中期墓葬出土兵器112件,西周晚期墓葬出土兵器7件,在隨葬品中又以銅戈最多。這些青銅兵器絕大部分受到人為的破壞,或砸成鉤狀,或刃部致殘,或斷成幾節(jié),或少援缺內(nèi),其受損比率達95%以上。
學術界通常認為,西周早期“毀兵”葬俗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區(qū),西周中期開始衰退,西周晚期則很少見到[23]。如果追根溯源,很可能這與新石器時代的“毀器”葬俗有一定的關系??脊刨Y料證實,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距今6 100-4 400年)墓葬中,就有故意打碎陶器為死者陪葬的實例。如在西安半坡遺址墓葬中,隨葬陶器的口部有很多被故意打破[24]。在三峽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巫山大溪遺址的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隨葬陶器“有少量是打碎后再隨葬的?!盵25]
據(jù)學者們研究,在史前時期,“毀器”葬俗主要有陪葬、殮葬和祭奠三類,其“意圖應是辟邪和為死者享用兩者兼而有之?!盵26]其后,這種葬俗仍然存在。如河南安陽戚家莊東的一座晚商墓葬,在墓內(nèi)南二層臺上放置有陶豆、陶簋各1件,“豆在西側(cè),豆盤殘;簋在東側(cè),極為破碎,似為有意砸碎埋入。”[27]在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M2012中,有隨葬玉璜2件、玉柄形器3件,這些隨葬品在入殮時被有意地折斷成2節(jié)或3節(jié),放置于死者的不同部位[28]。在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商代盤龍城遺址中亦出現(xiàn)“毀器葬”的現(xiàn)象,如盤龍城李家嘴四期M2腰坑出土“一件斷成三截的玉戈,疑為下葬時故意打斷。”[29]盤龍城楊家灣六期M7出土“一件玉平刃柄形器被打成三段,一段置于墓主人右側(cè),另兩段置于左側(cè)。陶器放在棺外側(cè),有的打碎后成排放置。在棺外西南角平鋪一排陶片,器型有盆和大口尊;在棺外東北角也鋪有陶片,主要是一件灰陶罐?!盵30]
由此可見,“毀器”葬俗的延續(xù)歷史是非常久遠的,對西周時期的喪葬觀念必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西周早期墓葬中流行的“毀兵”葬俗與以前流行的“毀器”葬俗比較,它們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即在西周墓葬中僅有兵器的毀壞,而其他隨葬品如陶器、青銅禮器等卻無人為破壞的跡象。因此,對于西周墓葬中存在的“毀兵”現(xiàn)象,如果僅是從“毀器”葬俗的延續(xù)和影響所致來解釋顯然是行不通的,還得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進行具體分析。
武王克商后,借鑒商紂亡國的慘痛教訓,周人則利用“禮制”,企圖憑借道德的力量以維系新確立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31]?!蹲髠鳌ば辍份d曰:“武王克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是子孫無忘其章?!盵32]《荀子·儒效篇》也說武王伐紂之后,“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于是武象起而韶、護廢矣。四海之內(nèi),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盵33]有學者認為,在西周立國之初,所謂的“戢兵”或“偃五兵”體現(xiàn)在喪葬禮儀上就是在死者下葬前將隨葬的兵器人為地加以毀壞,以示“禁暴”[34]。由此,“毀兵”葬俗被認為是喪葬制度在西周初期進行整合的產(chǎn)物,它反映出西周統(tǒng)治者的“禮制”思想,并在喪葬禮儀中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廣為傳播。
我們認為,戰(zhàn)國時期巴族墓中出現(xiàn)的“毀兵”現(xiàn)象,很可能是對中原地區(qū)西周時期這種特殊葬俗的繼承和延續(xù),因為商末周初,巴人曾經(jīng)參與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zhàn)爭。從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材料看,戰(zhàn)國時期巴族地區(qū)出土的巴式兵器,如巴式柳葉劍、虎紋戈、弓耳矛等,其形制最早均源自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qū)。
以巴式柳葉劍為例,在考古實物中,柳葉形青銅劍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早期,其出土地是甘肅靈臺白草坡、陜西寶雞與岐山、西安張家坡、北京房山琉璃河、河南洛陽等地。其形制特點是:劍身較短,呈柳葉形,扁莖,無格,無首,無箍,莖上有一至二個小圓孔。據(jù)統(tǒng)計,西周早期柳葉形劍的單件出土數(shù)量大約在25件左右,其中以陜西寶雞地區(qū)出土柳葉劍最多,占總數(shù)50%以上[35]。據(jù)此,柳葉形青銅劍的分布,主要以寶雞地區(qū)為中心,且在該地使用時間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因此,我們認為,從巴式柳葉劍出土的時代早晚以及文化演進的規(guī)律看,它的源頭應該是來自中原一帶,尤其是陜西寶雞地區(qū)。據(jù)研究,這一地區(qū)也曾為早期巴人的分布地域。夏商時期一支以捕魚為生的巴人,離開三峽祖居之地,向北遷徙,順任河,進入漢水,很快地到達漢中盆地,后又向渭水流域發(fā)展,建立正式的國家,演變成為西周諸侯之一,從而融入了先進的周文化。古代巴人既以勇武善戰(zhàn)而著稱,同時又作為周王室分封的姬姓巴國,對先進的
周人文化自然是崇拜不已,尤其是西周早中期發(fā)達的青銅文化,對周邊地區(qū)影響深遠。戰(zhàn)國時期,盡管中原地區(qū)已進入社會大變革時期,由青銅時代逐步地進入到鐵器時代,但巴人所在地區(qū)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依然十分低下,依然對西周文化十分敬仰,這種敬仰體現(xiàn)在隨身佩戴的寶劍依然習仿西周時期柳葉劍的形式而鑄造,只不過在借鑒西周柳葉劍形制的同時,將虎紋、蟬紋、手心紋等巴族地區(qū)獨特的紋飾符號鑄入劍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巴式柳葉劍。這種習仿西周早期銅器的現(xiàn)象,不僅在巴蜀文化中出現(xiàn),在江浙一帶的吳越文化中也有發(fā)現(xiàn)。吳越文化中的青銅器,有西周早中期的,也有大量東周時代的模鑄品,但從所仿鑄的選擇標準看,均為西周早中期之器。
除柳葉劍外,戈的形制也是如此。巴族地區(qū)出土的戈多長胡內(nèi)虎紋戈,與商代晚期中原戈的形制大體相同。古代巴族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善于駕舟、習于佩劍是巴人的生活習性,依照古代“生有所用,死有所葬”的喪葬習俗,隨葬兵器也是巴族墓葬之一大特點。巴族既然繼承了商周時期中原兵器的形制,那么與兵器有關的“毀兵”葬俗也極有可能被繼承和延續(xù)。無獨有偶,商周時期盛行于中原地區(qū)的“腰坑”葬俗,自東周開始在中原地區(qū)逐步消失,但在巴族地區(qū)的兩晉時期的磚室券頂墓中卻依然可以見到[36],使我們不得不承認,“毀兵”葬俗與“腰坑”葬俗一樣,均是受中原地區(qū)商周文化余波的影響所致。
對于墓葬中的“毀兵”現(xiàn)象,民間盛傳得沸沸揚揚,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如墓主厭戰(zhàn)、仇家復仇等。學術界也有多種不同的推測或解釋。
其一是認為“毀兵”葬俗與方相氏驅(qū)鬼有關。在20世紀30年代,郭寶鈞在發(fā)掘辛村墓地時認為是“毆墓”,說“古人畏忌甚多,新墓作成,恐有厲鬼作祟,必先行厭勝之術,葬者始敢入?!盵37]據(jù)《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毆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毆方良?!盵38]鄭玄注:“壙,穿地中也?!奔茨寡?。“方良,罔兩也?!必鑳桑ā镑汪u”,一種鬼怪。據(jù)此,他推測??h辛村衛(wèi)國西周墓出土的諸多殘戈是方相氏“擊四隅,毆方良”所致,目的是為了驅(qū)鬼避邪。這是目前學術界較為傳統(tǒng)的觀點。
其二是認為毀壞兵器是顯示成功和富有。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的有關學者,通過對洛陽北窯西周墓出土的大量兵器的創(chuàng)傷程度進行分析,提出了與傳統(tǒng)觀點不同的認識,認為這“絕非因方相氏在墓中驅(qū)逐魔鬼、兩戈相擊才受到破壞的”“毀兵隨葬的葬俗,很可能是周人認為毀壞的兵器可以顯示戰(zhàn)功,也可以顯示富有?!盵39]
其三是認為“毀兵“葬俗可能與某種宗教儀式有關?!八鼈兛赡苁窍略釙r,因某種儀式而將這些兵器砸斷,然后分放于各臺的。”[40]
其四是認為“毀兵”葬俗與武王克商后的“偃五兵”有關。“獨特的、砸彎兵器的葬俗,估計很可能是從武王克商以后開始的。也就是《荀子》等著作中所說的‘偃五兵’?!盵41]
其五是認為“毀兵”葬俗是周朝“示民疑也”與“尊禮尚施”思想觀念的反映?!傲鹆Ш游髦苎鄧沟刂兴姟畾铩?、‘折兵’現(xiàn)象,正是周人所持隨葬器物要‘示民疑也’與‘尊禮尚施’觀念的又一種表達形式,以‘人器’作‘祭器’,兩者兼顧。不過,到列國并存、諸侯征戰(zhàn)時期,‘僭禮’情況嚴重,不再受周禮約束,往往不用‘明器’而用‘人器’入葬,‘毀兵’、‘折兵’現(xiàn)象,逐漸消失?!盵42]
其六是認為“毀兵”葬俗是“鬼器”觀念的體現(xiàn)?!坝脷骰蛘郾麟S葬可能就是禮書中所見的一種‘鬼器’觀念,使人為對器形的改變達到與‘人器’或‘祭器’相區(qū)別?!薄八^人器,即實用器;鬼器或稱明器,即有形而無實用性,也就是禮書上所謂的‘神明之器’。將器物的有意損毀,其實就是將實用器而明器化,使人鬼之用器有別?!盵43]
上述諸種觀點,似乎都有依據(jù),但都沒有充分的依據(jù)。也正因如此,才引起學術界多年來更多的爭論。
我們認為,戰(zhàn)國時期,在中原地區(qū)逐漸絕跡的“毀兵”葬俗,之所以還在巴楚地區(qū)頻頻地出現(xiàn),除受西周時期所謂“驅(qū)鬼辟邪”“人鬼之器有別”等原始宗教觀念的影響之外,與當時社會風氣的變化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變革、民族大融合、文化大發(fā)展的時期,社會形態(tài)由奴隸社會向封
建社會過渡,其喪葬制度也面臨著巨大的變革。隨著厚葬觀念的不斷發(fā)展,盜墓之風也在不斷地加劇。正如呂思勉所言:“春秋以前,敢于違禮厚葬者,蓋亦寡矣。禮制未亡,而人莫敢自恣也。及戰(zhàn)國之世,則有難言者也。……當時之制度,牽于流俗,以厚葬為榮,薄葬為辱。”[44]我國自古以來有“墓而不墳”的說法,春秋以前的墓葬均是“不封不樹”,盜墓者的目標不明確,加上當時“禮制”盛行,故盜墓之風少有發(fā)生。但從戰(zhàn)國開始,墳丘墓流行,打著“仁義”旗號的貴族大肆營造墳墓,所謂“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垅必巨?!盵45]厚葬使諸多寶物積聚于地下,造成了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而且當傳統(tǒng)觀念逐漸地被破除,貧富差距日益顯著時,很自然就成為盜墓之風盛行的起因之一。《呂氏春秋·節(jié)喪》載:“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盵46]這說明當時盜墓已經(jīng)成為執(zhí)政者嚴厲禁止的行為,但因為盜墓之風日盛,已經(jīng)無法控制,以至于當時人們認為“此其(墓)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盵47]所謂“抇”,即發(fā)掘??梢?,正是這種期盼通過掘墓實現(xiàn)一夜暴富的心態(tài),導致當時各諸侯國“無不抇之墓”[48]以及“大墓無不抇也”[49],特別是“宋未亡而東冢抇,齊未亡而莊公冢抇”[50],可謂是當時最典型的盜墓案例。在宋國和齊國未亡之前而宋文公和齊莊公的陵墓竟然已經(jīng)被盜掘,可見當時的盜墓風習已經(jīng)蔓延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正因如此,巴國和楚國作為當時的東周列國之一,勢必要受到這股盜墓之風的影響,而人們?yōu)榱朔乐棺婀潜粩_、器物被盜,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在下葬之前將隨葬器物有意毀壞,斷絕人們掘墓暴富的貪念,使盜墓者望而卻步。這也許就是自春秋時期在中原地區(qū)已逐漸消失的“毀兵”葬俗在戰(zhàn)國時期的巴楚墓葬中依然猶能見到的真正原因。
總而言之,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在巴楚地區(qū)墓葬中發(fā)現(xiàn)存在較多的青銅兵器被毀的現(xiàn)象,這種獨特的喪葬習俗實際上是對中原地區(qū)西周時期“毀兵”葬俗的繼承和延續(xù),除受西周時期所謂“驅(qū)鬼辟邪”“人鬼之器有別”等原始宗教觀念的影響之外,與戰(zhàn)國時期社會風氣的變化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秭歸縣屈原紀念館.秭歸縣兵書寶劍峽懸棺清理簡報[M]//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文物局.湖北庫區(qū)考古報告集·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48.
[2]四川大學考古系,等.云陽李家壩巴人墓地發(fā)掘報告[M]//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重慶庫區(qū)考古報告集·1998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71.
[3]山東大學考古系.四川開縣余家壩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M]//國家文物局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湖北工作站.三峽考古之發(fā)現(xiàn)(二).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15-517.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巴東縣紅廟嶺遺址出土一批重要青銅器[J].四川文物,2007(4):17-22.
[5]西南博物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巴縣冬筍壩戰(zhàn)國和漢墓清理簡報[J].考古,1958(1):11.
[6]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涪陵鎮(zhèn)安遺址發(fā)掘報告[M]//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重慶庫區(qū)考古報告集·1999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769.
[7]李復華.四川郫縣紅光公社出土戰(zhàn)國銅器[J].文物,1976(10):91.
[8]馬幸辛.試探川東北出土的巴蜀式銅兵器[J].四川文物,1996(2):34.
[9]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涼水井街戰(zhàn)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M]//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發(fā)現(xiàn)(200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06.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淅川徐家?guī)X一號楚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4(3):21.
[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考古報告集[J].江漢考古,2008(增刊).
[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襄陽王坡東周秦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6]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棗林崗與堆金臺[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118.
[18]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1980-1989年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1973-197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琉璃河考古隊.北京琉璃河1193號大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0(1):20.
[21]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學報,1977(2):114.
[22]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窯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3][34]井中偉.西周墓中“毀兵”葬俗的考古學觀察[J].考古與文物,2006(4).
[2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25]四川省博物館.巫山大溪遺址第三次發(fā)掘[J].考古學報,1981(4):462.
[26]黃衛(wèi)東.史前碎物葬[J].中原文物,2003(2).
[27]安陽市文物工作隊.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J].考古學報,1991(3):325.
[2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門峽虢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9][3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55、231.
[31]張仲立.周禮編綴中的喪葬禮儀[M]//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32] [先秦]左丘明.左傳[M].四庫全書本.
[33] [先秦]荀況.荀子[M].四庫全書本.
[35]盧連成,胡智生.寶雞茹家莊、竹園溝墓地有關問題的探討[J].文物,1983(2):12.
[36]朱世學.巴東沿渡河發(fā)現(xiàn)的腰坑葬俗及相關研究[J].巴文化,2005(2):44.
[37]郭寶鈞.??h辛村古殘墓之清理[M]//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8]周禮[M].四庫全書本.
[39]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窯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4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琉璃河考古隊.北京琉璃河1193號大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0(1):20.
[41]王恩田.灃西發(fā)掘與武王克商[M]//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研究(五)·慶祝鄒衡先生七十五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論文集(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虢戈國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43]黃鳳春.毀器與折兵[J].楚文化研究通訊.2010(11).
[44]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5] [先秦]墨翟.墨子[M].四庫全書本.
[46][47][48][49][50] [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M].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