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陳雁寧 張宗寧
(湖南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衡陽421002)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 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庇纱丝梢?,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譯(楊敏,孔敏素,2011)[1]。其中,聽、讀是輸入,說、寫、譯是輸出。所以大量的英語輸入和輸出機會是有效地培養(yǎng)英語綜合能力的必由途徑。但目前大學階段的英語課程設置仍然較短,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大三、大四就沒有英語課。大學英語教學(即第一課堂)在教學時間、空間、教學內(nèi)容方面均存在局限性,語言輸入量不夠,語言輸出機會少(李敏,2013)[2]。大學生英語協(xié)會作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打破了英語課堂教學時空限制的藩籬,能夠有效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為學生提供真實而多樣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進行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因此,大學生英語協(xié)會對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影響舉足輕重,課后參加英語協(xié)會就成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對于大學英語協(xié)會對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少,只有龐維國(2003)[3]和O’Malley&Chamot(1990)[4]曾經(jīng)從學生自主能動性的角度探討過英語協(xié)會對大學生英語的影響。本文試以Krashen的輸入假說與Swain的輸出假說視角分別從大學英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探討英語協(xié)會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反觀今日的大學英語教學,嚴重的應試教育的傾向仍然存在,這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耗時低效、高分低能、啞巴英語;受“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養(yǎng)成了極強的依賴性和被動學習的習慣,對目前課堂教學缺少應有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學習缺乏計劃,缺乏自我管理,更不具備獨立一切自主學習責任的承擔能力;隨著近年來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人數(shù)劇增,英語教師人數(shù)相對不足,課時量少(每周只有4學時),大班上課,有些同學面對老師及眾多學生,因為害羞和怕說錯的心理障礙,不愿開口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喪失本來就很稀少的課堂練習機會,教師也無法保證每堂課上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開口回答問題,所以短短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學生學習和練習的機會非常有限,學生嚴重的缺乏英語語言輸入和輸出機會。
培養(yǎng)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以及現(xiàn)代語言教學理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有力保證(董雅娟,2010)[5]。但以目前大學英語現(xiàn)狀來看,顯然僅靠有限的大學英語課堂是難以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目標的。
英語協(xié)會作為組織管理學生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服務機構(gòu),在順利開展學生第二活動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寧見紅,2013)[6]。大學英語協(xié)會的主要活動特點,就在于它是以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拓展綜合素質(zhì)為宗旨,服務廣大會員,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專業(yè)學習型協(xié)會。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英語協(xié)會舉辦的活動在滿足學生英語學習需求、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水平和增強學生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隨著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普遍化和大眾化,英語協(xié)會的活動形式不斷多樣化,活動內(nèi)容也不斷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向大學生灌輸了許多的基礎英語知識,讓他們擁有一定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而英語協(xié)會在補充英語課堂的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英語協(xié)會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其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其中,英語角(English Corner)是英語協(xié)會舉辦的主要活動之一。它是以一種比較輕松的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方式給廣大同學提供練習口語的場所,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熱情,為彌補課堂的局限做出重要貢獻。
英語協(xié)會的另一項活動就是英語演講比賽。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可以成功的為廣大學生樹立好的學習榜樣,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特別是演講比賽中獲獎的選手的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是巨大的。
再如英語協(xié)會還定期舉辦英語書籍朗讀、英語歌曲欣賞、英文原聲電影展播、英語指定話題辯論、英語劇本編寫、英語戲劇表演、英語專題知識講座、英語能力競賽、和英文期刊編輯與發(fā)行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
1981年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7],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說”。他的輸入假說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即通過“理解輸入的信息或獲得可理解的輸入”(by understandingmessage or by obtaining comprehensible input)而產(chǎn)生的。Krashen(1982)[8]還認為單純地主張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Krashen把這種情形表述為“輸入假說”:學習者是通過理解略高于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輸入,來習得新的語言結(jié)構(gòu),輸入必須包括“I+1”,假如習得者目前的語言能力為I,那么,語言輸入難度要略高于I,即I+1,在這種I+1的輸入是可理解的條件下,那么他的語言水平就能自然地達到下一個高度也就是I+1。輸入的質(zhì)量由以下因素決定:即輸入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實用性(authentic)、趣味性與關(guān)聯(lián)性(interestingand relevant)、互動性(interactive)以及文化性(culture-bearing)(胡燕花,2006)[9]。另外,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必須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最大量地提供稍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可理解語言輸入;二是要減弱學習者的情感過濾機制(1985:4)。換而言之,雖可有理解語言輸入,學生對語言的習得還受到他們個人的情感因如學習動機、焦慮感和自信心等因素的影響。
在克拉申輸入假說的基礎上,從事法語教學的二語習得研究學者美林斯文(Merrill Swain)[10]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設”(Comprehensible OutputHypothesis)理論,這可以說是克拉申輸入假說的延續(xù)或補充。在“可理解輸出假設”(Comprehensible OutputHypothesis)理論中,Swain指出,僅僅依靠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還不能使第二語言學者準確而又流利地使用第二語言;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既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又需要產(chǎn)出可理解輸出;而在某種條件下,輸出可以促進二語習得,其方式不同于輸入,但卻可以增強輸入對二語習得的作用。她還強調(diào)可理解性輸出是語言習得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它有四個功能:1.引發(fā)注意功能,即學習者在進行表達時,他們會注意到,他們想要表達的與能夠表達的之間存在著差距,當學習者認識到自身語言局限時,他們會在以后的輸入中更集中注意力去關(guān)注有關(guān)的語言特征,加強對這些相關(guān)輸入信息的處理,這樣就激活了有助于習得的內(nèi)在認知過程;2.檢驗假設功能,即輸出能對目的語的結(jié)構(gòu)和語義進行假設檢驗,檢驗這些對目標語潛在的假設是否正確。3.元語言功能,即語言學習者通過反思和分析語言所得到的關(guān)于語言的形式、結(jié)構(gòu)及語言系統(tǒng)其他方面知識的雛形;4.增強流利性功能,即輸出能促進目的語的表達自動化。因此,Swain認為要真正掌握一門外語,學習者必須被賦予運用目的語言的機會,鍛煉目的語言的表達運用能力。
上述的Krashen輸入假說和Swain輸出假說理論對外語教學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大學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機制(激發(fā)學習動機、減少焦慮感和增強自信心等),為學生提供足夠可理解性英語輸入和創(chuàng)造更多英語輸出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顯然,學生需要足夠的、豐富多彩的、真實的而又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而有限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所提供的語言輸入和練習是遠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英語的。作為課堂延伸與拓展的大學生英語協(xié)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輸入和輸出的機會,是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按照Krashen(1985)的觀點,感受性語言行為,比如聽力和閱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起著輸入的作用,只要提供足夠數(shù)量和形式的語言輸入,其他包括說在內(nèi)的語言技巧的提高和語法知識的獲得就會隨之自動產(chǎn)生。并且沒有大量的輸入,英語習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英語學習中聽力和閱讀是屬于英語語言學習的輸入。只有通過大量的收聽和閱讀才能真正有效的習得英語。其中,聽是任何語言學習最最基礎的部分。Krashen認為,嬰兒習得語言的時候既沒有太多對事物的認知,也沒有以其它的語言為基礎,自然而然地慢慢學會說話,是歸功于不厭其煩地反復地、大量地收聽詞組和句子。
嬰兒習語況且如此,大學生學習英語也亦然。反復的、大量收聽英語是提高英語的必由途徑,而每周一次的英語聽力課是遠不夠的。為此,要加強英語協(xié)會的建設和組織,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言輸入環(huán)境。
大學英語協(xié)會的主要活動是英語角,其通過組織邀請外籍教師等參加,來為英語學習者創(chuàng)造一個全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同時外教的異域文化背景可以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學習國外的文化及民俗民情,鑒于對異域文化的神秘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主動積極地與外教溝通。另外,英語協(xié)會組織播放英語原聲電影也是一種輕松學習英語的方式,寓學于樂,不僅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英語聽力,而且讓他們了解和熟悉以英語為母語的許多國家的語言習慣和文化風俗。通過觀看英語原聲電影和英語話劇,收聽英語新聞和英語歌曲等節(jié)目給英語學習者創(chuàng)造一個標準的英語輸入平臺。
英語協(xié)會舉辦的這類活動可以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多元的英語知識輸入渠道,包含各種層次的,各個方面的,輸入的內(nèi)容是Krashen所強調(diào)的集可理解性、實用性、趣味性與關(guān)聯(lián)性、互動性以及文化性于一體的,避免了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選擇不同難度教學材料的弊端,有利于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
“輸入假說”作為Krashen五個語言習得假設中重要的假說,其核心觀點認為,要實現(xiàn)語言習得,學習者必須通過閱讀和聽力吸收“略微”超過學習者目前水平且能被學習者所理解語言材料。這一假設體現(xiàn)了Krashen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如何接收和吸收語言材料這一過程的實質(zhì)性認識:可理解的輸入是二語習得的前提和核心,可理解的理想的輸入有助于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的習得是通過聽、讀和理解語料信息實現(xiàn)的,所以二語學習者必須擁有大量的、與其生活和認知相關(guān)的、富有趣味性、容易被理解的閱讀材料。這里的“大量的”,是指足夠讓學習者能自由挑選其感興趣的內(nèi)容來讀上一小時、一個晚上、一整天或者一個月。
Krashen的輸入假說使我們從理論上認識到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尤其是在非母語環(huán)境下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更應充分重視(楊敏,孔敏素,2011)[1]。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為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可理解輸入,還必須充分發(fā)揮課外教學、活動的輔助作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輸出的機會。
大學英語協(xié)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機會。協(xié)會可根據(jù)廣大英語愛好者的能力水平和學習興趣,舉辦各種內(nèi)容的英語鑒賞活動,為給英語學習這提供大量的與生活和認知相關(guān)的、富有趣味性、容易被理解的英語閱讀材料。比如,協(xié)會可開展英語專題知識講座,英語報刊雜志欣賞以及英語原著小說閱讀為大學生提供大量原版英語閱讀資料。這些活動幾乎涵蓋英語學習的方方面面,是高校課堂英語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廣大英語愛好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略高于自己現(xiàn)有英語水平可理解材料進行閱讀。大量的原著閱讀對提高大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并且能夠為大學英語四、六級等多種英語等級考試奠定扎實的基礎。
Swain輸出理論認為,要學好一門外語僅僅靠可理解性輸入還是不夠的,輸出可以促進二語的習得,其方式不同于輸入,但都可以增強輸入對二語習得的作用。根據(jù)Swain,語言輸出有引發(fā)注意、檢驗假設、元語言和流利性四大功能。
由此可見,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輸入和輸出相互促進、相互依托,輸入是輸出的必要條件,輸出可增強輸入的可理解性,讓學習者意識到自身語言水平和要用目標語表達的意思之間的差距,激發(fā)了學習者對更多語言輸入的需求,使他們反過來創(chuàng)造性地產(chǎn)出更高層次的語言輸出,從而形成輸入與輸出的相互促進、相互彌補。語言輸出包括口語、寫作和翻譯,而口語是語言輸出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而目前在大學生中啞巴英語現(xiàn)象嚴重,許多學生學習多年英語,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但英語口語很差或根本不會,其罪魁禍首還是有限的課堂教學所提供的英文交流機會太少。
為此,可以依托英語協(xié)會舉辦各類活動,讓大學生積極投入到presentation,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等比賽中,展示自己習得的英語口語,使得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展示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其次,對于英語口語水平比較普通的同學來說,參加主題英語角活動是他們學習和提高英語口語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在英語角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與外教和一些英語老師練習口語,有些同學還能找到志趣相近的同學作為英語學習搭檔,一起練習英語口語,共享英語學習資料,最終一起進步。其次就是英語協(xié)會舉辦的演講比賽。英語演講比賽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口語能力的平臺。一般大學生都處于二十歲左右的年齡,都有被別人關(guān)注和被別人稱贊的強烈的心理需求。英語演講比賽的獲獎選手會得到大家的稱贊認可同時給其他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很多大學生會下定決心向榜樣學習,并且趕超這樣的榜樣,有一天也成為眾人關(guān)注的焦點,能夠展示自己漂亮的英語的舞臺上。而這樣的舞臺是課堂教學無法提供的。除此之外,英語協(xié)會舉辦的朗讀英語書籍,英語美文等活動也為大學生進行口語輸出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只有在輸入后配合這種大量的語言輸出,學習者才能更好地習得二語。
Swain(1995)[11]在長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盡管有些學生在第二語言輸入項目如聽力和閱讀上與自己的母語水平相當,但在口語和寫作等語言輸出項目上與母語學生有顯著差異,大量豐富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并沒有導致相應的準確的語言輸出。Swain(2005)[12]認為導致這一結(jié)果的真正原因在于學習者缺乏使用第二語言的壓力,沒有足夠的機會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對語言進行理解的層面上。因此,Swain認為語言輸入是實現(xiàn)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要使學習者成功地習得語言,僅僅依靠語言輸入是不夠的,還要迫使學習者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出練習(pushed output)。Swain(1998)[13]提出學習者能夠通過輸出練習不斷提高語言使用的流利性,同時可理解性輸出在提高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的輸出活動有助于學習者檢驗目的語語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語用使用得體性,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從而有效地促進二語習得。
寫作作為語言輸出的一個重要方式,在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受教師少、學生多在加上作文批改難度大的影響,嚴重缺乏大量的語言輸出練習。大學生英語協(xié)會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寫作平臺,讓學習者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出練習。實力強大的英語協(xié)會可以組織編輯和發(fā)行自己的社團刊物。一般來說,這些刊物的內(nèi)容比較清新活潑,更貼近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難度適中,容易成為大學生英語愛好者的讀物。同時,通過在這些刊物上發(fā)表英語作品,學生們不僅可以鍛煉和提高自身的英語寫作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fā)自身的英語寫作興趣。比如,浙江工商大學英語協(xié)會辦的《VIEW》報、浙江理工大學英語協(xié)會辦的《轱轆英語》等都為擁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大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表英語文章的有效平臺。
此外,大學英語協(xié)會通過英語寫作大賽為大學生構(gòu)筑了一個公平的英語能力“競技場”,為那些有創(chuàng)造性有能力的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陳建平,2008)[14]。經(jīng)過不斷地努力學習,很多同學會逐步提高自己英語水平,而英語水平是否真正提高,提高了多少是無法通過課堂教學檢測出來的。所以這種英語競賽成了大學生驗證自己英語水平的主要方式。再加上近幾年教育部開始把英語寫作大賽正式化,以此來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并展示他們的英語風采。
英語協(xié)會活動的開展既可以給英語學習者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語言信息的輸入,又為學習者提供了語言輸出的環(huán)境和機會,既促進了學習者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zhuǎn)化,又促進了大學生英語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英語協(xié)會對學生來說,不但可以擴展其知識面、提高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而且還能有效激發(fā)如學習信心、學習動機等情感機制,有效促進英語綜合素質(zhì)提高,在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中功不可沒。不僅如此,英語協(xié)會活動還豐富了大學校園的英語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不斷創(chuàng)新英語協(xié)會活動形式,提高協(xié)會活動質(zhì)量,加大對協(xié)會的指導力度,引導協(xié)會健康發(fā)展,應該成為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1]楊敏,孔敏素.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的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133-135.
[2]李敏.以克拉申輸入假說理論為指導創(chuàng)建大學英語第二課堂[J].中國成人教育,2013,(5):148-149.
[3]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78-83.
Krashen,S.D.The InputHypothesis:Issues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
[4]O’Malley,M.&Chamot.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董雅娟.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與實踐[J].現(xiàn)代交際,2010,(2):60-61.
[6]寧見紅.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6-59.
[7]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8]Krashen,S.D.Principles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9]胡燕花.輸入假說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J].外語研究,2006,(5):151.
[10]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of comprehensible input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C.Madder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 ley,MA:Newbury House.1985,235-253.
[11]Swain.M.&Lapkin,S.Problems in output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391.
[12]Swain,M.The Output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In E.Hinkel(Ed).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C].Mahwah,NJ:Law 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471-483.
[13]Swain,M.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flection[A].In C.Doughty&J.Williams(eds).Focus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64-81.
[14]陳建平.大學生英語社團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作用探討[J].科教文匯,2008,(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