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傳,劉 哲
(西安科技大學 思政部, 陜西 西安 710054)
秦穆公稱霸與秦文化的區(qū)域互動
吳保傳,劉哲
(西安科技大學 思政部, 陜西 西安710054)
摘要:與齊桓、晉文稱霸中原不同,秦穆公只是稱霸西戎地區(qū)。所以,古今學者普遍認為這只是“偏霸”,《左傳》的作者甚至徹底否定秦穆公的“盟主”身份。文章認為,秦穆公的霸業(yè)絕不能用“偏霸”簡單概括,應該全面評價秦穆公稱霸西戎的歷史地位和文化貢獻。他不僅對秦國的歷史走勢和春秋時期的政治局勢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秦文化的區(qū)域互動發(fā)展也提供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秦穆公;秦文化;春秋五霸;區(qū)域互動
一、秦穆公稱霸的文化貢獻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他不僅是秦國史上的關鍵人物,也是整個春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與其它諸侯國不同,秦人立國較晚。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與晉文侯、鄭武侯率兵護送有功,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秦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1]卷五《秦本紀》。平王在東遷時還將舊都關中地區(qū)賜給秦襄公。實際上,當時關中地區(qū)已被戎狄所占有,周平王賞賜的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而已。能否立足關中地區(qū),成為秦國能否發(fā)展壯大的關鍵。從秦襄公到秦穆公,經歷五代八公、一百余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秦人用自己的力量廓清了戎狄,逐步控制了渭水流域,其疆域北至洛水,東及華山、毗鄰晉國,成為中國西部唯一的大國[2]。
在站穩(wěn)關中地區(qū)的同時,秦穆公野心勃勃,急欲向東發(fā)展,謀霸中原。秦國向東發(fā)展,必然會遇到晉國的阻擋,這樣,秦、晉之間逐鹿中原的稱霸斗爭遂不可避免。以公元前627年的崤戰(zhàn)為界,秦穆公的稱霸之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崤戰(zhàn)以前,秦穆公急欲控制晉國以獲得稱霸中原的東進通道;崤戰(zhàn)失敗后,他只好將爭霸策略轉向稱霸西戎。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為大夫,整頓內政,鼓勵生產,漸趨富強,進而意欲向東擴張,把奪取晉國的河西作為東進中原、稱霸天下的首要目標。河西,歷史上又被稱為西河,是指今陜西東部的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廣大地區(qū),此地扼守晉秦水陸運輸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655年,晉國占領河西,阻擋了秦人稱霸中原的東進步伐。由于此時晉國的實力極為雄厚,秦穆公不敢輕舉妄動,而是采取以和為主的政治策略。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四年,迎婦于晉,晉太子申生姊也。”這種婚姻外交的政治目的十分明顯,旨在搞好晉秦關系,便于插手晉國內政,然后在控制晉國的基礎上,最終實現稱霸中原、號令天下的政治抱負。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后,晉國諸子爭奪君位,發(fā)生內亂。晉公子夷吾為了借助秦人的力量,助其返晉為君,他承諾以割讓河西為條件請求秦穆公發(fā)兵。夷吾歸國為君,是為晉惠公,但晉惠公即位后背棄前約。秦穆公以此為借口,在公元前645年率師伐晉,大破晉師于韓原(今山西河津),晉惠公被俘入秦。晉國只能被迫割讓河西與秦,并使太子圉入秦作為人質。秦穆公為了表達善意,修繕秦晉關系,將宗女懷嬴嫁給太子圉。這樣,秦國的勢力終于擴張到黃河以東地區(qū),實現了秦人“飲馬于河”的百年夢想。公元前637年,太子圉逃回晉國即位,是為晉懷公。后來,秦穆公又迎晉太子重耳至秦,先系以婚姻關系,將懷嬴改嫁重耳;后委派公孫枝率秦軍三千,助其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采取各種措施積極維護秦晉聯盟關系,秦穆公無機可乘,只好與晉國和睦相處。此時的秦穆公不僅沒有成為晉文公稱霸中原的阻力,而且成為其助力。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秦穆公認為稱霸中原的時機已經成熟。次年,他就迫不及待地率兵越過晉國偷襲鄭國。在偷襲途中遇到鄭國愛國商人弦高,弦高急中生智,他一面派人回國報信,一面?zhèn)窝b成鄭國使臣犒賞秦軍,故意制造鄭國已有充分準備的假象。秦軍見行跡敗露,急忙回師。晉襄公與姜戎聯合,在崤山伏擊秦軍,導致秦軍大敗。崤戰(zhàn)失敗后,晉、秦之間還發(fā)生過六次戰(zhàn)役,秦人四敗兩勝,對抗中秦國的實力明顯略遜一籌。這些失敗使得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雄心遭到嚴重挫敗,所以他只好易轍改弦,轉而向西發(fā)展,并在西戎賢人由余的有力輔佐下,秦穆公終于成為西戎霸主?!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p>
總之,秦穆公意欲稱霸中原,卻不料被晉所阻,轉而獨霸西戎。秦穆公只是稱霸西戎,并沒有像齊桓、晉文那樣稱霸中原,所以有人稱之為“偏霸”。但是,秦穆公的霸業(yè)絕不能用“偏霸”簡單概括。這是因為秦穆公稱霸西戎,不僅對秦國的歷史走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而且對春秋時期政治局勢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秦穆公稱霸西戎的策略對于秦國的發(fā)展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秦穆公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獨霸西戎,雖然沒有導致逐鹿中原、稱霸天下,但他站穩(wěn)關中、再圖中原的稱霸策略對后世有深刻啟迪。秦穆公對于西戎的開拓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這為逐鹿中原、稱霸天下建立了廣闊的戰(zhàn)略空間和雄厚的軍事基地。盡管沒有將稱霸中原變成歷史現實,但是他對西戎地區(qū)的開拓經營卻不能不說已經顯示出這種深遠考慮和宏大規(guī)劃。在此之前,西周的東進中原就是以先周諸王首先征服西部戎狄為基礎的,周武王揮師翦商的巨大成功主要還是依靠羌、蜀、庸等少數民族的軍事支持。西周的成功經驗可能對秦穆公有啟發(fā),這一點,誠如史學家呂思勉所言:“是時之秦,可謂已襲周之舊業(yè)矣?!盵3]161三百年后的秦孝公以“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1]卷五《秦本紀》為己任,他是完全以穆公稱霸事業(yè)的繼承者而自居。秦始皇的統一步伐之所以如此迅速而穩(wěn)健,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納了司馬錯先伐巴蜀、再圖中原的建議。這個建議可以說與秦穆公稱霸西戎的戰(zhàn)略意圖一脈相承,對此,司馬遷明確指出:“自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盵1]卷六《秦始皇本紀》在此基礎上,司馬遷還總結出中國歷史的一個著名現象:“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蜃魇抡弑赜跂|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盵1]卷十五《六國年表》對于“收功實者常于西北”這個著名的歷史現象,最切合歷史事實的解釋就是,幾乎所有成功東進者必須先要經營西部以建立雄厚的戰(zhàn)略空間和軍事基地,只有這樣方能大有作為。
秦穆公對秦晉關系的處理對春秋時期的政治局勢也產生了深刻影響。秦穆公與晉國之間存在著既同盟又斗爭的關系,晉國歷史上有三位君主(晉惠公、晉懷公和晉文公)都與秦穆公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其中,晉惠公、晉文公的返國即位就是直接得到了秦穆公的鼎力相助。對于晉國來說,秦穆公東進稱霸是不可忽視的刺激源,促進了晉國的變革與發(fā)展。晉國“作州兵”、“作爰田”的重大改革,就是起因于晉國被秦穆公打敗,為抵御秦穆公東進中原而不得不改制。可以說,沒有晉文公的霸業(yè),春秋歷史將被改寫;然而,如果沒有秦穆公時期秦國對晉國的刺激和促進,晉文公的中原霸業(yè)必將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來看,秦穆公、秦國是晉文公成就中原霸業(yè)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說秦穆公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yè),這顯然不是夸大之辭??傊?,“表面看來秦穆公沒有做過中原地區(qū)的盟主,但他卻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參與了中原地區(qū)的爭霸戰(zhàn)爭。”[4]雖然秦穆公只是獨霸西戎,但是他在逐鹿中原的春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秦穆公完全可以和其他春秋霸主相提并論。
總之,秦穆公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崤戰(zhàn)失敗后,積極改變爭霸策略,經營西戎,再圖中原。這種稱霸策略不僅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yè)、中國歷史的走向提供了一種經典的成功模式,而且還通過秦晉關系對整個春秋時期的政治局勢產生了深刻影響。
秦穆公稱霸西戎,是秦國史、春秋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文化貢獻。秦穆公不能稱霸中原,而只能稱霸西戎,這具有深刻的文化啟示:不被諸夏文化認同是秦穆公無法稱霸中原的主要原因;秦穆公獨霸西戎,實現了中國西部的民族融合和局部統一,這為秦文化、戎狄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基礎;秦穆公已經稱霸西戎,但志在中原稱霸,為了改變中原各國對秦人歧視的文化傳統,他主動吸收華夏文化對秦文化加以改造,這為后來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文化基礎。
二、秦穆公時期秦文化的區(qū)域互動
秦國居西戎偏遠地區(qū),長期與戎狄為鄰,幾乎與中原諸國沒有往來,以至于常被中原諸夏視為戎狄?!妒酚洝酚醒裕骸扒仄г谟褐?,不與中國之會盟,夷狄遇之?!倍搅饲啬鹿珪r期,秦文化得到快速發(fā)展。從西周中期的物質層面到春秋時期的精神層面,秦人對禮樂文化認同和學習的努力達到頂峰。經過秦穆公的文化改造,春秋時期的秦文化既充分保存了質樸剛健、尚武好戰(zhàn)的文化傳統,又“隨俗雅化”接受了中原禮樂文化,具有雅正雍容的精神氣質。
首先,秦穆公不能稱霸中原,而只能稱霸西戎,這具有深刻的文化啟示。當時,晉、秦兩國都想稱霸中原,不過,在春秋時代要想成為中原霸主,就必須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作為號召,這樣才能得到周王室、中原諸侯的響應與擁戴。晉文公率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秦穆公無法再以“尊王”作為號召旗幟。此外,秦人僻在西土,并與西戎世代雜居相處,自古以來就被中原諸夏視為戎狄?!妒酚洝ち鶉瓯怼酚涊d:“秦始小僻遠,諸夏擯之,比于戎翟?!彪m然秦穆公常以“中國”自居,有認同諸夏的政治訴求,但是仍被刻意排擠在華夏集團之外。所以,不被中原諸國文化認同是秦穆公無法稱霸中原的主要原因。
其次,秦穆公獨霸西戎,實現了中國西部的民族融合與局部統一,這為秦文化、戎狄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基礎。秦人世代居住在西戎地區(qū),與戎狄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春秋中期,秦穆公“并國二十”,“八戎來服”,秦國據有地方千里的廣袤疆域。在這種兼并浪潮中,秦人與西戎之間形成了中國西部民族的空前大融合。這些因素為秦文化與戎狄文化的區(qū)域互動提供了十分有利條件。這個時期的秦文化與戎狄文化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秦人把自己掌握的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yōu)秀文化推廣到所征服的西戎地區(qū),加速了該地區(qū)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fā)展,這是主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它又不斷吸收戎狄文化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來發(fā)展自己,從而推動了秦文化的自我改造與更新。《史記·秦本紀》記載:“戎王避匿,未聞中國之聲”,于是秦穆公“遺女樂二八于戎王”?!扒匾簟弊源碎_始傳到了西戎地區(qū)?!秴斡[·音初篇》記載:“秦穆公取風焉,實始作為秦音?!睎|漢學者高誘注曰:“取西音以為秦國之樂音?!备鶕@些記載可以推斷,傳到西戎地區(qū)的“秦音”應該是創(chuàng)成于秦穆公時期,這種“秦音”可能是在兩種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兩種音樂的來源主要有二:一是秦人取自西戎的音樂;二是秦襄公與中原諸侯“通使聘享”以后所接受的中原音樂。
在與東方半隔絕的情況下,秦文化與戎狄文化在融合中自行發(fā)展,形成了積極進取的文化精神。當時東方人稱秦國為“虎狼之國”,所謂“秦王有虎狼之心”、“秦王貪,其勢必得所愿矣”[1]卷五《秦本紀》。我們通過這些帶有污蔑意味的言辭,從特殊層面反映了秦人勇往直前的積極進取精神。
不過,這種進取精神在春秋時期卻更多地表現為冒進意識,這對秦穆公的東進失敗有一定影響。自秦襄公以來,秦國君主在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過程中一直隱含著超越本分的冒進意識。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就曾指出:“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疇用事上帝,僭端見矣。”到秦穆公這里就更加明顯,他表現出更為急迫的稱霸野心,不顧客觀形勢,急于稱霸中原,結果遭到晉國的軍事重創(chuàng),無功而返。與這種冒進意識相互關聯的是,秦穆公更加急切地向中原華夏文化靠攏,采取許多措施試圖得到中原諸國的文化認同和政治支持。這些措施既有值得肯定的追求文化發(fā)展的一面,又有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一面。事實證明,不但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而且還過早暴露出“虎狼之國”的稱霸意圖。顯然,春秋中期的秦國之所以東進失敗,與秦穆公過早暴露稱霸意圖、遭到中原諸國的文化抵制有著重大關系。
最后,秦穆公雖然已經稱霸西戎,但是志在中原稱霸,為了改變中原諸國對秦人歧視的文化傳統,他主動吸收華夏文化對秦文化加以改造,這為秦國后來一統天下奠定了文化基礎。
秦穆公時期的秦文化能夠迅速發(fā)展起來,這與秦文化、周文化的長期交流有直接關系?!扒貒奈幕軌蛲蝗贿_到這樣高的水平,除了全盤接受西周先進文化以外,不可能作其它解釋?!盵5]89秦穆公以深通“詩書禮樂”自居,這一點,《史記·秦本紀》所記的兩件事中可以證明?!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秦穆公對西戎派來的使節(jié)由余說:我們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你們戎狄沒有這些東西,“何以為治?”關于此事,《國語》、《左傳》等文獻皆有明確記載。還有一件事就是秦穆公在宴請晉公子重耳時通過賦詩交流想法。席間,深識詩樂的趙衰也陪同重耳赴宴。穆公賦詩《采菽》,趙衰教重耳賦《黍苗》,穆公賦《鳩飛》,重耳賦《河水》,穆公又賦《六月》。通過賦詩雙方交流了想法:重耳希望穆公幫助他取得晉國君主之位,秦穆公則慨然允諾。通過這兩件事,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秦穆公為代表的秦國貴族確實已經精通“詩書禮樂”。
《詩經·秦風》里有《車鄰》、《渭陽》、《權與》等十篇,都是關于秦國貴族階層的詩歌,展現了秦國貴族階層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充滿了禮樂文化氣息?!肚仫L》不但保存有秦人剛勁勇武的氣派,而且還展示了雅正雍容的風貌。在秦文化粗礪質樸的固有氣質中融入大量禮樂文化因素,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秦文化。
《小戎》歷來被認為是《詩經·秦風》中最能表現秦國尚武精神的詩作,這首詩本為思婦的作品,卻不同于一般的思婦詩。《毛詩序》:“《小戎》,美襄公也。備其甲兵以討西戎,西戎方強而征伐不休,國人則矜其車甲,婦女能閔其君子焉?!薄缎∪帧穼η貒稣麝犖榈幕趾陥雒嬗屑氈旅枋觯掷镄虚g洋溢著尚武精神以及軍事強國的自豪感。這是秦國蒸蒸日上的時代風貌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秦人尚武好戰(zhàn)、剛毅頑強精神氣質的完美展示。秦人的尚武精神還表現為對陽剛之美的追求。《小戎》詩歌中對秦軍兵強馬壯、戰(zhàn)備精良的夸耀,從側面表現出思婦對身在行伍的“良人”剛勁勇武之美的欣賞與崇拜。這種審美觀念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它與秦國的軍事勢力以及風俗習慣都有著密切聯系[6]。
同時,這種尚武精神、審美觀念與秦國后來的一統天下有著內在聯系。對此,清人崔述(1740-1816年)在《讀風偶識》中說得明白:“東周之后,王者不作。吾讀《秦風》而知秦之必并天下也。《小戎》,婦人詩也,而矜言其軍兵之盛若津津有味者,則男子可知矣。”[7]565
總之,經過秦穆公的文化改造,使得秦文化既充分保存了秦人質樸剛健、激揚尚武的文化傳統,又接受了中原禮樂文化,具有雅正雍容的精神氣質。這樣,秦文化既能在西戎地區(qū)得到戎狄的支持,也能在逐鹿中原時得到東方諸國的認同,這無疑為秦國后來的一統天下奠定了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高士榮.秦國及秦朝開發(fā)西部的基本模式[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3):98-102.
[3]呂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61.
[4]王鈺.秦穆公謀霸戰(zhàn)略新論[J].管子學刊,2008(4):111—114.
[5]林劍鳴.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9.
[6]張連舉.從《詩經·秦風》看秦人的尚武精神[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1):99-102.
[7]崔述.崔東璧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65.
(責任編輯:客西)
收稿日期:2014-08-25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商周至秦代民族文化區(qū)域互動研究”(08XZS004);西安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2011QDJ032);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201157)
作者簡介:吳保傳(1981-),男,安徽泗縣人,西安科技大學思政部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民族文化史;劉哲(1963-),男,陜西富平人,西安科技大學思政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K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817(2015)02-0107-04
Hegemony of Qin Mu Gong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Qin Culture
WUBao-chuan,LIUZhe
(Th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Unlike Qi Huangong and Jin Wengong dominate the central plains, Qin Mugong just seek hegemony in the Xi-Rong region. So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generally agree that this is only"partial hegemony".The author of Zuo Zhuan even completely denies the predominant influence of Qin Mugong.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Hegemony of Qin Mugong must not be simple summarized as"partial hegemony",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Xi-Rong history status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of the Qin Mugong Hegemony. He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Qi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but also the area of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Qin culture.
Keywords:Qin Mugong;Qin culture;the Five Hegemon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regional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