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中后期武岡縣師范學校課外教學實踐初探

2015-03-19 10:52:51周小喜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六師武岡師范學校

周小喜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長沙410004)

我國師范教育從無到有,經歷了二三十年的實踐摸索,到民國中后期,各方面規(guī)制已經基本定型,師范教育的性質和特點也得到了凸顯,各級師范學校開始著力于改進課堂教 學方法、落實課外教學實踐、探索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模式。本文擬就基層中等師范學校武岡縣境內三所學校的史料分析其課外教學實踐內容及特點,從而分析中國早期師范課外教學實踐的境況和意義,以期從早期師范教育實踐中吸取有益養(yǎng)分,而對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所啟發(fā)。有關課外社會實踐則另文論述。

邵陽境內師范學校起步早、發(fā)展快,具有自己的獨到特色。[1]到民國三十年(1941),教育部發(fā)出分區(qū)設學的訓令,邵陽、武岡、新寧、新化、城步同屬湖南省第六行政區(qū),武岡縣領今武岡、洞口兩縣以及隆回縣的一部分。這一時期,武岡境內有三所師范學校,它們分別是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省立第六師范、省立洞口師范。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民國二十七年(1938)由縣立初級中學改立,招收高小畢業(yè)生。省立第六師范前身是衡山鄉(xiāng)村師范,民國三十年(1941)遷入武岡。省立洞口師范前身是國立十一中師范部,民國二十八年(1939)遷武岡竹篙塘后更名,又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改名為省立第十二師范,日寇投降后并入省立第四師范,在武岡境內辦學長達5年之久。省立第六師范和省立洞口師范招收初中畢業(yè)生。

史料顯示:據(jù)民國四年(1915)統(tǒng)計,6縣小學生達65690人,其中武岡26460人,居全省之冠[2]P70;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期末,省廳考核各縣、市推行義務教育成績,武岡是獲“傳令嘉獎”的五縣之一[2]P72。由此可見,一方面,自近代新式教育興起以來,武岡基礎教育起步早且發(fā)展勢頭良好,屢次受到省廳表彰,在湖南頗具名氣;另一方面,武岡縣不僅重視教育,而且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具備了長足發(fā)展的條件。至民國中后期,一縣之內一度同時開設三所師范學校,這一盛舉更催生了武岡縣基礎教育的繁榮。三校并立期間,武岡師范教育特別重視課外教學實踐,這為早期師范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來的師范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 遵循師范法規(guī),實習、觀摩等教學實踐活動卓具成效

師范教育的特殊性,集中體現(xiàn)在其培養(yǎng)的人才將來要“為人師”,他們是文化知識的啟蒙人,更是智慧的傳導者。早期中等師范學生一踏進學校的大門,就意味著學習不光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更多的沒有進過學堂門的群體。因此,為了使師范生盡快地適應教師角色,挑起文化啟蒙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擔,自清至民國,教育部門根據(jù)不同時期的教育宗旨調整相關決策,制定教育法規(guī),武岡境內各師范學校正是在教育部門的導向下,遵循教育法規(guī),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發(fā)展教育。

關于師范教育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清末學部做過總的部署,癸卯學制規(guī)定:首先,初級師范學堂增設教育學課程,并且要依據(jù)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法令和學校管理法—→實習的順序來教授教育專業(yè)課程。其次,“初級師范學堂當設附屬小學堂,以便初級師范生為實事授業(yè)”[3]P681?!皩嵤率跇I(yè)”即“實習”。在授業(yè)時,對師范生的教育理法的運用“不可過馳高遠”,“以能運用為主”,但同時要求師范學堂各科教員及附屬小學堂堂長和教員,必須“會同督率師范生,監(jiān)視其授業(yè),品評其當否”,并在必要時親自教授,以示模范。[3]P279以上兩點足見我國師范建立之初決策方面導向的正確性,師范生必須掌握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及其規(guī)律,通過“實事授業(yè)”練就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能力。自此,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成為師范學校的定制,而設立附屬小學作為教學實習的專門機構更是師范學校區(qū)別于其他職業(yè)學校、普通學校的標志。

武岡三所師范均設有附屬小學,是師范學生實習的配套機構。有資料顯示,洞口師范附屬小學創(chuàng)辦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9月,時有學生115人。[4]P50-51省立六師附小地處縣城中,校舍系舊房新建,設備較完善[5]P48,規(guī)模較大。武岡縣立簡易師范“為增加學生實際教學知識便于本校學生參觀實習教學起見,遵照上令規(guī)定設立附屬小學,原有兩班……自三十五年起,增至四班,初級小學辦理完善,內設主事一人及教員六人”[6]P29,日寇投降后,“鳩工集材,并請撥款充實各項設備,擴充附屬小學”[5]P65。

由于時代的特殊性,師范生既要傳播文化知識,又要輔導地方教育,因此,其實習在內容、形式上都凸顯出時代特色,表現(xiàn)為實習內容豐富,涵蓋面較廣;形式多樣并且在時間、地點上進行了大體分配。民國三十一年(1942)1月教育部公布《師范學校學生實習辦法》,規(guī)定各師范學校(科)設實習指導委員會,專負計劃及指導學習實習之責;實習包括參觀見習、教學實習、行政實習等項,參觀及見習占3/10,教學實習4/10,行政實習3/10,除最后一學年規(guī)定實習時間外,其余各學年亦應于必要時隨時舉行參觀,參觀與見習范圍是學校行政、教學與訓導實施、社會教育事業(yè)、縣及鄉(xiāng)(鎮(zhèn))保教育行政、鄉(xiāng)(鎮(zhèn))保一般自治及行政事務;見習是“使實習學生在實習學?;驒C關原負責人領導之下參加各項實際活動,一面協(xié)助工作,一面實地學習”;對于教學實習,在實際任教時數(shù)上作了明確規(guī)定:“為使養(yǎng)成嫻熟的教學技能,各實習學生教學實習時,在附屬學校實際擔任之時數(shù),不得少于1800分鐘”[7]P56-57,即實習時間不少于30小時。實習機關除附屬學校及指定之鄉(xiāng)(鎮(zhèn))保外,所在地之中心學校、國民學校及鄰近之鄉(xiāng)(鎮(zhèn))保與社會教育機構亦可商往。

按照《師范學校學生實習辦法》,武岡縣立簡易師范的實習課程包括農業(yè)實習、家事及實習、教育實習,前兩項第一到第三學年每周安排3課時,教育實習集中安排在第四個學年,上學期每周9課時,下學期每周12課時。單從理論上分析,作為鄉(xiāng)村師范,實習課程不局限于單純的教學實踐,兼顧了農業(yè)及家事實習,時間分配上也做到了兼顧其他又向教學實習傾斜,突出了師范教育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有利于在農村開展教學和輔導地方教育,在特殊歷史時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真正實現(xiàn)課時計劃,則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能否落實,很可能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省立六師遷入武岡后,以六師附小為實習場所,設立實習指導委員會,負責計劃及指導學習實習;無論是實習還是參觀見習,事后都上交書面報告,并開研究會,針對實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及一切問題進行討論。關于六師學生實習的資料尚無從查考,但從下面這段對六師附小的史料記載中可見六師學生教學實踐成果之一斑:“教職員20人,無不合格者;學生256人,初級五學級,單復式均有,高級三學級,單式……高級采自學輔導方式,初級采啟發(fā)式,間用設計教學法……教員均系六師學生,指揮靈活,對學生絕對禁止體罰。學生天真活潑,師生相親如家人父子。各教職員均住校,利用閑暇,努力進修,無不良嗜好,至蔚成和諧活潑之校風,為武岡小學之楷?!盵5]P48。附小教員都是六師學生,他們絕對禁止體罰等清末民初學宮、私塾陋習,倡導和諧活潑的風尚,已經初具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良好校風;六師學生把學業(yè)所得應用到實際教學上,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都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教學實習是畢業(yè)前的必修課,按照《師范學校學生實習辦法》,觀摩、見習同樣是教學實習的輔助手段,據(jù)曾經就讀于武岡縣立簡易師范的學子講述,在他們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有過到高沙某小學見習兩周的經歷。共立期間,三校經常互相學習觀摩、相互取經。有資料顯示,民國三十一年(1942)5月19日,“省立洞口師范學校第五班學生,因畢業(yè)將近,為實地觀摩起見,特組織教育參觀團,同學三十余人,由該校實習主任率領,由竹篙塘來武參觀,前日于大雨滂沱中,師生均赤足草鞋行抵縣城,精神殊堪可佩,現(xiàn)寓縣立簡師學?!盵8]。洞口師范師生此行目的地是省立六師,而此時的省立六師根據(jù)《湖南省立各師范學校輔導地方教育實施辦法》的規(guī)定,作為省教育廳指定的示范性學校,從1941年5月1日起,負責輔導第六行政區(qū)的地方教育事宜[9]P51,“主要開展調查研究、舉行示范教學、進行實驗教學等活動”[2]P173。竹篙塘到武岡,按現(xiàn)在的路程計算,兩地距離是50.7公里,若依當時的交通狀況,最快恐怕也要走上2天,何況是在大雨中行進。洞口師范師生不畏路途遙遠、天氣惡劣,赤足草鞋行抵縣城學習取經,一方面可見其重視實踐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斷當時武岡縣境3所師范學校之間的友好往來和互相學習的良好風氣。省立六師取得的成效,在邵陽、武岡、新寧、新化、城步等5縣境內發(fā)揮出很好的示范作用,相對來說,洞口師范和武岡縣立簡易師范當然是近水樓臺,獨沐春風。

二 創(chuàng)新實踐,六師的“三桿”教育引領師范潮流

省立六師作為省立鄉(xiāng)村中等師范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影響之大在邵陽地區(qū)無出其右。因辦學成績優(yōu)異,省立六師1946—1947年3次受到省廳表彰或嘉獎,1947年又被省教育廳指定為師范教育示范學校;而六師在教學上最大的創(chuàng)舉則是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三桿”教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在邵陽地區(qū)師范學校中獨領風騷。

省立六師前身是省立衡山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是省廳接受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的提議于1936年8月創(chuàng)辦的,屬實驗性師范。其辦學宗旨是:“培養(yǎng)鄉(xiāng)村小學師資及鄉(xiāng)村改造、民眾教育實施人才”,1938年因日寇犯境改遷新寧,1941年再遷武岡,更名為湖南省立第六師范學校。1942年楊韶華接任校長,嚴格按照衡師辦學宗旨,又根據(jù)戰(zhàn)時的特殊環(huán)境,因時制宜,推行“三桿”教育。

“三桿”即筆桿、槍桿、鋤桿?!胺碴P于知識學問之傳授,語言文字之研究,皆屬于筆桿;凡關于體育衛(wèi)生、軍事訓練與生活紀律之講求,皆屬于槍桿;關于勞動之訓練,與農業(yè)常識之傳授,則屬于鋤桿?!比咭怨P桿教育為主,將知識學習與軍事訓練和農業(yè)勞動融為一體,旨在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手腦并用、文武兼?zhèn)涞那嗄?,用六師人的話表述,就是“科學家的頭腦、農夫的身手、革命軍人的意志”[5]P70。

“三桿”教育脫胎于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是該理念在實踐上的靈活運用和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對陶行知、晏陽初等平民教育思想家思想的貫徹和踐履。在中國近代師范教育史上,陶行知1927年3月成立“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在教學上高度重視實踐,以“教學做合一”指導學校實踐,使我國中等師范逐漸脫離模仿期,走向自覺期,具有了自身特色。曉莊師范“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對邵陽教育的影響尤其深遠,如新化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改縣立男女兩校為實驗小學,推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在做上教,在做上學”。[10]P837“南陶北宴”,陶行知、晏陽初共同倡導于上世紀20年代的平民教育思想經過六師的總結與活用,切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得到發(fā)揚光大。

“三桿”教育在實施的幾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無論是筆桿還是槍桿、鋤桿,六師學生都得到了嚴格的訓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并在抗日戰(zhàn)爭的多次遷徙中得到了檢驗。由于論題所限,這里僅就“鋤桿”和“槍桿”兩方面展開論述。

鋤桿教育包括農業(yè)常識和生產實習,勞動時間一般每周兩節(jié)。六師“于武岡皇城及附郭租定學田30余畝,又在城東購得旱土80余畝”建立農場,農場分蔬菜區(qū)、作物區(qū)、花卉苗圃區(qū)、生禽飼養(yǎng)場、蔬菜腌制場、農產品陳列室等。蔬菜作物區(qū)種的是稻、棉、蔬菜和雜糧等;生禽飼養(yǎng)場飼養(yǎng)著牛、羊、豬、魚、雞、鴨等,用科學方法繁殖生豬在武岡是創(chuàng)舉,欄內存豬經常保持四五十頭,基本上解決了全校師生的肉食問題;花卉苗圃區(qū)栽有蜜桔、梨樹、楊梅、葡萄等,幾年的艱苦勞動換來了大片果林。農場設有專門的指導老師,所有工作由指導老師統(tǒng)一安排,學生自理,分工明確,任務到人,定期檢查評比。“每次產出,數(shù)字可觀。本校學生膳費,公家給予者有限,以當時物價之昂貴,當然不敷甚巨,然學校數(shù)年來,學生伙食,不僅無斷炊之虞,而且常常殺豬牙祭……”[5]P70“鋤桿”教育體現(xiàn)了晏陽初“化農民”,自己首先必須“農民化”的主張。師范生掌握基本的農業(yè)知識,做農民做的事,與農民建立共同語言,從而做到深入農民的生活,真正了解農民的需要,更好地用科學知識為農民服務,指導農民,實現(xiàn)為農民辦教育的教育宗旨?!拔覀円獑拘鸦杳缘娜巳?,挖盡天下的不平。我們的飯是我們的血和汗,我們吃自己造的飯,才算是人間好漢。”

“槍桿”教育按教育部令實施,開設的課程有術科和學科,術科分徒手教練、持槍教練等,每學期舉行一次會操,一次實彈射擊,除此之外,每周還有2節(jié)體育活動,進行各種運動技能的訓練。槍桿教育培養(yǎng)了六師學生紀律嚴明、意志堅強的軍人素質,使他們在日后的大變動中能處亂不驚,游刃有余。六師在抗戰(zhàn)后期經歷過兩次逃難遷徙。第一次是1944年6月,日寇入侵邵陽,武岡成為抗日第一線?!叭熒鷤}促間以急行軍姿態(tài)自負行李、書籍、糧食遷移到綏寧黃土礦繼續(xù)上課,教與學都很認真。照常開運動會、搞實習、辦平民夜校,出抗日救國壁報,演話劇,宣傳抗日救國的重要性?!?945年3月第二次遷移更顯艱難,先遷溪,再經洪江到達芷江,寄居芷江第十師范。兩次“輾轉歷時一年多,行程逾千里,人數(shù)四五百,在兵荒馬亂、錢糧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不僅無一人掉隊,無一人違反紀律,而且無論走到哪里,一駐下來,即弦歌之聲不絕,照常學習,照常勞動?!盵11]P79

三結語

在半個世紀里,我國近代師范教育經歷了萌芽、發(fā)展、壯大、停滯、復蘇、再發(fā)展的曲折道路,期間學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踐模式等幾經修改,最后趨于基本定型。武岡境內三所師范學校在課外教學實踐上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績?yōu)槲覈缙趲煼督逃e累了寶貴經驗,為師范教育的后續(xù)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武岡境內師范學校遵循教育規(guī)律,在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正確導向下一步一個腳印地辦學,體現(xiàn)出務實的作風。武岡師范教育不僅注重實踐,觀摩、見習、實習多種形式齊頭并進,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做一體,而且三所師范學校相互往來學習,形成良好的風氣,使得武岡師范教育一時彬彬稱盛,享譽后世。這種狠抓落實、互相學習促進的作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岡師范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也帶動了境內基礎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省立六師在實踐上吸收先進的模式又不拘泥,根據(jù)自身條件和時代環(huán)境因地制宜、大膽改進,提出并實施“三桿教育”,體現(xiàn)出教育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叭龡U教育”是時代的產物,是楊韶華校長率領六師師生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是對晏陽初等平民教育家“教育與農民生活、鄉(xiāng)村建設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學與農村實際相結合”思想的吸納和創(chuàng)新?!叭龡U教育”模式貼近生活、順應時代,學生既抓緊文化專業(yè)教育、戰(zhàn)時軍事訓練和課外勞動,掌握了多種生活技能,又養(yǎng)成適應戰(zhàn)時的嚴謹作風,磨練出堅強的意志,為畢業(yè)后從事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正是在現(xiàn)代教育中學生所缺乏的東西,因此,“三桿教育”的理論精髓和實踐模式對現(xiàn)代教育仍有啟示。

要特別提出的是,省立六師遷來武岡以后,除招收第六行政區(qū)所轄五縣的初中畢業(yè)生以外,還“兼招岳陽、湘陰、長沙等淪陷區(qū)的流亡學生入學,由原有六個班擴充到12個班”,在特殊歷史時期培養(yǎng)了大批師資人才,六師“三桿”教育的影響更經由這些學生而惠及湖南全省。

[]周小喜.清末至民國邵陽師范學校綜論[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

[2]邵陽市教育志編撰委員會.邵陽市教育志[Z].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3]舒新城.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湖南省立洞口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概況書[J].湖南教育月刊,1941.(19).

[5]蔣武臨.武岡縣教育志(1840-1985)[Z].1986.

[6]武岡縣立簡易師范學校設立計劃[Z].湖南省檔案館全宗,卷918.

[7]師范學校(科)學生實習辦法[Z].湖南教育月刊,1942,(28).

[8]省立洞師來武參觀[N].武岡民報,1912-05-19.

[9]教育廳決定:師范學校輔導縣份[J].湖南教育月刊,1941,(16).

[10]新化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化縣志[Z].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11]曾彌高,等.楊韶華倡導的“三桿”教育[A].湖南省武岡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武岡文史資料第三輯(內部發(fā)行)[C].1988,79.

猜你喜歡
六師武岡師范學校
武岡: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前行力量
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教育史考釋
武岡曾名都梁
河南省幼兒師范學校
關于六師脫貧攻堅問題的思考
山西農經(2018年4期)2018-05-14 12:19:34
論民國中后期武岡中等師范學校訓育實踐*——以武岡境內師范學校學生自治會為例
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同學錄
延安文學(2016年5期)2016-08-19 04:52:16
武岡:首個鄉(xiāng)鎮(zhèn)動物防疫體系改革試行
兵團經濟發(fā)展對比分析
商代的“三師”和西周的事“六師”
軍事歷史(1983年2期)1983-01-18 08:45:28
广州市| 尚志市| 旌德县| 新邵县| 二手房| 沂源县| 扎囊县| 定襄县| 慈溪市| 卫辉市| 丹棱县| 澜沧| 铜山县| 蒙阴县| 溆浦县| 新蔡县| 将乐县| 南京市| 桃园市| 山西省| 牙克石市| 西乌| 九龙县| 来凤县| 四子王旗| 湛江市| 牙克石市| 隆德县| 繁昌县| 永昌县| 鹰潭市| 平昌县| 山西省| 旌德县| 来宾市| 定西市| 民勤县| 德格县| 信阳市| 梨树县|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