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洪
宜興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宜興 214200
從亞病機主次關系分析處方用藥合理性
呂建洪
宜興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宜興 214200
中藥;病機;主次關系;處方合理性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是中醫(y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程序。通過辨證論治,中醫(yī)的理、法、方、藥4個環(huán)節(jié)得到了最有效的貫穿和統(tǒng)一,指導和推動了臨床實踐。中醫(yī)師、中藥師必須對其有通徹的領悟,方能準確、合理地開具、審核中藥處方。筆者就如何通過亞病機主次關系分析中藥處方的合理性進行探討。
證候,疾病的癥狀,即癥,是患者機體因病表現(xiàn)出的異常狀態(tài)[1],是疾病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個別、孤立的現(xiàn)象,是判別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包括癥狀和體征[2]。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能提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證候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候的內在本質[2]。所以病機可以認為是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能提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證候群(癥狀和體征)構成的證候的內在本質,病機與證候群之間存在互相對應關系。
患者機體因病出現(xiàn)的、醫(yī)者運用四診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即證候群,可以根據六經病證、臟腑經絡病證、衛(wèi)氣營血病證等病變特點,分割成若干更緊密的、相對固定的、有內聯(lián)系的,能提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的亞證候群。亦即病機可以分成若干相互間有內在聯(lián)系的亞病機。如《傷寒論》少陽病兼里實的大柴胡湯證,可以分成有內在聯(lián)系的少陽樞機不利和陽明化燥成實之亞病機,分清其先后、癥狀輕重,就可以辨明亞病機的主次或標本關系[3]。因此,厘清疾病某一階段的證候群,分辨、弄清各亞證候群及其出現(xiàn)的先后、輕重,就可以幫助醫(yī)者辨清各亞病機的主次和輕重緩急,為判斷疾病病機、證型和決定治則、選方組藥提供客觀依據。
方劑是臨床辨證論治的產物,是針對具體病證制定出的針對性治療用藥方案;臨床上遣藥組方應力求配伍用藥與病機絲絲入扣[4]。方劑與中藥的關系表現(xiàn)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每味中藥都具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特性,這些特性決定了每味中藥的功效、類別、作用強度與使用劑量等。因此,亞病機的主次與輕重緩急,決定了選擇何方或組方的中藥類別、藥味多少及劑量大小,即與中藥處方的君、臣、佐、使相一致。
麻黃湯為仲景治療傷寒表實證的處方,是麻黃類方的基礎方?!秱摗返?5條原文揭示風寒表實之麻黃湯證可表現(xiàn)為“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等一組證候群[6]。該證候群可分為“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之“風寒外束、衛(wèi)遏營郁”亞證候群和肺氣失宣之“喘”亞證候群;從亞證候群出現(xiàn)的先后與輕重分析,前者先出現(xiàn)且程度重,后者是因肌腠毛竅為風寒所襲,致肺之宣發(fā)功能失調所致,從屬于前一個亞證候群,且程度較前者為輕。因此,臨床治療與遣藥組方以發(fā)散風寒藥為主,以除風寒外束、衛(wèi)遏營郁之主病機,佐以止咳平喘藥物祛肺失宣發(fā)之次病機。從麻黃湯組方看,處方用藥可分為2組:一組為發(fā)散風寒之麻黃、桂枝,另一組為止咳平喘之苦杏仁。從單味藥物的藥性特點、作用強弱及用量分析,處方以三兩麻黃為君,以其辛溫之性開腠理、透毛竅以除外束之風寒,同時助肺恢復宣發(fā)之功能;以二兩桂枝為臣,以溫通因寒性收引、凝滯所致的經脈不暢、衛(wèi)遏營郁之狀態(tài),助麻黃透竅散寒;麻黃、桂枝同為發(fā)散風寒之解表藥,從不同機制協(xié)同發(fā)揮發(fā)散風寒、溫經解肌之功效,以除風寒外束、衛(wèi)遏營郁之主病機。此外,又以苦杏仁為佐[3],止咳平喘,以助肺之肅降,助肺恢復宣發(fā)功能,消除因風寒外束、毛竅閉塞所致之“喘”癥。如此又可逆向推出本病以風寒外束、衛(wèi)遏營郁為主病機,以肺氣上逆、失于宣發(fā)為次病機。
又如《傷寒論》第38條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3]。條文以“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概括出風寒表實證之證候群,顯示出麻黃湯證兩亞證候群,同時以“煩躁”二字表明里有邪熱,其本質為受風寒外束之影響而無宣泄之路,故治以麻黃加石膏湯,以麻黃、桂枝除風寒外束、衛(wèi)遏營郁之主病機,苦杏仁、石膏祛肺氣失宣、內有郁熱之次病機。從處方用量同樣可以分析得出,以六兩麻黃為君,說明風寒外束之重,以桂枝、生姜之溫通辛散為臣助麻黃發(fā)汗透表,協(xié)同消除風寒外束、衛(wèi)遏營郁之主病機;以苦杏仁與石膏之苦、辛、寒為佐宣肺清熱,消除肺失宣發(fā)、內有郁熱之次病機,用甘草、大棗為使,以扶正、調和諸藥。以上分析表明,疾病某一階段的證候群與病機、亞證候群先后輕重,與亞病機主次緩急,與處方用藥君、臣、佐、使間相互一致。
以《此事難知》之九味羌活湯為例,其方由羌活10 g、防風6 g、蒼術6 g、細辛2 g、川芎3 g、白芷3 g、生地黃3 g、黃芩3 g、甘草3 g組成。按藥物功效,九味羌活湯可分為發(fā)散風寒藥(羌活、防風、白芷、細辛)、清熱藥(生地黃、黃芩)、活血止痛藥(川芎)、化濕藥(蒼術),表明本方適應癥當有外感寒濕、內有里熱、氣血不暢等癥狀,應具備寒濕外束、氣血不暢、內有郁熱亞證。結合各類藥物的藥性、功效強弱、劑量大小,可以看出本方以羌活為君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以防風、蒼術為臣藥,祛風勝濕止痛,助君藥發(fā)散寒濕之邪,防寒濕影響脾胃運化;以白芷、細辛、生地黃、黃芩、川芎為佐藥,用白芷、細辛、川芎之辛溫,祛風活血、行氣止痛,助君藥發(fā)散寒濕、宣痹止痛;以生地黃、黃芩之甘苦寒清里熱、生津液,又防諸藥辛濕燥烈之品傷津;以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由此可見,九味羌活湯之功效當為散寒除濕,兼清里熱;適應證候當為寒濕束表兼有里熱之病證;辨證用藥要點在于以散寒解表藥為主,消除外感寒濕、衛(wèi)遏營郁之主病機,以清熱藥、活血止痛藥清里熱,消除寒濕收引、凝滯引起的氣血不暢之次病機;推演之臨床,當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頭身困重、肢體酸楚、口渴欲飲等癥狀。以上分析與九味羌活湯所示的功效、主治相一致[4]。由此可知,通過分析處方用藥功效類別、藥味多少、作用強弱及劑量大小,可以幫助藥劑人員厘清醫(yī)師所治患者某一階段疾病亞病機的主次與輕重緩急,推演出疾病的病機與證候特點,審核出處方用藥是否合理及適宜程度。
臨床醫(yī)師和藥劑人員可從以下途徑著手,運用亞病機主次關系提高辨證施治與臨床藥學服務能力。
首先,應熟悉、掌握各類中藥的藥性功效與適應證,熟悉各類方劑、各中成藥的組成、功效適應證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參照上述方法分析其組方特點、病機、亞病機及相對應的各亞證候群,為臨床選藥、處方審核點評及臨床藥學服務打下扎實基礎。
其次,臨床醫(yī)師在臨證過程中,應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四診方法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全面采集病史資料,通過對疾病某一階段出現(xiàn)的證候群進行分類分析,得出相應的亞證候群與亞病機,再通過分析各亞病機發(fā)生之先后、輕重緩急,辨明各亞病機之主次關系,得出其病機,確立相應治則,選擇具有相應功效特點的中成藥或方劑進行加減;或確定所需用的中藥功效類型,從相應的各類中藥中選出與各亞病機主次相對應的中藥、藥味數、劑量,確定君臣佐使而組方。藥劑人員在調劑過程中,應根據臨床診斷與證型對處方用藥的適宜性進行審核,具體可分三步進行:①對處方所用中藥按功效類別進行歸類;②對各類藥物的藥性特點、作用強度及劑量進行分析,獲知組方以哪類藥物為主、哪類為次,分析出處方的亞病機及主次關系,歸納出病機與證型,從而辨明處方用藥與所列證型的相符程度,為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幫助;③審核全方是否存在藥物劑量超量及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同時注意與其他中成藥間的隱性增量等問題,包括藥物重復與功效重復。
通過對病機、證、證候、證候群、方劑與中藥關系的分析,對經典條文證候群、亞證候群、病機、亞病機及經方(或時方)藥物組成、功效、藥性特點、劑量大小的分析,可以看出疾病某一階段的病機與其臨床證候群相對應,可以分成若干個相互對應的亞病機與亞證候群。各亞證候群出現(xiàn)的先后和癥狀的輕重與各亞病機之主次關系、遣藥組方的中藥類別、藥味多少、劑量大小,即處方用藥的君、臣、佐、使與證型一致。亞病機主次的確立,可以幫助臨床醫(yī)師正確選擇中成藥或方劑進行加減治療;可以幫助藥劑人員判斷出處方用藥與處方證型的相符性。運用亞病機主次關系分析法可以提高臨床辨證論治與藥學服務能力。
[1]付學文.辭海[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1516.
[2]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9.
[3]李培生,劉渡舟.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388-392.
[4]謝鳴,周然.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7-18.
[5]孫小靜,侯淵,李維勝.《傷寒論》藥物劑量研究概述[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5(4):75.
(責任編輯:劉淑婷,吳凌)
R228
B
0256-7415(2015)06-0319-02
10.13457/j.cnki.jncm.2015.06.145
2015-01-26
呂建洪(1966-),男,副主任中藥師,研究方向:中藥臨床和合理應用。