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
【摘 要】歷史新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單方面說教的課堂明顯已經(jīng)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發(fā)展趨勢了。新課程下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更新教學理念,當然對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了,要求學生養(yǎng)成適應新課程的歷史學習習慣。那么怎樣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高中階段的歷史成績呢?本文就該問題談談個人幾點看法。
【關鍵詞】歷史學習;習慣;提高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關鍵。歷史學習中道理也一樣。高中階段很多學生抱怨歷史難學,知識點多,材料復雜,不易突破。我想主要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做到以下幾點,相信這門學科的學習不再困難。
一、自主學習,勇于探索、質疑
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表現(xiàn)在上課前預習課文時,能圈出粗線條的信息并提出疑難問題。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這個學習能力了,再則,新課程階段的課堂教師不再會照本宣科,經(jīng)常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搜集材料,課堂上會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時常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要求學生參與。如果沒有預習就不會有上課效率,也把握不到課堂上知識重難點,影響聽課效率。
二、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訓練自己
抓住課堂有效的45分鐘可以為課后的理解、復習節(jié)省大量時間。有的課文知識點分散,條理性不強,一般程度學生自學有一定的難度,更別提重難點的掌握了。每堂課教師總是有備而來,課堂上知識點的講解,課文結構的梳理,甚至打破課本知識體系,延伸課堂。因此,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避免課后自己盲目復習,摸不著方向。養(yǎng)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本知識的分析拓展如果沒有及時記下,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述的話,往往結果就是考試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答題,雖然意思可能接近,但是沒有采用學科術語表達就會得分較低甚至沒有分數(shù)。課堂筆記最好用兩種顏色的筆記錄以便突出重點和區(qū)分不同內(nèi)容。設計合理格式也十分重要,筆記零散雜亂時間久了會缺乏整體知識的理解,做筆記是最好能結合自己心得,對問題的看法,也可以將練習題中新穎的考題角度補充進去,方便系統(tǒng)理解問題。還要做到及時查缺補漏,課堂上難免有些知識點記錄不全,可留出一定的空間課后補充,所以,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筆記要經(jīng)常與同學交流查閱,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課堂上還應該大膽參與討論,打開自己的思維,表達觀點,避免被動地吸收知識,應該當個有思想有主見的學習者,才能真正有所學有所悟,把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當然,也訓練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所以,課堂上勇于抓住機會訓練自己,不但對提高學習成績有幫助,也提高了綜合素質,一舉多得。
三、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渠道很多,以下簡單介紹幾種
1.閱讀歷史教材,材料。首先,多閱讀歷史材料可以開拓視野,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課本的知識非常有限,也不是唯一的資源,廣泛涉獵包括歷史期刊、歷史小說、、影像資料、文學、旅游等材料。這些內(nèi)容可豐富學生人文社會知識,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歷史材料題中蘊含的信息有的很直觀,而有的卻需要細心觀察分析才能得出歷史結論,如看《清明上河圖》要求學生描述宋代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狀況,再考察進一步能力要求分析宋代商業(yè)發(fā)展的原因?因此平時學習中應重視思考,善于分析。閱讀材料也可提高自己的歸納表達能力,如改革史中戊戌變法一課,課本中講述改革背景的內(nèi)容較為零散,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堂幾分鐘要求學生閱讀歸納并回顧必修所學的知識。所以,應多接觸歷史材料,培養(yǎng)歷史學習的感覺,才能在應試中駕輕就熟。
2.經(jīng)常交流討論,加強口頭表達能力。高考考題中經(jīng)常有開放性的題目,如果平時缺少語言表達鍛煉的話往往觀點無從談起,答題天馬行空。平時的交流討論形成自己的見解非常重要,特別對一些有爭議的措施、政策和事件的評價能有自己的看法并用于表達,真正遇到問題時才不會“無話可說”。
3.勤動筆,隨時記錄閱讀感想,加強書面表達能力。
四、練習鞏固,重難點突破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課后的復習和練習鞏固非常必要,即使名師也不可能上課面面俱到,有些考點的角度要從練習題中獲得,從而進一步解除對課本的疑惑,突破重難點。當然了,到了高中階段,名題分解更有利于各項綜合能力的提高,如比較分析能力,這樣除了達到鍛煉自我迎接高考的要求,也能對課本的歷史問題有個相對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
五、養(yǎng)成思索感悟的習慣
課后的反思,及時反思自我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否則容易陷入學習誤區(qū)而走進死胡同,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比如,初中時期歷史學科對學生要求比較低,因此很多學生在剛剛進入高中階段還陷入死記硬背就能學好歷史的誤區(qū),導致有時候課堂上都會有個別學生消極對待,課后作業(yè)也應付了事,把希望寄托在考試前幾天“臨時抱佛腳”。顯然,最后成績肯定不理想。高中階段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普及知識,更重要的是選拔人才,因此,除了有基礎的背誦、識記要求以外,更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能理解、分析、歸納、表達等等。如果學生沒有反思,深刻意識到這些,教師所做的任何單方面的教育都是枉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句話:“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欢B(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學生領悟、反思歸納,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和實現(xiàn)。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必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從而完成學生全面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最終完成教學的最根本宗旨。
【參考文獻】
[1]孫云曉.習慣培養(yǎng)六步走[J].少年兒童研究所,2008年3月
[2]付忠蓮.淺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成功(教育),2008年1月轉
(作者單位:福建省石獅市石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