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春
教育改革的直接執(zhí)行者是教師,教師的教育觀念的改變與否對新課程改革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樹立素質教育的教學觀念。
1.轉變教師角色
傳統的教學中,課堂往往是一言堂。教師孜孜不倦地將自己的知識、見解澆灌著學生?!敖處熓窍灎T”,“教師是春蠶”,“教師是孺子?!?。而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課程的建設和開發(fā)者,教師要由 “花匠”轉變?yōu)椤皥@藝師”,由“教書匠”轉變?yōu)椤敖逃摇薄?/p>
2.轉變教學方式
(1)構建雙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表現為以教師主體作用壓抑學生自主發(fā)展,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乏,多數停留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單純的學科內容傳授式為主要教學方式,而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學生處于被動練習中。通過學習新課程的理念,我意識到應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去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當然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關鍵在于要將新課程理念轉變?yōu)榫唧w的可操作教學行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例如:我上《原始的農耕生活》一課,當講到河姆渡原始居民與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時特點時,首先設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而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學生們通過討論并結合自己的地理學知識得出結論:因為南方氣候潮濕而且降水量大,又多毒蟲等,建干欄式房屋既干燥又能防水淹和蟲蛇等爬進屋內;北方氣候干燥,半坡又是山坡上,所以不用擔心水淹,半地穴式房屋即干燥,而且冬暖夏涼等等
這節(jié)課我改變了以前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摸索、去發(fā)現、去總結歷史結論,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過去一味由教師傳授的教學模式開始“裂變”,取而代之的是教師不再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解答疑惑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探索知識,課堂上出現的不是“教”而“學”的場景,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交互學的生機勃勃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質的飛躍。這對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來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我們年輕教師來說是一輪新的嚴峻的挑戰(zhàn)。
(2)創(chuàng)新多元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的思想,從多方面多功能角度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chuàng)造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新的教學理念,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傾向。應遵循“人本”的理念,從學生的心理、認知、情感、思想等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在歷史課的學習過程中獲得主體意識和個體能力的發(fā)展。實踐證明新課程的理念帶給了我們巨大變化,要求我們創(chuàng)新多元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過去上課以聽、寫、背為主,現在不同了,學生要想、要做、要探索,讓學生動口、動腦筋、動手。
例如:我上《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時,在對隋煬帝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首先是讓學生從歷史資料中討論總結出自己的觀點——隋煬帝是一個暴君,一位亡國之君,然后再請學生思考隋煬帝的許多作為是否一無是處。學生們都認為修洛陽城、開通大運河等等都有歷史的必要及深遠的歷史作用,尤其是大運河,直到現在還發(fā)揮著作用,應該給予肯定。我由此又請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隋煬帝做了這些利在千秋的大事,卻又成為了一位遺臭萬年的暴君呢?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雖然他的一些作為是“利在千秋”,但卻是“禍在當代”。而且他的這些作為主要目的是為了一己之私,耗盡了民力物力,所以失盡人心,成為亡國之君也是歷史的必然。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一直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而且每變換一種討論角度、思考范圍,都會使學生產生新的興趣和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同樣是一節(jié)課內容教學方式改變了效果也就不同了,學生真正地掙脫了傳統教學的桎梏,真正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有了對學習的理解和需求,所以提高了學習效率。
(3)關注個體差異
當然學生有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所以應確保每個學生受益,應與面向全體學生有機的結合起來?!耙恢Κ毿悴皇谴?,萬紫千紅才是春”。抓學生個體學習,決不是抓少數幾個接受能力強學習成績好,能進行一些超前學練的尖子。而是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活動起來,形成全員參與的局面。因此我采用分層教學,注重個體差異,注意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質基礎等實際情況出發(f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指導基礎好自學能力強反映靈活的學生加強課外閱讀量,指導基礎一般自學能力一般的學生在扎實掌握正文的基礎上再閱讀課文中的楷體字補充資料,而讓基礎較差自學能力偏弱的學生在教師地點撥、幫助下掌握課文重點內容。這樣,就能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提高了教學效果。
(4)轉變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也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一個學生如果在學校中的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長此以往,其自主學習能力將會被嚴重弱化乃至完全喪失,那么當他進入對自覺性要求極高的大學校園時,他的適應能力可想而知!
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空間;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做;學生能寫的,教師不寫;學生能演的,教師不演。教師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如教他們學習的方法,不如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通過這種途徑學到的知識將終身難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