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輝
(湖南科技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湖南湘潭 411201)
辰河高腔伴奏樂器與手法研究
熊曉輝
(湖南科技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湖南湘潭 411201)
辰河高腔主要的伴奏樂器為嗩吶、笛子、備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鑼、云鑼、鈸、小鼓、大桶鼓、課子、尺板等,其首要任務(wù)是為唱腔伴奏,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它們是形成這一劇種和聲腔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區(qū)別于其他劇種的重要標(biāo)志。特制的辰河高腔嗩吶發(fā)音柔和,音色優(yōu)美,能與唱腔融為一體,在伴奏中起著特殊作用。近年來,辰河高腔伴奏樂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增加了琵琶、揚(yáng)琴等樂器,尤其是樂隊的出現(xiàn),在配器手法上對西洋管弦樂隊配器有所借鑒。
辰河高腔;伴奏;演奏;樂器;手法
辰河高腔流行于湖南省沅水中、上游一帶,是湖南省一種地方小戲,它是在江西弋陽腔的基礎(chǔ)上吸納本地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及其他戲曲,逐漸豐富發(fā)展起來的。早期的演唱形式有高臺班(舞臺演出)、矮臺班(木偶戲)和圍鼓堂(坐唱),其中演唱最多的是連臺本戲《目連》,這種藝術(shù)形式一直保留到20世紀(jì)40年代。辰河高腔伴奏樂器由吹奏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吹奏樂器為嗩吶、笛子等,拉弦樂器為京胡、二胡、三弦等,打擊樂器為大鼓、小鑼、云鑼、鈸、小鼓、大桶鼓、課子、尺板等,它們主要是為了襯托唱腔,為唱腔起著引、帶、扶、保的作用。音樂學(xué)家們認(rèn)為,不同劇種、不同聲腔的主要伴奏樂器,則是形成這一劇種和聲腔特有風(fēng)格的關(guān)鍵??v觀其他戲曲劇種,如梆子腔用板胡,皮黃腔用京胡,辰河高腔則用嗩吶,還有幾件協(xié)助樂器,在曲牌中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辰河高腔形成初始,主要伴奏樂器是嗩吶和鑼鼓,民間藝人走村串寨搬演《目連戲》,僅用一把特制的土嗩吶作為起音帶腔的工具。如今,在沅水流域仍然有一把嗩吶帶幾個藝人散游民間流浪賣藝的。可見,嗩吶是辰河高腔的主奏樂器,也是辰河高腔的個性樂器。樂隊伴奏是后期發(fā)展而成的民族樂隊伴奏,是為演唱渲染氣氛,辰河高腔以鼓板為樂隊指揮,增加了桶鼓、旗子鼓、邊鼓等,其曲板鼓點節(jié)奏獨成一體。樂隊同本地其他劇種一樣,分為文場與武場,文場多為旋律樂器演奏,包括唱腔伴奏、過場音樂、背景音樂等;武場是無音高的打擊樂器,有時也為唱腔打點節(jié)奏。辰河高腔的六大件伴奏樂器就是直接來源于道教(大鑼、大鼓、頭鈸、二鈸、小鑼和嗩吶),表演中,許多文場的鼓點和做道場的鼓點是通用的,雖然只有六件樂器,卻能演奏出非常熱鬧的場面。辰河高腔音樂是以當(dāng)?shù)孛耖g音樂、宗教音樂為基礎(chǔ),吸收了當(dāng)?shù)孛耖g音樂、戲曲音樂等,特別是揉合了民間器樂曲、道教器樂及佛教器樂。其伴奏樂器與民間樂器、道教樂器、佛教樂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只不過是民間樂器、道教、佛教樂器經(jīng)過戲曲化了的結(jié)果?,F(xiàn)今人們對辰河高腔樂隊配置進(jìn)行了改良,在傳統(tǒng)樂器的基礎(chǔ)上又加了高胡、揚(yáng)琴和琵琶,甚至還加進(jìn)了小提琴、雙簧管、長笛、小號等西洋樂器。
嗩吶:辰河高腔使用的嗩吶一般用桐木、枇杷木、棗子木、千年矮等材料制成,前開七孔,后開一孔,上密下稀。管的上下端套上一個喇叭口,長310毫米,口用黃銅制成,直徑135毫米;哨長17毫米,用蘆葦制成,嘴為扁形,兩個哨面;碗高159毫米;芯字長54毫米,黃銅制成。嗩吶管身上細(xì)下粗,仿佛像竹節(jié)的一根木管,木管下端套著可移動的銅制喇叭。這種嗩吶在辰河高腔所有樂器中最具民族特色,吹奏出的聲音清脆優(yōu)美,近似人聲,音域可達(dá)二至三個八度。嗩吶筒音為f,常用音域為f—C2,音色高亢,音量大。辰河高腔所用的嗩吶同其他戲曲嗩吶相比,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民間音樂特色,而且演奏效果具有繪神、繪意的特點,充分展現(xiàn)了當(dāng)?shù)厝藷o憂無慮的民俗生活。嗩吶音色很接近人聲,在所有要用腔的地方,完全可以用嗩吶模仿人聲,從而達(dá)到獨有的藝術(shù)效果;在辰河高腔的部分段落與曲牌中,嗩吶常常作為領(lǐng)奏和獨奏樂器使用,適時唱腔響起,幫腔的嗩吶可代替人聲。但是,嗩吶在一般情況下不宜無間歇地長時間吹奏,因為它演奏較費氣,音越高耗氣量越大,藝人們常常采用“循環(huán)換氣法”吹奏樂曲中的段落。嗩吶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在唱腔曲牌中起著幫腔、起腔、接腔、襯腔的作用。嗩吶能吹奏出熱鬧歡騰的曲牌,營造歡快的氣氛,有時根據(jù)劇情的變化,每當(dāng)?shù)奖袝r刻,嗩吶配合角色演員進(jìn)行“幫腔”,吹奏出催人淚下的曲調(diào)。
笛子:笛子是我國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種吹奏樂器,在清嘉慶年間加入到辰河高腔唱腔的伴奏之中,起著起調(diào)、接腔的作用。明清時期,笛子在民間音樂中應(yīng)用得更加普遍,笛子已經(jīng)成為江南絲竹、西安鑼鼓、十番鼓、十番鑼鼓、潮州笛吹鑼鼓、冀中吹歌、山東鼓吹等樂種的主要樂器,并在戲曲、說唱伴奏與民間器樂合奏中不斷地發(fā)展著它的演奏藝術(shù)[1]20。辰河高腔所用的笛子為蘇笛,管身竹制,橫吹,有一個吹孔,六個指孔,近吹孔處另有膜孔,可以蒙以竹膜或蘆膜,音域可達(dá)兩個半八度。笛子發(fā)音悠揚(yáng),音較高,音色明亮、清脆,是辰河高腔的主要伴奏樂器,也是一些過場曲牌的主奏樂器,在樂隊中常常處于領(lǐng)奏地位。辰河高腔所用的笛子按孔之間距離相等,演奏者用叉口吹法和口風(fēng)的控制相互配合來調(diào)節(jié)音高和轉(zhuǎn)調(diào)。藝人們一直在對笛子進(jìn)行改革,有的增加了半音指孔和音健,便于轉(zhuǎn)調(diào)。笛子常見的音域為:d2—e4,be—f4。
大鼓:大鼓又稱大堂鼓,是辰河高腔常用樂器。大鼓的框用木制成,兩面蒙皮,置放于木架上,用一雙木槌敲擊,沒有固定音高。演出時,大鼓起著掌握樂隊演奏的起落和音響力度、速度變化等作用。
小鼓:小鼓的構(gòu)造與大鼓相同,鼓身木制,兩面蒙皮,可翻轉(zhuǎn)演奏。小鼓時常參與合奏與伴奏,與其他打擊樂同時或交替使用。小鼓沒有固定音高,由于鼓面小,音色的變化不如大鼓明顯。小鼓演奏時,能用雙槌交替擊奏,打出各種花樣,隨著錘擊部位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
鈸:辰河高腔所用的鈸分為大鈸和小鈸兩種,都無固定音高。大鈸又名大镲,銅制,圓形,直徑約一尺,兩面為一副。小鈸又名小镲,直徑約500厘米,形狀與大鈸相同。
二胡:二胡是普遍流行的拉弦樂器,在辰河高腔音樂伴奏中起著重要作用。二胡又稱胡琴,由琴桿、琴軸、琴筒、琴弦、琴碼、千斤、琴弓等組成??裳葑喔鞣N裝飾音、音階、滑音和泛音??梢阅7氯寺?、鳥叫聲,甚至可以模仿打擊樂的聲音。二胡音量較小,但表現(xiàn)力豐富,音色柔和,擅長于表現(xiàn)細(xì)膩的抒情樂段,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
京胡:京胡是清乾隆年間隨著皮黃腔的發(fā)展逐漸形成的一種拉弦樂器,是京劇、漢劇及其他戲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辰河高腔所使用的京胡琴桿、琴筒均為竹制,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京胡聲音高亢、尖銳,速度較慢。若定弦為5~2弦,則適用于表現(xiàn)委婉憂傷的情緒,常用于傷感、言情的劇目。若定弦為6~3弦,速度較快,宜表現(xiàn)歡快、激昂的情緒,常用于雄壯、熱鬧、武打的劇目。
板:辰河高腔的板又稱拍板、綽板,用紫檀木制成,兩塊一副,沒有固定音高。演奏者常常左手持板,以兩塊木板相碰撞來發(fā)聲,往往在樂曲小節(jié)的強(qiáng)拍上敲擊。板聲音穿透力強(qiáng),發(fā)音短促、聲音結(jié)實,多用于合奏,但力度變化不大。
梆:梆是辰河高腔常用的伴奏樂器,作為唱腔擊拍用。梆為兩根大小不等的木棒制成,一根較細(xì),近圓錐形;另一根較粗,橫斷面為橢圓形。敲打時,左手持粗木棒,右手持細(xì)木棒,相互撞擊發(fā)聲,無固定音高,節(jié)奏變化不多。梆的音色清脆、結(jié)實,為辰河高腔的主要擊節(jié)樂器。
小鑼:小鑼為銅制,圓形,鑼面較小,直徑約六寸半,無固定音高。小鑼用薄木片敲擊,敲打時重?fù)翳屝?,讓余音自然延續(xù);有時敲擊鑼的中圈和外圈,音色稍??;同時又可以敲擊鑼心后即用手按住,發(fā)出悶音。小鑼音色柔和、清亮,在伴奏中往往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以烘托氣氛。
早期,辰河高腔樂隊伴奏就具有了“場面”特色,演出時只需要一面鼓、兩副鈸、一把嗩吶和兩個鑼。到了清雍正年間,藝人們加進(jìn)笛子伴奏,打擊樂有了大鼓、大鑼、小鑼、釵以及課子和云板。辰河高腔原樂隊主要樂器為鑼鼓和嗩吶,現(xiàn)多已改為民族樂隊伴奏,樂器有嗩吶、笛子、二胡、京胡、桶鼓、旗子鼓、邊鼓、大鑼、備子、梆、板、尺等,其以板鼓為樂隊指揮,曲牌鼓點節(jié)奏獨成一體[2]。雖然辰河高腔的鑼鼓音樂獨具一格,但聽眾很容易發(fā)現(xiàn)高腔鑼鼓音樂的變化是根據(jù)當(dāng)?shù)胤?、道、儺等鑼鼓?jié)奏這樣的原則變化而來的。
樂隊編制為:鼓堂(大堂鼓、小鼓、班鼓),正吹(嗩吶、笛子)、散手(大鑼、鈸、二胡)、副吹(操嗩吶、主二胡)、小鑼五種。早期的辰河高腔場面由五人組成,一人嗩吶、笛子;一人鼓板,掌大鼓、板鼓;一人大鑼、小鑼;一人二胡;一人鈸。
辰河高腔的打擊樂隊由大鼓、小鼓、班鼓、大桶鼓、小鑼、大鑼、云鑼、叉鈸、梆、課子、云板、尺等組成,打擊樂在辰河高腔音樂中不僅作為前奏、間奏、尾奏之用,更突出的還在于“套腔”(與嗩吶幫腔結(jié)合在一起),對幫腔起到了極好的作用[3]。打擊樂的演奏形式多為表演身法、道白、效果使用,同時配合嗩吶為高腔起腔、梢腔及腔句中的靠腔起著支撐作用。在場面上,打擊樂分為大打和小打,大打用大鼓、大鑼、大鈸,演奏音響強(qiáng)烈,情緒飽滿,用于緊張和激烈的劇情;小打用叉鈸、小鑼、梆、尺等,演奏音響平和,情緒舒緩,用于平靜和安閑的劇情。辰河高腔的文場、武場都有打擊樂的加入,文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大鑼、小鑼、鼓為組合,表現(xiàn)開場、轉(zhuǎn)場等場面;另一種是以小鑼、小缽、班鼓為組合,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動作。武場的樂曲都由鑼鼓組成,表現(xiàn)形式與手法多種多樣,根據(jù)不同人物性格和劇情發(fā)展來區(qū)別選用。
辰河高腔樂隊伴奏主要為“托腔保調(diào)”,常常采用跟腔伴奏和接尾伴奏,所以二者成了辰河高腔伴奏的重要特色。跟腔伴奏就是隨著曲牌唱腔的節(jié)奏與旋律進(jìn)行伴奏,以襯托曲牌唱腔為目的,主要是樂隊跟著唱腔的曲調(diào)和節(jié)奏走,同時在唱腔為長音或長音連續(xù)出現(xiàn)時,伴奏則用密集型節(jié)奏或加花伴奏。演出時,樂隊要發(fā)揮為唱腔伴奏的基本功能,運用一些技巧和手法,積極烘托劇中感情,渲染氣氛,強(qiáng)化唱腔的表現(xiàn)力[4]。辰河高腔接尾伴奏是指在曲牌唱腔進(jìn)行時停下來,等曲牌唱腔停止或停頓時樂隊伴奏進(jìn)入。接尾伴奏可以使演唱者有更大的時間空間,保證了演唱者情緒與唱腔運腔的投入。
[1]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熊曉輝.辰河高腔源流考略[J].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1):120.
[3]鄭偉.淺談辰河戲音樂[J].藝術(shù)評論,2006(3):64-65.
[4]熊曉輝.辰河高腔劇目研究[J].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2012(2):50-54.
(責(zé)任編輯:朱 丹)
Pitched-tune Accompaniment Musical Instrument of River Chen and its Technique
XIONG Xiaohui
(Art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The main pitched-tune accomplishment instruments of River Chen includes suona, flute, beizi, jinghu, erhu, three-stringed, drums, small gong, Chinese gong chimes, cymbals, tambourine, drum drum, lesson son, foot board, etc. Its primary role is to play music for singing to set up the atmosph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lated drama type and tune and a symbol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drama types. The specially made pitched-tune suona of River Chen can play soft and agreeable music and integrates well with singing tune, and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complish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ccomplishment pitched-tune music instruments of Chen River have developed to include pipa, harp and so 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band, their orchestration has borrowed some useful techniques from the western orchestra instruments.
River Chen Pitched tune; accompaniment;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techniques
J825
A
1009-8135(2015)01-0025-03
2014-10-14
熊曉輝(1967-),男,湖南鳳凰人,湖南科技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音樂、音樂人類學(xué)及鋼琴藝術(shù)。
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基金項目“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音樂文化研究”(12YJA760075)、2011年湖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湖湘文化與地方民族音樂關(guān)系研究”(11YBB31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